《三国演义》中四个主要战役梗概 概括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故事
曹袁官渡之战,孙刘抗曹的赤壁之战,孙刘夷陵之战,主要3战役,还有其他较小的战争,官渡之前的讨伐董卓,灭袁术,赤壁之前火烧博望,新野,长坂坡,赤壁以后躲南郡,争荆州4郡,逍遥津之战(合肥会战),征刘章夺汉中
1.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3.兖州之战——兖州之战是曹操对黄巾军的战役,是曹操以数万兵力迫降黄巾军30万大军,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兖州之战发生在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东郡太守曹操在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地区击败黄巾军的作战。此战,曹操以少胜多,不仅取得了兖州根据地,而且收编精兵数万,成为曹操的基干部队,为曹操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4.官渡之战——中国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统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5.合肥之战——公元215年8月,孙权乘曹操用兵西北,率军10余万人进攻合肥。曹将张辽率部7000余人驻屯合肥(今安徽合肥北)御守。张辽不畏强敌,待敌云集合肥时,不消极防御,率精兵800人主动出击,挫败吴军锐气,然后回城固守。吴军围攻10余日,始终无法攻下合肥城,遂引兵撤退。张辽乘机追击,大败吴军于逍遥津(今安微合肥东)。
扩展资料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曹操的失误: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队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赤壁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对于此战,历代名臣、学者也给予各种评价:
曹操评价赤壁之战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诸葛瑾、步骘认为赤壁之战:“扬国威德,华夏是震。“
韦昭曾作《伐乌林》,言魏武既破荆州,顺流东下,欲来争锋。孙权命将周瑜逆击之於乌林而破走也。曰:“曹操北伐,拔柳城。乘胜席卷,遂南征。刘氏不睦,八郡震惊。众既降,操屠荆。舟车十万,扬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陆机《辨亡论》: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夡远遁。
裴松之评价说:“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
参考资料:赤壁之战 (汉末曹操和孙刘联军的作战)-百度百科
交战时间:公元200年-201年
交战双方:曹操 袁绍
双方大将:曹操 袁绍
兵力对比:五万左右 二十万左右
交战地点:司州官渡
交战结果:曹操利用降将许攸之计,火烧袁绍粮草,大胜袁绍,袁绍回国后病死,三子瓜分领地。
战役影响:曹操击败河北强敌袁绍,为称霸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交战时间: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 孙刘联军(孙权、刘备)
双方大将:曹操 周瑜 诸葛亮
兵力对比:二十多万(三国演义中记载百万) 五万
交战地点:扬州赤壁、乌林
交战结果:周瑜利用连环计、诈降计、苦肉计火烧赤壁,将曹军全军击溃。
战役影响:曹操势力大减,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3、汉中之战
交战时间:公元214年前后
交战双方:刘备 曹操
双方大将:刘备 夏侯渊
兵力对比:未知
交战地点:益州北部、汉中长安一带
交战结果:刘备诸葛亮重用黄忠、赵云等人,打败夏侯渊、曹操,夺取益州。
战役影响:曹操负伤,刘备占领巴蜀全局,丰厚了实力。
4、夷陵之战
交战时间:公元220年
交战双方:刘备 孙权
双方大将:刘备 陆逊
兵力对比:全国之兵(大概几十万) 七万左右
交战地点:夷陵、猇亭一带,荆州西部
交战结果:陆逊火烧蜀军数百里连营,取得胜利,击杀蜀军十几名上将。
战役影响:蜀军实力明显削弱,吴国复得荆州大部。
1.官渡之战
时间:公元200年
地点:官渡
交战双方:袁绍,曹操
胜负:曹操胜,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2.赤壁之战
时间:公元208年
地点:赤壁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曹操
胜负:孙刘联军胜,此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
3.夷陵之战
时间:公元219年
地点:夷陵
交战双方:吴,蜀
胜负:蜀军大败,刘备病死白帝城
4 合肥之战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208-253),
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
不过数次也未有胜负
官渡之战:曹操破袁绍,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
新野之战: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建议,用火击退曹军,意外脱险。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采纳孔明的建议火攻曹军,大获全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猇亭之战:陆逊领导的吴军战胜刘备的蜀军,东吴侥幸获存。蜀国实力大减,由盛转衰。东吴变得强硬了。
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胜曹操
新野之战:诸葛亮献火攻计策,刘备大军侥幸逃脱
下一个等等
对不起
啊对,街亭之战:诸葛亮失算,街亭被攻下。
只知道官渡,赤壁,彝陵三大战役,若还有,应该是魏灭蜀的那次战役吧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国演义中4大战役
一、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背景--- 1.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2.刘备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孙权占据交州 3.关羽襄樊之战中败走麦城,被孙权杀,荆州归吴 4.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 5.刘备拒绝与孙权和解 战况--- 1.长驱直入 公元221年,刘备留诸葛亮守成都,...
三国的四场重大战役2022-04-18
《三国演义》中最为重要的四大战役,其一是官渡之战。袁绍佣兵七十多万,结果被曹操打得大败。此役之后,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格局,为曹操独霸北方扫清了障碍。其二是赤壁之战。此战曹操成为势力最大的一方。佣兵号称百万。结果,北方兵不习水战。最终被孙刘联军杀得大败。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其三是...
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战役梗概
官渡之战:曹操破袁绍,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新野之战: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建议,用火击退曹军,意外脱险。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采纳孔明的建议火攻曹军,大获全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猇亭之战:陆逊领导的吴军战胜刘备的蜀军,东吴侥幸获存。蜀国实力大减,由盛转衰。东吴变得强硬了。
三国的四场重大战役2022-04-18
1. 官渡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袁绍拥兵七十多万,却在这场战役中被曹操彻底击败。这场战役改变了中国北方的局势,为曹操统一北方清除了障碍。2.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另一场重大战役。曹操在这场战役中佣兵号称百万,但由于北方兵不习水战,最终被孙刘联军击败。这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
《三国演义》第50回至70回中的重要战役概括。
此次北伐失败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
简述几个三国演义中著名战役的经过
简述几个三国演义中著名战役的经过 简洁一点.概括一点,不用那么详细... 简洁一点.概括一点,不用那么详细 展开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武大靖在冬奥的表现,怎么评价最恰当? 希瑞宝宝 2008-02-16 · TA获得超过31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
三国演义几个著名战役分析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合肥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而东吴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
三国演义的各个战役梗概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战争概况 结果
《三国演义》著名战役概括:黄巾之乱 爆发时间:184年-192年,爆发地点:中国全境 张角得仙人所赠《太平要术》,学会道法后率众起义,为汉末各诸侯所镇压。官渡之战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
《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是什么?
4. 五虎上将:蜀汉的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英勇善战,成为刘备麾下的得力助手。5. 诸葛亮智计:蜀汉丞相诸葛亮凭借智慧和谋略,多次助刘备战胜敌人。6. 三国归晋:最终司马家族掌控魏国大权,并逐步消灭蜀、吴两国,实现了统一。四、重点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的仁德...
简述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战役
1. 赤壁之战:周瑜与曹操之间的对决,以火攻战术击败了百万曹军,成为三国史上的经典战役。2.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较量,此战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3. 夷陵之战:刘备与陆逊的交锋,陆逊火攻连营,导致刘备兵败白帝城。4. 合肥之战:孙权对战张辽,张辽的英勇令江东军胆寒。5. 雒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