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和《三国演义》中的描述的赤壁之战差异大吗? 三国演义中官渡,赤壁之战与史实差异

作者&投稿:允树 2025-05-22
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与真实的历史有哪些是不一样的

赤壁之战,是冷兵器时代一场脍炙人口的战争。因为它几乎包涵了所有戏剧性的元素,比如强弱对比鲜明的军队,意志力坚强的统帅,反败为胜的曲折历程,还有气贯长虹的英雄故事。这场被后人认定为意义重大的战争,是否真如人们传统认识的那样传奇多姿?是否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样的?
双方兵力悬殊不大
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没有现成的数据,只能根据史料推敲分析。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后勤无法保障。不仅道路拥塞,夫役本身也要消耗粮食及其他物资,牲畜也要消耗粮草。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将所统大约三万五千兵力没有从征至赤壁。南进到达江汉间的北兵数量应当是不满六万人。
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这样,江汉间的曹操水、步、骑诸军,包括北兵和新附的荆州兵在内,共约八万人。
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襄、樊新附,留徐晃驻此是绝对必要的。江陵南连长沙等郡,西与刘璋为邻,派曹仁坐镇是不可或缺的部署。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由于长江水运仰仗舟楫之便,更兼江陵军需储备丰富,后勤没问题,所以曹军东进兵力不受限制。
对于孙权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这个没有争议。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二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
赤壁之战应为“赤壁—乌林之战”
曹操的兵,大部分是从北方带来的陆军;小部分才是刘表次子刘琮送来的水军(极小部分,是曹操在许县凿了人工湖训练出来的水军)。曹操的水军分为两路,沿江两边顺流而下,陆军也分成两路,沿着长江两岸,在陆地上行进,逼近赤壁。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的一天,沿着长江南岸行进的曹军,与周瑜指挥的前锋部队刚一接触,便受到挫折。这个接触地,叫做“赤壁”,不叫“乌林”。乌林在长江北岸,赤壁则在南岸,两地隔水相对。
南路的曹军,在赤壁吃了亏。曹操立即下令,南岸的陆军全部上船,驶向北岸,与原来沿着北岸而行的船靠在一起,上岸扎营。
曹军退过长江后,全军龟缩在北岸,固守陆口上游斜对岸的乌林,安顿伤病员。从赤壁到乌林,单就战场形势而言,曹操由进攻转为防御,周瑜由防御转为进攻。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第一仗比第二仗更具决定意义。
这个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赤壁之战”,应该称为“赤壁—乌林之战”。在赤壁的两军相遇,只是一个序战;在乌林的大烧大杀,才是决战。曹军的船与军营是在北岸,黄盖的大火烧的是长江北岸的乌林,不是长江南岸的赤壁。
后世的说书家未加深考,把赤壁的“赤”字与“火烧”两字联想在一起,以为赤壁之所以赤,由于火烧,其实,赤壁由于土质的关系,本来就是赤的。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孙权领兵迎战,两军战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口。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多数人只知道有《三国演义》,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
人们通常认为,曹军将战船用铁链相连,使得黄盖的火攻奏效,实际上,曹军的战船之间并没有用铁链相连,只是首尾相连、衔接紧密,看上去好像连成一串。实际上,曹军的船舰是用木板两两钉在一起,这样船身晃动幅度大大减小,北方兵在船上可保持战斗力。同时,两大船一体,可以即时进行接舷战的步兵数量增多,特别令江东军头疼。江东水军历来以接舷战制胜,如今接舷战的难度变大,就不得不为此发愁了。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武锋校尉黄盖向周瑜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在孙刘联军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黄盖提出的火攻的确是上佳的方案。
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江表传》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他在诈降书里认为以江东地区六个郡的兵力,不能够抵挡中原的一百多万兵力,但是孙权、周瑜执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为了避免与孙权、周瑜一起被消灭,情愿向曹操投降。
曹操告诉黄盖的代表,接受他的投降,叫他于指定的日期带自己的部队与兵器粮草,乘船由南岸到北岸来。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了使得曹操深信黄盖不是诈降,而是真降,特地行了一番“苦肉计”,先叫黄盖在举行军事会议的时候,公然冒犯周瑜。于是周瑜大怒,叫左右把黄盖拖下去斩首,众将领纷纷求情,黄盖才幸免一死,改打了五十下“脊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
事实是,黄盖不曾吃这个苦,也不需要吃这个苦。曹操很容易相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一,他的兵力比孙刘联军的兵力多。黄盖这样的人之所以不愿与周瑜同归于尽,是很合乎常理的。第二,曹操所能知道的关于黄盖的情形是: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未甘。第三,十几年来各方的将领背弃原主而投降曹操的太多。曹操受降成习惯,因此对于黄盖之降,没有存太多怀疑之心。再说,黄盖降了之后,落入自己的手心,想处置随时即可,因此,曹操接受黄盖投降。

真正历史上的赤壁之战里没有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华容道等事情.
草船借箭的原形是孙权在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起40万大军报赤壁之仇,曹操背水节寨,孙权一日乘大船观察曹操大寨,当时浓雾密布,曹操下令放箭退敌,当时孙权的船一面受箭,倾斜一方,于是孙权下令把船调头,等到船身正过来之后,孙权下令回营,意外的得取了许多箭.
蒋干盗书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后,而华容道是子虚乌有.
他们的艺术方式各有不同,史书上是以纪录的方式来表现赤壁之战,而三国演义则是以小说的方式来表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作者罗贯中移花接木,捏造事物使得这部小说更能吸引读者,更有欣赏价值,所以我们现代人读三国演义不能批判说罗贯中捏造是非,因为他本来就是一种小说,我们应该以欣赏的态度来品读它.

无论是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标明了三大战役,其中一个战役为众人所知,世人皆知,无人不晓。这个战役就是导致三国天下三分的一个战役《赤壁之战》。


我们先来看看正史是如何记载这场战役的。《三国志》原文记献: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逆曹公,遇淤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三国志·吴书》:诸大将军传记提到拒曹公于乌林的字样,可以肯定的是,曹操驻军在江北的乌林。《元和郡县图志》:赤壁山在今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

《江表传》记载的赤壁之战: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于,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东南风急与中江举帆,说明冲乌林来的船来自乌林东南,这与上破魏武兵比较吻合。《三国志·吕蒙传》的记载:“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


兵力曹操方面,《三国志·吴主传》注引的《江表传》里记载曹操赤壁之战之前有给孙权一封书信,信中称曹军有八十万,《周瑜传》中记载曹操占据荆州后,得到水、陆军数十万,具体数目不详。周瑜在对孙权将曹操的兵力估到二十多万。孙吴鼓吹曲《伐乌林》则记载曹操舟车十万。

联军方面,孙权调给周瑜兵马三万,诸葛亮在劝说孙权抗曹时说刘备有兵马二万人。所以赤壁之战双方实际交战兵力孙刘联军最多五万人,曹操有十万到二十万人,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


反而《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可谓规模最大、兵力最大绝唱古今的一场战役。从诸葛亮舌战群儒,到孔明智激周瑜,群英会蒋干中计,奇谋孔明借箭,庞统巧献连环计,锁战船曹军用武,七星坛诸葛祭风再到黄盖诈降火烧赤壁,曹操败走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可谓是大书特书精彩绝伦。

由于字数原因,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完全不相同,差异巨大。除了火烧赤壁以外《三国演义》描述蜀汉计谋的回合几乎都是虚构。而且赤壁之战是孙吴那边主战周瑜为大都督,主张打起来的。



真正历史上的赤壁之战里没有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华容道等事情.
草船借箭的原形是孙权在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起40万大军报赤壁之仇,曹操背水节寨,孙权一日乘大船观察曹操大寨,当时浓雾密布,曹操下令放箭退敌,当时孙权的船一面受箭,倾斜一方,于是孙权下令把船调头,等到船身正过来之后,孙权下令回营,意外的得取了许多箭.
蒋干盗书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后,而华容道是子虚乌有.
他们的艺术方式各有不同,史书上是以纪录的方式来表现赤壁之战,而三国演义则是以小说的方式来表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作者罗贯中移花接木,捏造事物使得这部小说更能吸引读者,更有欣赏价值,所以我们现代人读三国演义不能批判说罗贯中捏造是非,因为他本来就是一种小说,我们应该以欣赏的态度来品读它.

赤壁之战是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官渡之战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周瑜打黄盖也是子虚乌有。周瑜的同郡蒋干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也确有其事

赤壁之战差异甚大,孔明在真正的历史中赤壁之战他只是个小配角,舌战群儒夸张无比,草船借箭更是移花接木,周瑜才是赤壁之战胜利的关键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国赤壁之战是否真实存在
三国赤壁之战是真实存在的。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三国志·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

电视剧中的赤壁之战和历史上的战役有何不同?
电视剧是依照《三国演义》拍摄的,自然这些虚构的事迹也都被拍了进去。而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几乎是孙吴一家打赢的,与孙吴结盟对抗曹军的刘备军起到的作用并不多,整场战役与刘备军出场的机会很少。这些或移花接木或虚构的事迹,就是赤壁之战在电视剧与史实中最大的不同所在。赤壁之战中,罗贯中编造...

赤壁之战真的存在吗?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过?
但是这为人津津乐道,几百年的连环计,火攻计都是假的,是吴人自己编的,看历史真相咱不能看《三国演义》怎么写,那是小说,得看历史书《三国志》。 在《三国志》里确实有赤壁火攻这事,但问题是它只出现在《周瑜传》,别的地方都没有提,如果真的有赤壁之战火攻这事,那《诸葛亮传》、《黄盖传》、《鲁肃转》都...

《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到底是谁的功劳?
所以说,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功劳最大的是黄盖,因为计谋的提出和实行都是黄盖实行的,周瑜只是做了正确的决策,当然周瑜有领导之功,除了他俩之外,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其他人功劳都不大,包括诸葛亮与庞统。赤壁之战但是从三国演义来看,火烧赤壁非常精彩,包含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故事,比如蒋干盗书、群英...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不是周瑜的独角戏吗?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总觉得赤壁之战是诸葛亮打的,呼风唤雨,神机妙算,借来东风一把火,烧尽曹营百万兵。后来上了中学,觉得赤壁之战应该是周瑜打的,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至于刘备,我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他只是一个配角,顶着一个孙刘联盟的名头而已,赤壁之战跟他关系实际上并不大。但...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是怎么打的?
刘备动向: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上表请封刘琦为荆州刺史,自己则南下谋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并以诸葛亮总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赤壁之战后,荆州一分为三,曹操、孙权、刘备各占一部,而其中以刘备占地最广。(如上图)综上所述,赤壁之战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而《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

历史上真正的赤壁之战,只有曹操战败是真,有何证据?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赤壁之战,很多人说只有战争的结果为曹操战败这件事上为真,其他的都有虚构的成分。这么说是有一定证据的。根据史料分析在兵力、地点、情节上都有虚构之处。首先双方对阵的兵力数量上有一定的虚构。根据历史资料的分析,曹操征伐荆州时带着步兵8万,骑兵1万余人。并且吊起来...

赤壁之战据说根本就没有发生,火烧战船的究竟是谁?
赤壁之战从史料考证是真实发生过的,只是小说或影视剧《三国演义》在《三国志》的版本上给做过大幅的修改,特别是火烧战船一幕有待考证。《三国演绎》记载: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于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雄狮,在荆州发起战役,讨伐孙权。

在正史的记载中,截然不同的赤壁之战,真相究竟是什么?
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描写的赤壁之战,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以陈寿的正史《三国志》为蓝本进行创作的小说,对于历史事件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赤壁之战亦是如此,然而,不仅仅是罗贯中对赤壁之战做了艺术加工,真实历史上吴国人对赤壁之战也进行了艺术加工进而记载到史书里,也就是说赤壁...

真实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真的有诸葛亮参战并且献谋献策吗?
诸葛亮参与了,但是苦肉计和火烧赤壁都不是诸葛亮想出的寂寞,而是孙吴想出来的办法,赤壁战争的胜利,功劳大部分都在孙吴。有。诸葛亮参加赤壁之战,在《三国志》中有描述,但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重要。其实那只是小说中的杜撰,历史上赤壁之战是周瑜大都督一个人进行指挥的,没有诸葛亮什么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