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的领土版图为何支离破碎? 战国时期的魏国版图,经历了什么事会如此七零八落?

作者&投稿:诏奚 2025-05-16
魏国是战国群雄中的佼佼者,魏国的版图为何是支离破碎?

魏国是战国群雄中的佼佼者,魏国的版图为何是支离破碎?
魏国的版图支离破碎,这种情况只是发生在魏国建立的前期和魏国后期衰落的时候。魏国强大的时候,它的疆土是非常的辽阔的。
公元前453年发生了著名的三国分晋事件,晋国一共分为赵国,韩国和魏国,这三个国家分开之后,三个国家都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们都一同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魏国分到了晋国的土地是非常的零散。但是后面随着魏国的势力的壮大,不断地开阔了吞并了别的国家,魏国的疆土变得越来越大,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推行变法的国家,通过厘5俚变法,实行政治改革,任用武将吴起,强化军事力量,在魏文侯的治理下,魏国的实力逐渐强大,等到魏惠王继位的时候,他在公元前343年带领各国诸侯朝见周天子,历史把这个事件成为逢泽之会,这标志着魏国的实力达到顶峰。
魏国在实力最强的时候疆土曾经包括现在的山西、河南、陕西、河北等等一带,魏国曾经两度迁都,魏国刚成立的时候定都安邑(现山西一带), 后来迁都河北,再后来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大,为了方便国家治理,魏王决定再次迁都大梁,虽然和别的国家相比,魏国的领土在当时并不是最辽阔的,但是魏国疆土都是富饶之地。
但是月盈必亏,骄兵必败。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结果出人意外,魏国惨败,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事件的来源。魏国经过马陵之战实力便渐渐衰落,可以说马陵之战改变了魏国的命运,这时候魏国的很多领土被其他国家抢走,魏国的版图支离破碎。最终衰落的魏国被秦国消灭。

越强大野心就会越大,自然就会让野心吞噬了自己,魏国也是如此。现在我和大家一起说一下魏国的版图是怎么样支离破碎的。
百科对魏国的解释: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 姬姓,魏氏,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
在魏国前期为什么会破碎呢?当时的魏国国力雄厚,于是魏国国君便下令到处扩张自己的版图,这就是前期的支离破碎。到魏国后期的时候,因为长年累月的入侵,士兵的战斗力已经远不如前,于是其他国家乘虚而入,使得魏国的版图一块一块减少。
在逢泽之会不久之后,当时的魏国可谓是强的几个国家一起攻打都不怕,魏国便开始入侵了赵国,当时他没有想到,赵国有一个强大的军事家,名为孙膑。在这里,也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之后,又经历了桂陵之战,让魏国一步步的走向了死亡。
之后出现的马陵之战更加是彻底改变了魏国,魏国被彻底打败。当时的战国七雄也双双衰落。到后便形成了齐秦争霸的局势。魏国东方被齐国抢夺,西方又被秦国抢夺,南边与秦国的战役也丝毫没占到上分。魏国此时一蹶不振。国土彻底“支离破碎”,强大的魏国最后被秦国所灭亡。

战国时期魏国的领土版图十分有意思,在巅峰时期,魏国的领土不是支离破碎,而是到处都是。

这种分为好几块的领土概念,我们现在称之为飞地,这种情况在战国时期是很普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城市可不像现在这么密集,一个国家的领土上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城池,是不设防的,在春秋后期的秦晋崤之战中,秦国和晋国当时关系还算可以,在晋文公死后,秦国没有知会晋国就前穿过晋国的地盘去攻打郑国,晋国很生气,在秦军回军的时候,被晋国断后了。

到战国时期也屡屡发生这样的事情,比如战国后期的时候魏冉率领秦军攻打齐国,得到定陶之地为自己的封地,距离秦国相隔千里,间隔着魏、韩两个国家。

相对来说,定陶不过一小块封地,在战国后期主要是政治价值,并没有多少军事用途可言。

当然,要说将飞地的面积达到巅峰的国家,那必然是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了,魏国经过魏文侯变法开始变强,在吴起打造出战国时期第一支专业重装步兵后,魏国开始东征西讨,领土迅速扩大。

但是魏国也面对一个问题,魏国周边的赵国和韩国他是无法攻打的,在战国初期的时候,赵魏韩合称三晋,关系很好,魏国也是挟三晋而称霸。

因此,魏国的土地大部分都不在直接控制范围之内,比如魏国曾经攻打下的中山国,就是被赵国所包围,当时赵国实力不是太强,无法吞下,而赵国与魏国关系很好,魏文侯因此派乐羊借道赵国前去攻打,此后对中山国的管理也通过赵国。

后来赵魏关系发生变化,在魏国逐渐衰落后,赵国切断了魏国与中山国的联系,在魏文侯死后,中山国在齐国的帮助下复国,赵武灵王的时候赵国开始逐渐变得强大,最后吞并了中山,"旋为赵有"。

除了魏国攻打下中山国作为自己的飞地,另一块就是吴起向西进攻秦国夺得河西之地,成为魏国的河东与河内地区。然而这部分土地完全被韩国的上当地区所拦截,而成为魏国的封地。

 魏国是如何管理“飞地”河东与河内的呢?

就是通过在上党内的据点进行联络,但是上党是韩国的地盘,所以有时候难免发生冲突,当然韩国在河东也有几个据点,因为各国是犬牙交错的,这样的情况下,双方交换了一部分领土,获得一条控制自己飞地的走廊,实际上这种走廊说被掐断就被掐断,在韩魏关系良好的时候还能够交通,真到两国关系恶化的时候就不好说了。

实际上魏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魏惠王时期,大概公元前361年,魏国迁都大梁。政治中心由西大块迁往东大块。因为考虑东部领土国防力薄弱,以及领土分布太过琐碎。外交上主导魏国与韩国的土地交换,来扩大本土面积,减少飞地,比如魏国用自己比较小的魏国上党郡换取韩国部分颖川郡和三川郡(原来灭亡郑国得到的),扩大新都大梁周围防卫区,巩固魏国新政治中心东大块。

而韩国韩国在南部和魏国又交换了部分三川郡、河内郡领土,将两国政治中心区域领土完善。

实际上这种对于飞地的管理,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啊,最有说服力的就是长平之战前,秦国就看准了野王韩国上党地区和中原领土间的链接枢纽,秉着打蛇打七寸的原理,秦国大将白起占领野王,最终使得上党变成飞地,韩国将上党献给赵国,引发长平之战。




魏国(前403—前225)是战国七雄之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称王至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为秦国所灭,共179年。在秦国之前,魏国层强横一时,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原的国家。

魏国的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基本上就是当时的横跨黄河,位居中原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周显王五年(前364),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这之后魏国称为梁国。这样一个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版图却是支离破碎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的君主。他任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国力蒸蒸日上。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最后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为秦国所灭。

在百余年的历史中,魏国走了一个先起后落的过程。

三家分晋以后,魏国最先强大起来,魏文侯率先任用李俚变法,使得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的第一任霸主。而且,魏文侯还联合三晋东征西讨,把周边所有的国家都虐了一遍。

魏国不但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攻灭了中山国,同时还侵占了楚国和齐国的部分城池,使得魏国的版图达到历史顶峰。这时候的魏国地盘包括被攻灭的中山国地区,韩国和秦国的之间的河西河东地区,韩国和赵国之间的小片地区,还有中原大梁附近的一大片地区,整个就看似一个凹字形包围了韩国。

然而树大招风,三晋毕竟是三个国家,他们会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也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产生嫌隙。赵国和韩国跟在魏国后面南征北战,往往大部分利益都被魏国所占,他们得到的比付出的要少得多,分歧由此而产生。之后魏国凭借超强实力先后进攻赵国和韩国,但分别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被齐国打败。

两战过后,魏国逐渐衰落,而齐国、秦国的崛起,给魏国造成了巨大威胁。

魏国本来就处于各个国家的中间,前期又四处树敌,各种招摇,加上魏惠王在位时时而和秦国连横,又时而与列国合纵,政策的摇摆不定更加导致魏国四面受敌。

不久,魏国河西之地就被秦国攻占,河东之地也难以为继,魏国的国土不断萎缩。在河东部分地区被攻占后,魏国选择割让上郡给秦国,以换得被侵占的河东地区并设立河东郡,此时魏国的版图中间好像被韩国切开一样分成两半。

分分合合,虽说魏国通过变法走向了强国之路,但历届国君却不懂得如何走上一条战略布局的道路。一味地穷兵黩武四处征伐,最终导致了四面树敌,墙倒众人推,这也导致版图四散破碎。



因为魏国有很多飞地,魏国在战国时期的时候经常攻打一些小国家,打完之后就把这些国家当作自己的飞地,所以魏国的领土版图才会支离破碎。

缘于在于本来晋国由韩氏、赵氏、魏氏、范氏、智氏、中行氏,这六卿把控,后来赵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赵氏、魏氏、韩氏又联合把智氏给灭了,所以最后导致魏国获得的一些地都是支离破碎的。

因为魏国的地理位置处于其他国家的中间地位,而且魏国资源丰富,所以引得其他国家来攻打他,以至于国家的领土支离破碎。


你是否需要了解?

魏国是战国首霸,若魏一意灭秦能否成功,能否取代秦国统一天下?
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是韩、赵、魏三家分晋,从此华夏进入了战国时期,而作为从晋国大夫转变为诸侯的魏国来说,他却是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什么是魏国,而不是像齐国与楚国这样的传统大国呢?魏国强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李悝变法。春秋晚期,传统诸侯大国,比如晋国、齐国、楚国都因为在连续数...

魏国的北地是什么意思?
就是魏国的北方地。

在春秋牛气冲天的越、郑、宋,为何到战国时期不见了踪影呢?
郑国在郑庄公时,伐宋灭许,甚至射伤周桓王,可谓当时一小霸。宋国素来是中原大国,宋襄公受齐桓公所托,平定齐国内乱,更是跟楚国动武,虽然结果惨败,也不弱威名。越国灭吴,会诸侯于徐州,勾践也是春秋最后一个霸主。可是……可是这几个国家为什么到了战国都没了音信呢,大部分人连他们被谁所灭...

为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画上句号的奇女子!
认真分析一下当时的国际形势,齐国国策可以说是无可选择,必须选择后者,战国后期,战国七雄已经打破了力量均衡,再也不是没有哪一个国家有灭国实力的时期。此时的秦国历经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四代努力,夺取巴蜀、拿下楚国、魏国几乎半壁江山,其实力已经可以碾压山东六国,秦国国策也已经由争霸天下...

含嘉仓为什么建在洛阳
战国时期,南越与楚国已有一定关系,吴起在楚变法时,即将湘南、粤北、桂东北的苍梧并入楚国的领土。秦灭楚后,进一步向南发展,进军南越腹地。当时由于五岭②的阻隔,交通不便,粮秣运输困难,于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命监御史禄负责穿凿运河,以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 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有一个谷地,...

秦国歼灭五国后,齐国最后独自面对秦国时是怎样的心态?
而且在早些年,燕国联络了其他五国联军对齐国进行了报复性打击,打的齐国是支离破碎,大伤元气,硬生生的丢了七十二座城池。经此一役,齐国是彻底跟周边国家划清了界线,也算是不问世事了。而恰恰这个时候秦国不断的用重金开始贿赂齐国上下,怂恿齐国不要轻举妄动,安心看戏就好了。齐国上下也乐得如此,...

除了秦始皇之外 ,谁是秦国最有作为的秦王,谁是能力最强的秦王?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继而于公元前219年开始"秦攻百越之战"平定南方百越,从此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的帝国时代,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秦始皇在位时期针对大一统的帝国,实行了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

庄子奥义的媒体评论
庄子著书,既要避免母邦暴君宋康王诛杀其身并剿灭其书,又要预防后世暴君剿灭其书,不得不支离其言,晦藏其旨。因此《人间世》曰:“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德充符》曰: “游于羿之彀中,然而不中者,命也。”《大宗师》曰:“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二 宋君称王,战国第三宋康王是第三个...

求问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谁是正统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推翻,随之而来的是众多蛮族国家的兴起。罗马的领土逐渐分裂成十个王国,它们分别是:东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勃艮第王国、西哥特王国、苏维王国、汪达尔王国、伦巴地王国、盎格鲁撒克逊王国、黑如莱王国以及阿勒曼尼王国。这些王国的兴起,使得罗马帝国的版图变得支离破碎。西罗马的覆灭...

春秋战国时期的5则寓言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故事辑录参考书目: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成语典故精选999》、《成语故事》、百度搜索网络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