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中都提到过哪些日月星辰? 我国古诗中有哪些关于日月星辰中银河、织女和牵牛星的描写?

作者&投稿:爰侮 2025-05-23
“日月星辰”在我国古典诗文中代表什么?

古典诗文中提到的日月星辰,包括二十八宿、银河与牛郎织女、南斗和北斗,以及其他著名星斗。古典诗文中提到的银河与牛郎、织女,既有天文学意义,更有文学意蕴。夜空的银河如同一条奔腾的急流,从东北向南横跨整个天空。一年四季之中,夏末秋初季节的银河最为明亮壮观。银河古称“天汉”,“汉”是地上的汉江,天汉就是天河。

1、《共工怒触不周山》
未知:佚名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吟剑》
清代:洪秀全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
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3、《悲歌六》
唐代:顾况
轩辕黄帝初得仙,鼎湖一去三千年。周流三十六洞天,
洞中日月星辰联。骑龙驾景游八极,轩辕弓剑无人识。
东海青童寄消息。
4、《赠毛仙翁》
唐代:李绅
忆昔我祖神仙主,玄元皇帝周柱史。曾师轩黄友尧汤,
混迹和光佐周武。周之天子无仙气,成武康昭都瞥尔。
穆王粗识神仙事,八极轮蹄方逞志。鹤发韬真世不知,
日月星辰几回死。金鼎作丹丹化碧,三万六千神入宅。
仙兄受术几千年,已是当时驾鸿客。海光悠容天路长,
春风玉女开宫院。紫笔亲教书姓名,玉皇诏刻青金简。
桂窗一别三千春,秦妃镜里娥眉新。忽控香虬天上去,
海隅劫石霄花尘。一从仙驾辞中土,顽日昏风老无主。
九州争夺无时休,八骏垂头避豺虎。我亦玄元千世孙,
眼穿望断苍烟根。花麟白凤竟冥寞,飞春走月劳神昏。
百年命促奔马疾,愁肠盘结心摧崒。今朝稽首拜仙兄,
愿赠丹砂化秋骨。
5、《红毛刀歌》
清代:秋瑾
一泓秋水净纤毫,远看不知光如刀。
直骇玉龙蟠匣内,待乘雷雨腾云霄。
传闻利器来红毛,大食日本羞同曹。
濡血便令骨节解,断头不俟锋刃交。
抽刀出鞘天为摇,日月星辰芒骤韬。
斫地一声海水立,露风三寸阴风号。
陆专犀象水截蛟,魍魉惊避魑魅逃。
遭斯刃者凡几辈?骷髅成群血涌涛。
刀头百万英雄泣,腕底乾坤杀劫操。
且来挂壁暂不用,夜夜鸣啸声疑鴞。
英灵渴欲饮战血,也如块磊需酒浇。
红毛红毛尔休骄,尔器诚利吾宁抛。
自强在人不在器,区区一刀焉足豪?

大儒有言,不通声韵训诂,不懂天文历法,不能读古书。我国古典诗文中特别注重对闪耀群星的描写,这是古代天象记载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发展和传播天文学知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古典诗文中提到的日月星辰,包括二十八宿、银河与牛郎织女、南斗和北斗,以及其他著名星斗,它们不仅具有天文学意义,其背后的故事更是耐人寻味。

在遥远的夏商周时期,天文知识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常识,像《诗经》里的一些涉及天文现象的诗句,无非都是农夫、妇人、戍卒、儿童们挂在口头上的。

其实,在作为我国诗歌源头的《诗经》中,浩瀚神秘的星空就已经是诗歌中常见的描写对象了,后代文学作品中最常涉及的星宿,在《诗经》中基本上都已出现。

清代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著名笔记《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这里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火”、“三星”、“毕”、“龙尾”都是星星的名称。

“七月流火”源于《豳风·七月》,说的是大火星。大火星就是心宿二,也就是现代的天蝎座蝎尾倒刺上呈一条直线的3颗星的中第二颗。它是一颗著名的红色亮星,体积为太阳的2700万倍,距离地球为424光年,在夏季的夜空中特别明显。

“七月流火”本来的意思是说,至7月,大火星开始往下走,天气渐渐转凉。在此后的“九月授衣”,开始准备冬衣。就连蟋蟀也配合着节气和气候,“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所以,“七月流火”的意义并不是像现代人根据字面上理解的那样,以为说的是7月天气炎热。

大火星在《左传》中也有记载,其中的童谣有“龙尾伏辰”之说,“龙尾”即尾宿,是现在天蝎座的整个尾巴,“辰”即是心宿。

《唐风·绸缪》中的“三星在户”,说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参宿三星,它们是现代的猎户座中间的呈一条直线的3颗星,在希腊神话中是猎户的腰带。

参宿三星出现在寥落的冬季夜空,非常容易辨识。《唐风·绸缪》一诗写的是一位少女,在清冷的冬季望着挂在门端的参宿三星,思念自己的意中人,“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三星在户”也有其他美好寓意,如古代人常常在新婚夫妇的门侧题写“三星在户,五世其昌”的对联。

参宿一星与前面说到的心宿二星在天穹上180度相对,两两相望此升彼落,永远不能相逢。心宿二星又名“商星”,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说的就是朋友之间的隔绝难以相见。

《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中的“毕”是二十八宿中的毕宿,“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民间认为当月亮经过毕宿时,天就要下滂沱大雨。毕宿有8颗星,在古代又称“天口”,形似古时田猎用的长柄网,而这种长柄网的名字就叫“毕”。

毕宿在现代是金牛座那著名的“Y”形群星,在冬末春初时的黄昏出现于南方的星空。其中,据说作为牛的左眼的毕宿五,也是天空中有名的亮星,是古代航海者辨别航向的重要依据。

古典诗文中提到的银河与牛郎、织女,既有天文学意义,更有文学意蕴。夜空的银河如同一条奔腾的急流,从东北向南横跨整个天空。

一年四季之中,夏末秋初季节的银河最为明亮壮观。银河古称“天汉”,“汉”是地上的汉江,天汉就是天河。

《诗经》经常写道天汉。《大雅·云汉》说“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意为那烟波浩渺的银河在天空中流转,为本来就热闹的星空平添了一抹浪漫主义色彩。

织女星距离地球26.5光年,是整个天空中除了太阳之外第四亮的恒星。在织女星旁边有4颗小星组成一个菱形,我国古人认为那是织女织布用的梭子。

牵牛星距离地球16.7光年,它和左右两颗小星呈一条直线,我国民间称之为“扁担星”,传说中两颗小星是牛郎挑着的两个孩子。

把银河与牵牛织女联系到一起,也是从《诗经》时代开始的。《小雅·大东》就是民间对星空的淳朴理解:“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银河波光粼粼,左岸的织女一天忙至晚也织不出美丽的花纹,右岸的牵牛星也没有驾着车子来迎接她。短短几句里故事多多,已经具备了后世牵牛织女传说的基本要素了。

在情感丰富而内敛的古人眼中,这流转于天的银河,就成了他们失眠之夜眺望的对象。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就是唐玄宗所经历的每一个夜晚。

唐代另一个诗人李商隐《嫦娥》一诗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初秋季节,长河渐落,又是一夜过去,诗中寂寥凄清的情绪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诗人在写银河时,总是把它与牵牛星、织女星一起描写。唐代诗人杜牧《秋夕》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诗境与李商隐的《嫦娥》相类似,不过一写在天之人,一写在地之人罢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与以上两诗不同,独具豪迈的浪漫主义色彩。

牵牛织女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中故事元素: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牵牛星遥远,织女星明亮,终日相望却不能相聚,“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意含蓄隽永,余味悠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民间传说中有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聚的情节。到了后世诗人手里,这个颇富悲剧色彩的故事获得了更多的同情。

宋代词人秦观《鹊桥仙》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已经成为对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的最高赞颂而千古流传。

南斗是由6颗星围聚成斗的形状,隶属于现代的人马座;北斗为北斗七星,是小熊座。南斗和北斗中每一颗星在我国古代都各有名称,南斗六星分别名为天府、天相、天梁、天同、天枢、天机,北斗七星名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这两组星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亮星,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形状和它们所在的位置,格外能够引起诗人们的联想和歌颂。对于南斗和北斗的描写,当然也要从《诗经》说起。

《小雅·大东》记载:“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箕”即箕宿,因为形似簸箕而得名,斗则是南斗的斗宿,“箕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

可是天上的簸箕却不能用来簸米扬康,斗勺也不能用来舀酒盛水。不得不说古人的思维真是浪漫离奇。

唐代有一位不是很有名的诗人刘方平,写了一首《月夜》诗: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末夏初的夜晚的闲适生活,其中真实再现了当时“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夜空情境。

无独有偶,曾经造成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的左思《吴都赋》中也说“仰南斗以斟酌”,也是要用天上的星斗来斟酒。

相对而言,北斗的知名度比南斗高,因为它位于北天极附近,又像时针一样指着北极星而旋转,一年四季可见,一夜到亮可见。北斗不仅是天上的著名天象,同时也是古人借以判断季节的依据之一。

诸子百家之一的《鹖冠子》写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是说黄昏时刻,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时,则分别标志着春夏秋冬的开始。而午夜子时,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时,则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4个节气。

古人的观察非常细致。《古诗十九首》里面的“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所描写的正是“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情景。杜甫《赠王二十四侍郎契》“一别星桥夜,三移斗柄春”,说的则斗柄3次东指,已经过了3年了。

北斗四季旋转不停,整夜旋转不停,因而格外容易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唐代诗人李白《长门怨》:“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与“长河渐落”的即将破晓的天象不同,“北斗挂西楼”则是夏季深夜的情景。

月亮是古今诗人最喜欢写到的景物之一,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不同诗人在不同时候写下的月亮也是不同的,因而很有辨析的必要。

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写的是新月,农历月初的黄昏出现于西方的天空,两只尖角朝向斜上方。

唐代诗人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写的是上弦月,是新月越来越满,变成半个月亮的样子,其中的直线位于偏上方。

上弦月再发展下去就是满月,就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所描写的样子。

圆月渐缺,就变成了直线偏下弦乐和两只和尖角朝向斜下方的残月,即唐代诗人李贺的“晓月当帘挂玉弓”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写的即是残月。

二十八宿是古代我国人对黄道附近的群星的划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就是黄道,可是在古人看来,明明是太阳在绕着大地旋转,因此名为“黄道”。我们称之为“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因为在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而屡屡被诗人们写到,上面所罗列的《诗经》中提到的就包括了心宿、参宿、毕宿、斗宿、箕宿等。

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所在的南昌,所对应的天上的星宿是翼宿和轸宿,因而是“星分翼轸”。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写有一首《二十八宿歌赠别无咎》,在一首送别诗中囊括了全部的二十八宿。

天空上的星斗以年为周期流转变化,而月亮则是一个月运行一个周期,所以在古人看来,星斗的变动较少,而仿佛好像月亮在各个星宿中穿行一样。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前赤壁赋》有这么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的就是月亮仿佛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流连徘徊。

要说最有名的星斗,恐怕要数北极星了,因为北极星是天上众星旋转所围绕的中心点。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滕王阁序》写道:“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杜甫《登楼》写道:“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都足以说明北极星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地球绕地轴自转,地轴呈一个斜角直指北天极,由于地轴存在微小的偏振,所以北极星并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由地轴所指向的那一小片区域里的群星轮流担任的。

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座的α星,据测算,14000年以后,织女星距离北天极最近,倒是的北极星将会是织女星。

《诗经·小雅·大东》记载:“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意思是东方有一颗亮星叫“启明星”,西方有一颗亮星叫“长庚星”,而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知道这两颗星其实是一颗。

《韩诗外传》解释说:“太白晨出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长庚。”太白也就是金星,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最亮的天体,在黎明的时候出现在东方,在黄昏的时候出现在西方。

黎明和黄昏,正是日月隐去众星未显之时,天空只有一颗闪耀如钻石的金星。

李白的诗歌中有“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之句,据说李白的母亲怀孕时梦见太白星入怀,所以他的父亲为他取名“李白”,字太白,因此李白对太白星有着特殊的感情。

他描写太白星道:“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这颗孤傲的亮星同时也是他自己。

在另一首《登太白峰》中,李白写道: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一首诗中出现了太白峰、太白星和李太白3个太白,妙趣横生。

金星是行星,而天空中除了太阳之外最亮的恒星则是天狼星。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星位于大犬座,通常和猎户座一起出现,位于猎户座的左下方。在西方的天文神话中,看上去就像猎户带着猎犬,壁垒森严地准备与迎面而来的金牛作战。

在我国古代的天文系统中,天狼星是代表侵略和战争的一颗星星,在苏轼的词中,它代表着刚刚与北宋王朝发生过战争的西夏,所以“西北望,射天狼”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平伏侵略战争的良好愿望。

总之,古诗文中提到的日月星辰,具有天文和文学双重含义。从天文学的角度讲,当代学者在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时,许多年份的考订都经过了都借助了古籍中对天文现象的记载。

而根据现代发达的科技水平,我们可以推知几千年前或几千年后的某一夜有什么天文现象发生,或者当晚的天象是什么情况。



【诗文典整理】古诗文中的天文常识,诗文典原创
一.年和岁
在古代,人们把年和岁分的非常清楚。十二个月为一年,太阳行驶一周天为一岁(实际就是太阳公转的一周期)。

二.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公元纪年法
3.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4.天干地支纪年法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法:
1.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2.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 1894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894年除以10,余数为4, 对表“4”为“甲”;地支计算时,用1894年除以12,余数为10,对表“10”为“午”,那么1894年为“甲午”年,故1894年是发生“甲午战争”的那一年。

1911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1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1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1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

三.月
1.晦和朔
每月的最后一日叫晦,最初一日叫朔。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游》

2.望
每月十五日(或者十六日)叫做望,十六日叫做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前赤壁赋》

3.弦
月亮和太阳成九十度角叫做弦。上弦指初七初八,下弦指二十二或二十三日。

四.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
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四.四时
一年分为四时,近代叫做四季。
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为春季。
四月(孟夏)、五月(仲夏)、六月(季夏)为夏季。
七月(孟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为秋季。
十月(孟冬)、十一月(仲冬)、十二月(季冬)为冬季。
仲春、仲秋指春分、秋分。分清孟、仲、季的顺序,有助于详细判断古诗中写的是几月的景色。

五.节日
1.元旦(正月初一),也称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2.元宵(正月十五),也称上元,元夕,元夜,也叫灯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青玉案·元夕》

3.寒食(清明前),清明节前两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而设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

4.清明(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5.上巳(三月初三)
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 《三月三日》

6.端午(五月初五)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浣溪沙·端午》

7.七夕(七月初七)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鹊桥仙》
8.中元(七月十五)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中元节》

9.中秋(八月十五)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10.重阳(九月初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冬至(节气冬至)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邯郸冬至夜》

12.腊日(腊月初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腊日》

13.祭灶(腊月廿四)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祭灶节诗词》

14.除夕(腊月三十)
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除夜》


你是否需要了解?

山水风光 古迹名胜 日月星辰 风花雪月 春夏秋冬的古诗速求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

那些藏在古诗中的月球“运动”
这是最常见的月亮“运动”,几乎人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古人还有“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宋·吕本中)等,也是如此。王安石诗中的“月移花影”,反映的则是月亮的周日视运动——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运动。古诗词中关于月亮运动的描写大都属于此类。例如“...

天章的意思是什么
在古代文化中,“天章”一词具有丰富的含义。最初,它指的是天空中的天文现象,包括日月星辰等,如宋朝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提到的“手抉云汉分天章”。这里,“天章”被用来描绘天空的壮观景象。其次,“天章”也可以指代帝王的诗文。例如,在南朝陈朝徐陵的《丹阳上庸路碑》中,他使用“天章海...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怎么...
解释如下: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把酒问月》。原文如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

星躔的意思是什么
星躔,指的是日月星辰在天空中运行的路径和度次。古代文人常在诗文中提及星躔,以此表达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与感叹。如南朝梁武帝在《阊阖篇》中写道:“长旗扫月窟,凤迹辗星躔。”这句诗描绘了凤鸟踏过星躔的场景,将天象与神话相结合,展现了古代人们对天空的想象。《旧唐书·文宗纪下》中记载:“德...

描写秋月的十大绝美诗句(分享五首中秋月古诗词)
二,中秋的圆月,是古代秋分和圆月的两种祭祀合一。上古有天然的日月星辰崇拜,太阳代表生物所需要的能量,而月亮代表着潮汐雨露。春种秋收,秋收季节的对自然神灵的感恩更充满虔诚和喜悦。民间自然对月圆有着天然的好感,圆,代表圆满,丰收。仲秋圆月的古老祭祀,也更加带着内在的心情喜悦。上古上层的祭祀,是以太阳在秋分...

描写刀剑的诗句
提到辘轳剑者还有荆轲刺秦王之描写中提到:“罗縠单衣,可裂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 先秦楚国有长剑,屈子诗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铗,指剑柄。长铗代指长柄双手长剑。古代认为冠能够代表一个人的尊严,冠的高低形状的不同代表了一个人的尊贵程度的不同,屈子诗中能够把剑...

诗经十三至十五篇
诗中提到了二十八星宿中的参宿和昴宿,二十八星宿又称二十八星,是中国古人在研究星空时对星区的划分,“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所在的位置。这些大小不等的星宿又以方位被区分为东南西北,参宿和昴宿都属于西方七宿。在民间传说中,日月星辰都具备神奇的力量,也被赋予了很多...

有关月的古诗
“月”是常见偏旁,以“月”为偏旁的字,一类与月亮有关,如朔、望、朝等。还有一类是由“肉”演变而来,与月亮无关,如肘、肚、肺、肥等。《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鱼厥切,音_。《说文》:阙也。太阴之精。《释名》:月,缺也,满则缺也。《易·系辞》:阴阳之义配日月。《...

杜甫和陆游的诗有那些???快急用!今晚~
这首诗是大历三年(768)冬,诗人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后写的。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②〔吴楚东南坼(chè)〕意思是,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疆域:东为吴,南为楚。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③〔乾坤日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