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献苦肉计的吴国大将黄盖,最终结局如何? 赤壁之战以后,演苦肉计的黄盖为什么便消失了?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相信很多人对这句歇后语都不陌生,关于这个故事先不说它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单就故事来说,也算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写的就是赤壁之战前夕的一场由周瑜和黄盖主导的“苦肉计”,目的是取得曹操的信任,让黄盖顺利接近曹操的船只。赤壁之战应该算是三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战役过程相当的精彩,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战役的结局就更加重要了,直接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势。
所以《三国演义》也对这场大战进行了精彩的描写,不过在演义中,诸葛亮无疑是该战最大的功臣,再有就是周瑜,两人在火攻上不谋而合,然后周瑜和黄盖来了一个苦肉计,周瑜命人打了黄盖五十大板,让黄盖去诈降,取得曹操的信任,然后借机烧船。这场大战的精彩程度让人每次看了都热血沸腾,当然《三国演义》确实对这场大战进行了艺术加工,添加了很多虚构出来的东西,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不过却也间接掩盖了黄盖在这场大战中的巨大作用。
黄盖作为江东虎臣,是东吴作战经验丰富又富有谋略的一员大将,他从孙坚时期就活跃在战场上,当初孙权继位,江东地区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尤其是本就不服孙吴的山越各部落,而黄盖就成为镇抚山越的大将,前后成功安抚了九县,为孙权的政权稳定做了不小的贡献。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208年,基本平定北方的曹操开始训练水军,准备南下进攻刘表,结果刘表很快去世,其子不久也投降了曹操,接下来刘备也被打得落荒而逃,于是曹操将目光放在了江东一带。孙权感觉到了巨大的威胁,但是就兵力而言,不管是刘备还是孙权都没有办法和曹操抗衡。于是在谋臣的劝说下,刘备和孙权结盟,欲一起抵御曹操的大军,当然,即便是孙刘联军,仅仅在兵力上也完全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曹操也并非那么自信,毕竟曹军是旱鸭子,虽然训练了水军,但是水上作战的能力实在不能和吴军相比,况且随着曹军南下,很多人得了瘟疫,曹军的情况其实也不容乐观。
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隔江对峙,当时联军以都督周瑜为主帅,江东这边有黄盖配合周瑜。根据《三国志》记载: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用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可见想出火攻办法的,并不是诸葛亮和周瑜,而是老将黄盖,而且黄盖也确实还有诈降的任务,只是《三国志》中记载黄盖写了一封书信送给了曹操,然后诈降,并没有“苦肉计”的记载,黄盖是如何诈降的谁也不知道,只能算是一个迷了,而拥有那么多谋士、本身智慧超群轻易不信人的曹操为何会信了黄盖的诈降,这同样是一个迷。
总之,黄盖诈降是成功了,烧船也成功了,不过烧船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黄盖为此身负重伤差点就死了。当时黄盖中了流矢,跌落进水中,赤壁之战发生的时候已经是深秋,跌落进水中的滋味自然不会好受到哪里去,好在,吴军中有士兵将黄盖救了上来,但是大家都不认识黄盖,只是将他安置在厕床中,黄盖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大喊韩当,韩当这才发现是黄盖,给他换下了湿衣服,将他的伤口处理了一下。不过,四姑娘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何吴军的这支队伍中竟有人不认识黄盖,难道是新兵蛋子?赤壁之战后,黄盖因功拜武锋中郎将。
赤壁之战后,黄盖似乎就消失了,不过这只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错觉,实际上黄盖仍旧活跃在战场上,武陵蛮族作乱,黄盖奉命平叛,仅用几个月就平定了所有的叛乱,再之后就是平定长沙郡的山贼作乱,因功封为偏将军,不久病逝,一个征战了一辈子的大将能在老了的时候病死其实已经算是很好的结局了。
黄盖戎马一生,对东吴是有大功的,孙权自然也不会忘记黄盖,黄盖虽然早就去世了,但是等到孙权称帝的时候,还是将黄盖的儿子黄柄赐爵关内侯。
赤壁之后,他其实仍有一番作为,最终病逝于任内,也算是安享晚年了。他没有消失匿迹,只是再无记载了而已。
黄盖是江东的王牌老将,早年跟随孙坚、孙策打下了这江东基业。孙权时期,他被安排去镇压安抚山越,所到九县,全部平定,功勋卓越。他最辉煌的时刻要数赤壁之战了,他向周瑜献策诈降曹操,最终以火攻打败曹操。赤壁之功,第一要数周郎,这第二大功就应该是黄盖的了,赤壁之战也使他名声大噪。
但在这之后,他却像消失匿迹了一般,这是为何呢?是不是因为在赤壁之战后被流矢所中,堕下水中,由于伤的太重,年龄偏大,不久就去世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赤壁负伤后,他仍老当益壮。《三国志》记载赤壁战后,他还被任命为了武陵太守,去平定蛮族叛乱去了,他甚至用五百人就收复所失的城邑,令各部落的头目闻风散胆。
之所以没有了黄盖的详细记载,最重要的是因为他已脱离了主线事件。赤壁之战后,他被安排专门去镇压内部的蛮族、山贼叛乱去了,没有参与对外战争。而小说三国演义也向来是讲曹刘对峙,对吴国大将讲的不算多,这也使得黄盖的故事没有一直辉煌下去。
虽然是镇压蛮族叛乱,但他的作用绝对不能小觑。蛮族势力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容易平定,只是三国之争让大家忘了还有这种强敌的存在。假若没有他的镇压,江东如何能有后方的稳定。而关于平定蛮族的记载只有诸葛亮的最详细,其他人的则记载的偏少。其实黄盖镇压蛮族叛乱的作用丝毫不弱于诸葛亮平定南蛮,只不过不如诸葛亮出名罢了!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相信很多人对这句歇后语都不陌生,关于这个故事先不说它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单就故事来说,也算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写的就是赤壁之战前夕的一场由周瑜和黄盖主导的“苦肉计”,目的是取得曹操的信任,让黄盖顺利接近曹操的船只。赤壁之战应该算是三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战役过程相当的精彩,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战役的结局就更加重要了,直接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势。
所以《三国演义》也对这场大战进行了精彩的描写,不过在演义中,诸葛亮无疑是该战最大的功臣,再有就是周瑜,两人在火攻上不谋而合,然后周瑜和黄盖来了一个苦肉计,周瑜命人打了黄盖五十大板,让黄盖去诈降,取得曹操的信任,然后借机烧船。这场大战的精彩程度让人每次看了都热血沸腾,当然《三国演义》确实对这场大战进行了艺术加工,添加了很多虚构出来的东西,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不过却也间接掩盖了黄盖在这场大战中的巨大作用。
黄盖作为江东虎臣,是东吴作战经验丰富又富有谋略的一员大将,他从孙坚时期就活跃在战场上,当初孙权继位,江东地区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尤其是本就不服孙吴的山越各部落,而黄盖就成为镇抚山越的大将,前后成功安抚了九县,为孙权的政权稳定做了不小的贡献。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208年,基本平定北方的曹操开始训练水军,准备南下进攻刘表,结果刘表很快去世,其子不久也投降了曹操,接下来刘备也被打得落荒而逃,于是曹操将目光放在了江东一带。孙权感觉到了巨大的威胁,但是就兵力而言,不管是刘备还是孙权都没有办法和曹操抗衡。于是在谋臣的劝说下,刘备和孙权结盟,欲一起抵御曹操的大军,当然,即便是孙刘联军,仅仅在兵力上也完全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曹操也并非那么自信,毕竟曹军是旱鸭子,虽然训练了水军,但是水上作战的能力实在不能和吴军相比,况且随着曹军南下,很多人得了瘟疫,曹军的情况其实也不容乐观。
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隔江对峙,当时联军以都督周瑜为主帅,江东这边有黄盖配合周瑜。根据《三国志》记载: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用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可见想出火攻办法的,并不是诸葛亮和周瑜,而是老将黄盖,而且黄盖也确实还有诈降的任务,只是《三国志》中记载黄盖写了一封书信送给了曹操,然后诈降,并没有“苦肉计”的记载,黄盖是如何诈降的谁也不知道,只能算是一个迷了,而拥有那么多谋士、本身智慧超群轻易不信人的曹操为何会信了黄盖的诈降,这同样是一个迷。
总之,黄盖诈降是成功了,烧船也成功了,不过烧船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黄盖为此身负重伤。当时黄盖中了流矢,跌落进水中,赤壁之战发生的时候已经是深秋,跌落进水中的滋味自然不会好受到哪里去,好在,吴军中有士兵将黄盖救了上来,但是大家都不认识黄盖,只是将他安置在厕床中,黄盖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大喊韩当,韩当这才发现是黄盖,给他换下了湿衣服,将他的伤口处理了一下。不过,四姑娘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何吴军的这支队伍中竟有人不认识黄盖,难道是新兵蛋子?赤壁之战后,黄盖因功拜武锋中郎将。
赤壁之战后,黄盖似乎就消失了,不过这只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错觉,实际上黄盖仍旧活跃在战场上,武陵蛮族作乱,黄盖奉命平叛,仅用几个月就平定了所有的叛乱,再之后就是平定长沙郡的山贼作乱,因功封为偏将军,不久病逝,一个征战了一辈子的大将能在老了的时候病死其实已经算是很好的结局了。
黄盖戎马一生,对东吴是有大功的,孙权自然也不会忘记黄盖,黄盖虽然早就去世了,但是等到孙权称帝的时候,还是将黄盖的儿子黄柄赐爵关内侯。
提到黄盖,大家都会想到那句有名的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个歇后语来自《三国演义》,是在赤壁之战前夕,东吴看曹操大军来袭,但是曹军水性不好,很多士兵晕船,影响作战,所以黄盖提出火烧连营一计,假装投降于曹军,来给曹操献计,而为了让自己的投降更真实,他才使出了苦肉计,而后来,曹操果然上当,听了黄盖的话,把船都连在一起好让士兵适应,而这一连,也让东吴放了一把大火。
上面我们提到,火烧连营一计是黄盖提出的,没错,这个计谋正是黄盖所想。不要以为黄盖只是一个武夫,其实黄盖不仅武功高强,他给东吴三代君主效力,算是朝中元老,还曾做过地方官员,在他任职的地区,百姓都比较幸福,社会治安也都很好,所以黄盖也有很不错的做官能力。但是在赤壁之战后,黄盖似乎就消失了一样,他又去了哪里,结局如何呢?
事实上,在战争时,黄盖曾掉入河中,还身中一箭,虽然后来他被救上来,但是恢复后,身体却不如从前了。而在小说中,赤壁之战后,东吴便真正由孙权周瑜等一辈年轻人顶了上来,此时的黄盖年岁已大,已经不再合适上场杀敌,且当时东吴附近的蛮人部落总想找点事,给东吴的安定造成了不小影响,而黄盖虽然年岁大,但是他的威名还在,还有管理地方的经验,于是孙权便让黄盖去治理地方了,就这样,黄盖慢慢淡出了人们视野。
黄盖最后的结局还是不错的,最后也是年老病死了,但是孙权还是为他的后代分封了爵位,所以当时他的苦肉计还是得到自己君主认可的。
在赤壁大战以后,这个吴国大将黄盖就生病死掉了,这就是他的结局,非常的正常。
他的结局就是病逝,在他病逝之后,他的主公还念及了他之前的功劳,给他儿子赏赐了。
你是否需要了解?
黄盖是什么人物?
黄盖 吴国著名将领。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能征善战,有谋有勇,擅长使铁鞭,作战极为勇猛,一生立过无数战功。最初任乡间小官,后被推荐为“孝廉”,追随孙坚打天下;孙坚死后,便追随孙策;孙策死后,便追随孙权。赤壁大战时,建议用火攻,配合周瑜,行使苦肉计,并诈降曹操,率船火烧...
黄盖在赤壁之战后是什么结局?他去了哪里?
在《三国演义》里有一个经典桥段就是黄盖在赤壁之战献“苦肉计”,我们耳熟能详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属湖南省)人。“孙坚举义兵,盖从之。”黄盖在孙坚起兵时就跟随他,孙坚死后跟随孙策,最后又跟随孙权,算是东吴的元老级人物。...
献苦肉计的黄盖,在赤壁之战后被安置在厕所里,这是为什么?
说起赤壁之战,大家都想起的火烧赤壁那场面是何其壮观?那么也会想起为了引来曹操,黄盖和周瑜上演的那场苦肉计,黄盖一生征战,为东吴立下战功无数,是一名不可多得的猛将。当时曹操收编了东吴叛出的水军之后,整顿大军进军东吴,而孙权与刘备联手做抵抗,两方士兵在长江两岸对峙。曹操虽然兵强马壮,但...
三国苦肉计中有个关键人物,向曹操献诈降书的是谁
《三国》中赤壁之战时苦肉计中向曹操献诈降书的人是东吴谋士阚泽,受刑的是黄盖。出处是《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周瑜
赤壁之战后,为何黄盖就销声匿迹了,他去了哪里?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黄盖上演苦肉计,为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战争结束后,黄盖继续在孙权帐下服务,后来在南蛮叛乱、山贼剿灭过程中再立新功。他最终病死在任上,为后人所追念。自古以来,就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说法,这一歇后语中,涉及到东吴的两个名将,一个是周瑜,一个是...
三国演义中黄盖受刑骗,曹操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奋勇当先,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甚至出言甚有轻视之意。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斩首,诸将苦苦求情,周瑜将处罚改为笞刑,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诈降吴营的蔡和、蔡中看的,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瑁张允又恰好将...
周瑜打黄盖的歇后语解析
周瑜打黄盖的歇后语有两种解释: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三国时吴国主将。黄盖:吴国的大将。《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说,在赤壁之战中,为了火攻曹营,黄盖主动向周瑜献了苦肉计,让周瑜打了他,到曹操那里诈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上了大当,火烧赤壁,曹兵大败。借指做某事,两相情愿。[例]①“这是真...
赤壁之战时,黄盖担任什么官职
汉末三国时期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以实际行动获得了曹操的信任,并趁机放火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他也因为此事迹而被后人广为传颂,小说《三国演义》在刻画黄盖这一人物时描写了“苦肉计”的故事。黄盖一词还指古代帝王的仪仗。早年为...
周瑜打黄盖的故事
周瑜打黄盖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演绎: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黄盖受命诈降到曹操的军营,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一顿,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庞统劝曹操将战船连在一块,给周瑜利用火攻创造条件,最终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说的是赤壁之战,苦肉计只不过是用挨打的方式使我方武将...
三国演义中第46回吴国将领谁和谁联手演了一出苦肉计
周瑜和黄盖。赤壁之战前夕,东吴将领合演了“苦肉计”,让曹操相信了他的投降。为了确保火攻成功,黄盖与向瑜商量诈降。为了使曹操相信,黄盖故意激怒周瑜,黄盖被打得皮开肉绽。最后曹操得到密信,相信了黄盖的投降。周瑜跳起来指着黄盖说:“看你还敢小瞧我!暂时存下五十棍,如果再有怠慢,二罪并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