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草船借箭时间是什么时候?
时间:公元208年7月~12月,赤壁之战前夕;地点:湖北赤壁长江主航道偏北水面;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十万余支箭,立下奇功。
发生地点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逸文二淮南道载:“濡须坞,在(含山县)西南一百十里,濡须水,原出于巢县西巢湖,建安十八年曹公至濡须,闻曹公将来,
(孙权)夹水筑坞,形如偃月,故以为名”,《舆地纪胜》卷四十八·和州记载:“濡须山,在含山县西南七十五里……最为控扼之雄。吴魏必争之地。吴据其北,筑濡须坞以拒魏”,由此看出草船借箭遗址发生在含山县。
扩展资料
还原历史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
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支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曹操大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三日之内如何能造出十万支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军士,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十万支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浓浓,漆黑一片。诸葛亮命令用长索将二十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叫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平气和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弥漫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些时间,诸葛亮又命令船队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并嘱加劲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船上草把排满密密麻麻的箭支。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返回。还命令士卒齐声大喊:“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时,诸葛亮取箭船队因顺风顺水,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几万支,为时不过三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自叹不如。
时间和地点分别是公元208年和长江湖北赤壁段。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公元208年的一个清晨,长江湖北赤壁段大雾弥漫,一组船队向江北岸驶去。船上没有列阵的士兵,也没有进攻的武器,只有排得满满的稻草人。
船队在离对岸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缓缓停下……突然,船上战鼓齐鸣,杀声震天。于是岸上的箭支犹如雨点般向这20艘船倾泻而来。
扩展资料:
草船借箭的故事原由:
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抵挡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
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你相信吗?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
草船借箭于建安十八年214年,发生在含山县。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裴松之注)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历史明确记载借箭人是孙权,并不是诸葛亮。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逸文二淮南道载:“濡须坞,在(含山县)西南一百十里,濡须水,原出于巢县西巢湖,建安十八年曹公至濡须,闻曹公将来,(孙权)夹水筑坞,形如偃月,故以为名”,
《舆地纪胜》卷四十八·和州记载:“濡须山,在含山县西南七十五里……最为控扼之雄。吴魏必争之地。吴据其北,筑濡须坞以拒魏”,由此看出草船借箭遗址发生在含山县。
扩展资料:
草船借箭的事实真相:
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孙权起初料不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
罗贯中把“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孙权移到诸葛亮身上,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而已。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时间: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4年。
地点: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
【出处】
魏·鱼豢《魏略》:(建安十八年214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历史明确记载借箭人是孙权,并不是诸葛亮。
译文: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孙权亲自乘了一艘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了,孙权才回去。
扩展资料
其他版本
1、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译文:建安十八年(公元213)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坞(即今日的含山县),孙权与之相持一个多月。曹操望见孙权军队,感叹他的军容严整,于是撤退。
2、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时间:公元208年7月~12月,赤壁之战前夕;
地点:湖北赤壁长江主航道偏北水面;
人物:诸葛亮、鲁肃、周瑜等;
经过: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设计想除掉他,让诸葛亮答应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顾全大局,且预料三日内必有大雾,于是在二十只大船上用青布幔、草人伪装,按时逼近长江北岸的曹营;曹操三联顾忌大雾不敢迎战,就向草船射箭,使诸葛亮轻取十万支箭而归。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其实不是赤壁之战之时,而是赤壁之战后五年。地点:濡须(今安微巢县酉巢湖入长汇的一段水道)。这个是正史中的记载。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多了一些虚构的成分,人物也改变了,但是时间地点好像没多大差别。
你是否需要了解?
《草船借箭》在哪里借的箭,的地点是哪里?
《草船借箭》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三国赤壁之战。具体来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林头镇。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故意提出让诸葛亮在十天内制造十万支箭,实际上是一条害人之计。然而,诸葛亮淡定地表示只需要三天。在鲁肃的帮助下,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
草船借箭在三国哪个地方
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事,只是在《魏略》中曾记载孙权乘船去侦视曹操军队,曹操下令弓弩乱发,因为箭偏射在船的一侧,孙权怕船倾覆,命令将船掉头,使另一侧也着箭,等两侧平衡后,驶船返回。这里既不是草船,也不是借箭,而且与诸葛亮无关,时间则是在赤壁之战后四年,地点在濡须...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草船借箭的简介
简介: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机智和胆略。他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心理和自然条件,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世广为流传的经典案例,用来形容那些善于运用智谋、以弱胜强的人。故事的发生地点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林头镇,这里也因此...
草船借箭发生在什么时候( )年( )月( )日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小说中的草船借箭】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
草船借箭的地点在哪
在火势的逼迫下,曹军不得不撤退。孙刘联军趁机追击,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草船借箭的地点就在赤壁之战的战场上。这个地方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境内的长江上。如今,赤壁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
50字左右概括草船借箭的故事,要说明时间,地点,人物等!!
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 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 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 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 ,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 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 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
草船借箭在哪里
草船借箭发生在湖北赤壁长江主航道偏北的水面上。以下是关于草船借箭的详细解答:发生地点:湖北赤壁长江主航道偏北的水面上。这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期间的一个经典战术场景。成语含义:草船借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它来源于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
草船借箭诸葛亮从哪里出发的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草船借箭”实际发生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林头镇,这里曾是孙权利用草船从曹操处获取箭支的地方。而《三国演义》则将其地点设定在湖北省赤壁,以此来突出诸葛亮的智慧。草船借箭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也反映了三国时期军事战术的运用。曹操的军队因多疑而中计,而...
草船借箭故事
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
草船借箭的地点 草船借箭的地点是哪里
“草船借箭”发生的地点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林头镇,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草船借箭”实际上讲述的是孙权利用草船从曹操处骗得箭支的故事。小说《三国演义》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重新讲述,以突出诸葛亮的智谋。按照《三国演义》的记述,“草船借箭”发生的地点是湖北省赤壁。“草船借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