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大雁塔作文80字 对大雁塔的简略介绍一100字

作者&投稿:沙和 2025-05-14
关于写大雁塔的作文少于八十字以下

大家可能都看过《西游记》,都知道唐朝高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而大雁塔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经文的地方,是佛教不可玷污的圣迹。今天,我就满怀着虔诚之情,来到了这片佛光普照的圣地大雁塔,进行游览。

10月2日上午,我们乘车来到大雁塔北广场。下车一看,我才发现,大雁塔原来是坐落在慈恩寺内,只见它气势磅礴,高大耸立,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享受!

走进寺院,有两座小楼映入眼帘。东边是钟楼,西边是鼓楼。钟楼里边悬挂有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重15吨。西边的鼓楼里存有一面大鼓。长久以来,人们都把雁塔晨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广为流传。当然,作为小好奇的我,自然要上前去摸一摸这千年钟鼓,感受这千古存留的钟声鼓乐。

向南望去,我就看到了壮观雄伟的大雁塔。这时,一位导游叔叔的导游词吸引住了我: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僧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必定是菩萨显灵。他们就在大雁坠地之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这就是大雁塔的来历原来,大雁塔不但是佛法普及的圣塔,还是一个广为流传的佳话,这次,真让我大开耳(眼)界。

2
??? 站在慈恩寺大雁塔下,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因为他是这里的第一任主持方丈。
??? 玄奘(602——664),生于隋仁寿二年,俗姓陈,河南偃师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他于公元628年自长安西行,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印度,得到戒贤法师的精心指导,公元645年回到祖国,朝廷在慈恩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出动了1500多辆轩车、200多幅刺绣佛像、500多幅以金线绣出的经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辆庄宝车,盛况空前。玄奘带回佛经657部,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处翻译佛经74部,共计1335卷,在我国佛教四大译家中译书最多,译文最精。
??? 玄奘离开大唐往天竺取经之时,并非如小说中所描述的有皇帝钦送、并且还赐予“唐”姓,而是经过了九死一生的艰难才离开大唐的。
??? 玄奘自幼聪慧超群,勤奋好学,十三岁时被朝庭破格录取,在洛阳净土寺剃度为僧,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开始到全国各地游学,总结了佛教界存在的严重问题,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国,即今印度去探求佛的精蕴,以解众疑,经扬佛法。贞观元年,他与一些僧众结伴上表奏请朝庭,申请赴印度取经。唐王朝因建国之初,社稷未稳,下诏不许。其他人纷纷退缩,而他不为所动,决意取经,矢志不改。他利用不着出国前三年的时间,从佛经研究、语言梵文及物质精神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而后,他违背朝庭禁令,毅然西行。玄奘当时偷偷摸摸的行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偷渡”。由于未得到朝庭的批准,没有出国护照,他沿途遭到官兵的围追堵截和缉拿。他只得昼伏夜行,设法逃过官兵的追捕以及沿途关卡的盘查。据说出嘉峪关之时,他差点被守关将士的流箭所伤。他多次被捉住,要将他遣送回长安,全凭他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胆识才求得西行。此外,他还经常遭遇到穷凶极恶的强盗和五花八门的歪门邪教的威胁。虽然到了高昌城时,曾轰轰动动地举办了一个月的讲法大会,可是一路上的艰难困苦,只有曾经徒步穿越茫茫戈壁的人才能够体会。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的的孤征,玄奘终于到达了佛国圣地天竺国,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玄奘用五年的时间在这座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里如饥似渴,博览群书,刻苦钻研,以穷三藏。后来他又离开那烂陀寺,用五年时间遍游天竺佛国,向更多的佛教名家高僧求学,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地位,备受尊祟。贞观十九年,玄奘携带大量佛舍利和佛经回国,受到了与十七年前不同的待遇。这时正值佛经在中国兴起,太子李治为追悼母后而大修了大慈恩寺,太宗李世民随即命玄奘前往大慈恩寺任住持,并且还授予他纲纪天下僧侣的权力。从此,玄奘大师开始在大慈恩寺进行佛经的翻译工作,并且还在大慈恩寺里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玄奘是应唐太宗的嘱托写作《大唐西域记》的。他口述,其弟子笔录,将他17年旅途中“所闻所历一百二十八国”的历史、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物产气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12卷,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玄奘曾在给唐太宗的奏表中说到,他编撰的《西域记》“皆存实录,绝不虚构”。这一点从《大唐西域记》整个著述中处处可见,通篇如此。因为玄奘西行求法时对所闻所见的人物、胜迹、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作有详细的记录。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玄奘是一个学术态度十分严谨的人。这位传奇式的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他不畏艰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自唐代以来广为流传。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就是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西游记》的。但《西游记》把唐僧写成是一个毫无魄力、缺乏智慧的庸碌无能之辈,人妖颠倒,是非不分,动不动就念紧箍咒,显然有违历史真实。不过,它只是一部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而已,人们不宜苛求作者去按照真实的史事描写。
玄奘在翻译佛经长达十九年的过程中,两次谢绝了唐太宗请他还俗任相,辅佐朝政的要求,排除万难和一切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翻译事业中。他“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每天都自立课程进度,且用朱笔细心标注翻译进展记号,如果白天因事耽误,夜晚必加班补上。他往往“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一入道场,非朝命不出”,翻译不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由于玄奘精通三藏,深得佛经奥旨,广博各宗各派,梵文外语功力和学问根底深厚,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忠实原著和源流变化,又能深会其意,纠正归失,补充疏漏。因此他的译本译笔精湛,准确深刻,通顺流畅,言辞明达。玄奘一生共翻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般诺波罗密多经》六百卷、《俱舍论》三十卷、《顺正理论》等大小乘经典75部1335卷1300万字,让人感到震憾。因此,人们相信即使仅仅把玄奘法师所翻译佛经的《目录》带在身上,生则可作“护身符”使鬼神却步,消灾避难,平安吉祥,死则可以作为去西天的“通行证”令阎王恭迎,免除轮回,安然超度。由于玄奘译本准确可靠,而他所依据的原印度梵本散失很多,所以他的译本被视为“第二梵本”,或称为“准梵本”,这就是那么多海外高僧入唐求法的原因。玄奘译经范围之广,组织之严密,方法之完备,译笔之精妙,都远居其他译家之上,堪称译经历史上的第一人。正如印度学者所说,“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业绩将永远被全世界的人们铭记着”。我国的翻译从佛经翻译开始,而玄奘开创了我国佛教翻译史上的“新译”先河。
玄奘以弘扬佛法为已任的抱负,对理想执著地追求精神,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气慨,永不丢弃的民族感情,刻苦钻研博大精深的常识,塑造了一代高僧的形象。在中外佛教界,大乘教尊祟他为“大乘天”,小乘教称他为“解脱天”。鲁迅先生赞誉他是“中国的脊梁”,梁其超也说:“武士当死于战场,学者当死于讲座,自古及今为学献身,弘法利物,未有如我奘师也”!
玄奘晚年,为摆脱俗务干扰,曾一再上奏朝庭,请求住异地专务翻译,后经唐王朝批准曾迁往铜川玉华寺,住寺四年,译出了《大般若经》六百卷,至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他病故前几天,还在着手翻译另一部帙册浩繁的《大宝积经》,才译数行经文,突然感到体力不支,憾而辍笔,直至圆寂。玄奘法师去世的噩耗使神州大地甚为震惊和悲痛,高宗皇帝十分悲痛地连声说:“朕失国宝也,国失栋梁也”。并降旨,将玄奘所译经典抄制九份,分送全国九州,未翻译的佛经交大慈恩寺永久保存。玄奘法师临终前留给人们的最后遗言是:“若无常后,汝等遗吾,宜从俭省,可以蘧? 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意思是:我死后,你们要从俭办理我的丧事,可用粗席裹送,选一处偏远的山涧安葬就行。其切切之意无不使人感动。
??? 玄奘在铜川五华寺逝世后,灵柩运回京城,安置在慈恩寺翻经堂,弟子数百人哀号恸地,京城道俗奔赴吊唁每日数千。在举行玄奘法师葬礼时,长安城赶来送葬的达一百多万人,当天夜晚在白鹿原的玄奘陵墓旁有三万多人庐宿,彻夜为玄奘守灵,人们对这位舍命求法,呕心沥血翻经,为中华文明和中外交流做出了丰功伟绩,生前辉煌一世,死后苇席裹尸的一代高僧,表示了祟高的敬仰和悼念。我本来想到白鹿原上玄奘的陵墓去凭吊这位大德高僧的,听说玄奘的遗骨后来被迁葬到了西安城南约20公里的少陵原畔的兴教寺了。据说,因白鹿原离龙首原上的大明宫太近,当年高宗皇帝每日上朝时,遥望白鹿原就会伤神落泪,所以,五年后玄奘遗骨被迁至少陵原。

3
大雁塔原称慈恩寺浮图,是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的。
玄奘自印度归来,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和佛舍利,对此他十分珍惜。因为,玄奘曾在携经回国途中经历过许多险阻,多次遭遇到劫难,特别是过印度河时,乘船翻没,大象淹死,佛经损失了一驮,使他十分痛惜。他曾列出清单,捎书致信印度佛寺,请给予补充,但终没有结果。为了防止经本散失,兼防火灾,并妥善安置他取回的经像舍利,玄奘上表高宗,请求批准他在慈恩寺正门以北建一座高30丈(约合九十多米高)的石塔。高宗认为石塔工程过于浩大,短时间内难以完成,不愿玄奘为此多付出辛苦,遂使中书舍人李义府传旨,改为在慈恩寺西院今址建造砖塔。奠基之日,玄奘自述诚愿,表达了“巍峨永劫愿千佛同观,氤氲圣迹与二仪齐固”的愿望。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历时两年才建起了一座5层的砖塔。然而,玄奘亲自组织修建的这座砖塔,因是砖表土心,在风雨剥蚀下,草木丛生,五十余年后就逐渐颓坏。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女皇和王公贵戚施钱重新基建,“依东夏刹表旧式,特崇于前”,更新改造为七层之塔(人称七级浮图),比以前更更加庄严雄伟。自武则天长安年间重新改建大雁塔后,五代长兴年间(公元930——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次维修。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咸宁县组织人力又进行了一次重大维修加固。这次维修,除全面修装了塔内楼梯外,更重要的是在原唐塔塔体外表,完整地包砌了60公分左右的包层,而且包砌工程完全维持唐代塔体造型。明代的这一包层几乎是顺着原塔体的塔壁、塔檐、塔顶,同步平行紧贴施工,包砖一律磨砖对缝,而且在塔顶重新安置了葫芦状塔刹。工程质量要求之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了防止两张皮结构性弊端,增加其整体性,在施工时施以木筋和铁条,使这一千年古塔再现雄姿。这次保护性包砌维修,方案非凡,工艺考究,工程质量绝好,可谓天衣无缝。在古塔的维修史上也没有先例。这些在大雁塔文管所保存的资料中可以得到证明。大雁塔文管所曾于1983年12月、1990年6月等几次对大雁塔塔壁裂缝进行抢险性维修和清除杂树杂草等保护管理,见到了塔檐角的风铎上“万历三十二年重修”的实物及铭文,还直接见到了唐代塔体与明代包砖砌层的实际状况。正是历代多次进行维修保护,这一千年古塔才得以一直矗立于古城西安,成为西安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
大雁塔的塔名从何而来,有几种传说。一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的帝释山上有一寺院,和尚信奉小乘教,所以开“三净”之食,即所食肉类以未杀、未见、未闻之肉类食物为“三净”之食,每日进一餐,过午不得食,历来如此。一天,中午将过,众僧饥肠辘辘,午饭尚无着落,甚为埋怨。这时,一和尚忽见有群鸿雁从空中飞过,随口出戏言:“今日众僧没有什么充饥,菩萨应当知道。”谁知,话音未落,一雁退飞,投身死在这个僧人脚前。僧人又吃惊又感动,告知众僧,闻者皆潸然泪下,悲哀不已,随建塔葬雁,以示纪念,塔便被称为大雁塔。而清代毕浣《关中胜迹图志》载:“天竺记达亲国有枷叶佛伽蓝,穿石做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故谓之雁塔,盖此意也。”
大雁塔是唐朝残留下来的精魂,是从战火和灾害中苦熬过来的幸存者。宋代熙宁年间,游人登塔不慎失火,大火经宵不灭,火灾摧毁了它的内部结构,也摧毁了塔内供奉的佛像、经文、珍宝,乃至唐代进士们随手题在墙壁上的珍贵诗句。明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大雁塔塔刹震落,还砸坏断了集王圣教序碑,塔体损坏更加严重,塔貌呈现一派衰落景象。现在的大雁塔内基本上没有多少可以让游人驻足观看的历史遗迹,严格说来只是一个躯壳,但盛唐鲜活的气息仍然在这里不竭地洋溢着。
站在大雁塔第六层的石券门处俯瞰慈恩寺和西安城市市容,我不由得浮想联翩:附近的大片城区在当时都是大慈恩寺的地域,几千间殿阁鳞次栉比地排列在大雁塔周围,殿阁间的空地上都栽满了深红的牡丹花,从皇亲国戚到平民百姓,进香者络绎不绝,浓得散不开的烟雾在气势磅礴的大殿中缭绕着飘向澄明的空中,诵经声和浑厚的钟声惊起大雁塔上停留的鸟雀,当年作为皇家寺庙和长安最大的寺庙的唐朝大慈恩寺何等的辉煌和壮观啊!那时的大雁塔里也总是充满着檀香的浓香和油墨的清香,这清香从大雁塔里飘出来,飘遍长安城,飘向边塞,飘向大唐天子声威所及的每一个角落。这清香,最能代表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李白、杜甫感受过;为中唐诗坛增添了光彩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人感受过;晚唐时的著名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苟鹤、罗隐等也感受过。它浸润了大漠孤烟下枕戈待旦的征夫和丝绸之路上心慕盛唐的西域各国公卿。它的精髓最终溶入到了文人骚客们的笔墨之中,汇成了绵绵的书香,沉积在我们案头枕边的诗文和历史的典籍中,在不经意的时候一次次熏陶着我们的心灵。
看不到雁塔题名是我的遗憾,更是历史学家的遗憾。在塔内内浏览,新建的楼梯油漆得光滑发亮,已找不到当年新科进士们蹬塔时的痕迹,每层楼上都有佛像和许多与大雁塔没有太大关系的艺术品,也有一些碑文和图片及文字材料,但大都不是真品和真迹,仿佛是在提醒游人这已经不是唐朝,辉煌的盛世景象已经是遥远的历史。一群登塔的外国人,在年轻的中国女导游员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不停地用摄像机摄录着,仿佛想从今日的大雁塔中捕捉到一丝唐都长安的遗韵,但我很怀疑他们真的能感受到大雁塔的文化魅力。
在塔内凭栏远眺,蒙满尘垢的塔砖占据了近半个视野。这些砖头已不是玄奘当年创建经塔时亲负篑畚担运的唐砖,也不是则天女皇和王公贵戚施钱重新修建时工匠们使用的长安年间的古砖,或许是明代万历三十二年大修时的明代古砖,从它们被砌在这里起,可能就没有人再动过,安安静静地卧了四百多年,见证了朝代更替和古城兴衰的历史云烟。一群鸟雀从远处飞来,在大雁塔周围盘旋上下,仿佛护塔的精灵。也许它们就是唐朝人见过的那群经常在大雁塔顶栖息的鸟儿的后代,它们传承了祖先的生活习惯,把古塔作为了它们的归属之地。今日的西安,到处是高楼大厦,使慈恩寺显得十分局促且刻板。怀想当年新及第的进士们在塔中春风得意地赋诗题名后,从这制高点俯瞰千门万户、紫陌红尘的长安城,一定会立时生出飘飘欲仙的梦幻和匡扶天下的豪情。也许他们在这里就能看到当时的权力中心的大明宫,三月三日上巳节的曲江池,如酥小雨中的天街;还能听见东市熙熙攘攘的市声,月下的万户捣衣声,金井栏上的络纬秋啼声,向晚时的御苑砧声。手机的铃声把我从虚幻的遥想中拉回到现实,我眼中的西安并没有变成长安,然而我的确听到了天街的雨声和金阙的钟声,仿佛它们从来不曾消失,一千三百年来都像那些鸟儿一样生生不息地在大雁塔边盘旋着。
走出大雁塔时,我注意到南门洞入口处两侧的两块石碑,它们是分别由唐太宗和在春宫作太子时的唐高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均由当时的中书令褚遂良所书,因此被称为“二圣三绝碑”。据《法师传》记载,“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玄奘译瑜伽师地论讫,凡一百卷”,奉诏赴铜川玉华宫,请唐太宗为所译佛经撰写序文,经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和中书令褚遂良奏请,太宗“神笔自写,少顷而成”,敕贯众经之首。太宗在序中高度赞扬了玄奘法师孤征远迈、穷历道邦、询求正教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赞扬他“松风水月、仙露明珠”和“桂生高岭,莲出绿波”般的品格。此举开创了国君皇帝为高僧所翻译佛经作序的先例。为此朝野上下为之欢庆,僧俗万众为之手舞足蹈。同年六月,时居春宫为太子的唐高宗李治,奉阅太宗序文后撰写了《述圣记》。玄奘对二圣撰文深表感谢:“可谓重光合壁,振彩联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奏请朝庭,在慈恩寺建造藏经塔,并意定该塔“南壁竖两面三刀碑,载二圣三藏圣教序记,由唐初大书法家、中书令褚遂良书之”。“序”碑名为“太宗文皇帝制三藏圣教序”,最后落款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己建,中书令臣褚遂良书”,而“记”碑名为“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最后落款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建”,又注:“皇帝在春宫日制此文,尚书右仆射上柱国河南郡开国公臣褚遂良,万文韶刻字”。两通碑分别嵌立于大雁塔下南门洞两侧龛洞内,西龛内唐太宗御撰的“序”碑,自右向左竖向排列阅读,东侧龛内为高宗所撰“记”碑,自左向右竖向排列。两碑碑文和碑额都相对排列,左右对称,镶嵌于佛塔,是绝无仅有的。
说到这两通碑的书法,不能不说一说褚遂良。这位唐朝初年的大书法家,在政治上以刚直忠烈、直书勇谏永标史册。永徽四年,他因极力反对和阻止高宗废王皇后,立昭仪武媚娘为后而触怒高宗和武氏,屡遭贬谪。显庆元年,他被贬为谭州剌史,显庆二年再迁桂州,不久又贬至更为荒远的爱州,第二年就含冤客死他乡,时年63岁。在遭贬期间,褚遂良遥望长安,惨然慨叹道,“自离王畿,亲故阻越,山河阻绝,星霜变移。伤摇落之飘零,感依依之柳塞!”褚遂良自幼博涉文史、书法,师承欧虞,法继二王,兼容魏碑汉隶,而且不断研习探索,善于创新,自成一体,到书写“序”碑时,他的书法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正如唐代张怀瑾所说的那样,“多力丰筋,瘦硬通神”,“婉媚遒逸,波如铁线”,“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大方”。
当人们来到西安,走进大慈恩寺,登上雄伟的大雁塔,就会想到唐三藏师徒西天取经的神奇故事。然而在这个景区却没有《西游记》神话中"唐僧师父",也找不到降妖除魔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但你会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我们大家走进山门,可以看到钟、鼓二楼对峙,东侧钟楼内悬挂有一口铁铸的"雁塔晨钟"。该钟铸造于1548年,钟上铸有"雁塔晨钟"4个苍劲的大字,这口"雁培晨钟"自造成启用至今天,一直作为大慈恩寺行仪规范,是本寺佛教活动和众僧生活的组成部分。晨钟作为佛教大型法器,是召集众僧进行法事之用。寺院僧人们每天闻钟而起,闻鼓而眠。当拂晓时分,晨钟那洪亮的阵阵钟声划破晨磁朝霞,回绕在西安城南上空,共敲3阵,每阵36响,共鸣108响,表示断除尘世人生108种烦恼,祈祷盛世太平、万民安乐、五谷丰登。
西侧鼓楼悬挂一面大鼓,寺院称为暮鼓,为横置坐鼓形式,钟、鼓均为寺院大型法器。东西配殿原为东观音殿,现为客堂;西为地藏殿。
人称"寒酸孟夫子"的孟郊,在46岁才中进士,他赋诗日:"昔日龋龋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登科后 "春风得意"的著名诗句,成为脍炙人口的美谈。
至于"雁塔"的名称由来,有数种说法。而玄奘自己编撰的《大唐西域记》中所述的佛教故事最为可信。
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佛教在早期分大乘和小乘两宗,大乘戒食肉,小乘不戒。古印度摩揭陀国有一座王舍城,城外帝释山上有一寺院,寺院和尚信奉小乘教。一天,中午将过,众僧饥肠辘辘,午饭尚未着落,甚为埋怨。有一和尚忽见空中群雁飞过,随口出戏言:我等诸僧多日没有吃肉了,若菩萨有灵,应知我们的困境呀!话音刚落,即见头雁退着飞,到了这个僧人前便折断翅膀掉了下来,众僧人大惊,明白是如来设法教育他们,众僧急忙跪拜,并将那只雁葬于院中。上建一塔,取名雁塔,从此归信大乘,不再吃肉。这就是雁塔名称的由来。"雁塔"一词前加一"大"字,一是因塔的建筑宏伟壮丽;二是后建的荐福寺塔也随着称为雁塔,为了区别,遂分别称为大雁塔、小雁塔。玄奖在印度求法时,还专程前往参礼了这座有名的雁塔。
???? 玄奘法师亲自组织建造的这座佛塔,闪砖表土心,风雨剥蚀,40多年后逐渐毁坏。武周长安年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贵戚施钱重建,遂将大雁塔改建为七层宝塔,人称七级浮屠,较前更加庄严雄伟。人们常说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概由此而来。

???? 千百年来,大雁塔一直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高耸入云的大雁塔,象征着玄类法师崇高的人格品质和伟大精神。
???? 大雁塔是典型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更以"唐僧取经"故事驰名中外。大雁塔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通高为64.7米,门楣门框上雕刻有唐代线刻画。四门楣分别以流畅生动的阴刻线雕有佛、菩萨、金刚力士画像。特别是西门楣线刻画中,那讲经说法的佛祖,神情端庄慈祥,30尊各路菩萨神态自若、栩栩如生。是今天我们研究唐代建筑、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
在雄伟的大雁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着唐太宗所撰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作太子时所撰 《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通 "二圣"丰碑,均由当时的中书令(宰相职)褚遂良所书。像这样两碑碑文和碑额都相对排列,左右对称,镶嵌于佛塔,是绝无仅有的。碑文下方又雕刻有衣带飘逸、舞姿飞动的舞乐天人,细看 "序"碑乐师所执乐器为管乐,而"记"碑乐器为弦乐。如此天乐舞姿,犹如佛国仙境。
有人称雁塔圣教序碑为"二圣三绝碑"。一是二圣御撰——太宗李世民撰"序",太子李治撰"记"之威名;二是玄类取经——赞扬玄奖西天取经宣扬佛法之内容;三是大家书法——褚遂良之书法名作,四是立于皇都——长安城内佛门大慈恩寺的庄严神圣之地。所以此碑为国宝中之瑰宝,名碑中更享盛名。
现在,大家来到大雁塔的一层。首先请看两侧墙壁上这两通石碑,一是玄奘负笼图,一是玄奘译经图。这两碑的画面是玄奘法师光辉人生的生动写照。
现在我们开始向上攀登参观。请大家轻步登塔,注意安全。在各层都有丰富的陈列,分别供奉有明代镏金佛像、印度佛教高僧赠送的佛祖舍利,陈列有佛足迹碑石,系玄奘晚年刻制供奉的佛足石的复制品,以及玄奘诗词,于右任、齐白石诗词书法作品等。其中第六层悬挂有唐代几位大诗人的诗词书法作品。
公元752年秋天,正值大雁塔创建100周年,诗圣杜甫会同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四位大诗人,同登大雁塔,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雁塔诗会。他们凭栏远望,古塔巍巍、秋景如画的情景,激发起每个诗人的情怀和诗兴。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兴致勃勃地吟唱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大家请杜甫赋诗,只见他情怀澎湃,诗句如潮,一一开口就语出惊人,气概不凡,他吟唱道:"高标跨苍窍,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洼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些诗作都是难得的千古绝唱。
大家登上了佛塔的最高层,真有一种"登临出世界"的出神人化的美妙感受,向四面凭栏远眺,古城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让人流连忘返。
游客朋友,现在让我们缓步下塔,注意安全。到后面玄奘三减院继续参观。

现在,大家来到玄奘三藏院的门口。玄奘三藏院是一组仿唐风格建筑群,由中院大遍觉堂、东院般若堂、西院光明堂三院组成,其面积为3224平方米。

如果要问:西安大慈恩寺的镇寺之宝是什么?那就是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佛骨舍利,因为玄奘舍利与佛舍利都是极为珍贵的佛教文物。

玄奘三藏院
在玄奘三藏院的大遍觉堂,供奉着玄奘坐像和玄奖大师的一份顶骨舍利。与此同时,玄美其他灵骨舍利已广布在世界各地,象征着玄类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
玄奘于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经兰州、敦煌、高昌等地,取道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沿着"丝绸之路",以惊人的毅力,闯"万死之地",克服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前往佛国印度。漫漫西行取经路上,充满着险恶和无数的艰难险阻。但在玄奘面前,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过不了的通天河。在人迹罕至的沙漠孑然孤行。当水囊倾覆,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几度昏厥于沙丘,在这危险绝境面前,玄奘靠着 "不至西天,不东归一步"的誓言和信念,绝处逢生,脱离险境。
经过整整3年的艰难跋涉和5万余里孤征,玄奘终于到达佛国圣地——天竺印度,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公元645年,玄美西行取经归来,携带大量佛舍利、8尊佛像及657部佛经,载誉回国,受到唐太宗朝野及国人的隆重欢迎。抵达长安时,僧俗百万之众倾城出迎,盛况空前。公元648年,大慈恩寺初建落成,玄奘奉受太宗邀请,到大慈恩寺担任首任住持,继续翻经。他先后在长安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铜川玉华宫等译场组织翻译,历时19年,直到圆寂。

  在西安的东南方耸立着中国最著名的古迹——大雁塔。
  这个周末我和家人来到了大雁塔,远远地就能望见耸立的大雁塔,我跑到了大雁塔的北广场,在这里可以看到超级震撼的音乐喷泉,喷泉两旁的树木非常茂盛,花草长的非常茂密,喷泉喷出来的水非常清澈,就像一幅风景画,许多游人都被喷泉的表演深深的吸引了。
  我们跟着人群来到了南广场,广场中间有唐僧的青铜像。我听爷爷也说:“大雁塔是唐僧存放经书和念经的地方。”我说:“原来这里就是唐僧念经的地方啊!”
  走进了寺庙内,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庙的两边分别是鼓楼和钟楼。
  穿过了几个大殿,就来到了大雁塔的脚下,仰头望去更是高达壮观!我很喜欢我们的大雁塔!

  今天,我非常高兴,因为我们一家要去大雁塔游玩。我们在车上晃了一个半小时后,终于到了大雁塔。
  到了以后,我一看,大雁塔真高呀!有七层呢!它前面有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随着音乐的高低,喷泉也一会高,一会低,非常美丽。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了大雁塔,里面的楼梯可真多呀!我走了好久才走到塔顶,在塔顶上我往下看,公路交错着像一个迷宫,好多人在迷宫里向不同的方向走。蓝蓝的天上衬着白云朵朵,云一会变成小狗,一会变成绵羊。几只小鸟飞过,叽叽喳喳,像是在和我们打招呼。我听大人说,它下面还有一个地宫,真想下去看看。回家后,我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叫《游大雁塔》。

我喜欢妈妈妈妈我带世界给我命呵护我现我已经级且我做家务我想妈妈做点事所母亲节我要让妈妈快乐节并且要给惊喜报妈妈母亲节妈妈班家看见我卧室整理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非吃惊相信我自做于我让妈妈书房见我早书都放书架-----家书桌东西理整齐我让妈妈看着我整理客厅我先东西摆放整齐再擦桌……妈妈真相信切都我完非高兴妈妈激抱着我说:我宝贝真都照顾妈妈我仅送给妈妈特殊礼物体妈妈辛苦我再乱放玩具缠着妈妈陪我玩游戏我知道妈妈需要休息更需要家关我要陪着妈妈度每快乐节木渎实验4班朱逸


你是否需要了解?

写大雁塔的特点,喜爱之情的作文350字
在我小的时侯,就听爸爸说,在西安南郊的慈恩寺内,有一座唐代建成、闻名世界的大雁塔,它是高僧玄奘翻译经文的地方,也是他存放梵文佛经的地方。这么古老、有名的建筑,很吸引我,我真想登上大雁塔感受一下它的魅力。今年暑假,我登上了盼望已久的大雁塔。眼前的大雁塔用青砖砌成,塔身高大,结构...

以第三人称写大雁塔广场景作文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美丽的大雁塔南广场,它位于西安南郊。一走进大门,就能看到一个巨大无比的石雕书卷。上面刻着八个大字:“大唐盛世书卷铜雕。”听说这是大雁塔北广场的入口标志。书卷旁边两边有几个大石柱,高耸入云,美极了!再往进走,我们看到了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一会儿...

美丽的大燕塔 作文3百个字以下
公元几几年.走到第二层有两个大脚印脚印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好像佛经.第三层,有个舍利子样子好似一个小人在那念佛经.具解说版上写着这舍利是唐三藏骨灰化成制成的.光阴私箭,日月如梭,我参观大雁塔至今有一年多了,大雁塔不只还好不好.我怀疑它还好吗?有没有掉瓦片什么的或者掉别的……

介绍大雁塔的作文
介绍大雁塔的作文 5 的味儿... 的味儿 展开  我来答 18个回答 #热议# 国际油价闪崩,大幅度下跌是何缘故? 123h85B3 2011-03-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3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2??? 站在慈恩寺大雁塔下,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因为他...

大雁塔之夜作文三百字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们一家人来到美丽的大雁塔。 大雁塔北 广场的音乐喷泉随着悦耳的音乐喷出的水像花儿一样绽放,我想这些“盛开的花朵”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我仔细观察着水池,原来这些“盛开的花朵”是从像“眼 睛”一样地洞冒出来的。喷泉像一个个台阶,一层又一层,到了最顶层,有一个瀑布...

写一篇关于西安的作文不少于60字
今年暑假,我和爷爷奶奶一同前往西安探亲,也借此机会游览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西安的古老氛围让我感到无比的神秘,处处都仿佛藏着一段段久远的故事。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雁塔,导游告诉我,当年唐僧在取经途中,经过一片沙漠,因为缺水而几乎无法继续前进,这时一只大雁出现了,它引领唐僧来到...

模仿中国石拱桥写一篇大雁塔关于大雁塔的作文
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据史书记载,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祈求阴福所造,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附近环绕曲江池、杏圆和乐游原,风景秀丽迷人。大雁塔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

我的家乡大雁塔总分总结构按时间顺序描写的作文有那些?'
如画的潍河,如大自然调色盘上最浓重的那一笔色彩,深深地镶嵌在你的眼中。以多情,迷离的眼神,征服每一名他乡人。染色般的绿水,安静得徘徊在平原脚下,蜿蜒曲折地,却又不顾一切地,驶向希冀的远方。丝绸飘飘的倩影,织五彩的梦,绿色的江北名城,新世纪的景。文人的笔墨挥写不尽这份独属于你的壮美...

大雁塔作文(远看-近看-联想)
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去了宜昌长江大桥。从小溪塔出发,大约做一个小时的车就到了位于宜昌市城东猇亭区的虎牙滩,宜昌长江大桥就建在这里,一下车,我的心就怦怦直跳。美丽的,雄伟的宜昌长江大桥顿时呈现在我的眼前,远远望去,桥就像一道彩虹漂浮在长江上,整座桥是朱红色的,有两个桥塔连接着桥身...

写一篇关于西安的作文不少于60字
今年夏天,趁着放暑假,爷爷奶奶带我去西安探亲戚,顺便游览了一下西安城。早就听爸爸说西安是座古城,到处都有一段古代的神奇故事,在我心中留下神秘的色彩。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雁塔,听导游说,当年唐三藏在取经途中,经过一片沙漠,由于没有水喝,唐三藏就快坚持不住了,这时,一只大雁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