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的名人有哪些 温县的名人有司马吗
陈中---焦作市解放区人,跆拳道奥运冠军。 王梦奎---焦作市温县人,95年体育明星:跆拳道:陈中 cba球员:王磊和薛玉洋 韩佳也算一个吧,
王梦奎---焦作市温县人,95年-07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陈小旺---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人,太极拳一代宗师。
卜 商(公元前507-?年) 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今温县)人,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天命论的创始人,在治学上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等观点。为孔子著作的传世人,他的《诗序》被后人视为不朽之作
司马懿,出身士族。初为曹操主簿,多谋略,善权变。
司马师,懿的长子。继其父为魏大将军,专国政。
司马昭,懿的次子,继其兄司马师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并日谋代魏,魏帝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甘露五年,杀曹髦,立曹奂为帝。
司马炎,即晋武帝,晋朝的建立者,司马昭之子。
郭熙(约1020-1100)字淳夫,温县岳村乡西郭作村人,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
陈王廷(1600-1680年) 字奏庭,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太极拳创始人。
陈发科(1887-1957年) 温县陈家沟人,著名太极拳大师。
卜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郭熙、陈王廷、陈发科、李堂阶、王光远、王梦恕。
一、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今温县)人,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天命论的创始人。
二、司马懿,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后追为宣帝。
三、司马师,继其父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后追为景帝。
四、司马昭,继其兄司马师为魏大将军,专国政,自称晋公,后为晋王。死后数月,其子炎代魏称帝,追昭为文帝。
五、司马炎即晋武帝,晋朝的建立者,司马昭之子。
六、郭熙,北宋著名画家,其作品《早春图》、《幽谷图》、《窠石平远图》、《溪山秋霁图》等。
七、陈王廷,太极拳创始人,被中外太极拳界尊为鼻祖。
八、陈发科 ,著名太极拳大师。1928年在北京立擂17天未逢敌手,名震京都人颂“太极一人”。他被国外武术界人士尊称为“拳圣”。
九、李棠阶,清代官员,历任大理寺卿、礼部侍郎、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
十、王光远,结构力学和工程设计理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工程大系统的全局性优化技术和结构的不确定性优化设计中取得重大突破,还提出了结构模糊随机振动理论。共发表论文180多篇,专著9本。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十一、王梦恕,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扩展资料: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县
温县的名人有卜商、司马懿、司马炎、王光远、王梦恕等。
1、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2、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3、司马炎。即晋武帝,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4、王光远。河南温县人,结构力学和工程设计理论专家。50年代从事地震工程理论研究,将地面运动模拟为非平稳高斯型连续随机过程,并提出了竖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计算方法。
5、王梦恕。河南温县人,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理论、科学试验、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开发,以及指导设计、施工方面的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县
温县名人——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东汉末期、三国曹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温县招贤乡安乐寨)人,东汉末年,曾任曹操丞相府文学掾、丞相主簿、魏王太子中庶子;魏国时,为三朝元老,曾历任尚书右扑射、抚军将军、大将军、太尉、太傅、丞相等职;其死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为晋宣帝,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
1.家族背景
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自仰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司马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司马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司马防,字建公。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晋书·宣帝纪》)。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晋书·礼志》)。
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晋书·宣帝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2.早年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之;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据说,司马氏的先祖是祝融。祝融出自轩辕黄帝的长子重黎。以后历尧、舜、禹、夏、商数代,世世代代充任夏官(夏官为周代以前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官职);周代改夏官为司马。到周宣王时,因家族功勋显赫被恩准以司马官名为姓氏。
楚汉间,赵将司马印与诸侯共同伐秦。秦朝灭亡后,依楚王项羽,被封为殷王。
“都河内……子孙遂家焉。”河内就成为司马氏后来的祖籍。其后经八代,可考的征西将军司马钧;钩子司马量,字公度,任豫章太守;量子司马隽,字元异,任颖川太守;隽子司马防,字建公,历任京兆尹、尚书右丞。防有八子,皆有才识,时称“八达”。司马懿即其二子。
汉灵帝光和三年至献帝建安六年(公元180-201年)二岁至二十三岁。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举孝廉。
娶妻张春华,温县北平皋人。出身贵族之家,品德闻名乡里,智识过人,为懿生三子一女:司马师、司马干和女南阳公主。郡守辟懿为河内郡上计掾(会计宫),勤于职守,名声很盛。
司空曹操闻司马懿博学多才,欲擢用,司马懿看不起出身“赘阉遗丑”的曹操,托风痹之病而不出仕。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二十九岁曹操被献帝拜为丞相,再次派人请司马懿出仕,以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丞相府文学掾(文牍之官)。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办事认真,勤勤恳恳。“至于刍多牧之间,悉皆临履。”先后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及主簿。
懿三弟司马孚被曹操征辟,初任陈思王曹植的文学掾,后迁太子中庶子。是年,司马师出生,字子元。三年后,司马昭出生,字子上。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十六岁。 三月,司马懿随曹操出征伐张鲁。十一月,张鲁降,懿向曹操建议。乘刘备初代刘璋,蜀人心未附,宜远征江陵,可震撼汉中、益州。曹操不纳,讥为“得陇望蜀。”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三十八岁
夏五月,曹操为魏王。十月,立曹丕为太子,迁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为太子“四友。”是年,司马朗死于征吴军中。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三十九岁
司马懿为丞相军司马,向曹操提出“经国远筹”的军屯建议,被曹操采纳。
建聋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四十岁
关羽围曹仁于樊城,于禁为关羽所虏。曹操惊恐,欲迁许都至河北。司马懿献计劝阻迁都,提出联合孙吴袭关羽后方以解樊围之策。曹操采纳。十二月,吴将俘获关羽,成为三国时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成功范例。
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司马懿极力支持。曹操不纳。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四十一岁
正月,曹操死。司马懿将丧事办理得井井有条。曹丕代曹操为丞相之职,封司马懿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具体负责策划、组织、安排曹魏代汉事务。曹丕不听从司马懿的建议,白白放弃襄、樊二城。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四十一岁
十月,魏受汉禅。曹丕即位,为文帝,任司马懿为尚书,后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司马孚迁侍中,常侍军官,继而转平书郎、给事常侍、黄门侍郎、加骑都尉,后出任河内典农,封爵关内侯,转清河太守。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四十二岁
司马懿迁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四十五岁
曹丕南巡,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坐镇留守许都,转抚军大将军,假节诫。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四十六岁
曹丕伐吴,再次让司马懿留守许都。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四十六岁
五月,曹丕病重,司马懿同曹真、陈群等受曹丕托孤之任,为曹睿顾命辅政。
十二月,明帝曹睿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时东吴犯魏。司马懿迎敌,大胜吴军。
被封为骠骑大将军。至此,司马懿可以开府治事,有了自己的办事机构,和统归自己指挥的军队,可以培植自己的力量。吴质称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在洛阳声望日隆。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四十八岁.
六月,曹真忌妒司马懿,为独揽大权,奏请明帝让懿屯兵宛城,主持对吴边境地区的军政事务。 司马孚迁度支尚书,主管军国的收支预算,后迁尚书右仆射,进爵昌平侯。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四十九岁 ,正月,蜀诸葛亮犯魏。魏不敌。明帝意诏司马懿驰援。此时,魏新城太守原蜀国降将孟达,又阴谋叛魏投蜀。司马懿当机立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袭新城平叛.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五十一岁
司马懿应诏加大将军、大都督,假黄械,协助曹真抵御蜀军。遇雨受阻,班师。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五十二岁
诸葛亮进犯天水。曹真病死。明帝诏司马懿都督雍、凉二州,抵御蜀军。懿奉行“敛军依险,只守不攻”方针,致蜀兵败。明帝派使臣劳军,赐懿耕地。懿奏请明帝,迁冀州农民到上邦种田,将京兆、天水、南安等地的冶炼业恢复起来 。
青龙元年(公元233年)五十四岁
司马懿主持开凿成国渠,修筑临晋破,将陕西西部水利进行治理,灌溉良田数千顷,充实了魏国国力。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五十五岁
四月,诸葛亮出斜谷犯魏。司马懿驻军渭水之北,仍坚持坚壁不战的方针。对垒百日,拖得诸葛亮病死。司马懿不损兵卒,取得胜利。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五十六岁
司马懿迁为太尉,累增封邑,京都洛州一带发生大灾,司马懿从长安运粮五万斜到京师。
青龙四年(公元236年)五十六岁
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自称燕王,司马懿被诏赴京,商议平叛之策。司马懿提 出一年平叛的计划,并谏议停止京城的宫室修建,减轻百姓负担,保证军事需要。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五十九岁
春,司马懿东征公孙渊。大军过温,懿在温县貌公台宴请家乡父老,誓平叛乱。八月,平定辽东叛乱,斩公孙渊父子。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六十岁
正月,司马懿回军至白屋。明帝病重,三日内五道圣旨诏懿还京师。于嘉福殿接受明帝托孤之任,同曹爽共同辅佐齐王曹芳。曹芳即位,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仍为太尉,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爽各领兵三千,轮流进宫宿卫,权势相当。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司马昭为骑都尉. 正始元隼(公元240年)六十一岁
司马懿上书谏议禁止“官室制度靡费”,提倡“节用务农”。
正始二隼(公元241年)六十二岁
五月,吴兵三路犯魏。六月,司马懿请缨督军迎敌,以精锐部队轻骑急进,使吴军闻讯夜遁。魏军追到三州口,斩俘敌军万余,缴舟船军资而还。秋七月,增封食郾城、临颖,并前四县,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列侯。
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六十三岁 春,帝追封司马防为舞阳成侯。
三月,司马懿建议修广漕渠,引黄河水人沛水,灌溉东南各地。开始大规模的开垦,迅速发展淮北农田。
曹爽为独揽大权,使魏帝不诏,迁懿为太傅,外示尊崇,实夺其权。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六十四岁
九月,司马懿率军击吴将诸葛格,格惧,黄烧积到聚,弃城而逃。
司马懿大兴屯垦,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再修颖川诸陂万余顷农田,使淮北自此食廪充实。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六十五岁
春正月,司马懿从淮南至京,魏帝劳军。
大将军曹爽为猎取功名,在邓飏、李胜等怂恿下请旨伐蜀。懿认为不可。爽不听,结果劳民伤财,无功而还。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六十六岁
秋八月,曹爽为了扩充实力,不顾司马懿的劝阻,撤了原明帝建制的中垒中坚营,将兵马归于其弟中领军曹奏营。冬十二月,帝诏司马懿朝会可乘舆上殿。
正始七年(公元246年)六十六岁
正月,吴军骚扰魏祖中地区,当地百姓万余家,北渡污水逃难。
曹爽不听司马懿“收留安抚逃难百姓”的意见,把百姓遣返污南。结果,吴破祖中,损失百姓万余。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六十岁
四月,夫人张氏去世,享年59岁,葬洛阳高原陵,追赠广平县君。
五月,曹爽专擅朝政,把太后迁往永宁宫。司马懿称病蜇居,静待时机。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六十九岁
春三月,曹爽等密谋篡政。司马懿洞悉其奸,佯装病势垂危,麻痹曹爽等。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七十岁
春正月初九,魏帝赴高平陵渴拜祖陵。曹爽兄弟随往。司马懿乘机奏准太后,下令废黜曹爽兄弟。正月末,诛杀曹爽兄弟三人及何晏等三族。
二月,魏帝命司马懿为丞相,增封颖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八县,邑二万户。十二月,加九锡之礼,懿固辞不受。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七十一岁
正月,魏帝命司马懿在洛阳建立祖庙,并封其子司马彤为平乐亭侯,司马伦为安乐亭侯。司马懿积劳成疾,不能上朝,每遇大事,魏帝亲幸懿府商讨。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七十二岁
春正月,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密谋纂逆拥立楚王曹彪。四月,司马懿率军前往讨伐平叛。帝封司马懿为相国,安平郡公,前后食邑五万户,子弟封侯者达十九人。六月,司马懿病重。八月,死于京师。终年七十二岁。九月,按其生前所瞩,土葬于首阳山,不起坟头,不立碑,不随葬祭品,死后遗孀不得与其合葬。逝后赐谥号“文宣”。晋立,追为宣帝。
温县名人——陈卜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 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扬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著陈氐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由于 1711 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裁,仅有囗传。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我九世祖陈王庭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庭在明末拳术已著名。於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 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密。」
温县名人——卜商
卜商(公元前507——前400),字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邑卜里村(今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政治家和文化教育家。系孔子著名弟子、七十二贤和十哲之一。他一生东鲁求学,西河(陕、晋交界,南北向黄河一带)授教,为中华文明做出积极贡献,受到历代朝廷的封赦,被后人誉为百代宗师!他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一是协助孔子创立了儒学,精于《春秋》,长于《诗》、《易》;二是继承恩施遗愿,在孔子后传播儒学,发明了章句之法,使儒学光大起来;三是著书立说,注疏五经,编撰论语,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四是被魏文侯聘为师,痴心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人才,使他们各有所为;五是结合实际指导魏国国政,使魏在七国中率先强大起来,成为我国从奴隶社会最早走向封建社会的诸侯国,推进了中华文明的进步
孔子的学生——子夏的简介: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史记·儒林列传》),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
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如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 (《后汉书·徐防传》)这里就认为,“六经”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子夏的传授。南宋的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叙述得更为具体,其云:“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毂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所撰定也。”洪迈之说虽未必每事皆实,但学者一般以为亦非无稽之谈。
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山水画鼻祖——北宋画家郭熙
郭熙(约1020—1100年),字淳夫,河阳温(今河南省温县岳村乡西郭作村)人。他是公元11世纪,我国北宋中期最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绘画理论家。在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初为画院艺学,后官至翰林待诏直长。师成五代山水画大家李成,而独树一格,深得宋神宗恩宠。“神宗好熙笔”,时有“评为天下第一”之说。郭熙的画当时人称“官画”,在官廷内屏壁、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和翰林学士院等机构之重要场所,皆悬挂有他的作品。而他为后人留下的《林泉高致》集则是我国画论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论著。它不仅是对以往山水画创作实践的全面总结,同时也代表着那一时期的最高理论水准。
郭熙出生于温县普通平民家庭,平生好道家学说,喜作山川之游。他学画山水,原无师承,全赁个人爱好。北宋初年,由于李成与范宽对画坛的巨大影响,社会上专事摹仿“李、范”之风极盛。郭熙亦因六次临摹李成《骤雨图》而笔法大进。名公巨卿争相请他作画,而画名日隆。郭熙的前半生主要活动于大自然当中,对自然山川有着精密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及至熙宁年间进入宫廷画院,服务于宫禁,深得皇帝赏识,有机会观摩到历代绘画名作。郭熙虽属李成传派,但并非拘泥于一家,而是“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其山水画题材多样且富于变化,并善于精确地描绘不同地域山水的特征和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不同季节气候的微妙景象,赋于真切的感受,创造出超绝的意境。而且运思敏捷高超,善作大山大水,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千态万况。他年愈老而落笔愈壮,直至白头仍神明不衰,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郭熙与李成的山水一脉相传,并在李成的基础上有崭新的创造和提高,把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山水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在北宋中后期的山水画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郭熙的艺术成就不仅在创作上,其艺术见解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一书,使我们对他的风格和成就可以得出更明晰的认识。《林泉高致》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和《画记》六篇。前四篇由郭熙阐述而由其子郭思整理编纂,后二篇由郭思记述其父的创作和有关活动。此著要求山水画不仅要表现出“可行”、“可望”,更重要的是要画出其“可游”、“可居”。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和体验,还要从远近、高低、正背等不同侧面看到山形的变化,用四时、朝暮、阴晴、雨雪等条件赋于山水以情感,并由自然形态的变化而引起观赏者情绪的变化,如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又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这些都成为后世山水画创作的不易法则。
郭熙的艺术创作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他不仅使北宋的山水画走向辉煌,更对南宋的山水画产生深远影响。研讨郭熙,对于探究两宋山水画发展的脉胳,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而郭熙以他超绝的山水画艺术与理论巨著《林泉高致》,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地位。
王梦奎---焦作市温县人,95年-07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陈小旺---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人,太极拳一代宗师。
卜 商(公元前507-?年) 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今温县)人,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天命论的创始人,在治学上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等观点。为孔子著作的传世人,他的《诗序》被后人视为不朽之作
司马懿,出身士族。初为曹操主簿,多谋略,善权变。
司马师,懿的长子。继其父为魏大将军,专国政。
司马昭,懿的次子,继其兄司马师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并日谋代魏,魏帝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甘露五年,杀曹髦,立曹奂为帝。
司马炎,即晋武帝,晋朝的建立者,司马昭之子。
郭熙(约1020-1100)字淳夫,温县岳村乡西郭作村人,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
陈王廷(1600-1680年) 字奏庭,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太极拳创始人。
陈发科(1887-1957年) 温县陈家沟人,著名太极拳大师。
王梦奎---焦作市温县人,95年-07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陈小旺---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人,太极拳一代宗师。
卜 商(公元前507-?年) 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今温县)人,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天命论的创始人,在治学上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等观点。为孔子著作的传世人,他的《诗序》被后人视为不朽之作
司马懿,出身士族。初为曹操主簿,多谋略,善权变。
司马师,懿的长子。继其父为魏大将军,专国政。
司马昭,懿的次子,继其兄司马师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并日谋代魏,魏帝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甘露五年,杀曹髦,立曹奂为帝。
司马炎,即晋武帝,晋朝的建立者,司马昭之子。
郭熙(约1020-1100)字淳夫,温县岳村乡西郭作村人,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
陈王廷(1600-1680年) 字奏庭,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太极拳创始人。
陈发科(1887-1957年) 温县陈家沟人,著名太极拳大师。
你是否需要了解?
河南的历史名人
河南的历史名人主要有:黄帝:河南新郑人,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老子:春秋末期人,大约出生于河南鹿邑县,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出生于今河南内黄。张衡:南阳西鄂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
三国司隶都有哪些名人,名将。
司隶又称司州,东汉时领有一州,元所不纠,威权尤重,治所河南,即雒阳也,在今河南洛阳县东北二十里。辖区有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司州出来的三国人物:司马懿(司州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张春华(司州河内平皋[今河南温县]),注,司马懿夫人,追尊为晋宣穆皇后。司马师(司州河内...
晋朝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4、司马元显 司马元显(382—402),字朗君,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东晋宗室、权臣。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孙,会稽文孝王司马道子之子,晋孝武帝司马曜之侄。初任中书令、...
商朝有哪些名人
商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人物,他们的生平事迹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妲己,这位苏氏部落的佳人,生于有苏国,即今天的河南省温县。她以美貌著称,尤其是身材匀称、眉清目秀,深得商王帝辛的宠爱。帝辛因妲己的陪伴,终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然而,随着武王的伐纣之战,妲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河南省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58.司马炎: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西晋开国皇帝。定都于河南洛阳。 59.聂政:河南济源县人,战国时期著名三刺客之一。 60.长孙无忌:河南洛阳市人,唐代宰相,辅佐李世民治理国家。 61.长孙皇后:河南洛阳市人,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妻子。 62.晁错: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政治家、散文家,御史大夫。 63.李隆基:...
古代有哪些复姓的历史名人?
2. 司马炎,即晋武帝,字安世,是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的开国皇帝。他是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的长子,也是晋元帝司马睿的从父。司马炎在位期间,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然而,他在政治制度上沿用了汉代的分封制,这削弱了中央集权,加之他晚年...
焦作历史名人是谁
1、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2、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祖父迁居郑州荣阳,商隐生于其父做获嘉县令任所,3岁随父居浙江,度过6个春秋。3、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
河南古今名人都有谁
司马光,生于河南光山县,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编撰了《资治通鉴》。 张衡,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召县石桥镇)人。杰出的科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测验风向的候风仪等。 张仲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司马懿,河内温县(今河南...
历史上属羊的名人有哪些
1.曹操(155——220年)东汉末出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大名阿瞒。安徽毫县人。2.司马懿(179——251年),三国时魏国大臣。字仲达,河南温县人。3.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各人”之一。4.岳飞(1103——1142年)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河南汤阴人。...
请问河南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张衡,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出生于河南省召县石桥镇的西鄂。他的成就包括发明浑天仪、地动仪以及候风仪等,对后世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来自河南省南阳的涅阳。张仲景在医学领域的贡献极大,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司马懿,出生于河南省温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