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清朝“封杀”的明末名将:袁可立

作者&投稿:郝施 2025-05-13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袁可立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袁可立明朝万历十七年进士,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四朝元老”之臣,受 “五世恩荣”之赏,历任苏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兵部尚书等职。袁可立与明末袁崇焕、袁应泰,并称“武三袁”,被后世称为“后金粉碎机”。可惜袁可立受高攀龙、冯从吾等东林士子影响太深,卷入党宦之争,与魏忠贤阉党矛盾激化,三上疏辞,此后他绝意仕进,被弃置于家,闭门不出,最终病逝,是“武三袁”中唯一得以善终之人。

天启年间,广宁失守,朝野震动,京师 *** 。天启帝日夜忧于边事,“弹压登莱非公不可,于是以节钺授公,加左通政袁可立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等处地方备兵防海赞理征东军务”。袁可立抚登三载,厉兵秣马,拓地筑城,招抚流民,屯兵各岛间,步步推进海上防御,使努尔哈赤就地蜷缩无以西窥。特别是率登莱水师“联络诸岛,收复旅顺”,使辽南数百里土地重新收归于明朝。时朝野相庆,以为“设镇以来自未有此捷也”。

金州、旅顺等地的收复,等于是在辽海开辟了辽东战场的新局面,使登莱、旅顺、皮岛、宽叆等地连为一线,形成了一道新的屏障,解除了后金对山东半岛的军事威胁,令明朝二千里海疆重新得到巩固,并完成了对后金的海上军事封锁,加剧了后金军备物资的紧张状况。因此,袁可立被当时誉为大明的“海上长城”。

袁可立联络诸岛、收复旅顺、招降纳叛、几灭后金,成功策反了努尔哈赤爱婿刘爱塔,对后金军造成了空前的打击,一时将后金的汉官降将瓦解殆尽。史载,袁可立“纳刘爱塔之降,以开奴携二,一时中国叛将被奴诛夷殆尽。虏因弃金、复诸城,而举四百里丧地复归版图焉”,七战七胜努尔哈赤,使大明近辽海形成了一道新的防御后金的军事屏障,解除了后金对整个山东半岛的威胁,令明朝的海疆重新得到巩固。袁可立策反刘爱塔,让后金人老羞成怒,倍感屈辱,实力大损,丢城失地,损疆域数百里,成为金人无法愈合的心理硬伤。

遗憾的是,刘爱塔降后没有得到袁崇焕的重用,最终是战死沙场。而袁可立的苦心经营海防,被魏忠贤处处掣肘,最终袁可立愤而上疏辞官。袁可立去后,毛文龙失去节制,日益骄纵,最终被袁崇焕杀死。袁崇焕此举,不仅导致了与袁可立间隙日深,也最终因此袁崇焕也被崇祯皇帝治死罪,最终使后金几无后顾之忧,明朝自毁长城。

袁可立去世后,明末首辅孔贞运赞叹道:“读大司马节寰袁公抚登章奏,知老成御侮,其绸缪定倾如此”。抚登数载,“海无传烽,亭有息鼓”。皇帝嘉奖道:“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枢辅孙承宗评价袁可立道:“读后先大疏,皎皎揭日月,行中天而底里洞彻,殊令人可味,可展布四体,仰酬国恩。”民族英雄黄道周感在《节寰袁公传》叹道:“公去登莱不数载,而登莱遂败。公一意治师,塞要害,焚盗粮,联络诸岛,收复旅顺,而海上晏然。 …公去又十余年,而朝鲜沦陷。”

袁可立文武全才,心忧天下,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为民 *** ,是晚明著名廉吏和抗金名臣,他在明末党争最激烈之时,不同流合污,也不人云亦云,可谓晚明朝廷的“一股清流”。

后金与大明辽东激战之时,据说后金最怕的有两人,一为孙承宗,一为袁可立。其中对这袁可立是既怕又恨,而且是深以为耻,对其恨之入骨,以至于后来修明史时把这袁可立的相关内容删得是干干净净,并将其传记,记载尽数销毁,终清一朝整个史界对袁可立十分忌惮,讳莫如深,有写相关内容之人,皆被清廷杀无赦,不惜诛九族。

康乾两世大兴文字狱,在编修的《明史》中对曾经影响过明清战争史的重要人物袁可立、毛文龙、刘爱塔等一概削去不予立传,袁可立其传记和著作遭禁毁。乾隆四十二年,有关袁可立的《节寰袁公行状》和宋岳飞的《重修宋忠武岳鄂王精忠祠记》两文同时遭满清“封杀”。而大书法家董其昌题写的“袁尚书大石坊”,则被睢州知州王枚以“年久失修”为借口强行拆毁。

袁可立虽被清廷封杀,当掩盖不了袁可立的光芒;我们后世应该记住他,记住他为晚明抵御后金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记住他“散文诗词可比苏轼;韬略不输诸葛;探案神断可以狄仁杰比肩;刚正清廉堪比于成龙”。




你是否需要了解?

人们在明史中删掉过哪位军事强人,曾经被禁封300年?
以致于努尔哈赤在锦州被袁崇焕打败后,怒极攻心而死。这也是满清建立后封杀袁可立的主要原因。满清朝忌恨袁可立还有一个原因,袁可立在战略战术中提到破格提拔人才,当时努尔哈赤的女婿曾是明朝将领,被努尔哈赤俘虏,由于他的作战能力强,努尔哈赤把他女儿嫁给他,以此笼络他,他就是刘爱塔。当时刘爱塔看到...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翻译
善诗文,受清朝文字狱所累,多所毁失。 《节寰袁公传》文录自明黄道周《黄漳浦文选》,内容详实可考,能补清人修撰《明史》之偏见和不足,为明清史研究者不可多得之资料。另见孔贞运《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袁可立墓志铭》、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高攀龙《答袁节寰中丞》、董其昌《节寰袁公...

袁可立详介
在登莱任职期间,袁可立规划完善,整顿军纪,打造战舰,操练水师,沿海增置炮台,练兵沿用戚继光“水军先习陆战”之法,实力大增。在他的治理下,登莱沿海出现了繁荣景象,兵戎之盛甚称规模。袁可立抚登期间,小海沿岸水榭遍布,歌乐之声,通宵达旦,盛况空前。在袁可立的治下,海无传烽,亭有息鼓,明末...

神道碑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
他担任过登莱巡抚,对辽事务有长期贡献,曾智取并策反努尔哈赤女婿刘爱塔,因揭露毛文龙贪功冒领军饷而遭到嫉恨。离开后,毛文龙的力量无人能制,海防建设也受到影响,明末局势因此恶化。天启年间,袁可立被起用为兵部左侍郎,他强调海防建设,与当时主流的“重山海轻沿海”观念不同。他反对袁崇焕与清议和,...

睢阳尚书袁氏人物
袁可立,明末清初著名将领,兵部尚书。他出身于军人世家,世代承袭官职。其父袁荣为陕西行枢密院知院,后代继承官职,居于睢州。袁可立的八世孙袁可立,官至兵部尚书,被誉为“四朝元老”,享有“五世恩荣”的荣耀。袁可立在明朝担任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曾主持辽务多年,成效显著。他反对袁崇焕与后金议和,...

三袁的辽东三袁
明末辽东有三袁,袁崇焕、袁可立、袁应泰,后人称“武三袁”。“武三袁”中除袁可立光荣退休寿终于家,其余二人皆无善终,袁崇焕被明政府正法,袁应泰殉国于阵前。袁崇焕因放言“五年平辽”而无法兑现,不得已专事“议和”,擅杀大将,终招致金人虎狼之师长驱直入至都门之下,袁督师本人也落得伏法...

节寰袁公墓志铭的有关历史
以智取策反收降努尔哈赤姻婿刘爱塔,在任上为毛文龙请饷募兵,后因指斥毛文龙贪功冒饷又为毛所嫉恨。可立去,毛文龙无人能御。天启末起袁可立兵部左侍郎,极力反对袁崇焕与后金议和,注重加强海防建设,与明朝一些人“重山海轻沿海”的战略短视形成鲜明对比。三年后袁崇焕因此获罪而遭杀身,然毛文龙被杀...

袁家山的当代变化与发展
2014年5月15日到22日,《大河报》对袁可立以“袁家山前说袁公”为题进行了五期连续报道。2014年6月,河南省文物局暨睢县政府对袁可立的别业袁家山开始自建山400年来最大规模的周边环境治理和维护工作,力争重现袁家山当年青山绿水原貌,而被满清刻意忽略的明末名臣袁可立及其相关历史的研究也从此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姓袁的名人有哪些?
2、袁绍在建安二年(197年)自称大将军,兼督州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绍外宽而内忌,刚愎自用,拒绝谋臣沮授所建积蓄力量以图天下之策,与北方另一较大割据势力曹操争战。五年,双方决战于官渡,主力被曹操消灭,逃回邺城,于七年忧郁病卒。死后,诸子争立,均为曹操所灭。五、袁可立。1、...

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究竟谁才是明末第一名将?
在明末风起云涌的大环境下,虽然明朝面对着内忧外患,但仍然不断涌现出各具才能的名将。他们有的在辽西面对后金政权的强力进攻,也有的在山西和陕西之间对农民军奋力绞杀,也有人在河北地区面对焦头烂额的现状,奋力挣扎。但不管怎样,这些敢于在明朝末期力挽狂澜的人物,在大是大非面前仍然做出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