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怎样的人?
说起胡适这人挺有意思。
胡适的老爹是清朝的州官,1891年胡适出生,两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被台湾巡抚调到了台湾。之后,全家从上海搬到了台湾,父亲任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
甲午战争爆发后,胡适被从台湾转回到了老家安徽绩溪,而他的老父亲却未能如愿跟随孩子一块转移,即便当时双脚得脚气病,严重到很难行走,因为必须得留在台湾帮助处理各种事务。
之后,胡适的父亲,双脚到了已经无法行走的时候,才被“放行”,渡海回到了厦门。没过几天,就悲惨地死在那儿,当时,年幼的胡适,年仅3岁半。
对于父亲的死,多年后他曾深情感慨地说:
父亲的死使他“成为东亚第一个民主国的第一个牺牲者”。
关于他的这段“感悟”评价,不少人看了都默默笑了。
因为,台既不是什么“东亚第一个民主国”,他的父亲也不是什么“第一个牺牲者”。准确地说,他的老爹爹是因为脚气病而死的,跟其他的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所以,胡适对父亲的评价,完全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史实根本不符。
不过,姑且不谈他的老爹,胡适的确是一个人才。
受家庭环境影响,不满4岁胡适就进入了学堂读书,并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他通读国学经典,酷爱读小说,如《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著作。
15岁时,还曾因为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受文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启发,将自己原来那个笔画奇多,既难写又难念的“嗣穈”名字改为了“胡适”。
从这里大概就能看出,胡适是个个性鲜明,追求自由的人。
当然,他不仅个性鲜明,思想上也比较自律。父亲过世后,胡适的童年成长环境对他并不友好。因为他的身边,充斥太多负面的东西。
比如身边的哥哥、姐夫以及叔伯等喜欢“嗑药”( 鸦片),且好赌成性。
若没有母亲的管教,若没有自我的严于律己,他其实早也已经废掉了,根本成不了后来的“大业”。
在思想表达上,在文学创作上,比起鲁迅等人的现实主义批判,胡适多了几分雅致和浪漫。
比如他曾在《新青年》发表的一首诗中写道:
“做梦尚且要经验做底子,何况作诗”,“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除了浪漫,他也挺“严谨”的,如 关于“人生如梦,还是如戏”这个困扰无数人的问题,胡适就一针见血地给出了独特的见解:
“人生不是梦,也不是戏,是一件最为严重的事实!”
的确,谁说又不是呢?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mén),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他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1962年1月,胡适从台大医院出院。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开酒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胡适去世获得哀荣。 3月1日蒋介石前往祭吊,并亲书挽联一副:适之先生千古,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 然后蒋在胡适去世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闻胡适心脏病暴卒,对革命事业确实去除了一个障碍。
胡适师从美国“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他的文章,往往富有实验主义的精神,很有建设性。
胡适强调做学问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他本人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注重的后半句,不管是研究科学,研究国学,研究治国之道,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谨慎。
实事求是,不是避开事实问题而去谈理想主义,不是抛弃现实问题而去重建社会。需要有一种实践的精神在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改善现实,这或许就是胡适的实验主义。
对于别人的意见和观点不要轻易去否定或肯定,也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的正确。胡适要告诫的容忍异己的声音,自由的前提是容忍,这样社会才会真正的自由。
胡适的自由主义,不仅仅在于人要争取自己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法律上的平等,胡适或许更看重容忍对于社会自由的重要性。真正自由的社会是有包容性的社会,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党派的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这个社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政治理想,这个社会也允许你是无神论者,当然也允许你有宗教信仰。这个社会处处是自由的人,正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容忍。
胡适认为,法律应该对任何人都有约束的。需要依法而治,就需要法律的普遍性。
“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因为最后一步是最艰难的,所以一切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最容易先走上最前面的两步。济南惨案以后,九一八以后,极端叫喧的排外主义稍稍减低了,然而,拥护旧文化的喊声又四面八方的热闹起来了。这里面容易包藏守旧开倒车的趋势,所以也是不幸的。”
所以胡适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他思索的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应该拥抱世界。
胡适不提倡东方圣人那种无为。人生在于奋斗,即使在潦倒的窘境,也要对前途有起码的乐观和自信。一步一步都可以踌躇满志,把每种进步都看成是巨大的希望,这正是胡适对于人生的乐观。
他说: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正是胡适于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成为一次范式性的变革。甚至在今天,它仍然为人们所肯定。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其后陈独秀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由此二人成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胡适所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几个方面。
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胡适的贡献在于“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他之开拓公共舆论的空间也就是对于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实践。他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是为了争取人民有批评执政党及政府的合法权利。
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今天重温胡适的主要思想,不由得让人感佩不已!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智者,真正的爱国爱民人士。
启蒙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好多现在的大家当初都是受他启发
确实,这样的人不是汉奸,谁是汉奸? 然而,这个汉奸对中国抗战的贡献,却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评价
胡适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他还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蒋中正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极左”时期的中国大陆是个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极左”的斯大林主义学者的攻击对象,其时的中国大陆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50年代初,曾对胡适展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文革”结束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也被选入大陆全日制语文教育初中课本;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
鲁迅曾发表过《“好政府主义”》等文,实则抨击胡适的盟友梁实秋,却也含蓄地批评胡适“软弱”革命立场。
胡适晚年期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没有什么出入,所以正如唐德刚先生所说,读过胡适《四十自述》的人,在这一本口述(《胡适口述自传》)中很难看到新东西。但是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提到:“所以吾人要了解晚年的胡适思想,只可在胡氏心到口到之际,于私人朋友谈笑之间求之。胡先生没有梁任公那样憨直。对自己思想挑战的文章,在胡氏著作里是找不到的。”
余英时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称:“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我们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也说:“他没有深入西学固是事实,但也正因如此,他才没有灭顶在西学的大海之中。”在《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又称:“他在西方哲学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我们也不能过分低估他的哲学知识,他在美国最后三四年所受到的哲学训练已达到了当时的一般水平,足够他研究中国哲学史之用了。”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书中给他相当高的评价:“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不畏权贵的人生
胡适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更是人们眼中的自由主义斗士。即使是对被软禁的封建帝王,也能报以人文关怀。胡适对已经退位十年有余的溥仪不卑不亢,与皇帝之间相敬如宾,“他称我为先生,我叫他皇上”。即使卷入舆论的漩涡,他也能风骨犹存,为了自己的民主自由,甚至不惜以身试险去劝说袁世凯、吴佩孚、段祺瑞等多名军阀。在人们狂热的打倒一切的革命旋风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理性思维,并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的一生是不卑不亢,不向权贵低头的一生,正如他的老师,哲学家杜威一样,是一个比较倾向于自由派的教育家,不希望向权威低头的斗士。尤其是在1960年,蒋介石准备再次当选总统之时,胡适挺身谏言,劝说蒋介石放弃权利,不要参加选举;并提议用不记名的投票方式选举出新的总统。当然这些话语,却不为蒋介石所接受。然而胡适就是胡适,永远笑呵呵地向人们阐述他的民主、自由,和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智者,真正的爱国爱民人士。
启蒙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好多现在的大家当初都是受他启发
确实,这样的人不是汉奸,谁是汉奸? 然而,这个汉奸对中国抗战的贡献,却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评价
胡适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他还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蒋中正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极左”时期的中国大陆是个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极左”的斯大林主义学者的攻击对象,其时的中国大陆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50年代初,曾对胡适展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文革”结束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也被选入大陆全日制语文教育初中课本;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
鲁迅曾发表过《“好政府主义”》等文,实则抨击胡适的盟友梁实秋,却也含蓄地批评胡适“软弱”革命立场。
胡适晚年期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没有什么出入,所以正如唐德刚先生所说,读过胡适《四十自述》的人,在这一本口述(《胡适口述自传》)中很难看到新东西。但是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提到:“所以吾人要了解晚年的胡适思想,只可在胡氏心到口到之际,于私人朋友谈笑之间求之。胡先生没有梁任公那样憨直。对自己思想挑战的文章,在胡氏著作里是找不到的。”
余英时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称:“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我们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也说:“他没有深入西学固是事实,但也正因如此,他才没有灭顶在西学的大海之中。”在《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又称:“他在西方哲学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我们也不能过分低估他的哲学知识,他在美国最后三四年所受到的哲学训练已达到了当时的一般水平,足够他研究中国哲学史之用了。”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书中给他相当高的评价:“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不畏权贵的人生
胡适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更是人们眼中的自由主义斗士。即使是对被软禁的封建帝王,也能报以人文关怀。胡适对已经退位十年有余的溥仪不卑不亢,与皇帝之间相敬如宾,“他称我为先生,我叫他皇上”。即使卷入舆论的漩涡,他也能风骨犹存,为了自己的民主自由,甚至不惜以身试险去劝说袁世凯、吴佩孚、段祺瑞等多名军阀。在人们狂热的打倒一切的革命旋风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理性思维,并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的一生是不卑不亢,不向权贵低头的一生,正如他的老师,哲学家杜威一样,是一个比较倾向于自由派的教育家,不希望向权威低头的斗士。尤其是在1960年,蒋介石准备再次当选总统之时,胡适挺身谏言,劝说蒋介石放弃权利,不要参加选举;并提议用不记名的投票方式选举出新的总统。当然这些话语,却不为蒋介石所接受。然而胡适就是胡适,永远笑呵呵地向人们阐述他的民主、自由,和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你是否需要了解?
胡适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胡适在历史与政治中的形象,既复杂又矛盾。一方面,他被视为考据学的奠基人,对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他在对抗日的态度上存在争议。胡适在1936年的演讲和会谈中,对外主张和谈,甚至不惜颠倒是非洗白秦桧。这种行为让他的立场备受质疑。然而,他在1935年的日记里,计划过抗日行动,展现了他对抗日的...
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
胡适之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胡适的思想: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对儒家强调的“三纲...
胡适是个怎样的人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士大夫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他在年轻时便展现出了对学术和文化的浓厚兴趣,并开始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涉猎广泛,包括哲学、文学、...
历史上胡适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首先,大部分人认识胡适都是在语文课本里,胡适的《我的母亲》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常经典的一篇文章,但是胡适的作品似乎也就这一篇进入了教材,这是因为胡适作品的价值并不是在文学性上,而是在理论性上。胡适曾经是北大的校长,他的文化程度自然是非常高的,但是胡适比起创作文学,更喜欢推广文学,所以...
胡适是个怎样的人褒贬不一?
反对他的人闭着眼睛都能抓到他的辫子。他不是深海里的不可捉摸,而是有着不可抗拒的亲和力。光是提倡白话文就足以载入史册。抗战初期,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日本人异常紧张。他们推出了三位大学者,但还是难以匹敌。1891年12月17日,胡适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原名洪智,后改名为胡适。父亲去世时胡适才三...
胡适是怎样一个人?
当他得知此人并不是北大的注册学生时,拒绝回答他提的问题。年轻的胡适是位学者而非政治家,他没有想到自己曾强烈反对的那个“主义”信仰者,竟然在三十几年后夺取了中国的政权。而令那位高个子北大工作人员尴尬的事,或许也为此后对他“不值一驳”(胡适对大陆“文革”期间数百万言批胡文章的评语)...
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胡适,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被视为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发起者和领导者,对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倡导白话文,为打破古代文言文的束缚,开启中国文学的新篇章。胡适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学术成就。在哲学领域,...
胡适的个人简介 胡适简介
1、胡适(1891一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2、安徽省绩溪县人,现代学者、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早年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
你认为胡适是一个怎样的人?
好人。是很多领域的开创者,但成就都不很高,是个不错的领路人,但自己学力不足。是一个明白的自由派,但在具体政治问题上会犯糊涂,偏又爱过问政治。是一个文人外交家,完成了使命以后就退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