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五丈原火烧司马懿没算出有雨啊,导致命丧五丈原?

作者&投稿:中景 2025-05-20

首先诸葛亮是道家人物的典型代表,京剧《空城计》里的唱词:“我本是卧龙岗一道家。”一语中的。

中国历史上的鼎盛王朝,特别从动乱到鼎盛过渡时期,出世力挽狂澜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道家一贯的作风,就是《老子》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家人物在历史长河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智囊型军师,如周朝姜太公、越国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明代刘伯温等。

诸葛亮则又不同,他是道家人物的典型代表,却又有着儒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道家和儒家精神的完美结合。

诸葛亮是成于道家,死于儒家。

诸葛亮精通很多道家的功夫,如奇门遁甲术,周易学和天象学等等,这些功夫也在他后来的战争和政治中得到完美的运用,如他的周易功夫让他在鱼腹浦布下相当于十万兵的八阵图,他的奇门遁甲术让他在赤壁战前借东风,在司马懿面前装神,等等。而相比而言,他的天象学用得更多。

诸葛亮的天象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然科学范畴的天文地理,一部分就是预测,下面着重回答两个问题。

1.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算出江上有雾的问题

这个技能其实并不神秘,古人对于天气的预测虽没有现代这么多的科学手段,可是在农耕和游牧生活中,即使文盲率很高的农民和游牧民群体,都一代一代的积累了相当多对气象预测的经验,这些经验能预测一些简单的天气,我们现在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都是口口相传的经验,比如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等等,普通老百姓尚且如此,想在战争中有所作为的战略家军事家,更是把对天气的掌握当做一种基本技能。

孙子兵法中的《始计篇》,将天象在战争中的地位排在道之后的第二位,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短短几个字,涵盖了天象的所有内容:昼夜,晴雨、时令、冷热等等。

诸葛亮向来以管仲、乐毅自诩,对气象学问专研至深,已经到了专家级,他的时代无出其右者,对草船借箭大雾天的预测,实在是小儿科。

草船借箭时的天气,是一个极端的大雾天气,“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这场大雾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来说,预测并不难,因为极端天气总是会有很多明显的预兆特征,比普通天气好预测得多。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高明,不在他预测出大雾,而是他利用大雾想出的妙计,这是他高人一筹的地方。

这场大雾周瑜知道,曹操知道,生活在当地的士农工商们都知道,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诸葛亮会利用大雾做文章,收获了十万支箭,这除了需要胆量,还需要对曹操的了解,对曹操水军的了解,对战争心理的了解。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块同样的肉,有些人能做出一盘精美的佳肴,有的人做得味同嚼蜡,其实功夫在肉之外,比如火候,刀工,用料等各种资源的调配融合。

因此,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含金量并不在预测到大雾,而是他对万物皆为兵的领悟。

2.        为何五丈原火烧司马懿时没算出有雨的问题

五丈原的那场火,在自然科学上有较为详细的解答,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我们讨论的是诸葛亮是否知道上方谷有雨。

《三国演义》里出现了很多诸葛亮对天象的解读,如:

1)       诸葛亮对刘备说他必能得到荆州和益州:“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

2)       诸葛亮对刘备说他发现了庞统的所在地:“代瑜领兵者,必鲁肃也。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贤士佐助主公。”

3)       诸葛亮对刘备说他早得到了关羽的死讯:“吾夜观天象,见将星落于荆楚之地,已知云长必然被祸,但恐王上忧虑,故未敢言。”

4)       孔明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夕矣!”

通过这些事实的推论,诸葛亮是知道有雨的,他失败的原因,司马懿说得很清楚:“今孔明自负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败亡也。”

一句话,就是违背天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最后一次出祁山时,谯周对后主刘禅说:“近有群鸟数万,自南飞来,投于汉水而死,此不祥之兆;臣又观天象,见奎星躔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伐魏;又成都人民,皆闻柏树夜哭:有此数般灾异,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诸葛亮说:“臣亮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负罪非轻!今臣复统全师,再出祁山,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知道谯周说得对,此行凶多吉少,可是这时候诸葛亮身上的儒家精神占了主动,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父子时的诸葛亮,已经从潇洒自如的道家人物变成了悲剧性的儒家人物,他明知这场大火烧不死司马懿父子,可是他要试一试,当大火熊熊燃起时,他还有一丝侥幸心理,认为如此大火之下司马懿父子必死无疑,当大雨浇灭大火时,诸葛亮说了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这句话说明诸葛亮早知道结果,可是他就是要这么做。

诸葛亮的失败,是他六出祁山就决定了,因为六出祁山违背了天象,不仅烧不死司马懿,连他自己也性命堪忧,姜维让他用祈禳之法挽回,他说:“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一向自信的诸葛亮说这话的时候显得非常没有自信,因为他已经知道天意,但是他不甘心,他内心儒家的精神让他还想搏一下。

这个时候的司马懿比诸葛亮轻松许多:“吾见将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他知道诸葛亮根本没有机会。

结果是两人都知道的:诸葛亮帐中祈禳已及六夜,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

这时,诸葛亮再次发出无奈的感叹:“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因为天有不测风云,天气的变化对于没有科学手段的古代,本来就是很难预测的。

虽然诸葛亮引诱司马懿进入上方谷,成功用火攻围住他,但是诸葛亮并不是神,不懂得科学知识,所以没有算出有雨,导致被气吐血。

其实这些都只是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罢了。为的就是描写出诸葛亮的心酸和无奈。按照小说中的说法是诸葛亮当初借的那一场东风并没有还。所以这一次才会下雨。


你是否需要了解?

火烧司马懿时孔明不放箭,仅仅因为下雨了吗?
不过今天本文要讲的是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什么不放箭?一、上方谷之战的历史背景 事情发生在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北伐中原。但是这一次北伐当中,原本有着很好的机会消灭魏军统帅司马懿。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雨,彻底浇灭了诸葛亮的“心火”。并因此病逝五丈原,诸葛亮的...

诸葛亮算尽一生,没有算出上方谷的大雨,这是为什么?
虚构出来的情节,你用逻辑思维去推理显然不符合常理。第二,上方谷这个地方难于考证,甘肃旅游局在2005年曾经考证其境内的葫芦谷为上方谷,在现在平凉市境内,但去过的人就知道,此处地势虽然狭长,却根本容不下十万大军。第三,就小说中的情节来说,诸葛亮智谋超群,却为何不设伏兵于谷口?诸葛亮行事...

三国演义诸葛亮五丈原归天故事是什么?
一、诸葛亮的祁山六出,火烧司马懿在上方谷一役中,眼看即将成功,却因大雨而功亏一篑。司马懿在此次事件中死里逃生,之后便坚守不出。二、诸葛亮用女装送给司马懿,试图激怒他出战,但司马懿仍然坚守不出。两军因此在五丈原对峙,诸葛亮为国家辛勤工作,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三、诸葛亮亲自设立七盏...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下雨时说了8个字,这8个字是什么?
其实事情的答案诸葛亮早在上方谷雨起的时候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正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八个大字。诸葛亮之所以说出这句话,是因为“天意难测”,曹魏气数未尽,还需要司马懿为其开疆拓土,因此诸葛亮虽算出了上方谷无雨,但天意如此,他也没有办法。而且这场雨也令诸葛亮...

若诸葛亮火烧司马懿上方谷不下雨,司马懿是不是必死无疑?
当然以上的回答是建立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答案,如果是建立在正史上的话,那不管上方谷会不会下雨,司马懿都不会死,不管怎样罗贯中都不会让司马懿死,简单的来说就是不管上方谷会不会下雨,罗贯中这一作者都会写出一个办法让司马懿逃出去(毕竟他是三国演义后期最为核心的人物,也是正史最...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天降大雨,孔明却没有放箭,这是为什么呢?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时,天降下雨的他为什么没有选择放箭?
诸葛亮仰天长叹:“司马懿命不该绝,此乃天意啊!”不久之后,诸葛亮灯油耗尽,病逝五丈原。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火烧司马懿不成功,诸葛亮为何不令人放箭,让司马懿“享受”一场箭雨呢?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司马懿是只老狐狸,狡猾的很,他担心误入圈套,事先派出暗哨探查了许多次,假如诸葛亮派重兵...

三国演义中火熄上方谷,司马懿因为下雨没有烧死。事实上是怎样的?谢谢...
不太明白你的问题,怎么个事实上呢?历史上没有关于火烧上方谷的的记载,《演义》中就是司马被孔明诱进了上方谷然后被火烧,接着一场倾盆大雨...(在未经毛宗岗父子删改的的《演义》中还有计划一同烧死魏延的一段,是为罗贯中原意)

魏延在五丈原故意踢熄孔明灯,马岱抽刀想杀魏延,为什么诸葛亮阻止...
第一,诸葛亮经过精心设计,终于把司马懿父子诱进了上方谷。不出意外,也没有意外,司马氏父子将全部葬入火海。但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不仅浇灭了大火,而且浇灭了诸葛亮心中最后的一点希望。这是很残酷的事,但这就是天命。诸葛亮能掐会算,但对这场雨居然没有算到。可见,诸葛亮下手太狠,连...

诸葛亮原本可以解决司马懿这个对手 最后却给一场大雨毁了
不仅平白无故下起了雨,而且还是一场“倾盆大雨”。最后,司马懿吸取了教训,无论诸葛亮再怎么侮辱他,一概“坚守不出”,使诸葛亮一筹莫展,无计可施,继而“神思不宁”,心情“昏乱”,旧病复发,最后死在了五丈原。死前他说,“经验主义害死人!”这句话,在现在来看,依然十分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