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简介它的出自于哪个典故
类以诱之①,击蒙也②。
【注释】
①类以诱之: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他。
②击蒙也:语出《易经.蒙》如。参前“借尸还魂”计注释④。击,撞击,打击。句意为: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
【按语】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
【解义】
诱惑敌人的方法很多,最妙的方法不在似是而非之间,而在于使用类同的东西,来让敌人不怀疑是在受骗。用旋旗招展、鼓声震天来引诱敌人,属“疑似”之法。用老弱残兵或者遗弃粮食柴草之法诱敌,属“类同”之法。《百诫奇略.利战》中所说:“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庞涓就是因为骄矜自用,才中了孙膑减灶撤军之计,死于马陵道的。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绣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出处】
〔典故一〕公元前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纹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典故二〕公元690年,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虽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机谋。他想到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与已不利。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俘的唐军逃跑,唐军统帅曹仁师见—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饥瘦,并从他们那里得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
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硖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照用兵之法,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
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艰难行进。黄昏时分,只听—声炮响,绝壁之上,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践踏,死伤无数。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生擒。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曹仁师,谎报已经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头人。曹仁师早就轻视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马上率部奔往营州。大部队急速前进,准备穿过峡谷,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目无敌情的部队重蹈覆辙,在西峡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追堵截,全军覆没。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十六计有哪些
三十六计有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
孙子兵法36计都是什么
对逃跑之敌要紧紧跟随,不能过于逼迫,借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等到敌人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时再去捕获它,这样就会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牺牲。总之, 不进逼敌人,并让其相信这一点,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用极其类似的东西诱惑敌人,使敌人懵懵撞撞地上当受骗。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摧毁敌人的主力,...
孙子兵法中36计具体是哪36计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利用敌人的疏忽,轻松获取胜利。第十三计打草惊蛇,通过小动作惊吓敌人,实现战略目的。第十四计借尸还魂,利用敌人的资源,重新获得优势。第十五计调虎离山,诱使敌人分散兵力,减轻己方压力。第十六计欲擒姑纵,通过暂时放纵,诱使敌人放松警惕,再发起攻击。第十七计抛砖引玉,通过...
孙子兵法二十六计是哪二十六计?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第十八计 擒贼先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
三十六计有哪些,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故事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故事《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申的璀璨瑰宝,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看一下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故事,为了便于阅读我们也按照一计一集的形式来逐个讲述。第一集...
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三十六计”指的都是哪三十六计?
在孙子兵法中,“三十六计”揭示了战争与策略的深层奥秘。第一计“瞒天过海”,揭示了在敌人警惕性不高时,通过伪装和欺骗来实现目标。第二计“围魏救赵”,强调在面对强大敌人时,要分散其注意力,攻击其弱点。第三计“借刀杀人”,则是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明显时,利用盟友的力量来削弱敌人。第四计...
三十六计文言文
1. 三十六计的古文版加解释,急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原文:类以诱之,击蒙也。 译文: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遭懵上当。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原文: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机构,这是一场激烈的总决战。 第十九计 釜...
三十六计中诸葛亮都用过哪些计谋
三十六计详解孙子兵法36计一、胜战计 1、瞒天过海2、围魏救赵3、借刀杀人 4、以逸待劳5、趁火打劫6、声东击西 二、敌战计 1、无中生有2、暗渡陈仓3、隔岸观火 4、笑里藏刀5、李代桃僵6、顺手牵羊 三、攻战计 1、打草惊蛇2、借尸还魂3、调虎离山 4、欲擒故纵5、抛砖引玉6、擒贼擒王 四...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每一计细解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译: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遭懵上当。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机构,这是一场激烈的总决战。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
有没有人知道关于三十六计的成语典故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第一集:上屋抽梯 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立,小国被鱼肉,大国争霸权。 在中原的鬼谷,有一个既知天时地理,又知兵法战阵的奇人,人称鬼谷子。鬼谷子手下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孙子(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另一个是庞涓。庞涓应魏国之邀,先于孙膑出山,鬼谷子将失传的《孙子兵法》独自传于孙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