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数学家的生平 陈景润数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作者&投稿:潜蝶 2025-05-14
陈景润的生平

《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 荣誉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编辑本段生平履历  1933年 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陈景润在钻研学问(18张)   1953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 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 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 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 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 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 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1年 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 4月27日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 3月19日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家庭   妻:由昆(1951-? )   子:陈由伟 ( 1981年12月生) 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陈景润在夜以继日的研究数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症12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2岁。

陈景润(1933.5~1996.3)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塔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

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你是否需要了解?

陈景润的数学有多厉害?
在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时候,他发现 历史 上的数学家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时,主要运用的是筛法和圆法。在陈景润之前的很多数学家都用筛法和圆法证明了“2+3”、“1+4”、“1+3”等等的结论。 于是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改进了筛法,所以陈景润在研究中,得出“1+2”理论结果, 即陈景润证明了任何一个大...

有关陈景润的资料
1. 1933年5月22日出生的陈景润是福建福州人,他是一位当代数学家,并且是一位无党派人士。2. 在1949年至1953年间,陈景润在厦门大学数学系接受教育,并在1953年9月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四中担任教师。3. 1955年2月,得益于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的推荐,陈景润返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担任助教一职。4...

数学家陈景润
他是怎么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陈景润...

陈景润的资料有哪些
1957年被华罗庚慧眼识中,调入中科院数学所任研究实习员。职称晋升:1962年提为助理研究员,1976年因特殊贡献破格从助研提为研究员。社会影响:知名度提升: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陈景润成为家喻户晓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老一辈人中如雷贯耳。个人品质:默默奉献:陈景润在科研道路上默默耕耘,不...

陈景润数学家的故事20字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关于素数分布的古老问题,陈景润的研究不仅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也激励了后来的数学家们继续前行。在陈景润的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对数学的热爱与执着。这种精神不仅帮助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成为了后来者学习的榜样。陈景润的贡献不仅局限于学术研究,他对于数学的推广和普及也做出...

现代著名数学家的故事——陈景润
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闽侯镇,他的父亲陈元俊是一个邮电局的小职员。陈景润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给他找了一所离家近的小学,送他去读书。在所有的学科中,他特别喜欢数学,只要遨游在代数、几何的题海中,他就能够忘却所有的烦恼。陈景润平时少言寡语,但非常勤学好问,他总是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

求数学家的资料、身世、成就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 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陈景润。生平: 陈...

陈景润生平事迹
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至今保持着世界纪录和领先地位。陈景润曾先生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了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重大奖励。他的学术成就为国内外所公认。1974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介绍庞比尼获菲尔兹奖的工作时,特别提到“陈氏定理”,作为与之密切关联的工作之一。陈景润于...

陈景润的生平
陈景润的生平:1949年至195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

陈景润简介资料 陈景润个人简介说明
1、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2、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1949年至195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