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到底是广西人还是广东人?为什么两广都有纪念碑、故居? 两广历史上的缠绵纠葛,为什么广西地震震爆了广东人的朋友圈?
两广地域联系密切,加之广西很多地方都是讲粤语的,大小县市都有三十多个,包括梧州,百色,南宁等等。特别是梧州,几乎每个人都讲粤语,百度还说梧州就是古粤语发源地之一。不同地区粤语也不全一样,有很多分支的。
珠三角经济发达,去那打工的人肯定多啊,广西相对落后,因此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去邻省打工是最佳选择。
常识类:
1.广西人不全是壮族,也有很多人是汉族。广西63%是汉族,是外来民族。34%是壮族(解放前叫僮族)。
2.一般说广东和广西一家人。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广西和广东由于地处偏远,素有南蛮之称,那时候就习惯上来说,广东和广西没什么区别。
3.现在广西的壮族汉化很严重了,基本区分不出来了。
具体由来:
壮族是周恩来提议更改的,是原土著民族。广西的钦州市,防城港市65年前是广东管辖。后因广西地少,没海岸线,中央又划两市给广西。汉族人敢冒险,肯吃苦,勇闯荡,喜开括。所以涌入广西的汉人远多于壮族等少数民族。壮族人比较保守,喜欢吃现成,死守山区,靠山吃山。所以壮族多数聚居大山区。桂东南地区疆土基本是汉族人开荒得来的。当然我说这些不是现代的壮族和汉族。现代的壮族基本被汉化得七七八八了。吃,穿,住方面看不出壮汉。壮族衣服只有节日时少部分人穿,和政府搞壮族文化宣传时强制穿。只有三月三一个节日属壮族人独有。其他节日基本跟汉族一样。
袁崇焕是广东人,因为在广西做官所以两广都有纪念碑、故居。
袁崇焕,字元素,籍贯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也就是指做官的地方在广西梧州。他是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扩展资料:
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35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天启二年,袁崇焕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焕在兵部任职。不久之后,广宁被后金军攻陷,于是朝廷商议,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得知后,随即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抢名人啊搞旅游嘛袁崇焕是明代名将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很难说清他到底是哪里人,广西,广东都可以抢 为明朝对付努尔哈赤立下汉马功劳被崇祯皇帝以谋反罪给杀了可怜袁崇焕在死时还不忘国家,把哗变的大将祖大寿召回为崇祯效命 临刑口占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虽然崇祯皇帝给袁崇焕定的是�所谓“付托不效”。袁督师“付托不效”之责还是有的,而将后金入犯京师全部责任加到他一人身上,以显示主上圣明,这对袁崇焕则是不公平的。
2�所谓“专恃欺隐”。实属不妥。因为:第一,不能实现目标,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是袁崇焕一个人可以左右的;第二,袁崇焕督辽才一年多的时间,五年期限未到,不应以此相责。或许崇祯帝所谓“专恃欺隐”另有所指。
3�所谓“市米资盗”。这件事指的是,崇祯二年(1629年),漠南蒙古东部闹饥荒:“夷地荒旱,粮食无资,人俱相食,且将为变。”就是说蒙古哈喇慎等部,室如悬罄,聚高台堡,哀求备至,乞请市粟。这件事怎么办?在明朝与后金的辽东争局中,蒙古是双方都要争取的力量。袁崇焕坚持团结拉拢蒙古,来对抗后金。袁崇焕先言:“人归我而不收,委以资敌,臣不敢也。”蒙古各部首领,闻将市粟,指天立誓,不忘朝恩。所以袁崇焕疏言:“臣以是招之来,许其关外高台堡通市度命,但只许布米易柴薪。”奏上,奉旨:“著该督抚,严行禁止。”奉旨严禁,皆失所望,哈喇慎诸部背离明朝,纷投后金。可见,蒙古诸部台吉,附己不纳,委以资彼,其责任在崇祯皇帝。所以,袁督师“市粟”之事有,而“资盗”之罪无!
4�所谓“谋款诱敌”。是指责袁崇焕以议和来引诱后金攻打北京。其实,谋款即议和之事,袁崇焕任蓟辽督师后明确疏言“和为旁著”,目的在于缓其兵攻而争取时间以固边防。崇祯帝对此“悉听便宜从事”,或“优旨许之”。何以“擅主”!所以,袁督师“谋款”之事有,而“诱敌”之罪无!
5�所谓“斩帅践约”。是指责袁崇焕与后金约定而杀毛文龙。史料已经证明,袁崇焕与皇太极书信往来,既无默契,更无议约。倒是毛文龙通款后金,谋降有迹。所谓毛文龙被杀,后金军才敢南犯之言,实则夸大了毛文龙的作用。至于对毛文龙先斩后奏,因而受到“擅杀”之诘,则应做具体分析。对于袁崇焕计斩毛文龙的“席藁待诛”奏疏,崇祯帝谕旨:“毛文龙悬踞海上,糜饷冒功,朝命频违,节制不受。近复提兵进登,索饷要挟,跋扈叵测。且通夷有迹,犄角无资,掣肘兼碍。卿能周虑猝图,声罪正法。事关封疆安危,阃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所以,袁督师“斩帅”之事有,而“践约”之罪无!
6�所谓“纵敌长驱”。是指责袁崇焕纵容后金铁骑长驱直薄京师,而不加阻拦。己巳事变发生,不出崇焕所料,罪名却要崇焕独负。所以,袁督师“纵敌长驱”之罪名,“莫须有”矣!
7�所谓“顿兵不战”。是指责袁崇焕虽然率领辽军入援京师,但是保留实力,而不与后金军作战。曾在袁崇焕部伍中的布衣程本直疏辩道:“自敌人逸蓟入京,崇焕心焚胆裂,愤不顾死,士不传餐,马不再秣,间道飞抵郊外,方幸敌未近城,得以身翼神京。出营广渠门外,两相鏖战。崇焕躬擐甲胄,以督后劲,自辰至申,转战十余里,冲突十余合,竟至通惠河,血战殊劳。辽事以来,所未多有。此前月二十日也。至二十六日,又舍广渠门而攻左安门,亦时有杀伤。惟是由蓟趋京,两昼夜疾行三百里,随行营仅得马兵九千,步兵不能兼进。以故专俟步兵调到,随地安营,然后尽力死战。初二、初三,计程可至。不期初一日,再蒙皇上召对,崇焕奉有拿禁之旨矣!时未旬日,经战两阵,逗留乎,非逗留乎?可不问而明矣!”所以,袁督师“顿兵不战”之罪名,“莫须有”矣!
8�所谓“遣散援兵”。是指责袁崇焕遣散前来增援京师的明军。袁崇焕奉谕调度各路援兵。对此,曾在袁崇焕部伍中的布衣程本直疏辩道:“若夫诸路援兵,岂不知多多益善。然兵不练习,器不坚利,望敌即逃,徒寒军心。故分之则可以壮声援,合之未必可以作敌忾也。况首回尤世威于昌平,陵寝巩固;退侯世禄于三河,蓟有后应。京营素不习练,易为摇撼,以满桂边兵据护京城,万万可保无虞。此崇焕千回万转之苦心也。以之罪崇焕,曰散遣援兵,不同堵截,冤哉!”所以,袁督师“遣散援兵”之罪名,“莫须有”矣!
9�所谓“携僧入城”。这是指责袁崇焕兵临城下,又暗中带着喇嘛,要求进入北京城内。袁督师军中有喇嘛,他率军入京,露宿荒郊。袁崇焕“力请援兵入城,不许”。督师又“求外城屯兵,如满桂例,并请辅臣出援;不许”。崇祯帝之猜疑、惶惧到了何等程度,明朝廷之虚弱、窳败到了何等地步。袁督师军中有喇嘛,“携僧入城”就会当内应吗?所以,袁督师“携僧”之事有,而“入城”之事无!其罪名,“莫须有”矣!
由上,九款钦定“罪名”,后八款都已被历史否定。至于第一款“付托不效”,应当说袁崇焕负有一定责任,但罪至“论死”,尚有“八议”或“戴罪立功”等处理办法,崇祯帝为什么在经历八个月犹豫之后,一定要置袁崇焕于死地?这是多种原因而导致的一个结果。实际上崇祯皇帝早就认为袁崇焕想学赵匡胤,要造反了。他只想杀了袁崇焕以解心头之恨基至连袁崇焕的部下哗变了,都没处置袁崇焕死后,崇祯的江山更坐不稳了,他的部下多投降了清军或李自成。国家仅有的名将都死在皇帝手里,三军夺气,崇祯很快就亡国了
你是否需要了解?
袁崇焕是客家人吗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县石碣镇,纯粹的粤语区,不是客家人。“袁是客家人”是某些客家人杜撰的,他们认为东莞有约14%左右的客家人,就认为东莞出的名人都是客家人。
袁崇焕的籍贯是哪里
《怀宗实录》、《国榷》、《石匮书后集》、《明季北略》诸书据之以袁崇焕为藤县人。所以《藤县志》、《广西通志》都把袁崇焕作藤县人。自从经过六十多年反覆修订的《明史》出,袁崇焕是东莞人已成定论,嗣后凡言及袁崇焕的历史著作及《辞源》、《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都一律说袁崇焕是广东东莞...
三袁的袁崇焕
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袁崇焕是较早为魏忠贤建生祠的官员,只是崇祯即位之初,错误地将边事委之于崇焕,未予深究而已。大学士韩爌等本云:“史永安、张凤翼、袁崇焕……。以上六人,亦俱建祠,但与...
袁崇焕是什么人?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1](《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汉族。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 袁崇焕是明末杰出...
袁崇焕出生地
袁崇焕是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迁徙至广西梧州藤县民间和学术界,对关于明朝抗清名将袁崇焕的籍贯,究竟是广西梧州藤县,还是广东东莞石碣,历来是争论非常的激烈。他们历来认为袁崇焕要么是广西梧州藤县人,要么是广东东莞石碣人。那么他们有没有想过袁崇焕有可能既是广西梧州藤县人。
明朝袁崇焕的籍贯真的在东莞吗?有何依据?
袁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夫妇对前来拜访的广东东莞籍人士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认为“广西藤县论”是对历史极不负责任的说法,并说从众多史书中的记载,到1785年乾隆皇帝给袁大将军平反,再到1952年叶恭卓、柳亚子、李济深、章大钊等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袁墓,都十分明确地指出袁崇焕的籍贯为...
介绍袁崇焕
姓名: 袁崇焕 [1584-1630]出生时间: 1584-- 逝世时间: 1630-- 民族: 汉族 籍贯: 祖籍广东东莞,后落籍广西藤县 相关图片: 暂无图片,人物传记: 暂无传记,人物简述: 字元素。明代将领,军事家。民族英雄。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 辽东经略杨镐誓师辽阳, 率军二十二万,兵分四路,大举攻清。...
详细介绍袁崇焕的经历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桑园客家人,广西梧州府藤县籍。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1622年(天启二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筑古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卫戍。1626年升至辽东巡抚,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
袁崇焕是哪里人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今属广东省东莞市)人
斩杀毛文龙后志得意满的袁崇焕为以后埋下了什么隐患?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在明末清初这一历史阶段,袁崇焕可谓风云人物,是明朝抵抗后金(清朝)的重要将领。比如在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中,袁崇焕分别战胜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却被崇祯皇帝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