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主要人物介绍和故事情节概要 草船借箭故事概括

作者&投稿:蒲宝 2025-05-20
草船借箭主要人物介绍和故事情节概要

主要人物是箭和稻草人以及船
故事情节是本来稻草人和船是一对恩爱的夫妻
有一天箭爱上了稻草人
疯狂追求下稻草人的身体被箭占有了
但是稻草人不能离开船
否则会掉到海里
但是怎么也甩不开箭
好在船是博爱的
他也喜欢箭
所以不仅包容了箭
三个人还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诸葛亮的具体分析
(1)有智慧 (板书:精通天文、熟悉地理)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析:) “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②熟悉地理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析:)熟悉地形,顺风顺水,回去方便。
(2)有谋略 (板书:巧妙安排、运筹帷幄)
①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析:) 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
②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析:)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3)有预见 (板书:识天气、识人)
①预测天气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析:) 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②了解人。
A、“……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诸葛亮为什么只告诉鲁肃?
(析:) 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师:板书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B、诸葛亮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析:)周瑜设造箭之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出十万枝箭,还愿立下军令状
周瑜认为诸葛亮中了计。所以“很高兴”。他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是想逼诸葛亮走上绝路,好让自己稳操胜券,至于摆酒席完全是出于虚伪。
(析:)诸葛亮并不领周瑜的款待之情,其实他早就识破了周瑜的奸计
又找到一点,自己整理吧
(1)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
(3)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这一大段安排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一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这一层意思,同学们通过思考第一个问题就能理解到周瑜气量狭窄,妒贤忌才,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层意思是讲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在这一层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自有妙用”这个词谈谈体会,从而了解到诸葛亮早有对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问题的第一小问,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答出诸葛亮要鲁肃为他安排船只、军士、布幔、草把子。从他需要的这些与造箭完全无关的东西来看,我们也能分析出诸葛亮对粉碎周瑜的阴谋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小题的第二问是诸葛亮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通过读书,孩子们也能很快从书中找到答案: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特别叮嘱鲁肃呢?联系上文对周瑜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瑜虽然心胸狭窄,面善心毒,但作为东吴的都督,他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是很聪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华。如果让他知道诸葛亮向鲁肃借的这些东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挠,不借给诸葛亮这些东西,从而破坏诸葛亮的计划,使自己的奸计得逞。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和小人的嘴脸,所以才特别叮嘱鲁肃那样做。
本段的第三层意思是讲鲁肃回去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并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这层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好“果然”这个词,“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预想的那样发生,然后再让学生谈谈鲁肃是个怎样的人,我想:六年级学生说出鲁肃是个守信用的人并不困难。
第二段课文理解到这儿还不算完,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学完第二大段后再问: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由于有刚才的理解作基础,所以同学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因为诸葛亮太了解两个人的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段课文学习完之后,还要给同学时间再读一读,从而体会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它按时间的顺序,有声有色地讲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这一段可以采取先默读自学的形式,即默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才去?
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确:诸葛亮他们是在第三天四更时候才开船的。因为此时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浓浓的大雾,这样可以蒙住曹军的眼睛,使他们不明虚实。
(2)诸葛亮把船停在哪儿?为什么?
这道题通过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军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会儿受箭时距离合适。太远,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军看清识破计谋。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3)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叠一些小纸船,并把他们贴在一起,等同学读完了这段书的内容之后,让他们自己演示。同时理解到诸葛亮把船队“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由此也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的确超人。
(4)船停下来,诸葛亮让兵士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与鲁肃各有什么不同反应?说明什么?
这道思考题可让同学读书找答案。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其实是虚张声势,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来迷惑曹军,使之在大雾之天不敢冒然迎敌,只能用放箭来逼退敌人。鲁肃看到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很吃惊,也很害怕。万一曹兵出来,这些人就危险了;而诸葛亮却笑着、非常肯定地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还邀请鲁肃一同吃酒取乐。通过对两个人物不同反应的比较,使学生们理解到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的超人之处。另外,这段还要抓住“一定”这个词让同学分析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5)曹操是怎么做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又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要使同学抓住曹操的言行去体会出他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什么事都谨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动。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这个弱点才敢这样安排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知己,还能知彼,他善于识人的特点在这里再次得到证实。
(6)诸葛亮在船队刚到时是怎样布置的?后来又怎样调动的?这样安排为什么?
诸葛亮先让船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等靠近曹营这一面的船上的草把子上都受满了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让船另一侧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时候顺风顺水,曹操知道上当追也来不及了。
在讲这部分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画一些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果教师不愿画图,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演示,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在讲解这段时,教师还可提示学生,长江之水是自西向东流,由此体会诸葛亮布阵的巧妙,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还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缘于他对地理环境的了解。
(7)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由于对本段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学生总结起来并不困难。教师必须要让他们明确,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查看全部6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草船借箭》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1、诸葛亮:神机妙算,有勇有谋,胸有成竹,从容镇定,以大局为重。 2、周瑜:阴险狡猾,妒贤嫉能,心胸狭窄。 3、曹操:谨慎多疑。 4、《草船借箭》中没有黄盖,除以上三人外只有鲁肃,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草船借箭》选自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故事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成语草船借箭:比喻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扩展资料: 《草船借箭》典故: 诸葛亮聪明能干,周瑜十分嫉妒,想除之。一天,周瑜借议事之名请诸葛亮,动之以理要求诸葛亮10天内造箭10万支,违期斩之。不料诸葛亮当即立下军令状,承诺三天内交箭。周瑜恐计失策,令工匠延迟交造箭材料,以便处斩诸葛亮。 鲁肃受令去诸葛亮那探听虚实,诸葛亮一见就便请他相助,要鲁肃为他备20只船,每船配军士30名,船上青布为幔,束草人千个,并承诺三日后必有10万支箭,要求他不能将此事告诉周瑜,鲁肃由于好奇于是答应。 三天后,鲁肃把船借与诸葛亮,并随船去取箭。诸葛亮下令把船连在一起,向北岸出发,江上起大雾。船靠近曹操水寨,便下令船上的军士打鼓。 这时曹寨将士以为敌人来袭,可不熟水性的曹军不敢下水作战,只能慌乱无目的地放箭,顿时箭如雨下,诸葛亮让船两面受箭,箭满,诸葛亮令船上军士高声喊:“谢曹丞相的箭,谢曹丞相的箭……” 曹军这才恍然大悟,可诸葛亮顺风顺水一下开出20多里,再追也来不及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220 浏览127222019-06-17
草船借箭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生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却是孙权所为。
5 浏览1132016-04-26
草船借箭的人物评价和阅读启示
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机智勇敢 周瑜:小肚鸡肠、心胸狭窄 鲁肃:守口如瓶、为人忠厚、忠厚老实、言而有信 曹操:小心谨慎、疑心重重 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来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也告诉我们只有多学多问,素质全面的人,才能在各种复杂的情况面前从容自若地应付。学习的知识就是再丰富,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就难以应对各种情况的发生。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有一个计划,然后再有巧妙的安排。只有做事情时精益求精,才能把事情办得妥妥贴贴。
11 浏览2092016-10-23
课文草船借箭中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有哪些?
这篇课文写周瑜的“忌”和诸葛亮的“智”,故事自始至终的语言交锋都写得很生动。一开始就让诸葛亮同周瑜展开了舌战。 如第二自然段,除了一两句简短的叙述性句子外,其余的文字全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两人一接触,周瑜就对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既是疑惑而问,又是因忌才而试探。诸葛亮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用弓箭最好。”语言坚定果断。 第二句对话,周瑜接过诸葛亮的话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枝。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既然你说“用弓箭最好”,那我正好顺水推舟,让你“造十万枝”,而且还说“这是公事”“不要推却”,看你如何是好,足见其极为狡猾,又自尊自傲。然而,诸葛亮不仅不推却,反而一口应承:“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并问“十万枝箭什么时候用”坚决的回答,沉重的反问,有礼有节,完全出乎周瑜意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才智高强、百难不倒的气势。 第三句话,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的回答是对周瑜的坚决否定:“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这个回答,切中要害地说明他精通军事。接着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回答:“只要三天。”一个“只”字,语气非常肯定,充满了信心,更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周瑜是望尘莫及的。诸葛亮才气纵横,周瑜对他更是妒忌。第四句对话,周瑜又以“都督”的架子和权势威胁诸葛亮:“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语气骄横,咄咄逼人。诸葛亮却毫不畏惧,回答:“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这一回答,正合周瑜之意,他以为诸葛亮进了他的圈套。   随着对话的继续,人物形象也刻划得越来越深刻。如第三自然段,周瑜对鲁肃说:“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就定他的罪……”周瑜妒才忌能,想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到这里已暴露无遗,读者也为诸葛亮的安危有几分担心。 第四自然段,写诸葛亮跟鲁肃的对话,说要向鲁肃借“二十只船”,“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并告诉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由此可见,诸葛亮心明眼亮,早已识破周瑜的险恶用心,说明他办事机智、谨慎,不留破绽。孔明的形象在逆境中得到了展现。   第六、七自然段写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使诸葛亮的形象更趋完善。“你叫我来做什么”“请你去取箭。”“哪里去取”“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这两句对话,恰好显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连鲁肃也难以想象,所以他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诸葛亮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他充分分析和运用当时的自然条件,巧制曹兵,圆满完成了任务,可谓料事如神,胆略过人。最后连十分妒忌他的周瑜也不得不哀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者通过周瑜叹服的话语来反衬诸葛亮的才干,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9 浏览1712020-02-14
草船借箭主要人物介绍和故事情节概要
一、主要人物介绍 1、周瑜 周瑜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2、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故事情节概要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 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弓箭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扩展资料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 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主要人物为诸葛亮、鲁肃、周瑜。

一、人物介绍

1、诸葛亮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隐居在襄阳隆中,由徐庶向刘备指引,后经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一开始并不被关羽张飞所看好,火烧博望坡后关张对诸葛亮的智谋心悦诚服。

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军退走江夏,临走时诸葛亮设下伏兵水淹、火烧曹操军。而后作为使者去往江东舌战群儒并说服孙权与刘备联盟共同对抗曹操。

与周瑜合作但斗智斗勇火烧赤壁,并料到周瑜想要加害自己而预先让赵云驾小船来接应,回刘备营中后调遣关羽张飞赵云对曹操进行追击,策划出关羽华容道的典故。

曹操败走后,诸葛亮用计袭取了周瑜马上就攻下的江陵,反攻荆州后识破了周瑜的假道灭虢计策,将周瑜活活气死,致使周瑜临死说“既生瑜何生亮”。

刘备入川时折了庞统,驻守荆州的诸葛亮给叮嘱关羽“东联孙吴,北抗曹操”,带张飞、赵云等将入川支援,顺势拿下成都,而后参与了汉中争夺战,与群臣劝刘备称王。

关羽失荆州后,假装生病来劝刘备称帝。刘备伐吴失败后托孤诸葛亮,并让刘禅及其两个弟弟刘永、刘理认诸葛亮为相父。

刘禅刚即皇帝位不久,曹魏司马懿用计安排五路大军进攻蜀汉,诸葛亮不出丞相府就将五路大军悉数平定。而后调兵遣将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但在火烧兀突骨时自觉杀伤太过有损寿命。

积蓄到足够的力量后,诸葛亮率军北伐,六出祁山,虽然颇有战果,但未能完成克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目标,寿命临尽之前布七星灯阵续命,但被魏延无意中弄灭灯火,将平生所学传与姜维并定下计策后去世。

2、鲁肃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以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出现,孙权继位后为周瑜推荐,仕于孙权,为孙权谋划战略,深受器重。

赤壁之战时,鲁肃力主抗曹,出使联合刘备,并协助诸葛亮、周瑜说服孙权。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不忍周瑜陷害诸葛亮,多次协助诸葛亮脱险。

赤壁战后,鲁肃在诸葛亮的设计下,成为保人,将荆州“借”予刘备,此后多次讨要不成,处于两难的境地。周瑜去世后,鲁肃代周瑜成为水军都督,数年后病逝。

3、周瑜

小说《三国演义》里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对历史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较大的改动,并虚构了较多的情节,如赤壁之战,周瑜的主张不太明确,是战是和踌躇不定,诸葛亮借曹操修筑铜雀台欲夺小乔之事,智激周瑜,坚定周瑜抗曹的决心。

曹操命周瑜同窗好友蒋干劝降周瑜,周瑜设下计策,假装友善,伪造了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让蒋干发现,上演了一出“蒋干盗书”的好戏,为赤壁之战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后来周瑜劝诱诸葛亮投吴不成,下定决心必除之而后快。正巧刘备甘夫人去世,周瑜向孙权提出假意要把孙权之妹许配刘备,实则引诱刘备来东吴的妙计。

然而在诸葛亮的三个锦囊和吴国太乔国老的“胳膊肘往外拐”的态度下,周瑜的计策被一一化解。诸葛亮三气周瑜,致使周瑜吐血而亡。周瑜死后,孙权厚待他的遗孤。

诸葛亮设计,假装主动为周瑜吊丧,从而给众人留下诸葛亮宽厚大度,周瑜小气不能容人的印象。这是小说里的情节,虽然脍炙人口,但终是虚构事件,与历史不符。

二、故事情节概要

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抵挡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 

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

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命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

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有20条船,总数远远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

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

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一、主要人物介绍

1、周瑜

周瑜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2、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故事情节概要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

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弓箭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扩展资料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

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嗨,你好,你指的是五年级下册的课文吗?
里面的主要人物一共有四个,按先后出场时间:
周瑜,东吴的大将,都督。
诸葛亮,刘备的得力军事。
鲁肃,东吴的官员,周瑜麾下的参事。
曹操,魏军的首领,史上称魏武。

你说的人物介绍,指的是什么呢?是性格,
亦或是职位,是简单的还是详细的?

故事概要:
如题目所见,该文讲述的是诸葛亮用草船,
到曹营“借”弓箭的故事。
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嫉妒,就想暗算他。
他假借军情紧急委托诸葛亮造箭,
没想到诸葛亮识破阴谋,反而爽快的答应,不要10天,只要3天。
即使这样,周瑜也要派鲁肃监督,并不给齐材料。
摆明是要致诸葛亮于死地,但诸葛亮并不介意,
只是对鲁肃说,要借草船和兵士,并为他保密。
诸葛亮情知三日后天降大雾,曹操性情多疑,
只会射箭,不会出击,果然谈笑中,10万支箭就“借”到了。

这个故事,生动的表现出了:
周瑜的妒贤嫉能,不顾全大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坦荡胸怀。
鲁肃的老实厚诚,信用君子。曹操的反应能力差,且多疑。

主要人物是箭和稻草人以及船
故事情节是本来稻草人和船是一对恩爱的夫妻 有一天箭爱上了稻草人 疯狂追求下稻草人的身体被箭占有了 但是稻草人不能离开船 否则会掉到海里 但是怎么也甩不开箭
好在船是博爱的 他也喜欢箭 所以不仅包容了箭 三个人还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周瑜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2、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你是否需要了解?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50字
周瑜故意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诸葛亮却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帮忙,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利用几条草船借足十万支箭。随后鲁肃把自己看到的所有都告诉了周瑜,周瑜被诸葛亮的机智所折服,大叹气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也突显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草船借箭历史背景:草船...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二十字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为: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诸葛亮和周瑜两位军事 天才团结协作,以区区数万人在赤壁击败号称拥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草船借箭》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一共讲了哪几个人,主要...
课文讲周瑜因为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来陷害他,诸 葛亮将计就计,使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成功,使周瑜心服口服的事。故事一共讲了4人: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主要讲的是诸葛亮和周瑜。

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草船借箭主人公是谁
草船借箭的意思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出处: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近义:借刀杀人、坐享其成。草船借箭是真实故事吗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

草船借箭故事简介(淝水之战主要讲了什么)
飞歌寄语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十万余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诸葛亮的胆识...

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
《草船借箭》的故事: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直想借机害死他。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在三天内赶制10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草...

《草船借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
人物:诸葛亮、鲁肃、周瑜等;经过: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设计想除掉他,让诸葛亮答应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顾全大局,且预料三日内必有大雾,于是在二十只大船上用青布幔、草人伪装,按时逼近长江北岸的曹营;曹操三联顾忌大雾不敢迎战,就向草船射箭,使诸葛亮轻取十万支箭而归。周瑜不得不...

草船借箭故事概括 草船借箭大概内容
2、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3、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

草船借箭主要内容概括怎么写?
草船借箭主要内容概括为:周瑜故意为难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诸葛亮借助东风与大雾,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草船借箭》选自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故事中...

草船借箭主要内容30字?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的历史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