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窥园董仲舒简介

作者&投稿:字姿 2025-05-14
董仲舒,西汉时期思想家、儒学家、哲学家。他担任过汉景帝时期的博士,讲授《公羊春秋》。董仲舒将儒家伦理思想总结为“三纲五常”,这一思想深受汉武帝推崇,成为官方哲学,影响至今。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他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影响深远,至今仍有学者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文化,相关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

在西汉时期,董仲舒以他的哲学见解和对儒家伦理的深刻理解,推动了儒家思想在官方哲学中的地位。他的“三纲五常”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伦理,也对后世的封建统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在社会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他提出“大一统”的理念,强调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这在当时以及后世的社会治理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主张人与自然、天道的和谐统一。他认为人与天道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这一理论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时至今日,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及其著作《春秋繁露》仍被学者们研究。他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封建统治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董仲舒在西汉时期以他的哲学见解和教育理念,为后来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你是否需要了解?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讲的是什么?
“三年不窥园”,这里的“窥”是指观看,观赏的意思,这个典故的中心就是说董仲舒专心致志的学习,一点也不受外界的干扰,三年未曾看过园子一眼。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家,少年时学习特别刻苦,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专研文学,有时候学习起来,甚至会忘记吃饭和睡觉,父母...

创新儒学的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
创新儒学的董仲舒年幼时就非常的聪明,常年沉迷于圣经贤传之中,达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用来说他一点也不为过。董仲舒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他以三年不窥园的精神学习知识,终成鸿儒大师。董仲舒天资聪颖,三岁就能背诗写字。虽然他生在富贵之家,可董太公从未娇惯他,四五岁时...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讲的是什么?
1. “三年不窥园”这一成语描绘了董仲舒对学习的执着与专注。这里的“窥”意味着观赏或游玩,表明董仲舒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未曾踏入自己园子一步,全神贯注于学业。2. 董仲舒,作为西汉时期的杰出儒学大家,自幼便以勤奋好学著称。他的学习态度极为严谨,对于学问的追求几近痴迷,常常废寝忘食。3. ...

三年不窥园,其出自谁的故事?
1.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学者,他专注于学问,有三年未曾踏入自己的园圃。2. 董仲舒年轻时便开始研究《春秋》,并在汉景帝时期被任命为博士,教授经典。3. 他独特的教学方式是在悬挂着帷幕的环境中讲学,因此有些弟子从未见过他本人。4.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重要的儒家思想家,他概括了儒家伦理思想,提出...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与天人感应论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刻苦读书:董仲舒自幼对读书产生浓厚兴趣,常常读到入迷处忘记吃饭和睡觉。为了让他放松,父亲在家后修建花园,但他三年间从未去过花园,始终专心读书。专注精神:在第一年,花园初建时,他的姐姐邀请他到花园玩,他依然专心看书;第二年,花园有了假山,...

三年不窥园什么意思
他闭门不出,专心致志地讲授和研读经书,弟子们通过长久的学习间接地接受他的教诲,有些人甚至从未见过他本人。据说他专心致志到三年未曾踏入自己的园圃观赏,其学术之精纯由此可见一斑。颜师古注释中解释道,“虽园中有园圃,不加以观赏,意思是说他专注于学问。”后来,“三年不窥园”这一表述被用来...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① 【原文】(董仲舒)少治《春秋》②,孝景时为博士,下帏讲诵③,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④,其精如此。”(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注释】①董仲舒(前179——前104),《史记》未记其字,广川人。汉代...

三年不窥园的解释
据说董仲舒曾连续三年不曾踏入自己的园圃,他的专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颜师古在注解中解释说:“虽有园圃,不窥视之,言专学也。”这句话表明董仲舒为了专心致志地学习,连自己的园圃都不去观赏。后来,“三年不窥园”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人们专心致志地苦学。例如,元代的马祖常在《壮游八十韵》中写道...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介绍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1.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大一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 相传董仲舒自幼酷爱读书,甚至三年不曾窥视家中的花园,以此展示了他刻苦学习的精神。3. 董仲舒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的主张,这些都被汉武帝所采纳。4. 董仲舒认为君主...

儒学大师董仲舒好读书三年不窥园
第三年,花园终于完工,亲友们带着孩子们前来参观,赞叹不已。然而,董仲舒依然埋头于竹简之中,即使在中秋佳节家人赏月时,他也不见踪影。原来,他趁家人不注意,去与他人研讨诗文。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发强烈,他广泛阅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著作,最终成为一代儒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