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导致刘备在临死前说赵云不可重用?

作者&投稿:琦俩 2025-05-23

三国时期的赵云,是历史上公认的一位常胜将军,其实他不仅在小说中存在,真实历史上也有他的身影。在《三国演义》当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赵云他是一个很忠心的人,他的辉煌战绩就是七进七出。那时为了救自己的少主,从敌军的包围圈中杀出一条血路,并且顺利保护少主见到了刘备,这让刘备对此非常感动。按理来说,赵云这一个忠心耿耿的人应该被刘备所重用,可是在刘备将死之际,他却严厉地说,绝对不能够重用赵云,这是因为什么呢?



一、因忠心被刘备信任

赵云是常山人,所以他也有个绰号叫“常山赵子龙”。因为他有一身的好功夫,而且一直追随在刘备身边,从未生过二心。所以刘备除了自己两个结义兄弟之外,最为重视的就是赵云了。这一点虽然他没有明说,但从很多处事细节当中都可以看出来。



当年,刘备势单力薄,身后还有曹操的追兵。他几经逃亡,却让夫人和孩子都落入了曹操的手中。当时正处于危难之际,赵云得知了消息,单枪匹马就冲向曹营,没有跟刘备知会一声。周围人开始觉得,赵云是不是打算背叛刘备了,开始转向曹操。但是刘备根本不相信这种话,他告诉当场所有的人说,赵云绝不会对自己不忠。



果然,赵云没有辜负刘备对他的信任,他一个人从敌军的包围圈当中杀出重围,还保护着孩子,将他安然无恙地带到了刘备面前,刘备对此十分感动。后来他娶了孙尚香,为了保护妻儿的安全,赵云被安排负责管理孙尚香身边的仆人,成为一个忠心耿耿的管家。从这个重要位置也可以看出来,刘备对他有多么信任。

二、为何不重用?

既然刘备并没有怀疑赵云,那为什么又没有重用他呢?其实从赵云的性格上就可以找到答案。他是一个耿直的人,他不懂得政治上面的收买人心这一套,他的心中只有百姓。就比如刘备攻下成都,为了让手下官兵臣服于自己,他打算给手下的每一位将领士兵都分发房子和土地。



但赵云却十分不理解,还提出了反对意见。表示成都城刚刚被拿下,百姓的民心也还未定,应该拿到土地和房子的是百姓,而不是身边的士兵,让百姓安定下来是我们最重要的事情。赵云这话有他的道理,但却不适合在官场生存,刘备当时就看出来了。因为他不能够处理好官场上官员之间的关系,虽然他也一心为民。



从此刘备选择不在官场上重用他,其实是对他的一种保护。除此之外,刘备之所以不重用赵云,还是想让赵云辅佐刘禅。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会继承自己的位置,但那时候关羽和张飞已经老了,诸葛亮也不能够长久地辅佐他,只有赵云的年纪是能够陪伴刘禅最久的。而且赵云是历经生死才将刘禅带回自己身边,他对刘禅的情感也是十分丰厚的。

三、刘备知人善用

赵云并不是一个只会打仗的武夫,他也有自己的谋略,但是他的性格确实不适合在官场生存。因为他在做人处事的时候没有一点心机可言,在政治场上这样的人是活不长久的。所以刘备的安排既是对他的一种保护,也是最大地发挥了他的用处。



因为刘备了解赵云的性格,对他作出的安排也是最合适的。在打仗的时候,刘备让赵云在后方留守,很多人觉得是他不重视赵云,但其实不是。因为赵云打仗的时候很谨慎小心,并没有张飞那么鲁莽,所以他这样的人并不适合做先锋,让他陪在刘备身边是最好的选择。

不仅如此,赵云的心思十分单纯,每次向刘备提出建议都没有一点私心。虽然刘备很多时候并不赞同他的看法,但他也十分欣赏赵云的单纯的心思。赵云这一个既能文又能武,又有一些谋略的人才,在刘备看来是十分完美的。即使没有战争,刘备也把他留在了自己的身边,也是为了时刻地警醒自己。



所以说,赵云不被重用,并不是因为他不忠心,或者是刘备对他的不信任。与之相反,刘备十分信任他也非常了解他,他知道赵云适合待在一个怎样的位置,适合处理怎样的事情,所以给他做了最好的安排。而他之所以在临死前跟他的儿子说别重用赵云,也是为了让赵云能够一心辅佐刘禅。不然以赵云的性格,如果让他在官场上处理政治上的人际关系,那么他很可能会遭遇挫折,得到不好的结局。



从《三国演义》分析,个人认为是因为赵云为人太正直不懂圆滑和弯弯绕绕,不适合官场,他性格就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率直、纯白,容不得有半点仁义道德上的瑕疵。很多时候他的性子左右了刘备的抉择,所以刘备在临死前说赵云不可重用吧!

刘备之所以说赵云不可重用,主要是因为:1.赵云本身能力不足,不能独当一面,大战中缺乏经验;2.赵云太过正直,不给人留面子;3.刘备私心里希望赵云保护自己的家室,而不是上阵杀敌,也是为了赵云能得以终老。

刘备临死前说不可重用赵云,其实也是为赵云着想。当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蜀国五虎将只剩下赵云一人,其他人要么遇害,要么战死,还有的病逝。


你是否需要了解?

刘备为什么可以拿天下
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难堪局面,不能不说与诸葛亮不会善于发现人才有关。刘备丶曹操死后,诸葛亮遇到的对手是魏国的司马懿,此人正是诸葛亮的敌手,智谋不在诸葛亮之下,加上诸葛亮扶保的阿斗远非刘备的雄才大略可比,是个扶不起的昏君,靠诸葛亮一人之力,想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只能...

在历史上,谁才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
这种做法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当时的荆州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刘备举兵拿下荆州是没有错的,但此仗错就错在最终战败了。在夷陵之战中,刘备被陆逊打得大败,蜀军精锐也损失殆尽。可以说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变得岌岌可危,如果不是后来诸葛亮使出浑身解数,才保持了蜀汉政权的存在。马谡失街亭...

曾有人用五字概括刘备惨败给陆逊的原因,是哪五个字呢?
陆逊一看,好家伙,一把火就搞定了刘备了。对于这次的吴蜀夷陵之战,在毛主席看来“年轻的无名小辈,战胜了年老的庞然大物。刘备多谋少断,不会吃敌人的粮食打运动战,以致于七百里联营火烧一败涂地”。总得来说,毛主席认为刘备之所以败给年轻的陆逊,也是因为刘备“不懂运动战”的原因 ...

刘备在白帝城准备半年才向诸葛亮托孤,当时刘备究竟在想什么?
刘备9月来到白帝城,第二年3月向诸葛亮托孤,6月病逝,刘备人生最后的10个月就是在白帝城度过,很多人好奇,刘备在这段时间里究竟再想些什么呢?可能当时刘备十分后悔伐吴,他不听权臣劝告,一意孤行,导致蜀军惨败而归,国力大损。虽然目前是孙权主动求和,但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失衡,蜀汉开始走下坡...

三国时期,在刘备的一生中究竟犯过哪几个错误?
最终惨死。关 羽的失败导致刘备丢了荆州,并且使得孙刘联盟破解,吴蜀在夷陵火拼,刘备辛苦攒的家业一下子整得损失惨重。正因为刘备轻信了小人吕布,错用了军师庞统,误用了兄弟关羽,这才使其在成功的道上走了不少的弯路。如果没有这三个致命错误,也许刘备还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到了蜀汉末年,为何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从刘备时人才济济,到蜀汉末年人才匮乏,这究竟是何原因造成的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三国时期,因为人才决定了国势的兴衰,所以各国都很重视人才的招揽。比如刘备在定军山之战中斩杀夏侯渊,取得大胜。曹操得知是法正为他出谋划策后,就感叹说自己把天下的人才招揽一空,却为何漏掉了法正...

都说刘备摔阿斗是收买人心,但真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长坂坡之战中,刘备再次面临生死抉择,而赵云却冒死救出了他的儿子。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摔阿斗的行为也可以视为他习惯成自然的一种表现,虽然这种行为在道德上备受争议,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有其特定的政治和军事意义。综上所述,刘备摔阿斗的真实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赵云的感激和重视,也有巩固...

作为三国之中最大诸侯之一的刘备,为何麾下人才稀少,青黄不接?_百度知 ...
华容芦荻里,一炬可无遗。叹息刘玄德,平生见事迟。熟读三国的朋友大都知道,在三国乱世中,刘备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相对来说是魏蜀吴之中最为弱小的一个国家。蜀汉的弱小,不仅仅是人口、经济、资源的稀少薄弱,人才的短缺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刘备手下人才稀少,青黄不接...

刘备不得不将刘封赐死,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情引发的
古人很在乎继承的事情,而刘备作为蜀汉政权的一国之君,对于后人继承这件事尤为看重。那么刘封的死,因为何事所引发的呢?主要是由两件事情导致的,而最终这两件事情最终导致的结果指向刘封,刘备不得不将刘封赐死。我们知道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被曹操和孙权设计杀害,但是关羽在失荆州之前,曾请求...

刘备伐吴一开始就错了吗,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刘备带过去的作战团体当中并没有几个非常有实力的人,像诸葛亮是不可能跟他一起去的,因为诸葛亮要镇守后方,不受重视的赵云也没有能够正面上战场的机会。而关羽,张飞,黄忠,庞统这些人都已经去世了,刘备这次的行动无疑就是以卵击石,东吴的陆逊用火烧联营的计策打败了刘备,刘备就死在了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