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修建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作者&投稿:况泽 2025-05-13

大雁塔的修建和玄奘关系密切,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玄奘在印度游历十九年后,返回大唐,他的出使促进了中印的文化交流,并且在返回时带回大量的经书,他需要将这些经书都以汉字的形式翻译出来,让中国佛教得以采用流传,他开始了漫长的翻译之路,因为经书的数量较多,他需要一个清净的地方,于是他就修建了一座佛塔来存放经文,并且可以让他安心翻译。并且得到皇帝的赞助,在公元652年的时候在唐高宗的帮助下,建成了一座佛塔。

这座佛塔是按照印度寺庙的样式,一共有五层,之后玄装给这座佛塔起名为大慈恩寺佛塔,这座佛塔在玄奘去世后,就处于一个荒废的状态,没有人打理,在武则天当政期间这座佛塔已经出现坍塌,周围都是杂草。于是武则天命人将其进行修缮,耗时一年的时间,这座五层佛塔被加成了十层,并且改名为大雁塔

而塔名的来历是这样的: 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袭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你是否需要了解?

大雁塔的修建是不是与玄奘的取经活动密切相关?
大雁塔的建设与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玄奘法师紧密相连。据说,玄奘取经归来后,为了安置从印度带回的珍贵佛经和藏书,他创立了这座塔,因其仿照印度雁塔的风格而得名雁塔。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又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因此被称为大雁塔,以示区别。坐落在唐代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大雁塔最...

大雁塔简介
大雁塔简介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境内,是唐朝时期修建的一座重要佛教建筑。这座塔因传说中的玄奘三藏法师而得名,见证了中国佛教的辉煌历史。以下是关于大雁塔的详细介绍:一、历史背景 大雁塔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最初是作为玄奘西行取经的象征而建。这座塔融合了古代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历经千年...

和大雁塔相关的传说详细说明
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记载,大雁塔因此得名,成为了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的佛塔。大雁塔的建筑变迁:大雁塔在初建时为砖表土心的五层方塔,后来经过改造,变为七层方形楼阁式。到了唐大历年间,大雁塔再次被改建为十层。这些变迁见证了大雁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建筑技术的发展。

大雁塔是谁在玄奘主持下修建的?
是这一过程的实物见证。塔的基座设计有石门,门楣和门框上精致地雕刻着佛像和砖雕对联,展现出当时的艺术水平。大雁塔采用砖仿木结构,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关于大雁塔的修建,它并非与蚂蚁直接相关,而是与唐代高僧玄奘的卓越贡献紧密相连。

大雁塔是谁建造的
西安大雁塔是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归来,并成为主持。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了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梵文经典、舍利、佛像,向唐太宗倡议修建大雁塔。因玄奘想修建的塔工程浩大,被唐太宗驳回,故此只修了五层砖塔,塔的建筑风格偏印度。后因与长安建筑...

大雁塔是哪个朝代
它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教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传入中国的结果。修建时间与人物:唐永徽三年,著名高僧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亲自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历史变迁:大雁塔从唐至今,前后共修建了五次。最初为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现在所看到...

玄奘主持修建的大雁塔最初有多少层?
大雁塔的建造历史与唐代著名僧人玄奘紧密相关,据传他在652年为了妥善收藏从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珍贵经卷和佛像,发起了这座塔的修建。这座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内,周围有大雁塔遗址公园和玄奘三藏院等著名景点。最初的五层塔身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雁塔经历了多次...

关于大雁塔的资料
历史背景:唐永徽三年,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玄奘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设计为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层数和高度又经过数次变更,最终固定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建筑特色:大雁塔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

与大雁塔相关的历史人物
大雁塔本身就是为了保存经卷修建的,是玄奘法师天竺取经之后存放经卷的地方。玄奘法师大家应该都熟悉,这个法号虽然大家有些陌生,但是一说《西游记》里的唐僧、唐三藏就没有人不知道的。《西游记》虽然是演绎的性质,但是历史上确实有玄奘,他从印度带回了大小乘佛法。一、玄奘其人玄奘俗家姓陈,名祎,...

和大雁塔相关的传说详细说明
大雁塔在建成后,经历了多次改建和修缮。唐大历年间,它曾被改为十层,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七层的样式。这些变化,见证了大雁塔悠久的历史和岁月的沧桑。总结:大雁塔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传说。它见证了玄奘法师的取经之路,也寄托了人们对菩萨化身的慈悲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