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威中作者怎样塑造项羽的形象 垓下之围包括哪三个场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刻画项羽形象的...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细节描写,再现英雄风姿
——司马迁《垓下之围》赏析
湖北省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蒋红梅
人生之路漫长.但起关键作用的只有几步。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不坠凌云之志,以血作墨,以灵为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
《史记》所记四千余人,司马迁运用细节描写这一“特异功能”,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是指文艺作品对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的细腻描绘,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目的.服从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垓下之围》中的细节描写集中体现在对历史人物语言细节和行为细节的构思与刻画,内容多为“锋芒毛发”(王充语)的生活琐事。自成单元,形成可以独立的小故事格局,引人人胜,欲罢不能。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人物,他犹如一条巨龙,在江海中腾挪跳跃、叱咤风云.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撼人心魄的壮举。巨鹿之战,27岁的项羽作为起义领袖,英勇善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为灭秦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项羽放虎归山,有勇无谋,坐失良机,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为自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31岁的西楚霸王,用自刎为自己悲剧的一生划上了句号。这三个故事,演绎了项羽由辉煌到失败,由失误到末路的人生三部曲。并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展现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
《垓下之围》是《项羽本纪》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全文就像一出戏,司马迁运用细节描写对垓下之围、东城大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月夜突围、阴陵迷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自刎赠头等一连串的情节,进行了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描绘.丰富和发展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使拔山举鼎的悲剧英雄跃然纸上。 .
场面之一垓下之围是全剧的序幕,司马迁以舒缓的笔调,细腻描叙项羽在四面楚歌、骏马长嘶的惊魂之夜,点亮灯烛,夜起帐饮,慷慨悲歌的场景。项羽被围垓下,军情急迫.但此时此刻他最最割舍不下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爱妃虞姬。一曲“虞兮之歌”唱出了项主对虞姬的难舍之情,唱出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霸王别姬“泣数行下”,流出了盖世英雄的侠骨衷肠,流出了英雄末路的悲哀惭愧。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盖世英雄,竟然落到战无计,妃难保,只能以泪诀别的地步,这是何等苍凉悲壮的情景啊!史公细描“歌”与“泪”,把英雄豪气与儿女之情,无可奈何与眷恋不舍相交汇.真是力透纸背,惊天地,泣鬼神。清代吴见思说:“一腔悲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也!”
东城大战是《垓下之围》中最紧张,最激烈的场面。这一幕司马迁把项羽放到紧张激烈的斗争中,多角度、多层次地细描他的霸王之气,刻画他的性格。展现他的英雄风采。突围前,司马迁抓住项羽“分散”、“聚合’’等指挥若定的细节,展现其大兵压境.孤立无援的严峻局势中的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阴陵道中,“田父绐日:·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田父骗他,指向左边,项羽便不假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其不骗人,也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左”字独立成句,节奏短促。犹闻其声,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征尘滚滚中疾驰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突围中,史公用项羽一呼,汉军披靡;项羽一叱,人马俱惊等细节。把陷入汉军重重包围中的项羽描写成一尊凛然不可冒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的猛虎。溃围、斩将、刈旗如囊中取物,尽显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所向无敌的勇猛之威。突围后,一句“何如”,更是写尽了项羽得意自负,淋漓尽致地彰显了西楚霸王之气。
乌江自刎这一悲剧场面,司马迁着意描写拒渡、赠马、赐头等细节。展现项羽宁死不屈,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经过奋力拼搏,项羽来到乌江。面对乌江亭长的苦口劝说.项羽在生与死、苟活与尊严之间,从容选择了后者。项王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拒渡时的镇定安详之笑,显示了他“知耻近乎勇”.“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临大难不苟免的淳朴、真挚、重义的圣者之气。李清照的《乌江》绝句,高度赞扬了项羽的英雄壮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对自己的死,虽毫不在意,但却不忍爱马被杀。“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表现了项王对江东父老的深厚情义。“故人”追之、认之,必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这细节出人意料、千古未闻。但项羽谈笑而死,视死如归,却使人“惊动悲慨,千载下如昨日事也”。拒渡、赠马、赐头等细节,形象生动、蕴涵丰富,其中虽有传闻、揣度,但无一不使人感到可信,人情人理。情理兼胜。正如清刘熙载言:“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钱钟书言:“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做喉舌。”
文中形象生动、色彩斑斓、蕴涵丰富的细节描写凝聚着司马迁深邃的艺术匠心和独到的创作才华。项羽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小事,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其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达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有机统一,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和史学认识价值。
-
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财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东城快战,主要是继续展现项羽一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的主导性格,但让他反复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呼告,这就把他恃勇自负的内心世界充分暴露出来。这入木三分的一笔,与其说是贬,不如说是褒,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壮,令人扼腕唱叹不已。特别是关于慷慨悲歌、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赠马亭长、赠头故人等情景的描述,让人窥见了风云英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的另一面,这种内心世界的展露,在《项羽本纪》的前面一些章节中是基本看不到的。应当说,《核下之围》中的项羽,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立体,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无疑,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加工中,渗透了作者的不少感情。这恐怕是由于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对失败者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吧?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还是相当扼要而中肯的。首先,作者既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这“近古以来未尝有”过的历史功劳和伟大业绩,也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这样的功过二分大致上是公允的。所谓缺乏政治远见,最突出的体现有二:一是“背关怀楚”,即放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地,建都彭城,致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灭了项羽。这一点司马迁是看得很清楚的。二是分封诸侯,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并最终联合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这一点司马迁有所意识,但看得并不十分清晰。至于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这一致命错误司马迁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在自刎之前还让他反复呼告“天之亡食,非战之罪”。在这里,作者反对“霸王之业”,而主张“师古”;所谓“师古”,实际上就是讲仁义、行王道,这无疑是继承了孔孟的衣钵。有趣的是,作者一面批评项羽的“霸道”,一面却在乌江自刎时让项羽又知耻又重义,这似乎有点矛盾;如果这不是作者的太多同情心在作怪的话,那就只能有一个解释:人之将死也,其心也善。
你是否需要了解?
垓下歌反映项羽怎样的性格,作者用在此处有何作用?
《垓下歌》是项羽在垓下之围之中所写作的,表达了他对美人和名驹的怜惜,展现了英雄末路的无奈,反映了项羽高傲的性格特征
垓下之围主要描写的三个方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面对汉军的重重包围,仍能方寸不乱表现项羽是一个冷静沉着的性格。在千军万马当中能来去自如,表现了项羽是一个有毅力魄力的性格,乌江亭长想让项羽过江,可项却让亭长把马带过去,自己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表现项羽重情重义的性格
结合垓下之围,谈谈司马迁笔下的人物特色
《垓下之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彩也是文学色彩最浓厚的篇章,是楚汉战争惊心动魄的艺术画卷,它记叙了项羽的最后失败、身死乌江的历史片段。司马迁是从以下几点来刻画这一形象的:一、实录精神 《史记》写人物、写事件的真实性是历来受人称道的,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
...描述了哪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各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面楚歌之中,项羽惊起,饮酒高歌,泪流满面,这一幕突显了他的多情与柔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坚韧不拔、铁骨铮铮的一面。在东城快战中,项羽溃围斩将,刈旗而进,英勇神武,自信满满,这一场景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他英勇自信的性格。乌江边拒渡时,项羽拒绝渡江,赠马亭长,增帆举轮,头也不回,这一行为...
垓下之围是表现了项羽怎样的们心境
第一.塑造了一个性格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出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第二.同时也暗示出了 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在东城之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出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而归咎...
垓下之围中项羽的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垓下之围》项羽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垓下之围》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
《史记?项羽本纪》中“垓下之战”如何描写英雄末路的悲哀?
【答案】: 第一层:在垓下被围,美人帐中作歌,英雄与美女惺惺相惜,渲染浓郁的悲剧氛围,表现出作者对项羽的怜惜之情。第二层:东城之战,再次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表达了对项羽绝世才华的爱惜。同时也表现了项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对自己的失败不能自责,反而怨天尤人,同时通过被田父欺骗...
分析《垓下之为》中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自我的极大膨胀使项羽从没有正眼看过刘邦,“区区沛公,安足为我敌手!”直到垓下被围,山穷水尽,还以为失败是由于“天之亡我”,至死都不明白失败的根源之一是自己自大、轻敌。无限度的自矜使项羽只相信“武功”,而不用“智谋”。 项羽只会用兵,不懂用将,他麾下的韩信、陈平和彭越纷纷弃自己...
《垓下之战》对项羽的评价
在公元202年,三十岁的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英雄气短,壮士无泪,那个力拔山、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在伴他戎马半生的女子自刎后,用那把曾把数万敌人搅得周天寒彻的佩剑,一挥而下断下自己的头颅,在刀光剑影的尽头,在保全了高贵与尊严之时,也将自己的一生与悲壮镌刻在千年丹青史书中。 但是讲述项羽的故事,你就会被他...
欣赏《垓下歌》,说说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项羽形象?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项羽被汉军追及,撤至垓下,陷入汉军重围,以致众叛亲离,帐内只剩下他心爱的虞美人。他夜不能寐,与虞姬悄然相对,借酒浇愁。突然,四面传来阵阵楚歜,项羽愕然失色,惊呼 “汉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项羽明白自己到了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