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来历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华”起源于中国五帝时代的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部落联盟时期。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的首领。舜的谥号是“舜”,“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称。“虞”是帝尧时期的官职,负责管理山林及其中的鸟兽。中国上古有“以官为姓”的习惯,因此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到了舜帝时期,部落联盟向民族和国家发展。“虞”或“有虞氏”因此演变为朝代名称,类似于夏后氏称为夏朝。根据先秦文献的记载,有虞氏是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尽管这个朝代还保留着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尚书》,这部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史书,以《虞书》为开篇。
舜的名字是“重华”,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解释“重华”为“目重瞳子”,即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孔,这种解释不合情理,难以置信。如果深入探究,“重华”的“重”,是远古少昊氏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这个氏族在帝喾高阳氏时代担任过部落联盟世袭公职“句芒”(相当于今天的林业部长)。重也是舜所在氏族的名称,“华”才是舜的名字。
按照氏族部落的传统,氏族首领的名称是全体氏族成员及其后裔共有的名称。在舜建立国家政权后,人们继续使用古老的习俗,以舜的名字称呼有虞氏朝的族裔及有虞氏朝治理下的人民为“华”。“华”作为族称首次出现在《尚书·周书·武成》中,指的是先圣王的后代,即远古社会的贵族。这是初始的、狭义的含义。而后来的“华”作为族称出现在《北史·西域传》中,指的是所有的中国人。这是广义的含义。从此,“华”作为族称一直流传下来,直到现在,成为对全体中国人约定俗成的称呼。即使迁移到海外,也被称为海外华人。如果拥有其他国籍,也被称为外籍华裔。
在“华”的族称形成之后,历史上一些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称,也曾经作为华人的别称流传,如秦人,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唐人,见于《明史·外国真腊传》;甚至于契丹在北方声名远播后,也成了华人的别称。
“中华”一词,最早出现在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其源可追溯至“中国诸华”。“中国诸华”一语最早出现在汉朝高诱注《吕氏春秋·简选》中,意思是“中国诸圣人的后代”。在公元3—6世纪,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向中原汇聚,建立政权。当时,中原的中心地位备受尊重。内迁各族都表现出对中原传统的强烈认同意识。“中华”一词作为一个超越当时汉族、兼容当时内迁边疆各族的概念被响亮提出。能否居中华正统,在当时成为一个政权是否能在社会舆论面前取得合法存在资格的潜在标准。因此,内迁各族所建政权均从血统、地缘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圣人后代、理当居中华正统的根据。例如,鲜卑拓跋氏自述为黄帝之裔,见载于《魏书·纪序》;鲜卑宇文氏自述为炎帝之裔,见载于《周书·帝纪》;铁弗匈奴刘(赫连)勃勃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强调自己的夏王室血统而称所建政权为夏等。甚至于远在漠北的柔然,当氏山慎其强盛之时,也曾自号“皇芮”,宣称以“光复中华”为己任,见载于《南齐书·芮芮传》。同时,“舜为东夷之人”、“大禹出于西羌,文王生于西夷”等语,亦常出于诸君王之口,以明中华圣人本身也多有出自边疆族的先例。此外,也有的政权强调中华的地理内涵。居中华之地,居先王之国,理所当然为中华正统。
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现“中华”一词。见于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由长孙无忌领衔撰文的《律疏》(后称《唐律疏议》)。其中,对其卷三〈名例〉的“中华”一词释文如下:“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意思是说,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属于中国的,都称为中华。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民族”一词,作为近代以来民族学的一个术语,是一个外来词汇,是在19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此前,在中国古代汉文献中,指称人们共同体的词汇,有“人”、“民”、“族”、“家”等。这些词都单独使用。偶尔也有把民族两个字连起来使用的,但那是指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复数概念,如唐代李筌著《太白阴经》序中有“愚人得之(心术)以倾宗社灭民族”之言。“宗社民族”则指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宗是指祭祀共同祖先的社会组织,社是指祭祀土地的社会组织,在宗社聚会祭祀时,特别注意等级秩序。民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群体,如古代称士农工商为“四民”(见《谷梁传·成元年》),今尚存“农民”称呼。族是指有共同地缘的社会群体,如“四闾为族”(见《周礼·地官》),闾是相邻的二十五家,则相邻百家为族;族也指有共同血缘的社会群体,如父子孙为三族(见《周礼·春官》),自高祖至玄孙为九族。在《太白阴经》序言中,“民族”二字虽然连用,但与近代以来的“民族”一词有明显差别。
在“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中华民族”是一个在近代出现的、相对于外国民族而言的概念。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也’之一观念浮现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但如前所述,中华民族实体则是远在“中华民族”这个族称出现以前数千年就形成了。
从中华民族内部结构来看,数千年来,内部各族族称在不断变化,大约数百年一易。族称的演变显示出其中历史内涵的变化;一些族兴起了,一些族衰亡了,一些族迁徙了,一些族与别的族融合后改换族称了。尽管中华民族的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特别是中原政权的更迭,常常导致一些族群向边疆乃至海外迁徙;而另一些边疆族则向中原汇聚,并建立政权。但不管其内部怎样变化,中华民族本身始终是一个数千年以来包容中国各族共同发展的恒久的主体。
你是否需要了解?
汉族的来历?
汉族的来历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由来历史悠久。以下为您简要介绍汉族的来历:1. 早期起源 汉族的远古先民起源于中国中原地区,经过数千年的迁徙、融合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群体。自华夏族形成以后,其内部各个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的融合持续进行,最终形成了汉族的前身。2. 历史发展 在...
“中华”的来历是什么?
《辞海》:我国者时多就黄河流域建都,因称其曰中华。中者,言居四方之中;华者言具有文化之民族,服章之华美也。其后,疆域日广,凡其所属,皆称中华,亦称中国。后来,中华逐渐成为我国的称号。 《现代汉语词典》:古代称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来,经过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的由来是什么?
五十六个民族的由来是自1950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1983年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再加上汉族,就是五十六个名族。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调查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中国的56个民族是怎么来的?
新中国建立初期,各民族的名称相当复杂,据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登记上报的民族有400多个,其中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他称;有的为一个族体不同的汉语音译;有的以居住区的地理名称而得名;有的则以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命名等等。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
中国的来历
作为中国人,对于祖国名称的来源,我们不仅应该了解,更应该深入思考。中国这个名称是从何而来,它的含义和历史背景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爱国之情,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国家,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得更稳更远。一、中国这个名称的起源 中国是指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在的...
“中华”一词的起源
至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七国领土为疆,取“中华”圆满、统一之意称“中华”大地,以七国百姓为民,称“华夏"民族,以与夷族相区分。《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秦汉之时“犯我中华,虽远必诛“。至此,中华、华夏的称呼实现大一统,千古流传。中华文明就是华夏文明,华夏来历悠久,华夏文明...
中国的来历,越详细越好!
那么,“中国”这一名称是怎样来的呢?原来,我们祖先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也就是所谓的中原地区。当时我们的祖先以为自己居于天下之中,周围只有一些小国,所以就自称为中国。秦汉以后,我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了“中华民族”的称法。“中”即中国,“华”是历史悠久、文化...
华夏民族的起源在那里?
华夏民族的起源是黄河流域。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
为什么说中国历史是一个朝代推翻另一个朝代的历史?
首先要知道,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来历。中国,中原之国;华夏文明,因为我们的祖先最初由华族(黄帝)和夏族(炎帝)合并成一族:汉族。至秦始皇一统江山,建立帝国,中华形成大统,历代的统治者就把一统中华成为永恒的政治抱负。无论谁统一江山,中华都是以一个整体出现。所以,中华贯穿中国整个历史,统治者把...
中华这一来历的简述
周等时期的发展而日臻成熟,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以后华夏文化传播到南方长江流域等地区,和当地文化融合,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交流、吸收,中华文明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政治意义上定义的中华民族是今天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的统称,因此中华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