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人而不致于人——李世民用兵简析

作者&投稿:平宰 2025-05-22
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于世。在兵法《孙子兵法》中,致人而不致于人,即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成为他军事战略的核心要旨。本文将从这一原则出发,解析李世民在唐初的三大战役——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和虎牢关之战中,如何灵活运用兵法,最终取得胜利。

浅水原之战中,面对薛仁杲的陇西割据势力,李世民采取坚壁不战的战略,通过时间的消耗,成功消耗了敌军的战斗力,最终在李世民亲自率军出击后,一举击败了薛仁杲,夺取陇西,为关中平原扫清了障碍。

在柏壁之战中,李世民先以诱敌深入的计策,让敌军误以为有利可图,从而暴露了其弱点。随后,他利用骑兵绕后,形成古典式包围,最终取得了胜利。

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再次运用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策略,通过调动敌军,使其暴露弱点,然后利用骑兵快速包围,实现了战役的最终胜利。

综上所述,李世民在这些战役中,通过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一原则,成功调动和消耗敌军,最终实现了战役的胜利。这一策略的运用,不仅展现了李世民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军事思想。


你是否需要了解?

多有创新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载唐李君臣之言指出,用兵的关键在于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可谓一言中的。李靖所谓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卷中);李世民所谓“朕观千章万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卷下),两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讲争取战争主动权问题。他们还多次讲到“主客”这一范畴,...

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过程
野战中更注意对地形的详尽考察,聚米为山(即沙盘雏形),因地用兵。《卫公兵法》提出了速决和持久不可偏废的观点。《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联系战争实践,对虚实、奇正、攻守等范畴的阐述更为系统、辩证,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夺取战争主动权)是兵法精髓,指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太白阴经》强调...

李世民到底怎么样
胡寅:“两汉盛时,太宗所可及也。禹、汤、文、武之业,岂不在所希慕乎!”陆九渊:“太宗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功业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所恶之臣。呜呼!此其所以致贞观之治,庶几于三代之王者乎?”郭思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顺人之道,尽乎仁义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资,克...

李世民有勇的有谋事例
如果将中男简点入军,那么这些人原来承担的租赋杂徭,将何取给?并且兵不在多,关键在于如何训练。如果训练得法,人百其勇,何必凑数?」接着,还一连列举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失信于民的二三件事。最后,还严厉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于人!唐太宗听后,沉吟半晌,终于诚恳地说:「我没有深思...

唐太宗李世民为人的优点与长处,他是怎么对待缺点
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是什么意思?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毛泽东在这里说得非常明白:古代皇帝带兵打仗的冠军是李世民,亚军则是朱元璋。在毛泽东看来,在总体处于弱势情况下,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从而造成相对的强势,以相对的强势敌相对的弱势,各个歼灭敌人,最终由弱变强战胜敌人。这是中国兵法...

李世民征战高丽折损大将
陈大德和他的手下在那里到处收买高丽的官员,搜集到不少详细情报;又经常和流落到那里的中国人聊天,说说谁家亲戚还在不在,谁的故乡有什么变化没有,弄的大家都挺喜欢他,有什么都对他讲。不久陈大德就把当地情况打听的一清二楚,回来向李世民汇报,说:"听说高昌也被我们占领,高丽的大对卢(相当于中国的宰相)三次...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野战中更注意对地形的详尽考察,聚米为山(即沙盘雏形),因地用兵。《卫公兵法》提出了速决和持久不可偏废的观点。《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联系战争实践,对虚实、奇正、攻守等范畴的阐述更为系统、辩证,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夺取战争主动权)是兵法精髓,指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太白阴经》强调...

读《孙子兵法》的启示
构建了中国古典兵学的体系,书中的理论观点及所蕴含的兵学文化观念和思想方法对后世兵家战将影响极大,其中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谋略,威加于敌的伐交谋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诡道谋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谋略,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军事谋略,快速突袭的速胜谋略,攻虚弱的易胜谋略,夺气攻心的军事谋略。

“唐太宗五世而治天下”(文言文翻译)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因隋末战争而人口锐减,公元628年(贞观二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万户人口,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