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细胞中核小体是什么?请尽量祥细解答一下。 简述真核细胞内核小体的结构特点

作者&投稿:苏春 2025-05-13
什么是核小体变体 (细胞生物学)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亚单位,它是七十年代细胞生物学的重大发现。i。孙年olinso一ins将分离的细胞核经低渗处理,导致核膨胀而染色质丝伸展,经透射
电镜观察,发现染色质丝呈串珠状,串珠颗粒直径约100A,Olin:将它们命名为,小体,后来Chambon将此结构改称为核小体(核体或核粒)

组蛋白作为核小体的基本组分$是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必需的&对于不同状态的染色质$核小体中会组装入相应的组蛋白变体$并且各种组蛋白变体的尾部也能发生多种修饰&这些变体通过改变核小体的空间构象和稳定性$决定基因转录的激活或沉默$=>?的修复$染色体的异染色化等&在组蛋白替换过程中$组蛋白变体是通过相应的染色质重构复合物组装入核小体$不同的变体有着不同的组装途径&对组蛋白变体的研究是近年来表观遗传学新的研究热点$也是对(组蛋白密码)的新的诠释&并且$组蛋白替换揭示了=>?.组蛋白相互作用变化的一种新的机制&


  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histone)构成。由4种组蛋白H2A、H2B、H3和H4, 每一种组蛋白各二个分子,形成一个组蛋白八聚体,约200 bp的DNA分子盘绕在组蛋白八聚体构成的核心结构外面,形成了一个核小体。这时染色质的压缩包装 比(packing ratio)为6左右,即DNA由伸展状态压缩了近6倍。200 bpDNA为平均长度;不同组织、不同类型的细胞,以及同一细胞里染色体的不同区段中,盘绕在 组蛋白八聚体核心外面的DNA长度是不同的。如真菌的可以短到只有154 bp,而海胆精子的可以长达260bp,但一般的变动范围在180bp到200bp之间。在这 200bp中,146 bp是直接盘绕在组蛋白八聚体核心外面,这些DNA不易被核酸酶消化,其余的DNA是用于连接下一个核小体。连接相邻2个核小体的DNA分子上结合了另一种组蛋白H1。组蛋白H1包含了一组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其数量相 当于核心组蛋白的一半,所以很容易从染色质中抽提出来。所有的H1被除去后 也不会影响到核小体的结构,这表明H1是位于蛋白质核心之外的。
  核小体的形状类似一个扁平的碟子或一个圆柱体,直径为11 nm,高6 nm。染色质就是由一连串的核小体所组成。当一连串核小体呈螺旋状排列构成纤丝状时,DNA的压缩包装比约为40。纤丝本身再进一步压缩后,成为常染色质的状态时,DNA的压缩包装比约为1000。有丝分裂时染色质进一步压缩为染色体,压缩包装比高达10 000,即只有伸展状态时长度的万分之一。
  染色体是一个独立行动的结构单位,在细胞分裂时传递给子细胞一份染色体拷贝。因此每条染色体必须能复制,所复制的拷贝最后分离并被正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这些基本功能是由真核生物染色体三种特定的DNA序列所控制,即DNA复制起点、着丝粒和端粒。
  从DNA到染色体不论是形态还是长度都相差很大。人类最长的第一个染色体全长仅10mm,但其DNA却长达7.2cm;一个细胞核直径仅5nm,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中却要纳下全长近200cm的DNA,人们不禁要问DNA如何形成染色体,纳入小小的核中。解决这个问题同样是由很多科学家差不多经过20年的努力,最终提出了为大多数能接受的模型¾侧环模型。
  早在1956年为双螺旋模型提供X衍射证据的Wilkins和另一位科学家Vittorio Luzzati对染色质进行了X衍射研究,发现染色质中具有间隔为100Å的重复性结构。蛋白质和DNA本身的结构从来不会表现出这种重复性。推测可能是组蛋白和DNA的结合方式迫使DNA折叠或缠绕成具有100Å周期的重复结构。
  Clark和Felsenfeld于1971年首先用葡萄球菌核酸酶(Staphylococcal nuclease)来作用染色质,发现有一些区域对核酸酶敏感,有一些则不敏感,不敏感的区域比较均一,这暗示染色体中存在着某些亚单位。接着Hewish和Burgoyun(1973年)用内源核酸酶消化细胞核,再从核中分离出DNA,结果发现一系列DNA片段,它们相当于长约200bp的一种基本单位的多聚体。表明组蛋白结合在DNA,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分布,以致产生对核酸酶敏感的只是某些限定区域。M.Noll(1974年)用外源核酸酶处理染色质,然后进行电泳,证实了以上结果,他测得前三个片段的长度分别为205,405,605bp长,每个片段相差200bp,即染色质可能以200bp为一个单位。这正好和以下电镜观察的结果相映证。
  与此同时Olins夫妇(1974)和Pierre Chambon等(1975)在电镜下观察到大鼠胸腺和鸡肝染色质的“绳珠”状结构,小球的直径为100 Å,Olins并把这种小球称为n小体(n-body即nu body),有时译成钮体。
  X衍射图表明组蛋白的多聚体都是紧密相联,并无可容纳像DNA分子那样大小的孔洞,所以不可能由DNA之“绳”穿过组蛋白之“珠”,而只可能是DNA缠绕在“珠”的表面。
  电泳的结果和电镜观察到“绳珠”结构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Kornberg和Thomas 1974年用实验回答了这一问题。他们先用小球菌核酸酶稍稍消化一下染色质,切断一部分200核苷酸对单位之间的DNA,使其中含有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等。然后经离心将它们分开。每一组再通过凝胶电泳证明其分子大小及纯度。然后分别用电镜来观察各组的材料;结果单体均为一个100Å 的小体,二聚体则是两个相联的小体,同样三聚体和四聚体分别由三个小体和四个小体组成,表明200核苷酸的电泳片段长度级差正好是电镜观察到的一个:“绳珠”单位,他们称其为核小体(nucleosome)或核粒,提出了染色质结构的“绳珠”模型。
  人们接着用化学交联、高盐分离组蛋白,以及X衍射等方法进一步研究组蛋白多聚体的结构、排列以及怎样和DNA结合的,从而建立了核小体模型。1984年Klug和Butler进行了修正。核小体的构造可用图表示:
  每一个核小体结合的DNA总量为200bp左右,一般在150~250变化范围(micrococcal nuclease)轻微消解染色质而得知的。连接两个核小体的连接DNA (linker DNA) 是最容易受到这种酶的作用,因此微球菌核酸酶在连接DNA处被切断,此时每个重复单位的DNA长约200bp,而且是和五种组蛋白相结合,保持着核小体的结构。也就是“绳珠”结构的绳被切断,剩下一个一个的“珠”。
  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单位
  抗核小体抗体(AnuA)
  核小体是细胞染色质中的一种成分,它是由DNA和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相连而组成的。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诱导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临床意义:抗核小体抗体比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更早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并且特异性较高。阳性率为50-90%,特异性>98%。
  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及一个分子H1;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盘状核心结构;146bp的DNA分子超螺旋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 组蛋白H1在核心颗粒外结合额外20bp DNA,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 包括组蛋白H1和166bp DNA的核小体结构又称染色质小体;两个相邻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相连,典型长度60bp,不同物种变化值为0~80bp;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结构性的,基本不依赖于核苷酸的特异序列,实验表明,核小体具有自组装 (self-assemble) 的性质;核小体沿DNA的定位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进而通过核小体相位改变影响基因表达。:
  其功能与染色质的浓缩有关,且能够进行自装配。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一般说真核细胞失去细胞核后,很快就会死亡,但红细胞失去核后还能生活120天;植物筛管细胞,失去核后,能活好几年。尽管细胞核的形状有多种多样,但是它的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即主要是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和核骨架构成。

核膜由两层单位膜组成,把核与细胞质隔开,两层膜的中间为空隙,叫核周腔。膜上有穿孔,占膜面积的8%以上。

核膜使细胞核成为细胞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使核内形成一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核膜又是选择性渗透膜,起着控制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作用。

染色质:染色质是真核细胞的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蛋白质以及少量RNA所组成的一串念珠状复合体。是细胞间期遗传物质存在的形成。易被碱性物质着色。

核液:是核内没有明显结构的基质。

核仁经常出现在间期细胞核中,它是匀质的球体,其形状、大小、数目依生物种类,细胞形成和生理状态而异。核仁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核糖体RNA的合成。

从其结构,我们可以得出细胞核的功能:控制细胞的遗传,生和长和发育。德国藻类学哈姆林的伞藻嫁接试验验证了细胞核是遗传物质携带者。

1、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

核被膜(包括核孔复合体)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结构,它们不仅是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界限,而且还控制着核、质之间物质和信息交流。核被膜是双层膜,膜厚约7~8nm,膜间为宽10~50nm的核周腔(perinuclear space)。

核被膜可分为三个区域:

— 核外膜:面向胞质,附有核糖体颗粒,与内质网相连。

— 核内膜:面向核质,表面上无核糖颗粒,膜上有特异蛋白,为核纤层提供结合位点。

— 核孔(nuclear pores):在内外膜的融合处形成环状开口,又称核孔复合体,直径为50~100nm,一般有几千个,核孔构造复杂,含100种以上蛋白质,并与核纤层紧密结合成为核孔复合体。是选择性双向通道。功能是选择性的大分子出入(主动运输),酶、组蛋白、mRNA、tRNA;存在电位差,对离子的出入有一定的调节控制作用。

核纤层是紧贴核内膜的一层厚度为20~50nm的纤维蛋白片层或纤维网络,成分为中间纤维蛋白,称为核纤层蛋白(lamin)。核纤层与细胞质骨架、核骨架连成一个整体,一般认为核纤层为核被膜和染色质提供了结构支架。

2、染色体和染色质

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

染色质的主要成分:DNA、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RNA。蛋白质有祖蛋白和非祖蛋白,组蛋白(histones)富含lys,Arg,碱性,能和带负电荷的DNA结合,分为H1, H2A, H2B, H3, H4五种;非组蛋白是参与DNA复制和转录的酶。

染色质的结构单体为核小体,直径约10nm,相邻以1.5~2.5nm的细丝相连,核心由4组组蛋白( H2A,H2B,H3,H4 )构成,DNA缠绕在核心的外周,核小体之间为连接DNA,上有H1,1个核小体上共有200个碱基对,构成染色质丝的一个单位。

3、核仁

细胞核中圆形或椭圆形的颗粒状结构,没有外膜,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常有较大或多个核仁,核仁富含蛋白质和RNA分子。核仁由颗粒组分,纤维中心和致密纤维组分三大部分组成。核仁组成成分包括rRNA,rDNA和核糖核蛋白。核仁是rRNA基因存储,rRNA合成加工以及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场所。

核仁组织区(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即rRNA序列区,它与细胞间期核仁形成有关,构成核仁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定染色体片断。这一片段的DNA转录为rRNA, rRNA所在处。

4、细胞核骨架

核骨架是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网架结构,其蛋白成分按道理说细胞质骨架有的,核骨架也应该有。但现在在核骨架中只发现有角蛋白和肌蛋白质成分,在某些原生动物核骨架中还发现含有微管。同时在核骨架中还有少量RNA,它对于维持核骨架三维网络结构的完整性是必需的。在进化趋势看,核骨架组分是由多样化走向单一,特化。




你是否需要了解?

核小体定义
这四种组蛋白,H2A、H2B、H3和H4,每种各有两个分子,它们聚合形成一个八聚体,包围着大约200碱基对(bp)的DNA。这种结构使得染色质经历了显著的压缩,通常压缩比约为6,即DNA从原本的伸展状态压缩了大约六倍。DNA的长度在不同的生物和细胞区域有所变化,例如真菌核小体中的DNA长度可能短至154 bp...

核小体由什么组成如何形成
核小体是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的,其形成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和复杂的分子交互作用。一、核小体的组成 核小体是由DNA和组蛋白八聚体组成的基本单位。其中,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而组蛋白八聚体则包括两种类型的组蛋白:H2A、H2B、H3和H4。这些组蛋白与DNA紧密结合,形成核小体的核心结构。二、核小...

核小体0是什么意思?
核小体是一个细胞结构,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通常位于细胞核中。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帮助DNA更好地组织起来,以便细胞可以更有效地使用基因信息。尽管核小体看起来很小,但它们在细胞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小体0或称为“0号染色体”是指一些物种中不存在的、未发现的染色体。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较...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什么 ,主要由DNA和什么构成?
核小体是染色质组装的基本结构单位,由DNA与组蛋白组装成核小体。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特定阶段,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并不在于化学组成上...

核小体是由dna和哪几种蛋白组成?这些蛋白有何特点
例如,真菌的DNA长度可短至154 bp,而海胆精子的长度可能长达260 bp,但大多数情况下的变动范围在180 bp到200 bp之间。在这200 bp的DNA中,有146 bp直接盘绕在组蛋白八聚体周围,这部分DNA对核酸酶的消化具有抵抗力。剩余的DNA则用于连接下一个核小体,这种连接DNA分子上结合了另一种组蛋白H1。H...

一个核小体中DNA得碱基对数约为多少bp
在细胞生物学中,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由大约200个碱基对(bp)的DNA分子超螺旋构成,这种结构不仅为DNA提供了有序的包装形式,还对DNA的可及性产生了重要影响。组蛋白八聚体,即由两个H2A、H2B、H3和H4组蛋白分子组成的复合体,位于DNA的中心。这一结构不仅固定了DNA,还与DNA的...

真细菌有核小体吗?如果有是典型的还是类似的?
真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拟核(拟核:是原核生物细胞内DNA分子所在区域,由一个环状DNA分子卷曲折叠而成,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染色体或染色质,没有核膜包围,DNA是裸露的。)核小体:是组成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核小体结构特点:①每个核小体包括200bp左右DNA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及一分子H1。...

请问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分为哪几类
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核小体是染色质的主要结构元件。核小体主要由四种组蛋白(H2A、 H2B、H3 和H4)构成。这四种组蛋白和缠绕于组蛋白的DNA共同组成了核小体。每个组蛋白都有进化上保守的N 端拖尾伸出核小体外。这些拖尾是许多信号传导通路的靶位点,从而导致转录后修饰。该类修饰包括组蛋白磷酸...

真核细胞内核小体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DNA和八聚体以及组蛋白H1。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核心结构,DNA分子以左手方向盘绕八聚体两圈,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l与DNA结合,锁住核小体DNA的 进出口,从而稳定了核小体的结构。核小体的形状类似一个扁平的碟子或一个圆柱体,直径为11nm,高6nm。染色质就是由一连串的核小...

动物细胞有核小体吗
动物细胞没有核小体。核小体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呈现为染色质的组织形态。但动物细胞的染色质不形成明显的核小体结构。相比之下,植物细胞和真核微生物的细胞中存在核小体。在动物细胞中,染色质以更为松散的方式存在于细胞核中,没有形成明确的核小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