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世说新语表现了杨修什么特点 杨修之死 世说新语捷悟第十一 阅读答案大全2014

作者&投稿:蓍琬 2025-05-20
杨修之死与世说新语

杨修在世说中出现4次,正好是捷悟篇的前四篇,好像是天下第一聪明人。这正埋下他被杀的祸根。
风头太劲,连顶头上司也抢,标准的活腻味了。
捷悟第十一之一、门活为阔
(原文)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译)杨德祖(杨修)担任魏武帝(曹操)的主薄,当时修造相国府的大门,开始架椽子的时候,魏武帝亲自过来查看,他让人在门上题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见到后,就让人把门拆了。拆完后,他说:“门里有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是嫌门修得大了。”
捷悟第十一之二、一人一口
(原文)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译)有人送了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魏武帝吃了一点儿,就在盖子上写了一个“合”字让大家看,众人都不明白。轮到杨修了,他拿过来就吃,然后说:“魏王的意思是一人吃一口,还犹豫什么?”
捷悟第十一之三、绝妙好辞
(原文)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译)魏武帝(曹操)曾路过曹娥碑,杨修跟从。看到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魏武帝对杨修说:“你明白它的意思吗吗?”杨修回答:“我明白。”魏武帝说:“你先别说,待我想想。”走出去三十多里,武帝才说:“我也知道答案了。”他让杨修单独写下答案,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合在一起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合在一起是‘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合在一起是‘好’字;齑臼,是承受辛辣的器物,合在一起是‘辤’(‘辞’的异体字),连在一起就是‘绝妙好辞’啊。”魏武帝也写了下来,和杨修的一样,他感叹道:“我的才华不如你呀,和你差了三十里。”
捷悟第十一之四、竹片之用
(原文)魏武征袁本初,治装,余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众并谓不堪用,正令烧除。太祖甚惜,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椑楯,而未显其言,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与帝同,众伏其辩悟。
(译)魏武帝(曹操)要讨伐袁本初(袁绍),准备行装时还剩下几十桶竹片,都有几寸长,大家觉得没什么用处,要下令烧掉。武帝觉得很可惜,考虑怎么能派上用场,他感到可以用来做竹盾牌,但他没有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即刻派人去问主薄杨德祖(杨修),杨修应声回答,用法和武帝一样,众人都钦佩杨修的聪明。

杨修恃才傲物,多次猜中曹操不为人知的心思,并且不知收敛锋芒,让曹操下不来台,而且杨修聪明过头,让作为领导的曹操很不放心。这都为杨修的死亡埋下伏笔。而最根本的促使曹操杀杨修的原因是杨修参与了曹操儿子们的夺嫡之争,支持曹植争夺世子之位,犯了曹操的忌讳。

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又向夏侯说明“鸡肋”一语的含意,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顷刻间,军心大乱。据此,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可谓堂堂正正,无可指责──此人实在是罪有应得。就事论事,不过如此,真是简单得很。
但细究起来,这件事又很不简单,因为曹操早有杀杨修之心,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为的是找一个最堂皇的理由把杨修除掉,以免旁人猜忌。他这种阴险的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为了揭示这一过程,说明曹操杀杨修的真实意图,小说作者运用了插叙的写法,追述此前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事实。
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故意乱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他如何能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
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杨修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他身后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这又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
拓展资料
《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版)第七十二回,标题是编者添加的。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文学家。
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人丞相府仓曹属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修之死

杨修才华非凡但是却恃才傲物,终将自己推向死亡。
捷悟第十一之一、门活为阔
(原文)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译)杨德祖(杨修)担任魏武帝(曹操)的主薄,当时修造相国府的大门,开始架椽子的时候,魏武帝亲自过来查看,他让人在门上题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见到后,就让人把门拆了。拆完后,他说:“门里有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是嫌门修得大了。”
捷悟第十一之二、一人一口
(原文)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译)有人送了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魏武帝吃了一点儿,就在盖子上写了一个“合”字让大家看,众人都不明白。轮到杨修了,他拿过来就吃,然后说:“魏王的意思是一人吃一口,还犹豫什么?”
捷悟第十一之三、绝妙好辞
(原文)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译)魏武帝(曹操)曾路过曹娥碑,杨修跟从。看到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魏武帝对杨修说:“你明白它的意思吗吗?”杨修回答:“我明白。”魏武帝说:“你先别说,待我想想。”走出去三十多里,武帝才说:“我也知道答案了。”他让杨修单独写下答案,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合在一起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合在一起是‘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合在一起是‘好’字;齑臼,是承受辛辣的器物,合在一起是‘辤’(‘辞’的异体字),连在一起就是‘绝妙好辞’啊。”魏武帝也写了下来,和杨修的一样,他感叹道:“我的才华不如你呀,和你差了三十里。”
捷悟第十一之四、竹片之用
(原文)魏武征袁本初,治装,余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众并谓不堪用,正令烧除。太祖甚惜,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椑楯,而未显其言,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与帝同,众伏其辩悟。
(译)魏武帝(曹操)要讨伐袁本初(袁绍),准备行装时还剩下几十桶竹片,都有几寸长,大家觉得没什么用处,要下令烧掉。武帝觉得很可惜,考虑怎么能派上用场,他感到可以用来做竹盾牌,但他没有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即刻派人去问主薄杨德祖(杨修),杨修应声回答,用法和武帝一样,众人都钦佩杨修的聪明。
杨修才华非凡但是却恃才傲物,终将自己推向死亡。

杨修他自认为有才能,而别人也这么捧他。而他本来就是个傻——B,被别人说得好像比自己的领导大魏集团公司董事长曹操更有才能。这让曹操很不爽。
从三国演义上看,杨修那叫有才能吗???那张松算什么,张松至少比杨修强吧....这是事实....张松再强,不过照样被诸葛亮玩得团团转吧....对吗??诸葛亮够强吧??够有才华吧??两篇出师表到现在还在学...结果呢??照样"出师未捷身先死"吧??
为什么像诸葛亮那么强,那么有才华的人,都会出现这种结局?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曹操更有才华,是他谛造了一个强大的魏国.
像曹操这么有才华的人,突然身边出现一个别人说他很有才华,其实是个垃圾的苍蝇,天天在你面前冒皮皮,不懂得尊重领导,不懂得谦虚,这种人难道说不该死吗??
杨修那不叫恃才放旷,那叫耍小聪明.除了耍小聪明之外,杨修基本上一无是处了.曹操也不是嫉贤妒能,如果曹操是嫉贤妒能的人的话,他是不可能谛造出强大的魏国的.
三国演义上说他杀了杨修后悔...而曹操杀人,可能会后悔吗???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后悔他就不是三国的"枭雄"了.曹操杀杨修绝对是谋SA.而且是红果果的谋SA.
至于他把杨修杀了.然后装出后悔的样子,厚葬杨修.那是因为他怕杨修的家人找他报仇...
再曹操杀杨修之前.有一个非常牛B的人物叫孙策的...就是吃了这种大亏.把人杀了结果不装出后悔的样子...结果就被人家的家人给暗杀了.孙策当时也是非常牛B的,牛B到连曹操都有点怕他。像这种牛人都被别人暗杀,所以曹操心里还是有点虚的。必竟杨修家势力比当时暗杀孙策的那个许贡家的势力还要大。曹操当然是知道这个事的.像曹操这种有才华的人.当然是不会走孙策的老路的.
至于作文.那就更好作了..楼主给分吧..我给你提了看法了.

表现了杨修才华出众、恃才傲物的特点。

杨修才华出众,但是恃才傲物,自取灭亡


你是否需要了解?

杨修和曹操在《杨修之死》中的性格特点
曹操是一代枭雄而不是丘八,他能驭御如郭嘉、荀彧、贾诩等谋士之才,也能驭御杨修、陈琳、王桀等文士之才。可这个杨修偏偏喜欢标榜自己,耍点小聪明,仅仅如此并也罢了,可是这种人偏还不识相,介入了曹操的立嗣之争,因此,难免不了一颗“聪明”的头颅滚落在地了。 这在杨修之死一文中都有体现 ...

杨修之死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启示:杨修小事糊涂,大事聪明,《三国演义》中对杨修的一句描述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杨修被杀的原因 第一:死于小事聪明。曹操命人打造了一个新花园,竣工之时,前去观看,对此就未做评价,只是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就走了。一帮人不知其意,杨修便解释说是门中有活便是“阔”,丞相觉得门...

杨修怎样死的
恃才放旷,参与夺嫡之争,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公元175年~219年),字德祖,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杨修学问渊博,极聪慧,任丞相府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杨修之死 杨修和曹操有什么性格特征
2个都是骄傲自大,杨修的骄傲害死了自己,曹操的骄傲自大把自己的企业断送在司马家族。

杨修之死的有关资料
曹操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他们这种共同的本质特征,所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摘自吉林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小说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四、《世说新语》中有关曹操和杨修的记载1.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

《杨修之死》课文的主要意图是 A.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 B.表现曹操难容...
五、思考 课文的主要意图是(D)A、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B、表现曹操难容贤良,滥杀无辜;C、表现曹操借名除杨修以消除隐患;D、表现封建统战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从别处复制来的,答案。不过个人觉得选C较好,因为杨修哪够资格与曹阿瞒争权夺利啊,不过要说曹操的两个儿子争权夺利,这是没错的...

《杨修之死》的读书笔记?
剖析杨修死因 《杨修之死》是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讲述了杨修被曹操杀死的前因后 果。在这篇文章中,杨修与曹操的个性被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可杨修为什么会死呢?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吧。 文中道:“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揭示了杨修性格——狂。杨修是一个极聪明...

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还是因为杨修...
曹操勃然大怒,把杨修叫来盘问。杨修不敢隐瞒,只好老实交待。结果是什么呢?是小聪明误了大事情,曹操的不满可想而知。更糟糕的是,杨修还要在众人面前卖弄这种小聪明。据《世说新语•捷悟》,有一次曹操去视察新建的相国府,看后不置可否,只让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便令人将门拆掉...

杨修之死全文翻译
杨修之死 相传东汉末年,杨彪的儿子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

杨修之死的三件事件是
杨修之死涉及的三件事件分别是:门内添活事件:杨修明白了曹操在门中写一个“活”字的心意,即“阔”,暗示曹操嫌门太宽,需要改建。这表现了杨修的才思敏捷。分食一盒酥事件:曹操收到一盒酥,并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字。杨修看到后,便与众人分食了这盒酥,理由是“一人一口酥”。这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