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事例 闻一多的生平事迹

作者&投稿:左丘法 2025-05-14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2个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七子之歌》:
一九二五年夏,闻一多在国外饱受洋人的白眼和欺凌,回国后又看到列强横行,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残酷镇压人民的现实,内心痛苦万分,夜不成寐,望着黑暗的夜空,呼唤着香港、澳门等七个地方的名字,就像呼唤自己的孩子,写下了《七子之歌》。
闻一多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等七个地方,当时都被西方列强霸占。
他不会想到,时隔七十多年,西方殖民统治在我国彻底结束时,人们为他的诗谱写了优美的旋律,成为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当全国人民在同一时刻唱着同一首歌曲时,它就不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

扩展资料: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红烛(序诗)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矛盾!
冲突!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
便烧着!烧罢!
烧罢!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哦!
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罢!
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澳门回归忆“七子”(人民论坛)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闻一多结婚当天看书入迷 忘记迎亲

1、《七子之歌》
一九二五年夏,闻一多在国外饱受洋人的白眼和欺凌,回国后又看到列强横行,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残酷镇压人民的现实,内心痛苦万分,夜不成寐,望着黑暗的夜空,呼唤着香港、澳门等七个地方的名字,就像呼唤自己的孩子,写下了《七子之歌》。
闻一多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等七个地方,当时都被西方列强霸占。
他不会想到,时隔七十多年,西方殖民统治在我国彻底结束时,人们为他的诗谱写了优美的旋律,成为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当全国人民在同一时刻唱着同一首歌曲时,它就不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
2、签真名的故事
一次,闻一多先生写了一篇声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通电,其文辞强烈,如刀如枪。闻先生写完后就让他的学生季镇准拿去请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一位青年教师和他的一位朋友签名。
这两位曾受教于闻一多先生,他们看了电文,有些犹豫。签名吧,要担很大风险。不签吧,老师的面子又不好驳。想来想去最后签了个假名。
闻先生知道后,深为不满,厉声说道:"要是怕死就不要签名,要签就签真名,我们不要假名。"这二位受闻一多先生光明坦荡钓襟怀和无所畏惧的斗争勇气所感动,终于签了真名。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枪杀遇难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
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一多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的研究领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你是否需要了解?

查阅相关资料,为本广再补充一两件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
1946年7月11日,知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并于次逝世。昆明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力劝闻一多不要在公共面前演讲。已知内情的朋友也告诉闻一多,暗杀黑名单上排在李公朴后面的就是他。闻一多明知有危险,仍毫不畏惧,主持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当场怒诉捣乱的...

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是什么?
《说和做》中,闻一多作为学者,他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作为民主战士即革命者他起稿政治传单,参加群众大会,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例。《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农民诗人”臧克家的作品,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

关于闻一多的蓄须明智的事例
是梅兰芳蓄须明志。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

分别列举闻一多先生的那些事例…?详略怎样安排
看你主要要表现他的什么品质 《七子之歌》一九二五年夏,闻一多在国外饱受洋人的白眼和欺凌,回国后又看到列强横行,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残酷镇压人民的现实,内心痛苦万分,夜不成寐,望着黑暗的夜空,呼唤着香港、澳门等七个地方的名字,就像呼唤自己的孩子,写下了《七子之歌》。闻一多所呼唤...

选段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
选段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 六个事例,其中前三个为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后三个为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运动.体现了他治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选取哪3个事例来表现闻一多是一个革命家...
1、纪念李公朴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2、支持游行青年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先小声说“站起来”,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

爱国名士及其他的事例
闻一多(1899~1946)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

闻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话时学生听课的情景
原文: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其他事例
但闻一多无所畏惧,继续从事各种进步活动。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

关于闻一多的事例
http:\/\/baike.baidu.com\/view\/3771.htm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