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易中天说《出师表》不一定是诸葛亮写的? 诸葛亮智慧忠诚,易中天为何说他志大才疏,善于治国不善于领军?

作者&投稿:凤琬 2025-05-23
易中天品三国<出师表>

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那么这个记载它有一个问题,就是和《三国志》的说法相冲突。《三国志》有没有根据呢?有,根据就在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现在习惯上说诸葛亮有两份出师表,一份叫《前出师表》,一份叫《后出师表》,这个《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的作品是有争议的,历史学家们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这是伪作,但是《前出师表》是没有疑问的。那么《前出师表》诸葛亮说得很清楚,是刘备三顾茅庐,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编完诸葛亮的这个集子以后,有一个《上诸葛亮集表》里面也是这么记载的,所以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他注在注文里面了,同时他发了一个议论,他说历史上由于历史学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来源不同,是会有不同的记载,这很正常,但是这个事情如此冲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 关于三顾茅庐,史书《魏略》《九州春秋》和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记载大相径庭,不但如此,它还完全颠覆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小说中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里,刘备三次走进卧龙冈,拜访韬光养晦的诸葛亮,最终诸葛亮走出山林,辅佐刘备成就帝业。这一段被世代读者传唱的佳话,为什么在史书上却是另外一副样子呢?在历史的真实上,到底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还是刘备的三顾茅庐呢?这个事情为什么如此奇怪呢?第十六集 三顾茅庐

关于出师表,在品三国中共出现了四次。上面市较为详细的一段:后面的都不详细,仅提供出处。
第四集 能臣之路;第十五集 慧眼所见;第二十集 兵临城下 ;

我是一名高二学生虽不是专家但对三国确有一些见解


诸葛亮根本算不是一位军事家,因为他基本没有打过什么胜仗。但他又经常指挥着军队进行军事行动,因此他只能算一个军事上的领导而已。现在咱们抛开《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只拿史书记载的史实来看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吧。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基本不让诸葛亮参与指挥军事行动,他的主要工作是搞后勤,足食足兵,为刘备的军事行动提供物质保障。说实话,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相当清楚的,因此每有大的战役,从来不让诸葛亮插手,例如取川之战、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诸葛亮都没有到前线。只是刘备死了以后,诸葛亮掌了大权,才有了军事指挥权。但这时候诸葛亮又常常打败仗,六出祁山不用说了,诸葛亮每战必败,丢尽了脸面。只有一个七擒孟获之战似乎是取得了胜利,但那实际上是一次政治行动,没有多少军事的成份的,根本不能算是诸葛亮的功劳。所以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相当有限,甚至可以说没有。陈寿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是非常恰当的。

所以关于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败于诸葛亮多数都是罗贯中杜撰的。
希望采纳

传为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引咎责躬,厉兵讲武,当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之时,他上此表请求再次伐魏。因为他第一次北伐时有一篇《出师表》,因此这一次的被称为《后出师表》。�这篇《后出师表》是否为诸葛亮所写?历来看法不一。

  东晋的习凿齿把它收进《汉晋春秋》,当然认为它是可靠的。但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

》引这篇《表》时却注明:“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他持论谨慎,不言其非,也不言其是,不过,他客观记述的情况,却能启发人们去怀疑《后表》的真伪。所以,清人钱大昭在《三国志辨疑》中就怀疑《后表》是后人伪撰的,他认为,习凿齿把它收进《汉晋春秋》欠考虑,陈寿《三国志》不载此文“极有卓见”。

  近年有人提出,《后出师表》应是诸葛亮所写。因为张俨与诸葛亮同时稍后,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很熟悉,如果《后出师表》为人伪撰,张俨不会不加辨别就把它收进《默记》。至于陈寿,因为不敢犯司马氏之讳,所以不敢把骂他们为魏贼的《后出师表》收入《三国志》本文。

  但较多的人恐怕还是认为《后出师表》不是出自诸葛亮之手。比较而言,这一种意见理由充分一些。

  《后出师表》所说的很多事情与史实不合。比如,它列数曹操的几次失利,如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祈连、僵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除南阳、乌巢、潼关几次遇险史书有记载,另几次都没有确切依据。又比如,《后表》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连年不征不战,坐使孙策据有江东,这和史书记载的情形也不合。

  这或者可以解释为史书缺载或误载,或诸葛亮误记,但有一件事却不可能误记,即赵云之死。赵云是建兴七年(229)死的,他在第一次北伐中虽然失利,但未大败,更不至于丧生,他还被贬为镇军将军,这是退军以后的事。这是《三国志·赵云传》和注引《云别传》明确记载的。但上于建兴六年(228)十一月的《后表》却说赵云和另外七十多名战将都已经死了。这个明显的漏洞很难作别的解释。

  更主要的是,《后出师表》的行文不像出自诸葛亮之手。《表》是上给后主的。诸葛亮这时尽管揽蜀汉大权于一身,他也清楚地知道后主窝囊无能,但后主毕竟是他的君主,而且他受刘备临终之重托,因此,他对后主一向是恭谨的,虽时时苦心劝谏,但措辞总是诚恳委婉,《前出师表》就是这样。不像这篇《后表》,开头就直说后主无能,当面指问:“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这不是臣下对君主的口气,更不像诸葛亮说的话。

  诸葛亮一向有胆略,有抱负,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未出茅庐,他就自比管仲、乐毅,刘备请他出山,正是势单力孤,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却在这时为刘备画出了据荆州、取益州,以成帝业的宏伟蓝图。就在上《后出师表》的同一年,他上《前出师表》,先主崩殂,益州疲弊,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仍相信,只要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而他率军北伐,也有决心“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不到一年,在《后出师表》中,这一切全不见了,消沉、沮丧,列举的六条不解,都是对北伐缺乏信心。“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北伐全然是无可奈何的。“凡事如是,难可逆料”,只有尽力而为,“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对前途悲观渺茫。这不是《前出师表》中那个诸葛亮的精神状态。

  不像是诸葛亮写的,张俨为什么又收进《默记》呢?其实,张俨并不是一个严肃严谨的史学家,他只是一个周于礼仪、搞搞外交的人物,他的身份,他“博闻多识”的特点,使他能接触到很多别人不易见到的材料,但又不可能严格加以甄别。《后出师表》可能就是未加甄别就收入进去的一种。

汗,怎么这么多阿 ?

他乱哈啦的你也信啊...

易中天先生有说过吗?

什么意思?


你是否需要了解?

出师表的原文
《后出师表》的作者史学界有争议.不过较多历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做,我个人也认为《后出师表》为后人假托的.这很明显,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写的十分恳切,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败后,诸葛亮自己也承担起责任,自贬三级.然而《后出师表》的语气写的好像是为自己的战争失败做狡辩的,说...

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贬低诸葛亮?和易中天有什么关系?
传为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引咎责躬,厉兵讲武,当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之时,他上此表请求再次伐魏。因为他第一次北伐时有一篇《出师表》,因此这一次的被称为《后出师表》。这篇《后出师表》是否为诸葛亮所写?历来看法不一。

正史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咋样?
有些人言孔明不具有将略之才,那么试问一下,孔明没有军事才能,如果助刘备入川,如何北伐中原?还有甚者居然批评《出师表》是垃圾。首先《出师表》中文字慷慨激昂,激励后辈子孙,其次它反映了当时蜀中人们的思想,假如说它是封建时期的垃圾,这只能说现在与当时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也不同,因此我们要评价事物时,主要考虑的...

本人急需一篇关于对诸葛亮评价与看法的短文.最少要300字 也不要太多
但是我们再想想,又有不妥之处。从子午谷到长安的路程遥远,,如果路中被发现,长安有了准备,胜算就少了,其次周围有郭淮的驻军,如果及时救援呢?最后,诸葛亮如果不能按时从斜谷到达支援呢?这么看又有些冒险呢?那么该不该采纳呢?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的北伐目的,大家会说,这为什么要说呢,《出师表》就说得清清...

诸葛亮算是军事家吗
诸葛亮可以算是一个军事家。但他的军事才能主要是在治军方面,也就是说他治理的军队纪律严谨,整齐划一。《易中天品三国》中也提到司马懿查看诸葛亮已经撤出的营地时称赞到:“诸葛亮真是奇才!”那是因为他看营地的整齐,和合理的规划,以及撤军时的有序。但诸葛亮并不像小说中的那样善于奇谋,诸葛...

刘备真有三请诸葛亮出山
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

"出身未杰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个人物是谁
意思是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蜀相》。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一、蜀相 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

刘备三顾茅庐是否真实存在吗?
易中天先生的观点首先是承认这两种说法,但最主要的是以《魏略》为先,《三国志》辅之,并且引用了一位叫刘啸的先生的看法,认为诸葛亮是先去找的刘备:诸葛亮更急迫需要找到一位明主辅助,以施展自己的扶龙之才,证据就是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需要出将入相的,安居在隆中之地种田,并不符合诸葛...

懂三国的来下,追加200分
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以及第10段中的前出师表中也写的很明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所谓说诸葛亮是自荐刘备的是《魏略》《九州春秋》中的记载。非正史,可信度低。《易中天品三国》中...

对诸葛亮的为人评价一下
但诸葛先生的《出师表》之所以引起如此之争议,令我们难以定夺。究其内在原因,是我们对他及那个时代的理解、认识和把握发生了变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顺理成章。于是就有了易中天对三国的点评,于丹对《论语》、《庄子》的阐释。前不久,又爆出北大教授说孔子是丧家狗,北大博士说李白是古惑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