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贵妇们总是顶着个旗头,这旗头又代表什么意思? 清朝女子头上戴的旗头有何讲究?

作者&投稿:施亲 2025-05-14
清朝女子为什么要带旗头?

旗头的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徵显著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
因为清朝女子多为满人,满族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清初时的普通旗女和汉族妇女模仿满族贵妇发饰,以高髻为尚,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叉子头”。
满族中老年普通妇女在平常梳的“高粱头”,则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至今在满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满族妇女的发式和汉族妇女的发式相比,显得高大和夸张,具有艳丽夺目的效果,使发饰在满族妇女的服饰中占有较为突出的位置,并形成了满族妇女风韵独特的发式——旗头。
一般普通宫女头上无流苏,高等一点的宫女如女官带一个流苏,宫妃一般按品级打扮,根据所要见的人不同,带不同式样的流苏,如果对方的品级高于自己,自己的打扮就不能抢对方的风头,如果有皇帝在场,那么就没有品级高低的讲究。皇子福晋与命妇进宫皆按品级打扮,正室一般是两侧流苏,侧室一般为单侧 。
满族妇女的这种发饰,是贵族妇女的专用发饰,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作清初贵妃形象,就绘有这种发饰。因这种发饰属於达官贵族阶层女性的盛装,所以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也常常以此为“礼冠’’戴在头上,好像汉族的“凤冠霞帔”一样觉得荣华和富贵。

旗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
入关前,满族妇女传统发式是辫发盘——髻,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成一条长辫,盘旋而上为盘。髻,这种发式简洁、利落,便于骑射远行,在野外宿营又可枕辫而眠。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比较雷同。入关后,由于清政府实行的“剃发留头”的剃发令只限男,不限女,因而许多民间传统的女子发式得以保留。
在满汉文化逐渐融合的基础上,满族女子发式被汉族女子所模仿;汉族女子发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满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满、汉族女子发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变风格,极大的丰富了满族妇女的头饰。
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周围有一道冠檐。 皇贵妃朝冠,形制与皇后朝冠相同,差别的只是7只金凤上没有猫睛石,翟鸟下所垂珠结不是五行二就,而是“三行二就”,三行共用珍珠192颗。 妃、嫔朝冠,顶都是二层而不是三层,每层承以金凤,妃冠顶上衔猫睛石。
这就是清朝满族女子起头的由来与讲究。

清代后妃梳什么发式,可以说是一件神秘莫测的事情:自从慈禧垂帘听政,以“母仪”昭著天下才揭开这一秘密。流行于清末的“大拉翅”被世人认定是宫廷后妃的正式发式,宦官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法,流传至今的戏剧舞台上。其实,清代后妃发式也与清代社会发展一样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朴实到奢华的过程。   统治清代的满族原生活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渔猎、耕种、采摘的生活方式。为了行动快捷,便于骑射,满族男女都有辨长盘髻的习惯。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一长辨,盘一圆髻。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统一。到后来努尔哈赤建后金国,始建冠服制度。宫廷后妃命妇为了大典时戴朝冠的需要,将头顶之盘髻松散于脑后。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清初的几位皇太后、皇后生活节俭,梳小两把头时,只戴鲜花,不佩首饰。“小两把头”在清宫流行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贤皇后也仅仅是戴通草,不戴金银首饰。用以敦促宫中后妃以节俭为本。“小两把头”的特点,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戴份量重的金银首饰。“小两把头”的出现,是从实用出发的,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后妃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美饰的审美型发展。  清中期,是史称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亦不例外。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如“小两把头”低垂,几乎挨到耳根,发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将这些美丽的首饰戴上去呢?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清代后妃还因年龄而异梳头戴首饰。年纪轻的,戴艳丽的珍宝首饰,显出年青活泼的朝气。年老的梳“两把头”,首饰选质地高贵的,体现出老年妇女端庄、稳重。皇家女子头上梳两把头,插戴上贵重的首饰,与脚下穿着高底鞋相呼应。走起路来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节奏,头节、脖梗不能左右摇晃,来回摆动。为封建社会树立了妇女行动规范的最佳形象。  到清代晚期,清宫后妃又风行头套式的“大拉翅”发型。“大拉翅”是一形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需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既能美饰头发,又摘戴自如,可谓两全其美。《清宫词》曰:“凤髻盘出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底。”大拉翅取代了用发架梳的两把头,据说是慈禧的独创发明,与她在清宫中的地位有关。她所处地位与清代的皇太后、皇后都不同。加之她奢侈无度、生活靡费。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标准。  清代后妃发式从简单的“小两把头”到“叉子头”、再到“大拉翅”都有明显的满族传统特色,点缀这几种发式的头饰,也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下边分别叙述:扁方: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合著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书中,曾讲到“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上”。扁方一般长32—35厘米之间,宽4厘米。厚0.2—0.3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一端似卷轴。梳“叉子头”或“大拉翅”,都起到横向连接的作用。汉代男子盛行戴冠、弁、冕作装饰,装冠、弁、冕连接在一起的是一件12寸长的大簪,从左穿到右。  清代满族妇女的扁方与汉代长簪有类似的作用,且尺寸相同。只是使用对象不同罢了。由此可推断,扁方可能由长簪演变而来的。但是扁方也有尺寸小的,如遇到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头上插一个3寸左右的骨小扁方。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插一白银或白铜小扁方,以示区别。

其实没有特殊意义。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就是体现在语言和服装上。所以作为满族妇女它民族服饰就是旗装。所以戴旗头就是必须的!

清朝后宫的女人不容易,头上总得顶着那么一个比脑袋还大的旗头,压得抬不起头,能进得后宫当得上皇帝的“同房候选人”,在乾隆之前,至少肯定是个旗人。既然是旗人,应该早就懂得旗人的梳头规矩,在入关之前,旗人都是怎么生活的呀?(当然,那时候也还不叫作旗人,我们还是应该称作满族女子。)没错,就是大部分时候在马背上,以骑射为生活重心。那要是长发飘飘,随风飞扬,不但招蜂引蝶,增大阻力,还容易引发事故,因此,满族女子通常都是把长发编成辫子,然后在头上盘成髻。这样不但简洁利索,晚上睡觉的时候,还能把发髻当枕头,真是一举两得。


不过身为女子,无论是怎样豪放不羁的民族,爱美总是天性,最能显示女子美丽的长发既然被盘起来了,怎么也得弄点亮丽的东西装饰上去吧,没有华丽丽的珠翠,一根雕饰的木簪也能凸显女性的柔美。待到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国,慢慢就开始建立起一些制度,这其中便有冠服制度。他后宫的这些后妃命妇也有了不同层次但要求严明的“工作服”,当然也少不了头上的装饰。为了朝冠的需要,她们将束发松散开来放到脑后。




你是否需要了解?

满族的旗头是怎么梳的?
在满汉文化逐渐融合的基础上,满族女子发式被汉族女子所模仿;汉族女子发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满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满汉女子发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变风格,极大的丰富了满族妇女的头饰。其中主要的几种发式有“软翅头”、“两把头”、“一字头”、“架子头”、大拉翅”、“燕尾”、“高粱头”等等,其间...

最近对清朝很感兴趣。他们的服装历史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制成。此服供大阅兵时穿用,平时收藏起来。清代除满八旗外,在蒙古设蒙古八旗,在汉族设汉八旗,参加大阅兵的实为二十四旗。本图为满清八旗服色,从左至右为:正黄旗、正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正红旗镶蓝旗。 清代武士铠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

古人的发型是怎样梳的,哪位同志知道,请告诉哦
在周昉的画作中,仕女的发髻很高,乌黑光亮。发髻上簪之以艳丽的牡丹花,更显得仕女的妖娆多姿。除了牡丹花之外,还可插以各种小花作为装饰。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了一幅《弈棋仕女图》,弈棋贵妇头束高髻,簪花耀顶。她所簪之花即为一种小花。小花配上高髻,显得整个发髻玲珑有致,别有一番...

大家可以给些关于旗袍的资料吗?
这种假髻到咸丰以后更为夸张高耸,演变成为“达拉翅”,被汉人称作“旗头”。汉女则梳平髻,喜戴黑绒布帽和遮眉勒,发型低矮而贴体,更显其低眉顺眼的含蓄气质。 二看着裙还是着袍。旗女穿袍,袍是她们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饰。袍里面穿裤,礼服袍还要加马蹄袖和繁复的装饰与附件。八旗妇女从不穿裙,即使把贵妇朝服中...

清朝服饰的特点
清代女子一般服饰 ⑴旗髻:系指两把头、大拉翅等满族头髻.据<阅世编>记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加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旧京琐记>中记载:”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二把头.”平髻就是将头发自头顶中分为两绺,于...

清朝首饰有哪些
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资料,制成图案精彩的簪头,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较着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画。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不怕摔倒吗?
最近,随着很多清宫剧的热播,大家对清廷后宫妃嫔的服饰和妆容有了更多的了解,头顶鲜艳夺目的旗头,楚楚可人的咬唇妆,华贵锦绣的旗袍,精致高挑的花盆底鞋,随着影视剧的渲染,这些经典的装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同时也会让一些细心的观众产生许多疑问,例如,清朝妃嫔们会什么会在手上戴上长长的...

清朝皇太极时期。女子所穿的衣服、用的首饰、生活中所有到的一切东西的...
外观头顶像一字,也像一柄如意横插于头顶上,因此,有两把头、一字头、如意头种种称呼.在道光以后,妇女以双架插发髻,挽发如双角形,曰架子头.清咸丰以后,旗髻逐渐增高,两边角也逐渐扩大,上面套戴一顶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做成,是为”旗头”或”宫装”,俗谓”大拉翅”.在旗头上面...

清朝头发怎么扎
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这就是俗称的“大拉翅”,是满族贵妇的发式。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

古代对皇帝,太子,公主,皇后的称呼到底是怎样
内宫称皇后,皇妃为娘娘,称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等为老娘娘。后妃自称妾、臣妾、女儿(这个有点诡异- -三桓笔记里说崇祯的时候妃子们对皇上就自称女儿...这个应该是私下的昵称= =||)皇妃在正式场合对皇帝自称为妾某封某氏。对皇太子,皇子内官称太子小爷、千岁爷、主儿、长哥。帝后等长辈称皇子哥儿。(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