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草船借箭家喻户晓,为何说这是一个千古骗局? 诸葛亮草船借箭打一个成语诸葛亮草船借箭打一成语
历史上诸葛亮没有向曹操草船借箭过,而孙权却有一次与曹操对战中,曾经因为离曹操的船队很近,被曹军的将士射箭,后来因为孙权的船只一头射满了箭,船只失去了平衡差点沉到江里,孙权便命令士兵调转船头,船的另一头也布满了曹军的箭,虽然当时孙权没有成功偷袭曹操,但是最后也安全回到了吴军营地,并且当时孙权的船只便是布满了曹军的箭。所以历史上真正跟曹操对战后,满船箭回来的是孙权而不是诸葛亮。
因为曹军都是北方人不善于水战,所以后来失利于赤壁之战。曹操回来之后,便开始提高曹军的水上作战能力。再加上当时东吴与蜀汉的联盟破裂,曹操觉得此时是攻打东吴的最好时机,于是曹操便率兵南下攻打东吴。
当时东吴的孙权与曹操对战了一个月,双方都没有占到优势,所以此时孙权便想突发奇兵,偷袭曹操的船队。于是孙权便亲率一只船只偷袭曹操,但是被曹操发现了,曹操也没有立刻下令兵士向孙权的船只放箭,他等到孙权的船只靠近曹军船队的时候,才开始下令兵士放箭。曹军的箭就像下雨一样射到孙权的船只上,孙权的船只上都是曹军的箭,偷袭失败,孙权便撤回了吴营。
这与三国演义上面草船借箭场景很相似,不同的是诸葛亮是因为没有箭想要从曹操那里借些箭来解决眼下的困局,最后他成功了,可是孙权却没有成功偷袭曹操,但是弄回了曹操的一堆箭。
《草船借箭》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诸葛孔明的计策谋略更是有口皆碑。世人都将诸葛亮喻为智慧的化身,84集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诸葛亮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无瑕光彩照人。
屏幕上的诸葛亮羽扇纶巾潇洒倜傥,好不风流!不难看出,编导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上花费了不少心力。有言道:好花尤需绿叶扶。《草船借箭》中,诸葛亮是理所当然的大腕人物,而周瑜、鲁肃、曹操亦非等闲之辈,曾几何时均各领风骚,有过叱咤风云的辉煌。纵观全剧,诸葛亮好比明月,周瑜、鲁肃、曹操恰似众星,众星捧月,相映成辉。可以这样说,诸葛亮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在周瑜、鲁肃、曹操等诸人物的对比烘托中完成的。
先看周瑜。他连用数计皆被诸葛亮看破后妒火中烧,决心除之。他的令诸葛亮限十日期监造十万支箭的计策不能说不高明:这既可断绝心腹后患,又能巧妙地免遭世人不仁不义的骂名。可他绝没有想到,诸葛亮竟将此生死攸关的大事视若儿戏,不仅反作出三日即可交箭的允诺,还当众立下军令状。剧情的这一张一弛,顿时将诸葛亮放到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上。无形中周瑜自以为必得逞的锦囊妙计变成了诸葛亮鹤立鸡群形象塑造的铺垫。紧接着的草船借箭,诸葛亮如期交令,不由不令周瑜发出“亮乃儒雅真将才,瑜不如也”的慨叹。我们知道,周瑜素以风范儒雅著称且以往对外的计谋每每得手,然而一到诸葛亮手中就被神奇般地化解。这样,诸葛亮的形象就自然高大丰满,自然得以升华。
再看鲁肃。该谋士堪称忠厚仁义之人,忠贤有余谋略不足。剧中编导让他紧跟诸葛亮左右,亦步亦趋,此起彼伏中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烘托得淋漓尽致。请看,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鲁肃何等焦急,星夜赶往诸葛亮处。而此时诸葛亮却情闲志逸逍遥自在稳坐钓鱼台。当鲁肃登上为诸葛亮备好的草船,发现船只向曹军水寨进发大惊失色跌脚捶胸时,诸葛亮却悠哉游哉饮酒抚琴,活脱脱一个在火中一个在水中!这鲜明的对照使人不得不叹服诸葛孔明乃真奇才也。
还有曹操。其虽为一代枭雄,有雄才伟略,但刚愎自用且生性多疑。诸葛亮深谙其脾性,所以敢深入虎穴龙潭而有惊无险,谈笑中长缨在手苍龙待缚。剧中曹操无疑是伟丈夫,当年平黄巾擒吕布败袁术灭袁绍,横扫千军如摧枯拉朽一般。而正因为有了这等对手,方显出诸葛亮的才高八斗,正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试想,若对手平平庸庸不让诸葛亮在惊涛骇浪上露几手,又怎能应验水镜先生“卧龙凤雏,得其一人即可安天下”的谶言?
鲁迅评《三国演义》时对诸葛亮的塑造颇有微词,言誉其才智过人“近似妖”。很明显,他并不赞成任意拔高无限夸大人物形象。而电视剧《草船借箭》则较好地处理了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关系,对原著进行了大胆的合理加工,源于原著高于原著,使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诸葛亮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如剧一开始,屏幕上就特地安排设计了诸葛亮细观“七十二气图”的镜头,其间又伴与鲁肃谈将说才的宏论。这镜头看似闲笔,其实细细口味,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生花妙笔。殊不知,有了这一段,草船借箭就顺理成章天赐大雾就有了出处;有了这一段,诸葛亮就从天上请回了人间,从而摒弃了原著中刻画诸葛亮形象非人非神先知先觉的糟粕。
另外,在草船借箭场景中,编导还有意加进了说书人虚设的桌几上一壶随船摇动的酒,并配以画外的鼓声、喊声和箭射入草束上的声音。众所周知,“诸葛一生为谨慎”,考虑问题无论巨细均极为缜密。这一壶不起眼的酒,绝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寻常道具,它不仅担负着测定草船两侧受箭重量的重任,为诸葛亮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它创设了与舱外杀声震天反差极大但又与诸葛亮形象极其协调的氛围,这无疑大大丰富了原著的表现力,同时为诸葛亮的成功塑造平添了细腻的一笔。
因为草船借箭是小说中才有的情节,在真实的历史上是没有这样的事的,都是虚构的,所以大家才说这是一个骗局。这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在赤壁之战时期,当时曹操统一北方,意气风发,想趁着这个势头攻下东吴,这样就能够哦统一全国了,再这样的背景下,孙权就和刘备被迫联合在一起了,东吴派出了周瑜,刘备派出了诸葛亮,周瑜早就听说了诸葛亮的才能,认为是世人夸大了诸葛亮,所以才想难为一下诸葛亮,看他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
然后周瑜就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成十万只箭头,要不然就军法处置,而诸葛亮就直接答应了下来,诸葛亮一点都不害怕,可是鲁肃给急坏了,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诸葛亮和鲁肃开着几个小船就来到了曹操的大本营,并且船上面还有很多稻草人,曹操以为是敌人袭击,就仓促应战,直接就下令放箭,顿时这几只小船就成了刺猬了,上面布满了箭,诸葛亮就这样完成了任务。
要知道三国演义只是一个小说,在这里面是抑曹扬刘的,而诸葛亮是蜀国的核心人物,其实赤壁之战完全就是周瑜的功劳,可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才能,才给诸葛亮加上了这么一段故事。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确实是蜀国的重臣,可是并没有小说中那么神奇,不仅草船借箭是虚构的,就连空城计也是虚构的,都是为了来突出诸葛亮的才能,故意这样来美化蜀国的。
这也不完全是一个骗局,诸葛亮毕竟对,观看天下还是很有研究的,他只是利用了天气的气候变化才完成了自己所要的计划,不存在骗局一说。
三国演义和三国是不同的,一个是小说,一个是历史,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很多东西是没有的。所以小说只是小说,千万不要相信太多。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历史上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孙权,而且他的目的也不是借箭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贬低诸葛亮,说他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是子虚勿有的?_百...
对于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以及空城计。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范晔的《后汉书》,以及房玄龄等人的《晋书》……这类似的正史中,完全追寻不到这两大事件的影子。不光正史中没影,即便野史,也同样根寻不到这两大事件。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诸葛亮的草船借...
历史上的草船借箭的主角是谁?是诸葛亮吗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这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话说赤壁之战期间,诸葛亮领受周瑜的军令,要在三日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在鲁肃的帮助下,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用几十只草船“借来”十万支箭。“草船借箭”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历史上却并不是这么回事!首先,...
简要说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我们在学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主角实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濡须之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页半,却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使我大开眼界。诸葛亮之所以能够神机妙算,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他心胸宽阔,明知道周瑜是在谋害他,但为了顾全大局,仍旧心甘情愿地去借箭。第二,他博览群书,通天文懂...
用简便的话说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让心胸狭窄的周瑜想杀害自己阴谋落空。历史上“草船借箭”也确有其事,不过实行者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但由于《三国演义》对后世影响颇深,故今人都以为草船借箭乃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就是俗话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个我真的觉得是这三方面的原因 ...
草船借箭曹操为何不放火箭?鲁肃为何说幸好没放?
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草船借箭典故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有一个BUG,那就是为什么曹操只下令射箭,为什么不下令放火箭,当时,火箭火药已经发明,为什么不放呢?鲁肃说幸好没放?难道还留有后手?一,草船借箭典故:当时刘备和孙权双方合作,周瑜一直对诸葛亮信誉芥蒂,因此故意刁难诸葛亮,谎称军中箭矢...
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章的事例来说明?
一、知天文:诸葛亮算出当天会吹东风,要不然船不能迅速逃离.二、巧安排:诸葛亮算出当天是雾天,可以让曹军看不清楚船上是什么,其实是稻草人.三、识人心:诸葛亮知己知彼,他知道曹操的思维模式,多疑,不敢轻举妄动,遇见这样的突袭,只会放箭.四、晓地理:回来的船顺风顺水,表明诸葛亮对地形十分了解...
草船借箭,怎么不用火箭,为何说诸葛亮聪明,曹操也不傻?
但是诸葛亮明显是胸有成竹能够完成这件事,并且因为这一战,轰动了这三国乱世。诸葛亮的站前准备做得十分充足,首先让鲁肃准备了20只草船,并且在船上放置足够多的草人。之后诸葛亮勘探海上气候,在大雾弥漫的当天浩浩荡荡地对曹军发起战争,于是这一场轰动一时的草船借箭就开始。(二)虽然说诸葛亮因...
诸葛亮借箭后面一句歇后语是什么
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诸葛亮相关歇后语:1、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2、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3、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4、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5、诸葛亮...
为何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总喜欢“借”,借东风、草船借箭?
现在来说一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什么总是借东西?比如借东风,草船借箭,借荆州。借东风是向上天来借,草船借箭是向敌人来借,借荆州是向盟友来借,诸葛亮可以同时向上天、敌人、盟友来借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厉害的能力了。一般来说,自己没有就要对外借了,借是最快的方式,如果自己制造的...
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是草船骗借?
1、因为诸葛亮借了箭后,再和曹操交战时,再用曹操的箭作战,等于把箭还给了曹操。2、骗不文雅,能用在诸葛亮这个大人物上吗?3、借更能写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4、骗是偷偷的,借是光明正大的,诸葛亮最后还叫人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