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草船借箭之人真的是诸葛亮么,还是另有其人? 历史上的草船借箭真的是诸葛亮干的吗?
没有,历史上草船借箭的人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
扩展资料:
在三国这段时期,吴国的代表人物孙权曾经真正的借到了对方的箭支。在建安十八年这一年里,孙权和曹操两方在安徽地区展开了斗争,俗话说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但是吴国和大名鼎鼎的曹操相比较来说,终究还是处于弱势,在经过多次的搬弄之后,依然没有得到敌方的回响,彻底的乱了手脚。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孙权贵为皇室,亲身带领着手下前往对方的敌营一探虚实,但是不料,事情败露,被曹操的探子所发现,但是因为孙权此时并没有完全的登陆,很难将其擒获,所以曹操便立马下令,放箭攻敌,因为孙权一直藏匿于船舱这个地方,才保了一条小命。
但是箭支非常的多,整个船只显得十分的薄弱,甚至有想要歪斜之势,情况岌岌可危,孙权急中生智,命令剩下的将领们将船转过来,两面同时受箭,才改变了紧急的现状,而当孙权险中逃生,回到了吴国的属地之后,便命令手下将这些箭支取下来,可以二次利用。
虽然冒了很大的风险,但是还是获得了数目可观的箭支,而曹操则白白的将这些箭支拱手让给了敌方。想必十分后悔。但是在三国这段期间,确实发生了很多有名的战况。令后人值得学习精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正史记载】
《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扩展资料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但在《魏略》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尽管我也很喜欢听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但由于他过分偏爱曹操,所以经常有意无意的贬低诸葛亮。
比如“草船借箭”,易教授否定的理由是“缺乏根据”。但我以为,这种结论下得过于武断:
不错,像“草船借箭”这种事虚构的可能性很大,但你也只能说“可能性很大”而无权认定它“就是虚构”。没有证据说它有,但同样没有证据说它“没有”。《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主传》引“魏略”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大概是“草船借箭”的雏形吧。既然史实都证明确有此类似事情,怎么可以断然加以否定呢?三国是波澜壮阔的改朝换代时期,这中间一定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怎么可能只是正史上记载的那么一点东西呢。毕竟,罗贯中生活的年代距离三国时代比我们今天要近了好几百年,他对三国的了解应该比我们更清楚。当然,即使确有其事,也未必就是诸葛亮的手笔,但同样只能说“未必”而无权说一定就不是诸葛亮的手笔!
还说“草船借箭”:冬季长江,出现大雾是经常的事,并且雾出雾散的时间是比较有规律的,这对于一些善于利用天气的军事将领来说,是绝对不会放过的。就算孙权、周瑜、诸葛亮并不知道具体哪天会有雾,但在想出了“借箭”这一计策后,我把前期所有的准备工作——船只、草人、护航的舰队等等——都做好,只要哪天夜里一起雾就立即出发前往曹营“借箭”,雾快散时就返回,不可以吗?
对曹操来讲,的确很难想到对手是来“借箭”。敌人借大雾来犯,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偷袭,二是引蛇出洞。而不管是那个,在自己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出兵都是不可取的。所以,用弓箭拒敌是非常合乎情理的选择。否定它的存在只能是易先生们一家之言,把结论下死就太霸道了。
至于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我想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第一,“用裹上油布并点燃的火箭”从未见曹操用过,敌军突然出现,现裹油布来得及吗?能有多少现成的?就算有一些并且能射到草人身上,把它拔掉扔到水里就是了;
第二,“火箭”成本高,不宜大量使用;
第三,“火箭”加重了箭的负载,所以影响射程。敌人离得远,“火箭”射不着;离近了,又担心敌人一拥而入,阻拦不住;
第四,雾天不是黑夜,一般光亮对增加视线没有太大帮助,这是一般的生活常识,想必曹操也是知道的——君不见现代生活中,汽车上装有专门的雾灯而不是只用照明灯代替。换言之,用“火箭”对看清敌情帮助不大;
第五,大雾中并非如黑夜一点也看不见,而是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这也是一般的生活常识,所以用普通的箭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至少在曹操看来就可以了,因为他根本没想到来的是“稻草人”。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裴松之注)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历史明确记载借箭人是孙权,并不是诸葛亮。
有的
【正史】:三国演义系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外周瑜的心胸也十分宽广,“嫉妒诸葛亮”纯粹是三国演义为抬高诸葛亮贬低周瑜而虚构
历史上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是孙权,罗贯中为了神话诸葛亮而张冠李戴的
你是否需要了解?
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是诸葛亮的计谋吗?
”(裴松之注)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船回传,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历史明确记载借箭人是孙权,并不是诸葛亮。由以上记载可知,真正的草船借箭是发生在赤壁大战之后,曹操...
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么?怎么是孙权?
“草船借箭”在《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在历史上是孙权。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草船借箭的事情,真的是诸葛亮做的吗?
诸葛亮和周瑜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讲述了一个“草船借箭”的精彩故事。说的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属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和曹操展开了三国史上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期间,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限他十日内打造十万支箭。诸葛亮...
历史上“草船借箭”的是谁?(提示不是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
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人是?
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历史明确记载借箭人是孙权,并不是诸葛亮。译文:建安十八年,孙权坐大船来观军,。曹操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历史上草船借箭之人真的是诸葛亮么,还是另有其人
毕竟,罗贯中生活的年代距离三国时代比我们今天要近了好几百年,他对三国的了解应该比我们更清楚。当然,即使确有其事,也未必就是诸葛亮的手笔,但同样只能说“未必”而无权说一定就不是诸葛亮的手笔!还说“草船借箭”:冬季长江,出现大雾是经常的事,并且雾出雾散的时间是比较有规律的,这对于...
草船借箭是孙权还是诸葛亮
历史上确实有草船借箭这件事,但是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建安十八年,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就这样对峙数日后,孙权借水面的薄雾遮掩,乘轻舟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不料被发现。曹操下令向孙权乘坐的轻舟射箭,虽未射中孙权,但船身因为一侧中箭太多...
为何说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实践者是孙权?
当时孙权命人继续向前行驶了五公里左右才掉头离开了,离开的时候孙权还命令他的手下击打欢快的鼓乐。识破了孙权的计谋之后,曹操还感慨说了生儿子就要生像有孙权这样计谋的人。我们在小学课本学到草船借箭是当时东吴联合蜀国一块攻打曹魏大军,因为蜀国大军比较穷根本拿不出箭矢,后来诸葛亮跟周瑜打赌三天弄...
《三国演义》到底是谁草船借箭?真史上有吗?诸葛亮还是孙权?
《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草船借箭,但正史中并没有,但小说作者这样写是有历史原型的。这个原型就是著名的张巡草人借箭的故事。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55年),安史之乱。次年正月,安史部将张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东曹县西北 70里)等州。谯郡(今安徽毫县)太守杨万石慑于叛军威势欲举...
草船借箭居然不是诸葛亮干的,那到底是谁干的?
看到自己的船因为一侧中箭太多,导致船身倾斜得行将倾覆,孙权立刻下令调转船头,让另一侧再受箭,等到两侧受箭均衡后,安然返航,从中不难看出,“孙权借箭”并非出于事先策划,应该算是一次偶发事件,也并无准备“草船借箭”中的“稻草人”,箭都是直接射 到了大船的木板上。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