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士族社会六大最牛的姓氏,分别是哪六个? 中国古代四大贵族姓是那几个?
姓氏百科·郡望的由来和演变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魏晋至隋唐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
“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时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个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
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内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中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姓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始于西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亦制造舆论,说王氏出于帝舜,他也是天生注定要当皇帝的,并用法律手段公开宣称他们的王姓,是天下最高的望族大姓。
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汝阳袁氏四世五人位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他们在社会上的势力和声望累代延续,各以门第自诩,互相标榜,组合成一种具有特殊身份、享有特殊权利的社会集团。魏晋南北朝时,这些世家大族被称为“大姓”、“高门”、“士族”、“著姓”、“冠族”、“右姓”。高门望族的子孙即便迁徙外地,习惯上仍举原籍或始祖发祥地的郡名作为标志,后世称之为“郡望”。
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样、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如赵姓有天水、南阳、金城、下邳四望,以天水赵最为尊荣。李氏有陇西、赵郡两望,以陇西李为显贵。而王姓由于姓源支脉繁多,分布广泛,郡望多达二十一望,其中以太原王、琅琊王最为著称。这样郡望成为区别宗支派系、亲疏、尊卑的一种重要标志,后世有关姓氏研究的著述,均把郡望列为主要内容,详加考辨。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他们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总的说来,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当时用以铨选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
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
但是,以家族为基础而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很快就垄断了荐举权,其结果便是只论门阀家世,不论才行品德。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士族不仅各自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士、庶之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
在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门第阀阅而有等级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为“膏梁”,有令、仆(射)者为“华腴”,有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为“丁姓”。
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引证的家谱、家传达数十种之多。这种别贵贱、分士庶的门阀制度,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十分流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习俗。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在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皇帝对有功的臣僚赐“国姓”以示褒扬,接受赐姓者无不以此为荣。
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在编修姓氏书时,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崔姓为第一,皇族李姓为第二,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涉,改李姓为第一,外戚之姓为第二,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到拒绝。
最能说明姓氏贵贱,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是国姓,当然位居榜首,钱为吴越王之姓,其余六姓为皇后外戚之姓。
在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做了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磾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隋唐时期实行开科取士,任官选吏不争论出身,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权,但却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宗室亲贵和功臣元勋,即新的士族集团。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梁则安定,张则河东、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这里王氏说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题郡望,以致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之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事见《史通·邑里》)。
宋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标,比如,刘攽有两种著作分别题为《彭城集》和《中山诗话》,这里,彭城和中山均为刘氏郡望,并非其人籍贯,刘攽之籍贯在临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铉本是庐州人,却自题郡望曰“吴兴”。
明清时人也不乏标识郡望之例。如,明代郑真本是浙江鄞县人,其别集却题为《荥阳外史集》,荥阳者,郑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苏州人,却自题郡望曰“河东”。
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据资料统计,在当今台湾2200万人口中,汉族占96.4%以上,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台湾同胞每遇红白之事,多在门前悬挂标有郡望的灯笼,以示世人。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族游观先,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资料:作者:哈哈儿转贴自:恶人谷珠楼|www.fpe95.com点击数:495
中国最牛的姓氏是刘氏,这个姓氏出来了66个君王,统治中国好几百年的时间。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刘氏君王有刘邦、刘备、刘秀、刘恒等等。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姓氏都做过君王的位置,比如朱姓、李姓、曹氏、司马氏等等,而做君王最多的一个姓氏是刘氏。
我们看一看刘氏一共统治了中国多少年?刘氏最早做到君王位置的是刘邦,刘邦时代一直到王莽时代正好是200年。后来王莽在中间捣乱了几年,不过很快就被刘邦的后代刘秀恢复政权,刘秀一直到汉末的汉献帝,这个期间正好是200年。就单单刘邦开创的汉朝就控制了中国400年,在这400年里一共有24个君王。
再到后来蜀汉、前赵、宋、南汉、后汉、北汉等的王朝,全部都是由刘氏来开辟的,而这些朝代们控制中国杂七杂八的加起来200多年,这些王朝里的刘氏帝王加起来也是好几十个。
据统计刘氏一共出来66个君王,控制中国有600多年的历史。毫不夸张的说刘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比如汉朝的独尊儒术,很好地建立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发展的汉文化,让中国华夏民族融合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些是其他姓氏不可比及的。
专家用了十六个字来评论刘氏一族,说“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响之巨,万姓之首”。这个评论也是非常符合刘氏对历史做出的贡献。
现在的刘氏发展也是非常庞大的,刘氏的总人口都已经超过一亿了,人口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不过大多数都还在中国。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特殊的时期是士族社会。士族才是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俗话说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士族,无论朝代怎么更迭,当高官的始终是那么同一批人。这些士族都是几百年传承的大家族,他们累世为官,经济实力雄厚,手下有大量的私兵、奴仆,连弱势的皇帝都要看他们的脸色。
在长达几百年的士族社会里,其中有六家实力最强,影响最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士族社会里最牛的六大姓氏。
一.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起自西汉,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两代三公了。后来经过东汉一代的发展,已经是势力强大的地方大族了。三国建立后,琅琊王氏的代表王祥投靠了司马氏,于是成为了司马氏的开国元勋,被尊为三老、太傅。琅琊王氏就此势力腾飞,兄弟子侄遍布朝廷,成为顶级士族。
随后西晋王朝自己八王之乱,引发了五胡乱华。这时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导带着琅琊王司马睿过江,到江东建立了东晋。琅琊王氏是东晋王朝的擎天巨柱,对外王敦掌握军权, 对内王导掌握政权,东晋军政都出于王氏一门,琅琊王氏就此成为了东晋顶级执政门阀。此后东晋到宋齐梁陈四朝,琅琊王氏出了三十多位宰相、十多位皇后、四十多位驸马,是侨姓门阀王庾桓谢之首。
二.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起于曹魏,在高平陵之变后站到了司马懿一方,就此成为了士族一员。但是陈郡谢氏真的成为顶级门阀还是淝水之战。谢安坐镇后方,由谢玄组建的北府军在陈郡谢氏经营了十多年的豫州击败了前秦苻坚的几十万大军,就此挽救了整个东晋王朝。可以说,淝水之战后,陈郡谢氏一飞冲天为顶级门阀,一门四公,权势显赫之极。此外,谢氏精于文化,涌现了谢灵运、谢眺等著名的文学家,还有才女谢道韫。陈郡谢氏是侨姓四大士族王谢袁萧的第二位,仅次于陈郡谢氏。
三.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是东汉时期与汝南袁氏齐名的大士族,连续四代有人出任太尉,号称四世三公。后来三国时杨修被曹操所杀,弘农杨氏一时衰落,但到了西晋时很快就重新以外戚的身份崛起。杨骏、杨济、杨珧三杨权倾朝野,专权执政。后来天下大乱后,弘农杨氏退保乡里,直到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后,才重新崛起。
后来宇文泰割据关陇,建立关陇集团,弘农杨氏作为关陇豪族也加入其中,其中尤其有三支实力最强,一支就是隋朝皇室的隋宗室,以隋文帝杨坚、隋炀帝父子的皇族为标志,一支以观德王杨雄的后裔的观王房,另一支是以杨素为标志的越公房。这三支都在后来与唐朝宗室联姻,唐朝一共出了十一位宰相。
四.河东裴氏
河东裴氏也是传承几百年的大家族,在西晋时就与琅琊王氏齐名,号称“八王方八裴”。在南北朝时的河东裴氏极盛,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其中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
五.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是河北大士族,在三国时就已经有崔琰、崔林兄弟官位显赫,后来更是在乱世侨姓南渡之后,成为了留在中原的“天下第一高门”,清河崔宏、崔浩父子势倾北魏朝廷,历仕三代,为北魏统一立下了大功。后人称颂崔浩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北朝隋唐时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整个唐朝出了十位宰相。
六.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出自秦汉,西汉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就是陇西李氏的始祖。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于是, 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著,门第高华,后来也跻身关陇集团,尤其是陇西李氏的李渊灭隋,建立唐朝,李氏成为皇族,唐朝时还连续出现了10位出自陇西李氏的宰相。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中国十大名门望族,传承千年!快来看看你是哪个名门之后?
汉代时期,李广和李蔡两位著名人物的出现,使陇西李氏在历史的舞台上更加显赫。到了隋朝,陇西李氏权倾朝野,李渊灭隋,建立唐朝,李姓成为国姓,陇西李氏的地位更上一层楼。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将李氏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赐姓李,使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发展成为...
古代姓氏中尊贵的“五姓七望”:你是名门望族之后吗?
比如博陵崔氏在当时一共诞生了15位宰相。在这一历史时期,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也被称为“五姓七族”、“五姓七家”。陇西李氏 首先,李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总...
你是这些姓氏吗?中国最古老的家族排名
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等五姓高门士族并列为中原的显贵家族。唐高宗颁布法令禁止这些家族自行婚娶,进一步彰显了其社会地位。到了唐朝,陇西李氏更是连续出了10位宰相,成为国家政治的重要支柱。陇西李氏的文化兴起于周秦时期,显于大汉而盛于大唐。它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等齐名,是中国优秀传统...
唐朝八大姓氏贵族姓氏和普通的贵族姓氏都是哪些姓?
唐朝八大贵族姓氏包括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陇西李氏。此外,还有两个普通贵族姓氏,分别是京兆韦氏和河东裴氏。这些姓氏在唐朝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士族政治或称世族政治、贵族政治、门阀政治,起源于东汉中期,并在唐朝末年逐渐消亡。尽管存在这样的历史...
中国十大顶级姓氏
中国的姓氏数量特别多,据统计,记录在文献中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个字的146个。如果你熟读百家姓,自然知道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等。其中很多姓氏不但树大根深,枝叶繁茂,形成了出将入相的名门望族,同时也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与发展产生了既...
唐朝的国姓是什么
唐朝有五个姓氏身份最高:李、王、郑、卢、崔。别看唐朝时“李”姓是国姓,还排在第一位,其他四姓还真的看不上它呢。何为什么呢?中国古代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世家大族。他们要么富甲一方;要么手握重兵;要么是书香世家。当然更多时候,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得有一定的影响力。重要的是...
唐朝的八大贵族姓氏分别是什么?
在唐时,次于“五姓七家”的士族,是京兆韦氏(16位宰相)、河东裴氏(17位宰相)、河东柳氏(3位宰相)、河东薛氏(2位宰相)、弘农杨氏(11位宰相)、京兆杜氏(10位宰相)。前四个为“关中四姓”。而京兆韦氏更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核心成员;河东裴氏则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懿夫...
中国古代十大家族排行榜
一、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
我国古代四大贵族姓氏的详细介绍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王氏的始祖是是黄帝的四十二代后人、东周的王子乔,王子乔本名姬晋,字子乔,周灵王的太子,人称太子晋,约生于公元前 565年,卒于公元前 549年。在中国历史上,各姓氏的发祥地或著名人物出生、居住地,称为地望或郡望,王氏郡望共有二十一处,...
七宗五姓七宗五姓影响力与消亡
唐代出现了明经科李党(山东世族官员)与进士科新锐牛李党争。中国士族政治从东汉中期萌芽,至唐朝末年逐渐消亡,但历史上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两晋北朝和唐朝。唐朝士族政治不仅没有暗淡,反而再次奇异地辉煌起来。在一种感觉上认为士族政治逐渐削弱消亡,这是一种误解。崔、李均有两支,唐时“四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