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将法的孔明计激周瑜 诸葛亮计激周瑜

作者&投稿:怀娅 2025-05-20
简述孔明用智激周瑜共破曹操

“孔明用智激周瑜共破曹操”出自《三国演义》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曹操大军压来,老将黄盖力主抗曹,他请孔明以孙、刘联兵破曹之策,说动孙权。诸葛亮为使孙权打消顾虑,增强抗曹信心,先以言词激之,后以权衡利害得失动之,使孙权接受破曹之计。
孙权因事关东吴存亡,忧虑不安,吴国太提醒他“外事不决问周瑜”,他急速派人去鄱阳湖将水军都督周瑜召回议事。
周瑜归,鲁肃引诸葛亮与周相会。鲁肃问周瑜主和还是主战,瑜本意主战,却故意说主和,鲁肃信以为真与其争论。诸葛亮早已看出周瑜心思,要智激周瑜,在一旁冷笑不语。
瑜问之,亮也故意说主和,提出只要将江东二乔送与曹操,操必退兵,并曲引曹植《铜雀台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二句,证明曹操确想得到二乔。
瑜听罢,大骂曹操欺人太甚。亮假作不解,瑜说明“大乔乃孙策之妻,小乔则是瑜妻。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共破曹操”。诸葛亮见周瑜不甘受欺,乃答应同商破曹之计。
诸葛亮和周瑜的一番话被周瑜爱妻小乔听到,她对周瑜说:“即使曹贼不是专为我姐妹而发兵,一旦江南沦落,妾身与儿女们必落于曹贼之手。”此语更使周瑜决心抗曹。

扩展资料:
相关人物:
1、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避乱荆州,躬耕于南阳。
后来辅佐刘备联吴破曹,逐渐与吴、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蜀汉建立,亮为丞相。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出师伐魏,因连年征战,积劳成疾,卒于军中。
2、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仪表英俊,聪颖过人,人称“周郎”。208年,孙刘两军联合,周瑜火烧赤壁,大破曹军。
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器量狭小,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而死。

周瑜应孙权之召来到柴桑,在周瑜面前,东吴的文官武将各持已见,争论不休。孔明见到周瑜后,巧妙地背诵了一遍曹操命曹植作的《铜雀台赋》,智激周瑜。周瑜在孙权面前,详细地分析了曹军的劣势,从而坚定了孙权的决心,于是孙权便拜周瑜为大都督,率军抗曹。

此计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和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共同抗曹,鲁肃带他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见孙权碧眼紫髯,一表人材,自知难以用言语说动,便打定主意要用言语激他。寒暄之后,孙权问道:“曹兵共有多少?”诸葛亮答:“马步水军,共100余万。”孙权不信。诸葛亮说:“曹操在兖州时,就有青州军20万;平定河北,又得五六十万;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万,现在又得荆州兵二三十万:如此算来,曹兵不下150万。我只说100万,原因是怕惊吓了江东之士。”鲁肃听后大惊失色,一个劲向诸葛亮使眼色,诸葛亮却装看不见。孙权又问:“曹操部下战将,能有多少?”诸葛亮说:“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不下一二千人!”孙权道:“曹操有吞并江东的意图,战与不战,请先生为我下决心。”诸葛亮说:“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又新破荆州,威震天下,现在即使有英雄豪杰要与他抗衡,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才逃到这里。希望将军您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他抗衡,就不如早一点与其绝交;如果不能,为什么不依众谋士的主张,向他投降呢?”
孙权道:“就如您所说的,那么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名壮士罢了,尚能笃守节义,不受侮辱,更何况身为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的刘豫州。事业不成,这是天意,又岂能屈处人下?”孙权听了,不禁勃然大怒,退入后堂。众人都笑诸葛亮不会说话,一哄而散。鲁肃则一个劲埋怨诸葛亮,批评他藐视孙权。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问我,我岂能说?”鲁肃听罢,赶紧跑到后堂告诉孙权。孙权回嗔作喜,又出来与诸葛亮相见,并设酒宴款待。经请葛亮一番实事求是地分析,孙权果然进一步坚定了抗曹决心。
周瑜系江东主战派的核心。但是,他在与诸葛亮相见时,却故意反说宜降不宜战。鲁肃不知是诈,与周瑜当面争辩起来。诸葛亮装作主张投降的样子,然后说:“我有一计,既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必亲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两个人到江北给曹操,百万大军就会卷旗卸甲而退。”周瑜问道:“用哪两个人?”诸葛亮说:“我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十分壮丽的楼台,称之为‘铜雀台’,并且广选天下美女置于其中。曹操原本就是个好色之徒,他很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长曰大乔,次曰小乔,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经发誓说:‘我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于铜雀台,以乐晚年。如此,虽死也没有什么可恨的了。’可见,他率百万雄兵,虎视江南,其实不过是为得到这两个女子。将军何不去找那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得到她们之后,心满意足,必然班师回朝。”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乔,有什么证验没有?”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下笔成文。曹操曾经命他写了一篇《铜雀台赋》。赋中的意思,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娶二乔。”周瑜道:“先生还能记得这篇赋吗?”诸葛亮说:“我爱其文采华美,曾经把它背了下来。”说完,当即将《铜雀台赋》背诵了一遍。其中“揽‘二乔’于东南今,乐朝夕与之共”一语,果然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的意思。周瑜听罢大怒,站起来指着北方大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连忙劝阻说:“当年汉朝皇帝曾以公主和亲,今天为了退敌,这民间的两个女子有什么可惜的呢?”鲁肃道:“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即孙策,孙权之兄,其时已死)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诸葛亮佯装惶恐道:“我确实是不知此事,矢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道:“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于是,二人遂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国演义中都用了什么计
《三国演义》中三十六计都用上了,如:欲擒故纵——刘备三让徐州城 激将法——诸葛亮计激周瑜 反间计——周瑜假书赚蒋干 无中生有——程昱用计诳徐庶 苦肉计——周瑜导演苦肉计 美人计——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围魏救赵——孔明一纸救江东 混水摸鱼——庞德设计下长安 十面埋伏——孔明设伏擒...

激将法出自哪里?
《孙子兵法》中说:"怒而挠之."就是说对于易怒的敌将,要用挑逗的方法来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轻举妄动),这就是激将法。激将法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和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诸葛亮用兵是一把好手,诸葛亮最爱用的办法一就是军令状,...

三国里哪一回有无中生有这个故事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三国战例 孙权决计破曹操  曹操率军南下,想灭刘备,趁机夺取东吴。刘备刚被曹操打败,只得联合东吴来抗曹。于是派孔明来见周瑜。周瑜这时候牛起来了,毕竟有人来求我了,应该摆出大恩公的模样。然后当着孔明的面,说曹军不可抵挡,如何如何。鲁肃是主战的,不想投降,...

关于诸葛亮机智过人的事例有哪些???
草船借箭,回答者:fenghuiwa - 试用期 一级 3-28 17:45 木牛流马 空城计 七擒七纵 八阵图 草船借箭 三次锦囊妙计 激将法(诸葛亮计激周瑜)围魏救赵(孔明一纸救江东)十面埋伏——孔明设伏擒张任 疑兵之计——孔明设疑胜曹操 各个击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诸葛亮七擒孟获 ...

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真的对江东二乔有非分之想吗?
《三国演义》中,曹操接受刘琮的荆州基业以后,顺流直下讨伐孙权。因为荆州在曹操的手里,长江天堑对于孙权集团来讲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在江东是一片力主投降的声音。周瑜本身是主战派,但是在诸葛亮的面前却装作一副投降派的样子,引出“孔明用计激周瑜”一事。曹操建立铜雀台,收罗天下美女。诸葛亮谎称...

诸葛亮哭周瑜的歇后语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这个歇后语的意思是指戏剧中的假戏变成了真做,比喻假的事情变成了真实的事情。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借刀杀人,利用周瑜气量小的特点,用激将法等计策刺激周瑜,使其发怒并攻打曹仁,最终导致周瑜病死在战场上。

三国演义计谋故事
十二.无中生有——程昱用计诳徐庶 十三.上楼抽梯——刘琦上楼抽梯问计 十四.虚虚实实——张飞沉着退敌兵 十五.激将法——诸葛亮计激周瑜 十六.反间计——周瑜假书赚蒋干 十七.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 十八.苦肉计——周瑜导演苦肉计 十九.美人计——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十.利而诱之——丁斐牛马...

三国演义片段赏析
因此,鲁肃一心要周瑜和孔明两人尽快达成一致意见,谁料一见面,周瑜首先一再以反话激孔明,想让诸葛亮有求于他。然而诸葛亮偏偏将计就计,顺着周瑜的思路也以反话刺激他,并且故意装糊涂,不知道“二乔”是孙权、周瑜的妻子,并且恶毒地“造谣”说曹操南下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取这两个女子,因而他给周瑜出...

求三国演义“激将法”的总体概括,50字左右,谢谢
激将法是人们熟悉的计谋形式,既可用于己,也可用于友,还可用于敌。激将法用于己的时候,目的在于调动己方将士的杀敌激情。激将法用于盟友时,多半是由于盟友共同抗故的决心不够坚定。诸葛亮对东吴用的便是此计。激将法用于敌人时,目的在于激怒敌人,使之丧失理智,做出错误的举措,以己方以可乘之机。

三国演义中几个有名的计策
十二.无中生有——程昱用计诳徐庶 十三.上楼抽梯——刘琦上楼抽梯问计 十四.虚虚实实——张飞沉着退敌兵 十五.激将法——诸葛亮计激周瑜 十六.反间计——周瑜假书赚蒋干 十七.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 十八.苦肉计——周瑜导演苦肉计 十九.美人计——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十.利而诱之——丁斐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