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故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

作者&投稿:职咳 2025-05-20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100字

东汉末年,曹操摔兵南下,进攻刘备和孙权的联军。东吴都督周瑜决定用火攻破曹军。一切准备好了,周瑜突然想起,必须要刮东南风才能火借风势,取得成功,而当时是冬天,刮的是西北风,那里来得东南风呢?周瑜急得病倒了。诸葛亮猜透了他的心事,给他写下了十六个字的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忙向诸葛亮请教办法。诸葛亮懂得天文,知道几天内会刮东南风,就说自己能用法术借来东南风。后来,果然刮起了东南风,使吴军火攻成功,曹军大败而归。



扩展资料:
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并没有呼风唤雨之能,指挥赤壁之战的人是周瑜,东风是长江上的一种自然现象,长期在当地操练水军的周瑜和黄盖对什么时候起东风非常清楚,他们聪明地抓住了这一战机打败了曹军,此外周瑜心胸也非常宽广,与演义描写不同。
不过《三国演义》本属小说,此段诸葛亮神坛作法借东风一事,后世有两种看法:一方认为是书中诸葛亮以法术借来东风,作者编撰以塑造丰满其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另一方认为书中实际上并未正面直接明言诸葛亮以法术借来东风。
只是以丰富的气象学知识预测到会有东风,因此诸葛亮在七星坛上只是装腔作势装作使用法术,同时震慑江东。书中提及作法借东风也都是借角色之口在对话中说起,并无作者叙述行文直接确认是法术所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借东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烧赤壁

琳琅故事会

琳琅故事会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如下:

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共同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可是火攻需要东南风,此时是冬季,只有西南风,怎么办呢? 

周瑜因火攻的计谋无法实现,急得口吐鲜血,病倒在床上。诸葛亮得知后,写下了十六大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赶忙请教破敌对策,诸葛亮预测到近期肯定会刮东南风,于是答应了七星坛借东风。

拓展知识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2、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例句: 我们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钱到位,一切都没问题。



赤壁大战之前,周瑜定计用火攻破敌,一日周瑜检阅水军时忽然想起不刮东风火攻便无法实行,一时急火攻心而病倒。诸葛亮前来探病猜到了周瑜的病因,便在药方上写下了“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大惊,便向诸葛亮请教破敌之策,诸葛亮便表示可借东风破敌。

后人就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作好,等待行动。
拓展资料:
出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文为: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影响: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大战之前,周瑜定计用火攻破敌,一日周瑜检阅水军时忽然想起不刮东风火攻便无法实行,一时急火攻心而病倒。诸葛亮前来探病猜到了周瑜的病因,便在药方上写下了“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大惊,便向诸葛亮请教破敌之策,诸葛亮便表示可借东风破敌。

后人就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作好,等待行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文为: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做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作品名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外文名称
Everything is ready, only owe the east wind
作品别名

创作年代
元末明初
作品出处
《三国演义》
词目
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发音
wàn shì jù bèi,zhǐ qiàn dōng fēng
【英译】
All is ready, but there is no east wind.; All is ready except what is crucial.;
【释源】
《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近义词】
精心筹备、谋划良久
【反义词】
毫无进展、毫无起色
英文翻译
Everything is ready, only owe the east win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成语举例:我们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机器一来,马上就可以安装了。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分句;指等待时机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三国时期[1]
说解
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做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做好,等待行动。
解释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火烧不起来。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事件人物
诸葛亮
详解
典故溯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成语故事
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以后,于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准备进攻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统一天下。
当时,刘表已经病死,他的儿子刘琮懦弱无能,不战而降。公元208年,曹操收编了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向长江推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
这时候,刘备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驻守。他听到曹操大军南下,决定把人马撤退到江陵(今湖北江陵)。曹操赶到襄阳,听说刘备向江陵撤退,又打听到刘表在江陵积了大批军粮,怕被刘备占去,于是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刘备。刘备的人马,被追来得曹操的骑兵冲杀得七零八乱。
被曹军大败后,在退军途中刘备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想说服孙权一起抵抗曹操。正好孙权怕荆州被曹操占领,也想和刘备一起抗曹。
诸葛亮对孙权说:“刘将军虽然败了一阵,但是还有水军二万。曹操兵马虽然多,远道追来,兵士也已经筋疲力尽。再说,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荆州的人对他们不服。只要我们协力同心,一定能够打败曹军。”孙权听了大喜,于是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将,率3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5万人沿着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性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将领蔡瑁、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军发起火攻。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周瑜一看,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是神人啊: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诸葛亮猜中,便请教破敌之策。诸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他预测到近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有呼风唤雨的法术,借给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你看怎样?周瑜高兴地说:“不要说三天三夜,只一夜东南大风,大事便成功了”。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马上进兵。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然后登坛烧香,口中念念有词,装作呼风唤雨的样子。
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黄盖借着风势带船猛冲进曹军水寨放火。曹军的船阵很快地都烧了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水寨烧了不算,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大半。
赤壁一战,曹操损失惨重。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2]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故事
答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出自古代战争中的一句谚语,意味着一切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只差一个关键的因素来促成成功。在这个故事中,“东风”象征着那个决定性的因素。详细解释:一、背景介绍 在古代中国,战争往往注重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考量。为了发动一场战役,通常需要在各方面的准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主人公是谁啊···?讲讲这个典故啊··谢谢_百...
1. 故事背景设定在公元208年,曹操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刘备和孙权联手抗曹。2. 面对曹操的兵力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决定采用火攻策略,但需东南风助阵。3. 周瑜因缺少东风而焦虑,病倒在地,诸葛亮探望时暗示自己有办法借来东风。4. 诸葛亮告诉周瑜自己能呼风唤雨,承诺会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1、故事:东汉末年,曹操摔兵南下,进攻刘备和孙权的联军。东吴都督周瑜决定用火攻破曹军。一切准备好了,周瑜突然想起,必须要刮东南风才能火借风势,取得成功,而当时是冬天,刮的是西北风,那里来得东南风呢?周瑜急得病倒了。诸葛亮猜透了他的心事,给他写下了十六个字的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

借东风故事情节概括 50字
借东风故事情节概括:诸葛亮又与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承认自己...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意思是什么?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意思是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火烧不起来。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原意思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做好,等待行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什么意思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意思是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比喻一切都已齐备,只差最后一点。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句是“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故事讲的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做好了一切准备,忽然...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什么意思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各路群雄纷纷招兵买马,争抢天下。当时曹操平定了北方,就打算进一步统一天下,于是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刘备正屯兵于樊城,没料到曹军忽然到来,只好仓皇逃走,并派诸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哪个典故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文为: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做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成语寓意:无论做什么...

孔明借东风的典故简短30字
诸葛亮当时在周瑜军中担任军事顾问,他洞悉周瑜的困境。诸葛亮提出了解决方案:“火攻曹军需东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便要求诸葛亮想办法“借”来东风,诸葛亮自信地答应:“可以借。”于是,诸葛亮在军中建造了一座七星坛,装模作样地上坛作法,声称要“借东风”。到了战斗的那天,果然东南风...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是出自哪个典故
典故溯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做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曹军中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