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托孤大臣为什么在后来杀光了皇室血脉?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周勃杀害刘邦的嫡孙,这场政治事件,恐怕是历史上被遮盖得最严实的恶性案件之一。希望您能看到结尾,我对这个事件的判断,可能会颠覆你的史观。
公元前180年,称制八年的吕后去世。吕雉刚死,由周勃、陈平导演的平定诸吕叛乱事件爆发。蹊跷的是,诸吕被屠杀殆尽后,汉惠帝刘盈在世的四个儿子,包括少帝刘弘,全部被杀害。
高祖刘邦生前曾说:“安刘者勃也。”可事实上,周勃成了给刘邦“除根”的凶手,把刘氏嫡系给灭绝了。
对这段离奇的历史,史料记载及后世史学家的各种解释,都存在很大漏洞。我个人认为,
所谓诸吕叛乱根本不存在,所谓“安刘”的周勃,就是个为个人私利而作乱的贼臣。
这场事变有很多事实被隐藏,周勃能安全着陆,其背后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利益交换。
平定诸吕叛乱中,几个无法解释的疑问
平定诸吕谋反事件漏洞百出,很多史学家都对此提出过质疑和分析,不过,这些解释都不能完全说得通,甚至过于牵强附会。限于篇幅,我把最大的三个疑点罗列如下:
1.吕氏真的谋反了吗?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提出过质疑和分析,不做详细论证,结论很简单:吕氏作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没有谋反的动机,更没有任何谋反的举动,这是一场赤裸裸的冤案!
看到结尾,你会同意我的观点:所谓平定诸吕叛乱之说,其实就是掩盖事实真相的政治宣传!
2.刘恒凭什么摘了刘襄的桃子?
吕氏被灭,是两股势力合作的结果,一是以周勃、陈平为领导的功臣势力,二是以刘襄为核心的藩王势力。
按照双方的“合作协议”,政变成功后,刘襄应该被拥立为继任皇帝。可奇怪的是,与事件毫无瓜葛的代王刘恒,却横空杀出,抢了刘襄的龙椅。
对这件事的解释,主流观点认为,齐王的舅舅驷钧德行败坏,存在吕氏外戚专权的可能性,同时刘襄过于强势,不利于功臣势力摆布皇权。所以,他们选择了外戚势力薄弱,又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
其实这个说法有点牵强。驷钧专权与刘襄强势,本就是个矛盾的说法,这种似是而非的模糊说法,根本不可信。刘恒有没有可能会被周勃等人误认为是“面瓜”?不可能!作为代王,他的表现人所共知,怎么可能会隐藏得住?
再说了,刘恒再面,还能比小娃娃刘弘面吗?所以,刘恒摘桃子的理由,现存的主流观点站不住脚!
3.“安刘”为何要灭了刘邦嫡系子孙?
事件的最大漏洞,就在刘盈的儿子们被杀绝。刘盈有七个儿子:
长子刘恭,即前少帝,吕后四年被杀;
次子刘彊,吕后五年病故;
三子刘不疑,吕后二年病故;
四子刘弘,即后少帝,平诸吕行动中被诛杀;
五子刘朝,封淮阳王,平诸吕行动中被诛杀;
六子刘武,封常山王,平诸吕行动中被诛杀;
七子刘太,封梁王,平诸吕行动中被诛杀;
前少帝刘恭被吕后杀害,刘恭和刘弘当皇帝的八年间,吕后称制,俩小皇帝都是傀儡。如果周勃“安刘”,他就应该在灭掉吕氏后,将皇权还给少帝刘弘。可结果却是,包括刘弘在内,兄弟四人全部被他们杀害,导致刘邦的嫡系灭绝。
后人的解释是,因为汉惠帝的儿子们都是假的,刘盈不育,吕后挑选吕氏子弟,冒充皇子。所以,必须对这几位所谓的“皇子”斩草除根。
这话你信吗?假冒皇子有那么容易吗?既然是造假,为何造出七个?那不更容易被识破吗?假如七个儿子有真有假,那也说不通,有真的就没必要再造假。
我认为,这七个儿子都是刘盈的骨血,所谓假儿子说法,无非是为了给自己杀害皇室嫡系,编造一个理由而已!
汉文帝与周勃之间无法言表的微妙关系
刘恒登基前后,与周勃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古怪的事件,我认为这里面也充满玄机。
1.刘恒为何迟迟不敢进京?
自己被选为下任皇帝的消息传来,刘恒的表现相当谨慎,代王府邸的大佬们争执不下。被馅饼砸中的事太罕见,何况这次是一把龙椅,害怕掉进陷阱,是人之常情。
薄昭作为刘恒的代表,先去了一趟京城,与周勃等人面谈后,才确信这次不是陷阱。可是即便如此,刘恒还是不敢动身,在宋昌竭力催促下,他才心怀忐忑地踏上进京之路。
不说沿途的防备措施,即便到了京城,刘恒也是高度紧张,不敢住进皇宫,不见臣僚,令宋昌等人接管皇宫宿卫等等。
谨慎是应该的,但是谨慎到这种程度,说明刘恒获得信息恐怕不那么简单,他始终担心会遭遇某种未知的暗算。那么,刘恒到底获得了哪些令他不安的信息?
2.周勃为何请求单独面见刘恒?
刘恒还没来得及休息,周勃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单独与他面谈。刘恒传话:若为公事,明日朝堂当着大伙儿面说,若为私事,对不起,皇帝没有私事!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阴部的时候身受箭伤,回到长安后没有多久病情就加重了。临死之前,吕后问他死后朝中事宜将要如何安排,于是刘邦就委任了托孤大臣,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托公大臣在15年后将刘邦的嫡孙全部杀死,只留了一个老实好摆布的刘恒,其原因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
刘邦去世前委任王陵、陈平、周勃为托孤大臣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后,他的嫡长子刘盈继位刘盈在太后吕雉的辅佐下任用了萧何曹参为丞相。吕雉并没有重用刘邦委任的托孤大臣而是用了自己的忠臣,然而刘盈只在位七年后就去世了,刘盈去世后吕雉立刘盈的庶长子刘恭为太子登基。刘恭登基后知道了自己的生母是被吕雉迫害而死的,说长大后要报复吕雉,吕雉害怕刘恭将来会做乱于是将他囚禁最终暗杀,刘恭去世以后刘弘继任皇位对吕雉毕恭毕敬,直到吕雉死后刘邦委任的托孤大臣才开始兴风作浪。
吕雉在位时多方扶持自己娘家吕氏一族,于是在吕雉死后周勃联合陈平开始了对吕氏家族的报复计划,在朝中大臣们纷纷说刘弘并非是汉惠帝的亲生儿子,于是要求重新立代王刘恒为天子刘洪本就是当初吕后扶持上位的,登基后仍然是吕后掌权,吕后掌权后对老臣周勃,陈平等十分严苛,因此吕后一死年轻的刘弘就没有了靠山,而周勃陈平为了恢复刘氏皇室的权力和自己的利益,于是直接将汉惠帝的六个儿子,也就是刘邦的六个嫡孙全部杀死,这刚好就是刘邦死后的第15年。
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其中有五个儿子都是吕后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去世,吕雉死后刘邦就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代王刘恒另一个就是淮南王刘长,刘长从小没有母亲,是被吕后从小抚养长大,恒王从小老实本分因此吕雉并没有杀他。吕雉死后,托孤大臣将刘邦所有的嫡孙全部杀死后,只剩下老实好拿捏的恒王像傀儡一样好拿捏。
周勃杀害刘邦的嫡孙,这场政治事件,恐怕是历史上被遮盖得最严实的恶性案件之一。希望您能看到结尾,我对这个事件的判断,可能会颠覆你的史观。
公元前180年,称制八年的吕后去世。吕雉刚死,由周勃、陈平导演的平定诸吕叛乱事件爆发。蹊跷的是,诸吕被屠杀殆尽后,汉惠帝刘盈在世的四个儿子,包括少帝刘弘,全部被杀害。
高祖刘邦生前曾说:“安刘者勃也。”可事实上,周勃成了给刘邦“除根”的凶手,把刘氏嫡系给灭绝了。
对这段离奇的历史,史料记载及后世史学家的各种解释,都存在很大漏洞。我个人认为,
所谓诸吕叛乱根本不存在,所谓“安刘”的周勃,就是个为个人私利而作乱的贼臣。
这场事变有很多事实被隐藏,周勃能安全着陆,其背后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利益交换。
平定诸吕叛乱中,几个无法解释的疑问
平定诸吕谋反事件漏洞百出,很多史学家都对此提出过质疑和分析,不过,这些解释都不能完全说得通,甚至过于牵强附会。限于篇幅,我把最大的三个疑点罗列如下:
1.吕氏真的谋反了吗?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提出过质疑和分析,不做详细论证,结论很简单:吕氏作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没有谋反的动机,更没有任何谋反的举动,这是一场赤裸裸的冤案!
看到结尾,你会同意我的观点:所谓平定诸吕叛乱之说,其实就是掩盖事实真相的政治宣传!
2.刘恒凭什么摘了刘襄的桃子?
吕氏被灭,是两股势力合作的结果,一是以周勃、陈平为领导的功臣势力,二是以刘襄为核心的藩王势力。
按照双方的“合作协议”,政变成功后,刘襄应该被拥立为继任皇帝。可奇怪的是,与事件毫无瓜葛的代王刘恒,却横空杀出,抢了刘襄的龙椅。
对这件事的解释,主流观点认为,齐王的舅舅驷钧德行败坏,存在吕氏外戚专权的可能性,同时刘襄过于强势,不利于功臣势力摆布皇权。所以,他们选择了外戚势力薄弱,又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
其实这个说法有点牵强。驷钧专权与刘襄强势,本就是个矛盾的说法,这种似是而非的模糊说法,根本不可信。刘恒有没有可能会被周勃等人误认为是“面瓜”?不可能!作为代王,他的表现人所共知,怎么可能会隐藏得住?
再说了,刘恒再面,还能比小娃娃刘弘面吗?所以,刘恒摘桃子的理由,现存的主流观点站不住脚!
3.“安刘”为何要灭了刘邦嫡系子孙?
事件的最大漏洞,就在刘盈的儿子们被杀绝。刘盈有七个儿子:
长子刘恭,即前少帝,吕后四年被杀;
次子刘彊,吕后五年病故;
三子刘不疑,吕后二年病故;
四子刘弘,即后少帝,平诸吕行动中被诛杀;
五子刘朝,封淮阳王,平诸吕行动中被诛杀;
六子刘武,封常山王,平诸吕行动中被诛杀;
七子刘太,封梁王,平诸吕行动中被诛杀;
前少帝刘恭被吕后杀害,刘恭和刘弘当皇帝的八年间,吕后称制,俩小皇帝都是傀儡。如果周勃“安刘”,他就应该在灭掉吕氏后,将皇权还给少帝刘弘。可结果却是,包括刘弘在内,兄弟四人全部被他们杀害,导致刘邦的嫡系灭绝。
后人的解释是,因为汉惠帝的儿子们都是假的,刘盈不育,吕后挑选吕氏子弟,冒充皇子。所以,必须对这几位所谓的“皇子”斩草除根。
这话你信吗?假冒皇子有那么容易吗?既然是造假,为何造出七个?那不更容易被识破吗?假如七个儿子有真有假,那也说不通,有真的就没必要再造假。
我认为,这七个儿子都是刘盈的骨血,所谓假儿子说法,无非是为了给自己杀害皇室嫡系,编造一个理由而已!
汉文帝与周勃之间无法言表的微妙关系
刘恒登基前后,与周勃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古怪的事件,我认为这里面也充满玄机。
1.刘恒为何迟迟不敢进京?
自己被选为下任皇帝的消息传来,刘恒的表现相当谨慎,代王府邸的大佬们争执不下。被馅饼砸中的事太罕见,何况这次是一把龙椅,害怕掉进陷阱,是人之常情。
薄昭作为刘恒的代表,先去了一趟京城,与周勃等人面谈后,才确信这次不是陷阱。可是即便如此,刘恒还是不敢动身,在宋昌竭力催促下,他才心怀忐忑地踏上进京之路。
不说沿途的防备措施,即便到了京城,刘恒也是高度紧张,不敢住进皇宫,不见臣僚,令宋昌等人接管皇宫宿卫等等。
谨慎是应该的,但是谨慎到这种程度,说明刘恒获得信息恐怕不那么简单,他始终担心会遭遇某种未知的暗算。那么,刘恒到底获得了哪些令他不安的信息?
2.周勃为何请求单独面见刘恒?
刘恒还没来得及休息,周勃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单独与他面谈。刘恒传话:若为公事,明日朝堂当着大伙儿面说,若为私事,对不起,皇帝没有私事!
这事很不合逻辑,你刘恒刚刚进京,还没登基,就立刻对掌握兵权的功臣翻脸,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更难以理解的是,刘恒还拒绝接受周勃呈上的皇帝玉玺。
你是否需要了解?
刘邦死了15年之后,为何托孤大臣会杀光他的嫡孙?
这些大臣之所以会杀光刘邦的嫡孙,和吕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他们也是吕后的嫡孙,怕他们后期报复,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得不杀
托孤大臣霍光为何被灭全族,背后是哪一个人毒辣的双手?
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成功的女人,但托孤大臣霍光不是,他死后全家被灭族就是拜他老婆那双毒辣的双手所赐。霍光先是沾同父异母的兄长霍去病的光,进入朝廷任职。后来在霍去病去世后侍奉汉武帝,因做事细心,深得汉武帝信任。公元前87年,汉武帝临终前又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和金日磾、...
周勃作为刘邦的托孤大臣,周勃为何将刘邦的嫡孙斩尽杀绝?
其次在吕后势力强大时,给汉王朝带来了无数灾难,于是周勃等托孤大臣希望将现有对皇位有想法之人都杀光,再找个没有什么势力后台之人做皇帝,于是找来了代王刘恒做皇帝也就是汉文帝。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周勃拥立刘恒有功更利于自己在朝中地位巩固,也是一种自私之心。1、刘盈几个孩子都与吕氏亲近...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根据史料记载,刘盈有六个儿子,其中汉前少帝刘恭被吕后所杀,而刘不疑和刘强早死,剩下包括汉后少帝刘弘在内的刘盈诸子都被周勃等人杀死。根据《史记·吕太后本纪》中的记载,这些大臣给出的理由是:“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後宫,令...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也是刘恒要想入朝为帝的先决条件,这个条件也太残忍了,但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刘恒也不敢违抗,只能照办。事实证明,吕家并没有谋反的理由,也没有能力出众的人,他们的权势和富贵都在小皇帝一人身上,他们是命运共同体。刘邦的嫡系都被功臣们杀光了,他们自己又不能当皇帝,还是只能从刘邦的旁系中...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吕氏外戚被灭族后,外戚力量薄弱的代王刘恒被立为皇帝。原本刘盈的儿子们才是皇位的继承人,但是陈平和周勃认为,这些人都是吕雉的后代,吕雉是他们的亲奶奶,于是就对外宣称刘盈的这几个儿子并非亲生,乃是吕氏的血脉,最后都被杀了。刘恒这才放心的进京当了皇帝。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原因是什么?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原因是什么?在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可是刘盈性情仁厚,实际上权力都在吕雉手上把持着。这人一旦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却总是会担心这权力会从自己的手中溜走,而之前刘邦早就有过白马之盟,也就是非刘姓称王,天下共击之。所以按理来说,能够威胁到自己手中...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这是怎么回事?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了,虽然成年了,却无法掌控大汉朝局。太后吕雉走向了前台,没有刘邦的束缚,吕后彻底的将朝政把持住,而且大力扶持吕氏家族的势力。一边杀刘邦的其他老婆儿子,一边培植朝中势力成了吕后的主要工作,至于汉惠帝刘盈,活着就行。汉惠帝其实也没有活多久,二十三岁就驾崩了,这也拜...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吕雉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强势的女人,她在刘邦在世的时候就显现出对朝局的影响,杀韩信,剁彭城都是吕雉拿的主意。吕雉不但有政治能力,更有政治野心。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了,虽然成年了,却无法掌控大汉朝局。太后吕雉走向了前台,没有刘邦的束缚,吕后彻底的将朝政把持住,而且大力扶持吕氏家族的势力...
汉武帝临终之时托孤四位大臣,为何后来唯独只有霍光成功了?
所以最后霍光走上了权力巅峰,但是霍光没有辜负汉武帝的托孤之重,为汉朝的统治和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执政时期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多次大赦天下,鼓励农业,使得汉朝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对外也缓和了同匈奴的关系,恢复和亲政策。这段时期和后来的宣帝朝被合称昭宣中兴,史家认为西汉自文景之治后,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