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三国演义的剧情究竟为何就烂尾了呢? 为什么在诸葛亮死后,便觉得《三国演义》有些索然无味呢?

作者&投稿:泊勉 2025-05-21
诸葛亮死后,三国演义的剧情为何就烂尾了?

诸葛亮死后《三国演义》的剧情之所以会烂尾,首先是因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绝对主角,可以说他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所以我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会很容易的发现,剧中的高潮大部分都集中在诸葛亮出山后的这一个阶段,比如从刘备三顾茅庐开始,再到赤壁之战,然后再到汉中大战,在之后刘备死后又是南征北伐,种种一系列剧情都跟诸葛亮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很容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面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并且就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试想一下一本书当中的神死了,那么接下来肯定就没有什么话讲了,毕竟那些配角跟主角相比显得并不是很重要,然后作者便潦草的结束了这本书。其次从这本书的名字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这本书主要讲的主线也就是三个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争端和战事,而诸葛亮的死亡也就代表着蜀国的灭亡,并且自打蜀国灭亡之后从这开始便彻底的进入到了司马家族的时代,然后后续的剧情也很老套,就是司马家族通过一系列的运营和手段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之后统一了天下并且建立了晋朝,所以也没有什么好讲的,然后后续的剧情基本上就被作者一笔带过了。除此之外还因为我们大部分读者的目光都被那几个主要人物吸引住了,特别是无所不能的诸葛亮更是深得读者的喜欢,所以一旦诸葛亮死亡也就代表着这本书进入到了尾声,然后再看其它的情节就会显得索然无味。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主要描写的是蜀与魏、吴之间的争斗,又以写蜀刘备与诸葛亮尤其多.蜀国其实自刘备伐吴失败后就已经没落了,刘关张的阵亡,蜀国已经处于崩塌的边缘,诸葛亮后来的讨伐南疆这段时间还算比较平和,后来6出祁山已经是穷途末路地挣扎而已.此时演义中的诸葛亮已经成为整个小说主人公的支柱了,他一死就决定了蜀的灭亡,后面就算是结尾了.姜维等人的努力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带领10万大军,驻扎在五丈原,他渴望司马懿出来跟他迎战,他要把司马懿杀个片甲不留,这个游戏玩多少次都不会腻歪,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愿望,而司马懿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满足诸葛亮的愿望。所以魏国和蜀国的军队对峙了三个多月。这个时间诸葛亮多次请求战争,但是司马懿都假装没有听到。

史书上记载,诸葛亮很生气,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着装,司马懿不好意思穿上,向朝廷奏章,要求迎战,皇帝看到奏章之后,就下令禁止司马懿出战,听到这个消息,诸葛亮的心情都被气坏了。诸葛亮还笑着对司马懿说,你要多揣摩别人的心思呀。

司马懿在外面统兵打仗,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还是不打,用得着千里迢迢的去洛阳请示嘛,如果他不打就会被别人笑话,如果他向洛阳请求帮助,就得要求皇帝给他一个借口。都怪上次打的他太狠了,让他长了一个心眼。

之前司马懿还问过诸葛亮,一天吃多少饭,休息如何,还说寿命是打仗的资本。后来诸葛亮就无力回天了,他的去世也标志着三国分裂时代的结束,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够和司马家族的实力相抗衡。这也是三国时代最为迷人的地方。后来蜀国灭亡。接着东吴也灭亡了,天下得到看统一,这个统一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接下来还有更大的战争要爆发,西晋也很快会灭亡。



我喜欢《三国演义》的结尾。《三国演义》的结尾情节虽然简略,但着眼点仍在如何兴、如何亡。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因此具有极大的魅力。

我不觉得烂尾啊,也就是这三百多年的混乱,成就了北方的刚健、质朴和南方的细致、灵秀,民族的大融合反复曲折,终于将整个中华凝聚在一起。没有这三百年的动乱,也就不可能有后五朝的长久一统,也不会有如今的天下一家。

三国演义的剧情没有烂尾,只是因为前面剧情中,诸葛亮这个角色太过鲜明,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我觉得诸葛亮死后三国演义的剧情并没有烂尾,只是后来的那些英雄没有三国前期的英雄个性鲜明、有能力。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自从诸葛亮死后,就没意思了?
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自从诸葛亮死后,就没意思了是因为诸葛亮这个角色塑造的太成功,以至于后面对比起来人物就显得剧情索然无味了。很多喜欢看三国演义的小伙伴大部分都很喜欢诸葛亮这个形象,因为诸葛亮在这个故事情节中的形象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还具有高超的智慧和谋略,能够把局面转换,解救危机...

求《三国演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典故,越详细越好,要上台演讲的,充分体 ...
诸葛亮病危期间吩咐杨仪,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诸葛亮死后,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

为什么在诸葛亮死后,便觉得《三国演义》有些索然无味呢?
其实诸葛亮去世之后的剧情也很精彩,只是作者没有写好,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之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实的大臣和有智慧的人的代表人物,家喻户晓,人人都知道,作者为他费了太多的心血,来渲染诸葛亮传奇的一生。把他写成一个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人物,连他的去世都是天命所...

诸葛亮死后蜀国大乱 五丈原诸葛亮庙建在哪里
诸葛亮怎么死的 诸葛亮是我们后人心目中的“奇才”。拥有雄才武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采出众,忠心耿耿。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散文家,却英年早逝。后人对诸葛亮的死也是广为猜测,然而,诸葛亮究竟是怎么死的呢?《三国》诸葛亮吐血照 据《三国演义》记载:建兴十二年八月,...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为何成为了诸葛亮的大配角?
三国演义围绕着蜀汉集团的发展为核心,而蜀汉集团的核心人物则是刘关张和诸葛亮了。在诸葛亮死后,故事不得不转移到司马懿父子谋夺曹魏,然后衔接到蜀汉的灭亡。从三国演义片头曲看三国精神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情节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之后,想起过去曾屡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仍然羞怒难禁,便想找个机会治治这个将军。 有一天,司马懿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懿问这个将军说:“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死后口中含七粒米的说法源自《三国演义》。这本书的第一百十四回写了诸葛亮借寿无果,死于五丈原,但为了蜀军能全力而退,嘱咐杨义:“我死后不得大张旗鼓地马上发丧,你们作一个大龛,让我的尸体坐于其中,口中给我含米七粒,脚下点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如此则将星不坠。我的...

三国演义演到诸葛亮死后对我没有太大吸引力了,各位的看法呢?
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之后就靠姜维一个人撑着,反正之后的剧情就是看魏(包括邓艾,锺会)是怎么扫平蜀的,而姜维是怎么垂死挣扎的。可以说,诸葛亮死后知道结束,是整部作品最无聊的地方,大概看个剧情就够了,不需要深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死后预知的一句话让邓艾感叹不能拜其为师。是哪句话...
诸葛武侯所题之石碣,不仅暗示了邓艾此行凶险,更透露出他对未来战局的深刻预判。诸葛亮虽已逝去,但其智慧犹存,令后世敬仰。邓艾在石碣前的感叹,不仅是对诸葛亮超凡智慧的敬佩,也是对自己未能师从诸葛亮的惋惜。此情此景,更显诸葛武侯的智谋之高深。诸葛亮的预知之言,不仅为邓艾的前行蒙上了一层...

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却说五虎上将尽皆身死,蜀中勇猛之将唯有魏延,为何孔明独不留言嘱托魏延?原来,孔明识得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故而不唤魏延却留秘计于马岱等人以除魏延。孔明吩咐已毕昏倒于地,后主闻讯大惊,急命李福前去探视。众人都说后主昏聩,此处却显出后主贤明。原来后主知道丞相比不久于人世,李福此去一为探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