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步泊什么时候消失的?怎么消失的? 罗不泊是什么时候逝世的?

作者&投稿:祖都 2025-05-14
罗布泊大约在什么时候消失,为什么会消失?彭加木因什么消失在罗布泊中?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 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罗布”是地名,古维吾尔语意为聚水之地;“淖尔”系蒙古语,意为湖泊,二者总语意为聚水之湖。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 这种误认为罗布泊是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 公元4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面的楼兰国,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罗布泊涨水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两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上世纪50年代,湖水面积又达到2000多平方公里。然而到到了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失去水源补给,1972年全部干涸。 罗布泊湖面每一次缩减都留下湖盆边缘痕迹,形成耳轮线。滞留的湖水使湖滨强烈积盐,不断积聚的盐分使表层盐壳向上挤压抬升,在地表呈龟裂状。高度集中的盐分析出盐晶,形成较强的光谱反射性能,构成卫星照片上色调较浅的耳轮线。 注入罗布泊的诸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米兰河等,同时也部分地受到祁连山冰川融水的补给,融水从东南通过疏勒河流入湖中。 消逝的原因:①二十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曾将塔里木河改道,致使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罗布泊注水量减少;②近30年来,塔里木河人口激增,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载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致使塔里木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如今的罗布泊:神秘的、令人恐惧的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历史证明,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诱因归结为三类: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上世纪50年代末,罗布泊还是一片汪洋大泽,方圆达1000多公里,后来就渐渐缩小,直到70年代初完全干涸。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从此,罗布泊消失了!
还有更具体一点的: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牛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水土流失,气候变暖. 水土大量的流失,全球气温变暖,经常遭到沙尘暴的袭击土地干旱给人带来的灾难有沙尘暴,水土流失,人类可生存空间减少等。 气候变化,沙漠,轨道周期,内核运动,热能释放。
土地沙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已有12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了沙
漠,特别是近50年来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就有500万公顷。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调
查,在撒哈拉沙漠的南部,沙漠每年大约向外扩展150万公顷。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发
生沙漠化。每年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达260亿美元[1,2,3]。从1968年到1984年,非洲撒哈拉沙
漠的南缘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持续17年的大旱,给这些国家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灾难,死亡人
数达200多万[3]。沙漠化使生物界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已引起科学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5年前我们提出,气候变冷和构造活动变弱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沙漠化的进程
[4]。近期中国科学家对罗布泊的科学考察提供了不可辩驳的证据[5,6]。
1. 几种沙漠化成因假说
人为破坏说:认为过度放牧和开垦,砍伐森林和破坏地表植被,以及水土流失是沙漠化的原
因。
变暖说:认为在地质时期低纬度沙漠区的雨期、少雨期与高纬度冰期、间冰期的关系模式
是,低纬度少雨-高纬度间冰期,低纬度多雨-高纬度冰期。在变暖的间冰期,低纬度地区少雨干
燥,沙漠扩展。近年来,国外一些气候数值模拟结果,认为CO2 的温室效应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使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中纬度地区干旱,其它地区变湿。
海气相互作用说:认为是热带海温异常导致低纬度大气环流异常所引起。
反馈说:认为干旱开始后,由于植物枯死,土壤水分减少,蒸发大为减少,形成对流性降水
的可能性减少;半干旱地区过量放牧使地面反射率增加,改变地面能量平衡,导致下沉运动,造成
持久干旱;雨云中的生物源材料的消失,使降水减少等等。
天文说:认为由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使中高纬度夏季辐射量减少,导致冰期的发生和沙漠
区的扩大。
变冷说:认为气候变冷导致降水能源减少,蒸发量减少,干旱使沙漠扩大[3]。
2. 两则最新的研究报道
新疆新闻网乌鲁木齐3月23日消息 我国土壤地理学家日前在对比近年才公开的美国侦察卫
星发回的影象时发现,早在1961年罗布泊“大耳朵”湖区已无积水,这一发现有可能使罗布泊干
涸时间前推10年以上。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部,曾是塔里木河的尾闾及整个塔里木盆地水盐汇集中心,
也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最大的湖泊。从1972年美国陆地资源卫星发回的影象,可以清楚地看到
罗布泊已经干涸。此后许多论文和教科书也据此认为罗布泊是1972年才开始干涸的。美国第一代
侦察卫星CORONA于1961年发回的照片显示,当时罗布泊“大耳朵”湖区已无积水,只是在
湖区北偏西约70公里处有一片积水。而国家测绘局1958年绘制的地形图显示,这一年罗布泊的整
个“大耳朵”地区都有湖水,水域面积达到5700多平方公里。钟骏平认为,如果上述资料都是正
确的话,那么罗布泊大耳朵湖区就应该是在1958年至1961年干涸的。罗布泊的干涸,过去被归
咎于塔里木河上游地区的大规模水土开发。钟骏平指出,如果罗布泊干涸时间上溯到1961年,那
就应该说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开发只是加剧了干涸的进程,因为那时的开发规模很小[5]。
新华网乌鲁木齐3月27日电 (记者赵春晖)刚刚完成对新疆罗布泊考察的中国土壤地理专家认为,
在数千年以前,罗布泊曾是一个面积广大的淡水湖。
塔里木河古三角洲前缘,由西南向东北、由高到低有3个湖盆,分别是台特玛湖、喀拉库顺湖和
“大耳朵”湖区的罗布泊,这3个湖盆之间曾有水道相连。通常所说的罗布泊,是指这一地区最低
的“大耳朵”湖区。由于湖水大量蒸发而盐分不断聚积,罗布泊变成寸草不生的盐壳。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干旱区土壤盐渍化中比例尺调查图新法探索课题组的一份实地调查报告显示,罗布泊
“大耳朵”干涸湖盆盐壳下1米至1.3米深处,有着20厘米厚的灰黑色淤泥层。通过对5个剖面淤
泥层的碳十四测定,这些淤泥是5000年至6000年前有机物质的沉积。这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罗
布泊曾是一个淡水湖,而且湖中水生植物茂盛;其后才经历了由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以至盐
湖的演变过程[6]。
引人注目的是,大约5500年前,新到撒哈拉居住的牧民遭受了一次毁灭性气候的突袭。在几个世
纪里,降水量急剧减少,苍翠的牧地退变为沙漠,牧民被迫另择栖息之地。许多科学家推想,由于
7000年前到达撒哈拉的人类过度使用土地而使植被迅速消失。事实并非如此,计算机模拟分析表
明,大约9000年以前降水量就开始减少。在那以前,地球在每年6月处于近日点,北半球处于热
夏,南半球处于凉夏,强烈的季风给撒哈拉带来丰富的雨水;在那以后,即5000年前近日点在秋
分,北半球逐渐变冷,使降水量急剧减少,到1224年近日点在冬至,南半球最暖,北半球最冷
[9]。因为处于同一纬度,罗布泊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并为撒哈拉的演变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
3. 气候变冷导致沙漠化
第29届和第30届世界地质大会的研究成果表明,地球气候的长期趋势是趋向一个新冰期,而人类
的短期行为会使地球趋向变暖。在最近一次气候最适条件下亚非沙漠地带曾被植被覆盖。全球变暖
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因为现在地球温度不一定是最佳温度。空间模拟分析指出,在全新世大暖期我
国北方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9摄氏度,降水比现代多195mm,而1. 8万年前的最冷期,平均温度比
现代低11.33摄氏度,降水量比现代少165mm。现在人们认识到,不把地质因素考虑进去,就难于搞
清气候环境变化的实质。只有通过古今对比,才能确定人为影响的程度
[2,7,8]。
一项计算机模拟分析显示,撒哈拉气候的巨大变化并不是人类引起的,地球轨道的逐渐演变
使北半球变冷,季风变弱,导致降雨量减少,垂死植物减弱了蒸发作用,减少了降水的再循环,导
致更多植物干枯死亡,苍翠的牧地退变为黄沙,居民被迫另择栖息之地[9]。这是变冷导致民族大
迁移的例证。任振球在1990年就提出北半球变冷导致沙漠化的观点
[3]。
能产生降水再循环的不仅有陆地植物的蒸发作用和季风作用,还有热点和构造活动的释热释气作
用。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是地球强构造活动的热点,也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热带森林纬度最高的
气候变化启动区[10]。热点和构造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增大温度梯度加强大气
对流,其二是把地下水和地幔水带到大气参加降水循环。对比马宗晋等给出的20世纪中国大陆及临
区五个地震活动幕的时空分布[11]和高庆华等出的20世纪中国七大江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发生年
份[12],可以明显看到地震活动与特大洪涝灾害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比全球地震带,沙漠带,构
造活动带和水系分布图可以发现,沙漠区主要分布在无地震,少水系,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台和地
盾,如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西
部。
高庆华等指出,1998年大洪水是仅次于1954年的全国性大洪水,也是90年代我国严重洪水灾
害的重要标志。其出现频率与本世纪30年代、50年代相近,远高于其它时期[9]。 根据马宗晋等
提出的20世纪中国大陆及其邻区五个地震活动幕的空间分布,30年代、50年代和90年代严重洪涝
灾害时期与第二、第三、第五地震活动幕相对应。1920~1937年,1946~1957年,1990~2003年发
生在长江、黄河源头的强震幕是30、50、90年代严重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11,13]。
全球气候变化对降水也有影响。20世纪30~40年代是全球暖期,60~70年代变冷,80年代又迅速变
暖。因此,暖期的强震幕对应高降水,冷期的强震幕(如,1897~1912年的第一幕和1966~1980年
的第四幕)降水相对变少,而80年代迅速变暖是1981~2000年强降水的重要原因。 相对全球沙漠
化而言,强降水是一件好事,它表明季风深入大陆内部,可大大缓解沙漠化的进程。暖期和构造活
动产生强水表明,太阳能和地球内能是降水的主要能源[14]。
4. 沙漠化的地球轨道周期
撒哈拉沙漠中部的提贝斯提高原也有活火山,但其目前的活动强度还不足以引起强降水循环。一万
年前的撒哈拉大草原表明其大气对流和构造活动也十分强烈。这不仅是由于那时近日点在夏至导致
北半球变暖,而且因为内核向北半球趋近导致热心向北半球偏移(目前热心向南半球偏移
[11])。笔者曾证明,太阳斥力不仅压缩了地球空间磁场形成空间外磁尾,而且压缩了液核磁流
体形成内磁尾和内核的向光振动。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相对摆动,内核也有一个一年为
周期的南北振动,因目前近日点在冬至,这个振动的总趋势是内核向南半球偏移,南半球是热半
球,南半球海底扩张处于极大值,在一万年以前情况正好相反。这就是内核南北振动的地球轨道效
应。它与米兰科维奇天文周期一样,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13]。
内核南北振动造成的气侯历史是:1.65~1.10万年前近日点从春分到夏至,内核向北半球偏移并在
1.10万年前达到最大值,形成北半球内能释放高峰和北半球冰盖的最大融化期;在1.10~0.55万年
前,近日点由夏至到秋分,内核回归地心,内能释放在0.55万年前达到最小值,北半球逐渐变
冷,降水量也逐渐减少,这是0.55万年前毁灭性气侯变化突袭撒哈拉的原因;0.55万年前~公元
1250年近日点从秋分到冬至,内核向南半球偏移并在1250年达到最大值,形成内能向南半球释放
高峰。这是中世纪暖期产生的原因;从公元1250年~6750年,近日点从冬至到春分,内核回归地
心,内能释放逐渐减弱,14~17世纪小冰期气侯表现了这一趋势,变冷高峰将出现在公元6750年。
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10万年周期)和黄赤交角的变化(4万年周期)会强化这一作用。4万年
后的偏心率最小值将导致冰期降临。
人们往往把这一小冰期气候单纯地归因于太阳活动的低值,实际上单凭太阳辐射能量的减少还不足
以解释气候的巨大波动。对宇宙飞船测量数据的分析确定,太阳的辐射输出变化于0.1-0.3%的水
平上。Eddy等人估计,气候响应与正常发生的变化相比是很小的——太阳常数的变化至多使地球
表面的温度受到零点几度的扰动。问题的关键是能够激发底层大气发生变化的机制。臭氧层吸收太
阳辐射中2%的能量。因此臭氧洞漏能效应可能是除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外最可靠的地表增温途径。在
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可以把磁层顶到地心距离由8——11个地球半径压缩到5——7个地球半
径,增强大气环流,破坏臭氧层,引起内核大规模振动,激发海底热幔柱喷发,形成海底锅炉效
应。它可以解释气候万年,千年,百年和十年尺度的变化。许多人注意到了冷气候与强地磁场的关
系,地磁场强度亦有明显的2万年,4万年和10万年周期,漏能效应和内核振动是一种合理解释
[13-15]。
5. 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
仅凭自然因素引起撒哈拉明显的沙漠化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摆脱干系,差不多30%的热带雨
林降水通过林木的根和叶得到再循环,砍伐林木会造成类似地球运转轨道引发撒哈拉现象这样的恶
性循环[9]。在自然界的旱涝循环中,雨期把大陆变成到处是沼泽湖泊,地下水也得到最大限度的
补充。旱期到来的时候,动植物就可以靠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来维持生存,直到下一个雨期。人
到来之后,与淡水争夺生存空间。旱期排水造田减少了陆地蓄水面积,雨期为保护农田则修堤筑
坝,让淡水沿江河白白流回大海。久而久之,地表水被排尽,地下水被抽干,它们都得不到自然的
补充而失去流动与自净化能力。水草肥美的草原最终变为沙漠。自然界是生涝以备旱,人类是排涝
以生旱。违反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撒哈拉地区是这样,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
东迁,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1],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
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热带雨林、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使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恢复
自然界的旱涝平衡,就必须给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淡水、空气和其它生物留有足够的存在空间,
如中国目前实行的退田还湖、退田还林措施[13]。
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有关于创世之初大洪水的记载,大禹治水是变堵截为疏导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
例。疏导意味着大量地表水白白地流归大海,他虽然给人类留下了大量陆地空间,但最终导致地表
水的流失和沙漠化的逐步发展。在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中,排涝保护农田是自身生存的需要,随之
而来的沙漠化却同样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看来,大禹治水的成功恰恰表明人类对沙漠化负有责
任。恩格斯曾对人类盲目的实践作过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
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
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
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因而也失去了积
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16]。”这一精辟的分析同样适用于人类对洪水的胜利。土地沙漠化是自然
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
土地沙漠化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
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人类全方位侵入地球一切空间,砍伐森林,破坏地表
植被,使沼泽湿地干涸,加速土地沙漠化。相反,古老的东方文化更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即
“天人合一”和“重道轻利”的自然唯物主义思想。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使人能从长远利益出
发与他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不是通过军事侵入,不是依靠经济扩张,这种思想逐渐同化了越来越多
的民族和国家,形成生态平衡和心态平衡统一的东方文明。四川这个“天府之国”是世界上所有处
于北纬30度古文明发祥地唯一没有被沙漠化的地区,中国古人的伟大生态农业工程——都江堰和山
地梯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依靠惊人的知识和智慧,都江堰和山地梯田保证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是知识经济的典范,可获得生态农业世界第一的称号。这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结晶,继承与发展这些
宝贵遗产与优良传统, 减缓土地沙漠化才有可能和希望。
应该注意的是,风蚀造成的沙漠化和风飘流水造成的尘土和泥沙搬运过程是自然夷平作用的必然过
程,是与造山作用相对应平衡的地质过程。过量减少水土流失会造成江河断流、入海口土地退缩、
盐碱化、沿海水域营养结构失调和地壳均衡运动失衡等灾害。人类不可能杜绝土地沙漠化,只能把
它限制在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定限度之内。技术失控和开发过度将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人
类认识的一大飞跃。因此,应该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人类活动(特别
是重大工程)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避免盲目实践所造成的重大负面效应。砍伐森林、排水治洪加剧
土地沙漠化的教训应该引以为鉴。 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要承担起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责



你是否需要了解?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塔里木河干涸: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塔里木河逐渐干涸,这使得依赖其水源的罗布泊也失去了补给,最终成为一个死湖、干湖。生态环境恶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草本植物枯死,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最终使得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融为一体,罗布泊彻底消失。

新疆罗布泊何时干涸的,那个“大耳朵”是怎么形成的?
尽管关于罗布泊彻底干涸的确切时间仍有争议,但1972年的卫星照片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线索。那时,罗布泊的湖水可能已在60年代末消失,留下的只是一片寂静的沙海。然而,即便在荒凉的外表之下,罗布泊并未失去其价值。在大耳朵的旁边,中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犹如一抹亮色,这蓝色的蒸发池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至...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有哪些?
塔里木河

是谁让美丽的罗布泊消失的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0009.html#2

失踪30年后彭加木的遗体仍然未找到,网友:他去火星了吗?
1980年6月17日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探险时,出去找水后神秘失踪,至今为止尸体都未找到,这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世界十大未解之谜,为神奇的罗布泊再添一层神秘的面纱。为什么罗布泊地区这么神秘,吸引无数人冒着生命危险来此探险呢?为什么一个活生生的人会在罗布泊消失?这里面又有什么秘密呢?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塔里木河干涸:由于过度开发,塔里木河的水量逐渐减少,最终导致干涸。塔里木河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其干涸直接导致了罗布泊失去水源补给。生态环境恶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草本植物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这些变化进一步加速了罗布泊的消失,使其最终与塔克拉玛干...

罗布泊为什么消失啊
人们就拼命的向塔里木河要水。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救缩减到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枯。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干湖 死湖。罗布泊干枯后草本植物全部枯死沙漠以每年的3到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就和广阔无垠的塔卡拉马干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就这样消失了。

罗布泊为什么会消失?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其水源是塔里木河,或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在20世纪中后期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详细的看网址吧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

罗布泊和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
罗布泊的最终干涸,则与我们解放后在塔里木河上游的过度开发有关。当年我们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引水后,致使塔里木河河水入不敷出,下游出现断流。这一点从近年来的黄河断流就可以得到印证。罗布泊也由于没有来水补给,便开始迅速萎缩,终至最后消亡。四、楼兰古城消失成为“旷世之憾”提起楼兰古城,人们都会...

罗布湖,消逝的仙湖
神秘的罗布湖之迷2007-08-31 09:39很久很久以前,罗布泊曾经有汪洋一碧的湖水,有新鲜跃动的生命,有世代生息的罗布人,丝绸之路在这里繁荣了几百年。后来,塔里木河改道、孔雀河断流,终于在1972年,这个本来是“烟波浩渺”的罗布泊完全干涸了。罗布泊是死亡之海,科学家彭加木在这里失踪,探险家余纯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