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事实嘛,历史上有吗? 草船借箭历史上却有其事么??
没有,历史上草船借箭的人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
扩展资料:
在三国这段时期,吴国的代表人物孙权曾经真正的借到了对方的箭支。在建安十八年这一年里,孙权和曹操两方在安徽地区展开了斗争,俗话说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但是吴国和大名鼎鼎的曹操相比较来说,终究还是处于弱势,在经过多次的搬弄之后,依然没有得到敌方的回响,彻底的乱了手脚。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孙权贵为皇室,亲身带领着手下前往对方的敌营一探虚实,但是不料,事情败露,被曹操的探子所发现,但是因为孙权此时并没有完全的登陆,很难将其擒获,所以曹操便立马下令,放箭攻敌,因为孙权一直藏匿于船舱这个地方,才保了一条小命。
但是箭支非常的多,整个船只显得十分的薄弱,甚至有想要歪斜之势,情况岌岌可危,孙权急中生智,命令剩下的将领们将船转过来,两面同时受箭,才改变了紧急的现状,而当孙权险中逃生,回到了吴国的属地之后,便命令手下将这些箭支取下来,可以二次利用。
虽然冒了很大的风险,但是还是获得了数目可观的箭支,而曹操则白白的将这些箭支拱手让给了敌方。想必十分后悔。但是在三国这段期间,确实发生了很多有名的战况。令后人值得学习精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典故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罗贯中把主人公换了换,他把主人公孙权换成了诸葛亮,以此来彰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那是公元213年,也就是建安18年。孙权与曹操隔江相望,准备发动那场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兵多将广,孙权的量级远不及曹操,所以有一天晚上,孙权趁着大雾,悄悄地接近了曹操的阵营,准备大致计算一下曹操的兵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然而正当孙权正在靠近的途中,被多疑的曹操发现了,孙权立刻下令往回撤,曹操生性多疑,怕有伏兵,于是曹操下令让将士们只射箭,不追击。于是乎,成百上千支箭射了过来,把船的一侧全都都射满了箭,正当孙权的将士们无计可施之时,孙权下令,把船掉头,让另一侧也射满箭。就这样,船两边受力达到了平衡,船也不再斜。孙权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了上万支箭,然后满载而归,安全返航。
后来,曹操知道这件事以后,对孙仲谋(孙权的字)的才能赞叹不已,他由此想到了自己那不争气的儿子,不由得脱口而出”生子应如孙仲谋“这样的话。已经对孙权的才能得到了最高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我们都对草船借箭这个典故很有印象,原因是因为这个典故把诸葛亮刻画的神乎其神,诸葛亮和周瑜打赌三天造出十万支箭,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然后诸葛亮略施小计,把船上绑满了草人,让曹操射箭,就从曹操把箭“借“过来了。
不得不说罗贯中这个故事编的比真正的历史还要精彩。但是小说还是小说,大部分并不是真实的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 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所为,那只是三国演义里为了神化孔明而编写的这个故事。但是这个事件确实发生过,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虽然突出了诸葛亮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过于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起初料不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
罗贯中把“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孙权移到诸葛亮身上,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而已。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诸葛亮做不到,有人算过: 其一,每船各做草束千余个,二十只船须草束2万个,以每个5公斤算,需草10万公斤以上,鲁肃如果调动大量人力去办,能瞒过精明的周瑜吗? 其二,据考察,三国时期"轻快船"长不会超过20丈,因为隋唐的大龙舟也不过20丈,千余草束分立两边,每边500个,按每个直径0.5尺(再小不叫草束,也无法受箭),500个应有25丈,三国时期即使有那么大的船,能叫"轻快船"吗? 其三,以长索相连的20只船,总长至少1.65公里,要完成"头西尾东","把船掉回","头东尾西"要多长时间,江面有那么宽吗?即使可以掉头,<<三国演义>>说曹军每人仅发15箭,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曹军因“大雾漫天”自不会停止射箭,射入江中必定不会少于三分之一,诸葛亮从何得来10万箭?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不是,是三国演义作者编出来的。
你是否需要了解?
历史上真正使用“草船借箭”的是谁
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且此事件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后五年。最近,一位历史教师在讲解《三国鼎立》课程时,将诸葛亮草船借箭视为真实事件讲解,这是不准确的。这表明在历史教育中,对文学作品与历史事实的区分至关重要,避免误导学生。实际上,诸葛亮在...
草船借箭是不是真的三国故事???
这事情本身不存在,有人证明过,这在理论上也行不通 但是这是由原型事件的,据易中天说,这个事件如下 另外草船借箭这个事也有一点影,但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是发生在孙权的身上,时间是在建安十八年,那就比赤壁之战更晚了。建安十八年的时候曹操和孙权作战,有一次孙权驾着船到曹操的营寨里面去...
诸葛亮 草船借箭 真有此事吗?他怎么知道那天有大雾?
不过,历史上倒是有“张训草人借箭”的战例,说的是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镇守雍丘的大将张训在月黑风高之夜,以草人为诱饵,“借”了叛军的箭。而后在用真人去劫营,叛军误以为是草人,不做防备,结果大败。孔明草船借箭虽然是小说故事,但还是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的。你如果想再了解,咱们可以...
历史上是谁借的箭?
历史上,并没有所谓的“草船借箭”事件。这一典故源自于罗贯中的文学创作,而非真实历史。事实上,“草船借箭”这一事件是偶然发生的。一次,孙权亲自到曹营探查曹军的水寨分布。在探查过程中,被曹操发现。曹操生性多疑,不敢贸然行事。于是,他命令弓弩手向孙权所在的小船放箭。曹军的箭射满了草船...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草船借箭的事情,真的是诸葛亮做的吗?
这是《三国演义》的版本,经过罗贯中的“演义”肆意渲染,诸葛亮在后世声名大振,赢得了世人的赞美和叹服,俨然神仙转世一般。而事实上,“草船借箭”并非出自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是吴主孙权的得意之作。诸葛亮 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孙权传”作注时,引用...
孔明借箭历史背景,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主要描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但正史上,诸葛亮借箭并不存在。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用的《吴历》记载,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孙权。[1]由于《...
为什么说草船借箭是假的,说明理由
但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猛然觉得历史以及孔明先生可能一直在和后人开着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玩笑。 首先是“草船借箭”故事的历史真实性值得商榷。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
草船借箭到底是周瑜出的主意还是孙权??? 正史说是孙权,那时候周瑜已 ...
全不是。这件事跟周帅哥无关,跟孙仲谋倒是有一点关系。就是孙权偷窥曹操的水寨被发现,船的一头遭到箭击,由于重量改变的关系(这得中多少箭啊)导致船体倾斜。于是被迫调转船头,以另一头受箭,用以保持船体平衡。就是这么个事。其实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源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一个就是孙...
赤壁2里说曹操杀了菜张二人是因为帮了孔明借箭这符合史实么?
三国演义是艺术加工的并带有一定亲刘倾向性的'小说',它是小说不是史书.历史实载整个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并未参加,他在其中的角色仅仅是一个联接使者而已.所谓的草船借箭是不曾有的.导演完全是瞎扯蛋.看外国的历史,史诗类电影虽在战争场景中有所夸大,但是他还是遵循了基本史实的,并未对历史进行篡改....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否是真实的?
数百年来,诸葛孔明“草船借箭”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 这要得力于《三国演义》。此书第四十六回把周瑜要杀孔明,命他监造十万支箭, 以及孔明立下军令状,再哄鲁肃上船,利用大雾的机会,逼近曹营,用船受箭的事,写 得十分生动,真是一篇出色的文字。 但你可知三国时代,历史上只有孙权“受箭”,却没有孔明借箭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