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风流才子的李叔同,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一代高僧的?

作者&投稿:历肃 2025-05-15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一曲《送别》唱到今天,激起人们多少往日情怀!这首名歌的曲作者,是美国音乐家福斯特;而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的一位杰出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有一回学校里有一位名人来演讲,李叔同和好友夏丏尊居士出门躲避,到湖心亭喝茶。夏丏尊对李叔同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李叔同觉得很有意思。  1916年一天,因看到日本杂志介绍用“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李叔同趁着学校假期,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实践。住在寺中时,李叔同常与寺中僧人畅谈,寺中的素食,他也吃得很习惯。在虎跑寺住了半个多月后,感觉不错。回到学校以后,依旧按照寺庙的日常饮食习惯来。  据丰子恺回忆,李叔同常常找儒学大家马一浮先生请教,自己跟在一旁时全然听不懂他们的谈话 , 受马一浮的熏陶,于佛教“渐有所悟”。两年后的农历七月,李叔同告别好友、门生和妻子,在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法号弘一。

1918年农历7月13日这天,李叔同最后一次以世俗中人的身份,走在通往校门的林荫路上,从这里离开,结束了世俗生活,遁入佛门,法名演音,法号弘一。李先生的突然出家,在学校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李叔同没有正面解释过自己出家的原因,无论是在叔同旧日的挚交好友,还是他的日籍夫人看来,这个转变都有点“不可捉摸”。众说纷纭中,丰子恺的解释较为中肯,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弘一最终以苦行僧终其一生。他将失传700余年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拾起,清苦修行。

  20世纪的中国佛教界,有四位大师的名字同放光辉,他们是虚云、弘一、太虚、印光,弘一大师最终成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师。李叔同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小生像个小生,起大面又很像个大面,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于他性格上的一大特点,“认真”的缘故。



叔同前半迷自性
弘一觉悟魂自醒
智慧第一真佛子
宇宙真理他悟懂

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师,为什么要出家呢,据说是为了斩断尘缘,因为辛亥革命,他的家产受到了重创,随后辛亥革命结束军阀混战,李叔同看不惯混乱的现实生活,便决心出家。

幼年丧父,青年失母的他,本来就对这个世界少了点期望。后来时局动荡,他本人也感到万分迷茫,于是决定出家找寻心得感悟。

年龄的增大,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会不一样,风流才子看破红尘便成了高僧。


你是否需要了解?

弘一大师《断食日志》 心清意净体轻
感恩弘一大师。 以下为《断食日志》,前半断为相关介绍。 2012年10月9日,弘一法师圆寂70周年,万言《断食日志》影印本首发。 日志中,他不再是多才多艺的风流才子,只是被病痛折磨的中年男人。 走近1916年在虎跑断食的李叔同 李叔同的粉丝们,一定知道在网上很容易找到李叔同《断食日志》的原文,不过,那些文字多源于民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出处是什么?
原句: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晚晴集》文章赏析:《晚晴集》是弘一大师李叔同从浩繁的佛经之中摘编的一部精华语录,直到法师圆寂之后才作为遗著出版。从风流才子的李叔同到青灯古佛的弘一大师,曲折跌宕的人生...

十月十三佛教什么日子
弘一法师,生于公元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俗名李叔同。1942年10月13日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从风流才子李叔同到佛门...

谁是中国最风流的一代高僧
在这座中国最为开放包容的城市,李叔同的才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他很快加入了文学团体“城南文社”,与袁希濂 、 许幻园 、 蔡小香 、 张小楼号称“天涯五友”,每日饮酒吟诗作画,好不快活。当时的上海号称世界八大“花都”之一,风月场所遍地,李叔同等一众风流才子是那些地方的常客,和当时的沪上名妓朱慧百、...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什么意思?
全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

印光法师复弘一师书二(文白对照附弘一法师简介)
提倡一心念佛,认为这是更为重要和直接的修行方式。建议刺血写经应暂时缓行,以免消耗过多精力。书信礼仪问题:在书信中倡导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敬意,避免过度谦虚。主张对于同辈的启迪,不论僧俗,都应以礼仪致谢。关于弘一法师的简介:弘一法师,即李叔同,由风流才子变为苦行僧。对印光法师深感敬仰,曾多次...

杨翠喜案杨翠喜其人
杨翠喜,原名陈二妞儿,以艺名杨翠喜闻名于世。她出身贫寒,自幼被卖入乐户,后在天津“协盛园”崭露头角,凭借《梵王宫》和《红梅阁》等剧目,吸引了众多追求者,其中风流才子李叔同最为倾心。李叔同对杨翠喜情深意重,然而她却成为段芝贵献给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的礼物。段芝贵因此官运亨通,升任黑龙江巡抚...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下一句是什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后来成为了一首歌,一首送别的歌。《送别》的作者李叔同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他家在清朝的时候是天津巨富,年轻的时候也是风流才子,在维新变法中他是非常支持变法的,...

杨翠喜人物简介
杨翠喜,原名陈二妞儿,出身直隶北通州,因贫困被卖入杨姓乐户,改名杨翠喜。她自小习艺,十四五岁时已出落得体态丰满,容貌出众,嗓音动人。在"协盛园"首次登台表演,以《梵王宫》和《红梅阁》等曲目声名鹊起。风流才子李叔同是她的忠实粉丝,他不仅每日观赏她的演出,还热心指导她的艺术,甚至在戏曲...

广东音乐十大名曲之杨翠喜
李叔同,一个风流才子,对杨翠喜的才华和美貌十分欣赏。他工诗、善画、懂音律,对传统戏剧的改良有着深厚的兴趣。每天晚上,他都会到杨翠喜唱戏的“天仙园”捧场,散戏后更是提着灯笼陪伴她回家。他不仅为杨翠喜解说戏曲的历史背景,还指导她的唱腔和身段。对于杨翠喜而言,李叔同既是老师又是朋友,两人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