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有没有三顾茅庐呢?
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在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却是另外一个面孔,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这多少让喜欢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的是事实的话,那么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话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诸葛亮说了假话?还是《出师表》根本就不是诸葛亮所作呢?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要解清这个谜呀,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备从袁绍那儿跑出来,然后投奔了刘表,在荆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为什么六年工夫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见过面?这其实也是本案的一个关键,那么也有不少历史学家试图来解释这个问题,因为觉得这个事情说不过去,于是提出一种说法,说实际上刘备是找过诸葛亮的,第一次去没见着,第二次去又没见着,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来荆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见着了。
这个说法有点问题,你说刘备这三顾,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难说得通,平均两年找他一次,更很难说通。也有人提出说,那是因为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隐秘,这个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们武侠小说里写的那种躲避仇家追杀的大侠,隐姓埋名躲在一个旮旯里,你找他不着,他老早就来到了荆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刘表的亲戚啊,他和荆州的官场,和荆州的上流社会,和荆州的士人集团是有往来的,他怎么是一个找不到的人呢?所以这些理由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历史学家试图做出解释,比方说尹韵公先生就提出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他认为诸葛亮当时的知名度不够。我们去读《三国志》对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强的,但是当时荆州的士人集团并不是一致认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对他不以为然。那么刘备听到别人对诸葛亮的介绍的时候,刘备会掂量一下,说这个是真呢还是假呢?他会犹豫,这么一犹豫几年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在诸葛亮这方面有心理障碍。因为诸葛亮给自己设计的这个目标,是到了这个集团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当首席谋士,要当这个集团的二号人物,而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过于密切,食则同器,寝则同床,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很难挤进去,他也要犹豫。
那么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年龄。我们要知道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是多少岁?26岁,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多少岁?46岁,那么将心比心,让一个46岁的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把一个26岁的从来没有表现过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轻人奉若上宾,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刘备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到一个乡下去请出个二十岁的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呢?所以年龄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后来曹操那么咄咄逼人,这个事说不定还要拖下去。总而言之,刘备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决定放下皇叔和长辈的架子,下乡去见一个比他小了二十多岁的没有任何头衔和功名的这么一个年轻人,所以三顾茅庐是可信的,登门自荐只能存疑。
有的,而且还是诸葛亮自己说的,《出师表》中就有写,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真的
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三顾茅庐,而诸葛亮是毛遂自荐,主动投靠到刘备手底下的。
据了解确实是有三顾茅庐的,而且在当时三顾茅庐也是家喻户晓的事情了,在《前出师表》中也是有记载的。
我觉得有,这是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真凭实据的,并不是什么空手无凭捏造的。
你是否需要了解?
历史上真的有三顾茅庐吗?
(但是也没有见到诸葛亮,只见到了他的两个好友、诸葛均、诸葛亮的岳父)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三顾茅庐的故事课本中也有,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当年赵云,吴懿等亲历者还没有去世,难不成诸葛亮当着他们的面,故意造谣给自己脸上贴金吗?而且,《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资治通鉴》等权威历史典籍;都记载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可以说,它很有说服力,几乎不容置疑!正是因为刘备如此的“放低姿态”,诸葛亮又是如此的&...
三顾茅庐是历史故事吗
是,在真正的历史上,没有三顾茅庐一说。诸葛家是大户,为了家族能够延续诸葛三兄弟各辅一主,长兄诸葛瑾在吴,诸葛亮在蜀,诸葛均在魏,这样无论谁得天下,都可保持诸葛家长盛不衰。诸葛亮是自己找到刘备自荐的
真实历史到底有没有三顾茅庐这回事
历时确实是有的 诸葛亮的《出师表》自己写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顾茅庐为何会有多种说法?出师表是真实存在的吗?
三顾茅庐,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吗?好像,许多史书中,都有不同版本的“三顾茅庐”。没错,据《九州春秋》记载,所谓的三顾茅庐,其实是刘备去了一次,就成功请动诸葛亮出山了;《魏略》则记载,非但不是刘备去请诸葛亮,反而是诸葛亮主动找到刘备,方才投效在他麾下。这么看来,“三顾...
三顾茅庐是真的吗?揭秘三顾茅庐的历史真相
不过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当时诸葛亮并没有做出什么功绩,甚至连战场都还没有上过,为什么刘备就如此信任他呢?诸葛亮出仕只有26岁,而刘备已经40多岁了,在非常讲究长辈有序的古代,刘备放下身段去请诸葛亮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件事,那三顾茅庐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总感觉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说法并...
三顾茅庐是否确有其事?
三顾茅庐一事向来争议很大。有的认为确有其事,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毛遂自荐等。单看三国演义,应该显示的确有其事。但《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与草庐之中”,说的并不一定是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古人的数字并不都是具体的,“三”,“九”等数也有“多”的意思。或许刘备...
真实历史上孔明出山是毛遂自荐还是刘备三顾茅庐?
只要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毕竟这是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之情的开端,更是名闻天下的“隆中对”起源。 刘备是在袁绍与曹操进行官渡之战时,南下投奔刘表进军新野,也就是建安六年。到建安十三年刘表病死,也就是说刘备在荆州刘表那里呆了大约7年的时间。 刘备这七年真是悄无声息度过过的吗?我...
三顾茅庐的完整历史故事
东汉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刘关张桃园结义之后,刘备广招贤能异士,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隆中诸葛的故事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
三顾茅庐的故事,作者为何加入自己私人情感,其历史原型是什么呢?
公元207年,刘备正式拜会诸葛亮,罗贯中根据历史,在小说中演绎出了“三顾茅庐”的精彩故事,那么在历史上,真实的“三顾茅庐”是什么样的情况?为什么说作者罗贯中在编写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加入了其私人的情感呢?在历史上,详细记载了“三顾茅庐”的事件,在《前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