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草船借箭内容理解主要内容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课文内容
草船借箭
【释 义】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歇后语】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误(雾)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内容提要】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2小节):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出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第二段(第3~5小节)。讲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借箭的准备。
第三段(第6~9小节):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
第四段(第10小节):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诸葛亮巧设妙计“草船借箭”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以及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写作特点】
一、情节生动,扣人心弦。
二、注意用人物的语言表示人物的心理,展开矛盾冲突,因而人物形象鲜明,如课文第一段,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枝箭的阴谋刁难诸葛亮,双方经过一番“舌战”,突出了人物形象:周瑜面和心毒,胸藏杀机,为自己的得计而喜形于色。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不露声色。
学习要点提示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扩展
1.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互相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他们联合抗曹时发生的。
2.人物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周瑜:字公瑾,三国时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死后,总督东吴兵马。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献帝时为丞相,后建立三国时的魏国。
【正史中的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参见下文】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主要内容: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十万余支箭,立下奇功。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发生地点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林头镇。
扩展资料《草船借箭》暗喻国际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厅里,船舵上的五星红旗十分醒目,艺术评论家费大为认为,国旗可以表明作者的观点:对中国的批判和攻击将有利于中国。早年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时候,船头却没了这面国旗。
草船借箭指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借他人的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有一天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军事,决定水上于曹军作战,用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答应了.前两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到了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上江上取箭.这时江上雾大,天还没亮,这时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诸葛亮就得了十万支箭,曹操知道上了当想追也来不及了.
鲁肃把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理很嫉妒.
有一天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军事,决定水上于曹军作战,用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答应了.前两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到了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上江上取箭.这时江上雾大,天还没亮,这时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诸葛亮就得了十万支箭,曹操知道上了当想追也来不及了.
鲁肃把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你是否需要了解?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讲了一件什么事
《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是赤壁之战中的经典情节。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故意提出要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任务。但诸葛亮却轻松回应,只需三天便能完成。诸葛亮的机智与胆识,不仅赢得了时间,更利用了天时地利,巧妙地赢得了这场智慧的较量。在大雾天的掩护下,诸葛亮利用几条草船引诱...
五年级年级下册语文28课《孔明借箭》的主要内容,起因,经过,结果。_百度...
故事讲述的是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设下了一个陷阱,想要让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诸葛亮。周瑜安排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计划,但诸葛亮却让鲁肃帮忙准备借箭的工具。诸葛亮利用自己的智慧,决定采用草船借箭的方法。诸葛亮亲自驾驶船只,船上摆放了成千上万的稻草人,巧妙地向曹操借箭。
草船借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我小时候听过的第一个感觉很神奇的历史故事,尽管实际上借箭的是孙权而不是诸葛亮,借箭的过程也没有那么精彩,但是我这里还是想说一说《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甭管历史上什么样子,《三国演义》里最出彩的人物无疑是诸葛亮,连鲁迅先生都说“孔明多智而近妖”。诸葛亮从被...
人教版 五年级 下册 语文19课《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歇后语】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误(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内容提要】这篇课文是根据...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根据《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编,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曹操击败刘备后,与孙权联合对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处帮助作战,该事件便在此背景下发生。周瑜因妒忌诸葛亮,故意让他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试图...
从《草船借箭》说起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是四大名著里的节选。只要上了课本,基本上都要改动,这篇《草船借箭》也是这样,本来就叫白话章回小说,现在就更白话了。《草船借箭》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说的是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出名,一般人都在说表现了诸葛亮...
五年级语文下册19课草船借箭
这一事件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他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成功完成了任务。这一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具备智慧和勇气,就能够在困难面前找到解决的办法。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智慧的较量。通过这次行动,东吴解决了箭矢不足的问题,也为后来的战役奠定了基础。这一故事也告诉...
草船借箭 段落大意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4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讲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借箭的任务。第三段(第6至9自然段):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第四段(第10自然段...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十九课《草船借箭》缩写
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干,处处想陷害他。一天,周瑜找诸葛亮商议军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三天便可造好,还立下军令状。之后,周瑜吩咐军匠,故意延迟,想把诸葛亮置于死地。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五年级下册第19课用自己的话简短的讲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周瑜在和诸葛亮商议军事的时候,他让诸葛亮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在借箭的过程中,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去,曹操见漫天大雾,于是让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谁知上了当,可再追也来不及了.周瑜见了后,再也没有说过诸葛亮的坏话了.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