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于凌波居士的详细资料?就是那位专门研究唯识的居士。 凌波城是道教还是佛教门派

作者&投稿:势彪 2025-05-13
居士您能详细说一下您的建议吗?

建议她每日念“南无(na mo)阿弥陀佛”并加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关于他的资料真的很少。只找到这点
字小莼,光绪状元张建勋祖父。张建勋出生于广西有名的“状元之乡”临桂县一个书香门第。张建勋的曾祖父张其禄是清代广西较有名望的学者、诗人,著有《悦云诗草》2卷,祖父张烜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著有《巢捷吟稿》2卷,他的父亲张麟虽然曾经佐治过吴宣江观察守太平南宁兵备江右15年,在政界也有着一定的声望。

纵观于老居士一生,少年投笔从戎,立志报国,历经抗日、战乱、徒步转战三千里。 随政府来台以后即行医救人身命,并从事文化、教育、社会服务工作。学佛以后,弘法讲学,著书立说以救人慧命。 并为报答学佛恩师李炳南老居士,承继恩师弘法利生的精神,设立了纪念恩师的基金会,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佛教、奉献给众生,把生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直做到滴尽最后一滴心血为止!
于凌波老居士,河南省洛阳县人,民国十六年 (1927) 出生。 生逢乱世,家道中落,十二岁丧母,依父生活。 民国三十二年春在中学读书时,时当八年抗战末期,暴敌压境,乃流亡后方,考入军医学校西安分校受学。 三十三年秋季毕业,分派至陆军基层单位任军医,戍守黄河河防。 翌年抗战胜利,渡河随军北上,戍守北平。 三十五年国共内战复起,随军入察哈尔,参加收复张垣战役,及转战于北平、津、保三角地区,积功升至少校。
三十七年秋,在北平考入上海国防医学院深造,三十八年三月,随国防医学院迁校来台,毕业后服务于陆军医院及总医院,历任医师、科主任。 四十七年退役,继而受聘马台湾?业公司医务室主任。在此期间参加公务员特种考试,甲种卫生行政人员及格。 此后曾入中华学术院职业医学研究所研究。
民国四十九年,以续梁启超著《佛教与群治关系》一书信了佛教。因购佛书因缘结识『菩提树』杂志发行人朱斐居士。 由朱居士之引介,皈依于台中太平乡印弘茅蓬忏云法师座下,法名戒□;复纳贽礼拜于雪卢老人李炳南居士门下授业,修学净土念佛法门。
民国五十年九月,已受朱斐居士之约,赴狮头山为闭关的会性法师医病因缘,发愿创办一所为佛门四众服务的医院。 后来因缘和合,他辞去原有的工作,在炳公老居士领导之下,由菩提树杂志对外宣传,他负责策划推动,各地捐款源源而来,在台中大里市的佛教菩提医院也开工兴建。 建院之初先设门诊部,为佛门四众及贫民服务。 在他担住院长的三年多时间内,免费医疗贫民一万七千馀人。 到五十五年,一所现代化医院建设完成,开幕之后,他功成身退,辞去院长一职。
于老居士信佛之初,勇猛精进,礼佛诵经,进境甚速,五十年开始撰写《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长文,在菩提树月刊连载,五十一年印单行本发行,深受读者欢迎,菩提树月刊连印十馀版,台湾许多道场相继翻印。 以后数十年间,东南亚、美加各地凡有华人之处莫不有此书流通,至今不衰。 尤以 1980 年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缺乏初机佛书,当时仅有陈海量居士的《建设佛化家庭》、李圆净居士的《佛法导论》及《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三数种书流通,后来此书各地纷纷翻印,数量在百万册以上,成为二十世纪后五十年流通最广的传道书。
于老居士离去菩提医院后,在台中开设普济医院,并创办开明高级中学、富台幼稚园,也担任过台中市议员。 由于长期免费为贫民医疗服务,设清寒学生奖学金,扶危济难,热心公益,膺选为全国好人好事代表。
民国七十年以后,于老居士谢绝外缘,收敛身心,礼佛读经,探究法义。 以读经心得,写出了《般若心经蠡解》、《简明佛学概论》、《唯识学纲要》、《唯识三论今诠》等著作,许多佛学院都选为教材。 民国七十九年两岸开放,他自公职退休,回大陆探亲,发现「十年浩劫」后的大陆佛教,寺庙残破,经典文物荡然无存。 他是有「历史癖」的人,于是又发下心愿,要搜集资料,补充这一段佛教史上的空白。 此后他结束了世俗事业,全力投入佛教文化工作。 每年一次或两次返大陆,访问佛教寺院,佛门人士,搜集资料十多年来写出了五册《近代佛门人物志》、《民国佛教高僧传》六册、《民国佛教居士传》二册、 《民国佛教学人传》二册,以及收录二千馀位缁素大德传记、上下两厚册的《现代佛教人物辞典》。
民国八十三年,于老居士应美国「世界宗教研究院」院长沈家桢博士之邀,到纽约沉府作客。 沉博士聘他为世界宗教研究院研究员,委托他研究海外佛教发展的过程。 此后数年间,他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及东南亚各国,访问寺院社团、高僧大德,搜集资料,撰写出《美加华人社会发展史》、《海外弘法人物志》二书。
于老居士著作颇丰,有关佛学之著作,从早年的《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以至最后完成的《现代佛教人物辞典》共有三十四种;世俗杂学方面之著作,有《健康长寿手册》、《古今艺文志趣》等十多种;其他散见各佛教杂志及一般报刊者则不计其数。
自民国八十年以后,于老居士受请在台北、台中的佛学院所授课。 最初是圣严法师邀他到农禅寺三慧修学院授唯识课,继而在慧炬佛学会、慕钦讲堂、华藏讲堂、曼殊讲堂等处开设佛学讲座。 后来在中华佛学研究所、慈明佛学研究所、佛光山丛林学院、玄奘学术研究院、中华佛教学院、海明佛学院等院所授课,课程以唯识学论典为主。
民国八十三年,为继承雪庐老人遗志,发扬老人弘法利生的精神,于老居士捐资成立了「财团法人李炳南居士纪念文教基金会」。 基金会的宗旨为:
一、促进雪庐老人受业弟子联谊,举办各种文教活动。
二、举办佛、儒学术讲座,接引知识青年研究佛学。
三、发行刊物、丛书、弘扬佛陀正法。
为了基金会有一个固定的会址,他在台中市学府路 199 号七楼公寓中,买下了二、三层,二楼提供基金会使用,三楼自己居住。 基金会成立翌年,开始发行「弘法资讯」月刊,月印四千份,免费赠阅佛教各寺院、社团。 继而成立「雪庐讲堂印经功德会」,编印佛学书籍,赠送结缘。
迄今刊物发行一二二期,印出丛书七十种,开设佛学讲座五期(每期三、四月),及论语、书法、国画等研习班,并敦请侯秋东中医师每月在雪庐讲堂义诊,同时在中华慧炬佛学会设置「李炳南居士奖学金」,慧炬佛学会中区分会也设在本会,每月还寄送大批佛书到大陆各寺庙、团体。
于老居士自皈依三宝以来,持诵佛号从未间断。 由于深究「唯识」,对于「妄心」深切了解,起一念贪爱、一念□恚,即洞察无遗,烦恼自然消失,心境平静怡悦,恒时充满著法喜。 他极少生病,也极少吃药,包括任何补药、补品都不吃。 虽然他说健康的秘诀只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实则学佛后「心无烦恼」大有关。
但是人的肉体终究会败坏,「生、住、异、灭」是必经的过程,一期的人生终有落幕之时,二00五年八月二十九日下午二时,于老居士因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间,享寿七十九岁。 临终前交代不必急救,并从容嘱咐家人及基金会干部,了无□碍的放下娑婆,迎向极乐。 家属、基金会、慧炬佛学会及台中莲社莲友在身旁助念佛号,助念十小时后,面容红润、含笑,头顶微热,呈诸瑞相,必蒙阿弥陀佛接引,安详往生佛国。


你是否需要了解?

谁有于凌波居士的详细资料?就是那位专门研究唯识的居士。
民国八十三年,于老居士应美国「世界宗教研究院」院长沈家桢博士之邀,到纽约沉府作客。 沉博士聘他为世界宗教研究院研究员,委托他研究海外佛教发展的过程。 此后数年间,他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及东南亚各国,访问寺院社团、高僧大德,搜集资料,撰写出《美加华人社会发展史》、《海外弘法人物志...

凌波Dancinc是谁 求资料
于凌波老居士,河南省洛阳县人,民国十六年 (1927) 出生。 生逢乱世,家道他是有「历史癖」的人,于是又发下心愿,要搜集资料,补充这一段佛教史上

有谁能提供《成唯识论》。先谢谢了
穷两年之力,语译完成,与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简丰文、林国营二位居士谈及此事,他二位认为此书可由基金会印出,普遍赠人结缘。这是这本书问世的因缘。《识论》一书,素称难读,其中隐晦难解之处极多。笔者不自量力,贸然语译,缪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方家赐正,无任铭感。公元二ΟΟ二年十二月于凌波序于台中雪...

韩镜清居士的学生有那些?
这些都是居士学者,他们都有: 李炳南 黄念祖 沈家桢 元音 南怀瑾 耕云 妙泽 陈柏达 徐恒志 凡夫 于凌波 韩清静 韩镜清 王季同 王骧陆 毛凌云 江味农

我是信奉观音的,前天吃了牛肉怎么办?
在本身在家居士所受的五戒而言 是不杀生戒 吃三净肉是可以的 所谓三净肉是指 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 1,不见杀 2,不闻杀 3,不为我杀 也就是说吃这三种肉是可以,市场上面杀好的肉,可以 不过有些地方还是要注意的 比如说我们去一些大的餐馆,点了海鲜阿,鲈鱼阿,龙虾阿,或者蛇阿...

正淫和邪淫的区别是什么
在主观意识下,所有一切可以被原谅的行为算是正淫;反之,主观意识的排斥下,所有反感的行为是为邪淫,哪怕其实跟正淫的一切行为一模一样 总之,就是主观意识的认知,你觉得这个行为就算是淫也是可以接受,那就是正淫,你觉得不能接受,那就是邪淫 ...

我最近看佛经,看到勒严经.就有很多不明白了,.特别是自性..佛说世间万...
六祖是不是顿根的人?对,是顿教的人,六祖难道是今生今世来就有办法顿悟吗?不可能,对不对?那要培养多久才有办法?六祖才能顿悟。话讲回来,就是这样的,慢慢去悟……所以,世尊说,法也是顿也是渐,就这样子。摘于慧律法师2004年10月2日-8日讲述的《六祖坛经》视频6.01 ...

“阿赖耶识”其中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阿赖耶识,梵文作aalaya-vij~naana,意译为「藏识」;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本文尝试从语源学的角度,探讨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藉此形构阿赖耶识说发展的轨迹。《阿含经》中已有「阿赖耶」一词,意义专重心理学上的贪爱、执著,阿毘达磨时代的论书亦同。瑜...

佛教中“十恶”的最后一恶是什么?
佛教教义中十恶最后一恶是 “邪见 暗昧迷理”。就是六道众生依自我为中心的各种思量和行为,此依我为中心的思量和行为障对事物实相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产生善恶不善不恶三性之果报。有此而妄于六恶道内循环不断。

与佛教有关的书籍,哪位朋友推荐一下
我们学佛都有各自的目的,福也好,慧也好,具体起来还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是这些目的怎样实现?靠什么实现?要靠戒。要 摄心为戒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这个。你用什么样的方式,那是个人的因缘,也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念佛?持咒?念那本经典?这都是方法,而且也不能概括 摄心为戒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