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祖先是谁?
周介孚(1838-1904),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号梅仙。浙江绍兴人,生于1838年1月22日,1867年中举人,1871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县、内阁中书。鲁迅祖父。
1893年回乡发生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周介孚因此坐了八年牢。1901年被释放回家,1904年7月逝世。
鲁迅的经理主要分成三个阶段:
一、早年经历
1881年9月25日(中国农历八月初三),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11岁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求学时期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作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欺凌。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 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三、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
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
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四、革命时期
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抗议三·一八惨案,被北洋政府通缉(注:鲁迅并没有被通缉,这里《而已集·大衍发微》有错),于是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数月后,1927年1月16日,46岁的鲁迅离开厦门,18日抵达广州,19日晨在孙伏园、许广平的陪伴下“移入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
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上海教育界听说鲁迅来了,纷纷请鲁迅去演讲,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
1930年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鲁迅离寓避难。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
1933年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这个时候也有鲁迅将被暗杀的传闻,有人劝鲁迅少露面,鲁迅听了,不以为然,出门不带门钥匙,以示决绝。
五、晚年病逝
鲁迅在1936年10月,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上万名上海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后遭到破坏,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至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扩展资料
毛泽东曾说过,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鲁迅
鲁迅的祖先是周介孚。
周介孚(1838-1904),鲁迅祖父。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号梅仙。
周介孚诞生于浙江绍兴,二十九岁(1867年)考中举人,三十三岁(1871年)考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奉旨任江西金溪知县。戴了三年多县老爷的乌纱后,因与上级不和,1878年被弹劾免职。
1879年经李慈铭指点,“卖田捐官”,以后一直在京候补,直到1888年才得了个内阁中书的实职。1893年因母丧丁忧回乡,发生了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从此就坐了八个年头的牢。1901年被释放回家,又活了三年多,于1904年7月逝世,享年六十有七。
扩展资料:
鲁迅其他家庭成员
蒋氏:鲁迅继祖母(1842-1910),周介孚后妻,周伯宜继母,她逝世时鲁迅亲自为她办理丧事,她性幽默,常给鲁迅讲民间故事,给他以民间文化的启迪,同时她隐忍的性格也给鲁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潘大凤:鲁迅庶祖母(或称潘姨太),周介孚之妾。
周伯宜:鲁迅父亲(1861—1896),本名周凤仪,字伯宜。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后为病魔所缠,他的病使鲁迅饱尝了生活的困顿艰辛。
何氏:鲁迅外婆,会稽县皋阜镇人,父亲何元杰为翰林院编修。
鲁瑞:鲁迅母亲(1858—1943),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
周作人:鲁迅二弟(1885—1967),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
端姑:鲁迅妹妹,未满一岁即殇,约比周建人大一岁。
周建人:鲁迅三弟(1888—1984),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
周椿寿:鲁迅四弟(1892—1898年),6岁时因发热发烧早逝。
朱安:鲁迅的合法妻子(1878—1947),浙江山阴丁家弄(今绍兴市丁向弄)人,1906年28岁时与25岁的鲁迅完婚。她与鲁迅做了二十年的挂名夫妻却完全过着独身生活。鲁迅母亲的生活一直是由她照顾。
许广平:鲁迅的爱人(1898—1968),广东番禺人,曾是鲁迅的学生,她照顾着鲁迅后半生的生活。
周海婴:鲁迅与许广平之子(1929—2011),无线电专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介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鲁迅的祖先是周渭。
周渭( 1742—1821)原名熊占,字寅宾,国子监生,浙江绍兴东昌坊口人,越城周氏周树人(鲁迅)的八世祖。
熊占公家境富裕,善于经商“端谨多谋略,能以才力起其家”,为当地旺族,但公能以“家虽饶而公总以勤俭终其身。”,后裔兴旺,人材众出。鲁迅祖上历代世系为:1周逸斋--->2周南洲--->3周子信(之言)--->4周怀--->5周绳祖--->6周煌(韫山)--->7周绍鹏(乐庵)--->8周渭(寅宾\熊占) --->9周宗翰(佩兰)--->10周碞(瑞璋)--->11周以埏(苓年1816-1863) --->12周福清(震生\介孚1838~1904) --->13周伯宜(凤仪1861—1896) --->14周树人(樟寿\豫才\鲁迅1881-1936)。
鲁迅的祖先是周介孚。
周介孚(1838-1904),鲁迅祖父。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号梅仙。
周介孚诞生于浙江绍兴,二十九岁(1867年)考中举人,三十三岁(1871年)考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奉旨任江西金溪知县。戴了三年多县老爷的乌纱后,因与上级不和,1878年被弹劾免职。
1879年经李慈铭指点,“卖田捐官”,以后一直在京候补,直到1888年才得了个内阁中书的实职。1893年因母丧丁忧回乡,发生了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从此就坐了八个年头的牢。1901年被释放回家,又活了三年多,于1904年7月逝世,享年六十有七。鲁迅的祖先是周介孚。
周介孚(1838-1904),鲁迅祖父。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号梅仙。
周介孚诞生于浙江绍兴,二十九岁(1867年)考中举人,三十三岁(1871年)考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奉旨任江西金溪知县。戴了三年多县老爷的乌纱后,因与上级不和,1878年被弹劾免职。
1879年经李慈铭指点,“卖田捐官”,以后一直在京候补,直到1888年才得了个内阁中书的实职。1893年因母丧丁忧回乡,发生了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从此就坐了八个年头的牢。1901年被释放回家,又活了三年多,于1904年7月逝世,享年六十有七。
宁苏两地同现《周氏大宗族谱》印证——
鲁迅、周恩来都是苏州人
“鲁迅、周恩来他们原来都是咱苏州人。”日前一位名叫周斌炎的苏州老人致电本报称,他在整理其所收藏的周氏族谱时发现,作为轩辕黄帝的嫡裔,鲁迅、周恩来是同宗,而且来源于苏州,而闻名于世的古镇周庄,本是周家的庙产。周老还称,春节前,来自泰国、美国以及东南亚等地的海内外周氏子孙将共同出资为现存周氏族谱中记载最为久远的共同祖先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修筑铜像。
据周老介绍,轩辕黄帝在距今约3700—4000年前开创我皇皇中华,因而散居在海外各个角落的华人都尊称他为“人文始祖”,人人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至今,我国陕西省中部黄陵县北的桥由仍保存有轩辕黄帝的衣冠冢,世称“黄帝陵”。每逢清明节或重大节日,人们都要集聚黄帝陵前举行公祭,追念先祖。1994年清明节,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各界代表聚集在桥山黄帝陵前,举行公祭大典。这次公祭与往年不同的是,有一位来自江苏省泗洪县的名叫轩辕耀的特邀代表,他是作为轩辕黄帝的后代参加此次盛典的。轩辕耀先生说,他家中原先有一套家谱,可惜在祖父一代已经遗失。轩辕这个姓确乎少见,轩辕氏,是否为黄帝的后代,引起了大家的议论。因为,“黄帝号有熊氏,姓公孙,又姬姓,又名轩辕。”没有以轩辕为姓的记载。此事一经传媒报道,引起了连锁反应。当时南京一位名叫周柏泉的先生注意到了这个信息,即打电话至《扬子晚报》社说,周家有一套宗谱《锡山周氏大统宗谱》可以证明周家是黄帝在江苏的后代。后经《西安晚报》记者袁鹏先生参与寻找及协助查证,终于证实了此事:在南京某厂工作的今年39岁的周柏泉先生为轩辕黄帝的第128世孙。
与此同时,周老也在其收藏的家族族谱中发现自己也是轩辕帝的后裔,并与周柏泉一起研讨,结果发现周斌炎本人是周氏33世孙。周老说,根据江苏淮安、吴江、浙江绍兴、上虞等地专家的共同考证,现已确认:原来黄帝生于姬水之滨,后改姓姬,其第18世孙周文王受封于今陕西省咸阳地区的周地,因此,“文王邑於周,以国为姓”;“子孙以国为氏”;又据《锡山周氏大统宗谱》记载,周平王之“少子烈,受封于汝南(今河南省上蔡、叶县一带),时人呼为周家,其后代遂改为周氏”。周柏泉先生几经辗转与吴江市史志办许惠福、周德华先生相识。《周氏统谱》中吴江、周庄及相关人物的记载,一一与《吴江志》互为印证。
周庄原是周家庙产
鲁迅和周恩来同为苏州人
去年底,周德华来宁开会期间与周柏泉晤面长谈。两人在交谈中发现,周庄能得此名,极可能与周恩来和鲁迅共同的祖先有渊源。因为,周庄原名贞丰里,北宋末年这里恰逢灾荒,当地急需一寺庙作求神之所,之前进住这里的一位周姓迪功郎(官职)因信奉佛教,便舍宅建了金福寺,并将买下的200亩庄田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当地百姓为了感激周迪功郎的恩德,便将贞丰里改名为周庄传扬至今。但是,这位迪功郎为何方人士,从何而来,是否确为周恩来和鲁迅的祖先已失考证。为此,周柏泉翻阅了大量与此有关的书籍,并请教一切可请教之人,后辗转通过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江南巨富沈万三》副主编陈兆弘提供的线索,获悉苏州大学历史系何荣昌教授有相关周庄史的新考据,根据何教授考证,周迪功郎字应熙,原始于清嘉庆《松江府志·青龙赋》,经查考史料周应熙是《青龙赋》文作者,浙江诸暨人,依据确凿。由此,周柏泉根据周庄迪功郎周应熙所在年代、名字、活动地域吴江、松江、诸暨一带,联想到自己29世祖周应高与周应熙似属同族同“应”字辈兄弟。为了寻觅依据加以证实,随即向有关的绍兴《鲁迅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湖南道县县志办查考了相关史料及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家世》、绍兴《越城周氏支谱》、诸暨《丰江周氏宗谱》、道县《濂溪故里族谱》等,一一印证了《锡山周氏大统宗谱》所载:周应熙与周应高均是周敦颐6世嫡孙,属同宗堂兄弟。周应熙又同是周恩来和鲁迅的共同祖先周澳的高祖父。鲁迅是周澳长子周德的后代,而周恩来则是周澳次子周完一的后代,他们分别是周应熙的27、28代孙,至此,终于证明,周庄得名于周恩来和鲁迅的共同祖先周应熙。周应熙及其子孙两代人在周庄居住后,又迁到浙江诸暨,由此可见,鲁迅和周恩来同为苏州人。
鲁迅是黄帝126世孙
周恩来是黄帝127世孙
鲁迅、周恩来虽是周氏在绍兴的后代,但分属于保佑桥和覆盆桥两个分支。保佑桥谱系中载:周敦颐的第11世孙周德,从湖南道县迁至绍兴,是为绍兴支。在《绍兴县志》姓氏篇中又载:绍兴支宗祠在鱼化桥,称鱼化桥周氏,其下又有十几个分支,鲁迅属覆盆桥分支,周恩来属保佑桥分支。鲁迅祖父周福清在清同治年间《浙江乡试朱卷》上亲笔所填的履历这样写道:“始祖之公(即周敦颐),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此试卷现仍保存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周恩来堂弟曾披露,1939年,41岁的周恩来因宣传抗日曾到过绍兴,并顺便查证了自己的血脉关系,并在祖谱上填上了他自己和两个弟弟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后周恩来遂认鲁迅为堂叔,称许广平为婶母。1952年,鲁迅夫人许广平到中南海周恩来家做客,周恩来很认真地对许广平说:“我应该叫你婶母呢。”许广平笑笑说:“那可不敢当。”1969年,周恩来到北京饭店拜访鲁迅三弟周建人时说:“建老,我已查过了,你是绍兴周氏20世孙,我是绍兴周氏21世孙,你是我的长辈,我要叫你叔叔喽。”周建人忙说:“你是总理,不敢当。”
记者采访时发出,现据周柏泉先生综合其保存的《锡山周氏大统宗谱》与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和绍兴鲁迅纪念馆所保存的周氏谱系推算得知,鲁迅为轩辕黄帝第126世孙,即周氏第33世孙,周恩来为轩辕黄帝第127世孙,即周氏第34世孙。这个发现,不仅周氏子孙为之高兴,中华大地及海外华人同为炎黄子孙者亦为之喜悦。
慷慨解囊塑祖像
周氏子孙续写新篇章
日前,周斌炎与周柏泉先生在南京夫子庙聚会,两人就周老《周氏族谱》中出现不少名人诗文一事进行商讨。周柏泉认为,诸多名人诗文褒扬周氏先祖,在家谱上再现实属罕见,苏州大学历史系的不少老教授也持此观点。截至记者发稿时,记者从江西南昌周敦颐公墓管理处获悉,公墓在文革期间被彻底破坏,夷为平地,1998年九江市政府在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水之灾、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恢复文化古迹,拨出10万元修墓款,和香港周氏完全亲总会慷慨捐物15万元修墓款,才建起一座坟墓,可是不理想的是尚有50余步台阶二个平台,泮池、状元桥、爱莲堂、敬贤堂、门楼、莲花池、光霁亭、石牌坊等配套设施、绿化及装饰工程,总共尚需200余万元工程款得不到落实,被搁浅,无法全面恢复原貌,经与各方联系,要求解决,始终未获得结果。现海内外周姓华人均踊跃捐资,不日,一座能凝聚黄帝子孙民族团结的铜像将矗立在九江市。
鲁迅的祖先是周渭。
周渭( 1742—1821)原名熊占,字寅宾,国子监生,浙江绍兴东昌坊口人,越城周氏周树人(鲁迅)的八世祖。
熊占公家境富裕,善于经商“端谨多谋略,能以才力起其家”,为当地旺族,但公能以“家虽饶而公总以勤俭终其身。”,后裔兴旺,人材众出。鲁迅祖上历代世系为:1周逸斋--->2周南洲--->3周子信(之言)--->4周怀--->5周绳祖--->6周煌(韫山)--->7周绍鹏(乐庵)--->8周渭(寅宾\熊占) --->9周宗翰(佩兰)--->10周碞(瑞璋)--->11周以埏(苓年1816-1863) --->12周福清(震生\介孚1838~1904) --->13周伯宜(凤仪1861—1896) --->14周树人(樟寿\豫才\鲁迅1881-1936)。
鲁迅的祖先是周介孚。
周介孚(1838-1904),鲁迅祖父。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号梅仙。
周介孚诞生于浙江绍兴,二十九岁(1867年)考中举人,三十三岁(1871年)考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奉旨任江西金溪知县。戴了三年多县老爷的乌纱后,因与上级不和,1878年被弹劾免职。
1879年经李慈铭指点,“卖田捐官”,以后一直在京候补,直到1888年才得了个内阁中书的实职。1893年因母丧丁忧回乡,发生了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从此就坐了八个年头的牢。1901年被释放回家,又活了三年多,于1904年7月逝世,享年六十有七。鲁迅的祖先是周介孚。
周介孚(1838-1904),鲁迅祖父。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号梅仙。
周介孚诞生于浙江绍兴,二十九岁(1867年)考中举人,三十三岁(1871年)考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奉旨任江西金溪知县。戴了三年多县老爷的乌纱后,因与上级不和,1878年被弹劾免职。
1879年经李慈铭指点,“卖田捐官”,以后一直在京候补,直到1888年才得了个内阁中书的实职。1893年因母丧丁忧回乡,发生了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从此就坐了八个年头的牢。1901年被释放回家,又活了三年多,于1904年7月逝世,享年六十有七。
宁苏两地同现《周氏大宗族谱》印证——
鲁迅、周恩来都是苏州人
“鲁迅、周恩来他们原来都是咱苏州人。”日前一位名叫周斌炎的苏州老人致电本报称,他在整理其所收藏的周氏族谱时发现,作为轩辕黄帝的嫡裔,鲁迅、周恩来是同宗,而且来源于苏州,而闻名于世的古镇周庄,本是周家的庙产。周老还称,春节前,来自泰国、美国以及东南亚等地的海内外周氏子孙将共同出资为现存周氏族谱中记载最为久远的共同祖先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修筑铜像。
据周老介绍,轩辕黄帝在距今约3700—4000年前开创我皇皇中华,因而散居在海外各个角落的华人都尊称他为“人文始祖”,人人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至今,我国陕西省中部黄陵县北的桥由仍保存有轩辕黄帝的衣冠冢,世称“黄帝陵”。每逢清明节或重大节日,人们都要集聚黄帝陵前举行公祭,追念先祖。1994年清明节,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各界代表聚集在桥山黄帝陵前,举行公祭大典。这次公祭与往年不同的是,有一位来自江苏省泗洪县的名叫轩辕耀的特邀代表,他是作为轩辕黄帝的后代参加此次盛典的。轩辕耀先生说,他家中原先有一套家谱,可惜在祖父一代已经遗失。轩辕这个姓确乎少见,轩辕氏,是否为黄帝的后代,引起了大家的议论。因为,“黄帝号有熊氏,姓公孙,又姬姓,又名轩辕。”没有以轩辕为姓的记载。此事一经传媒报道,引起了连锁反应。当时南京一位名叫周柏泉的先生注意到了这个信息,即打电话至《扬子晚报》社说,周家有一套宗谱《锡山周氏大统宗谱》可以证明周家是黄帝在江苏的后代。后经《西安晚报》记者袁鹏先生参与寻找及协助查证,终于证实了此事:在南京某厂工作的今年39岁的周柏泉先生为轩辕黄帝的第128世孙。
与此同时,周老也在其收藏的家族族谱中发现自己也是轩辕帝的后裔,并与周柏泉一起研讨,结果发现周斌炎本人是周氏33世孙。周老说,根据江苏淮安、吴江、浙江绍兴、上虞等地专家的共同考证,现已确认:原来黄帝生于姬水之滨,后改姓姬,其第18世孙周文王受封于今陕西省咸阳地区的周地,因此,“文王邑於周,以国为姓”;“子孙以国为氏”;又据《锡山周氏大统宗谱》记载,周平王之“少子烈,受封于汝南(今河南省上蔡、叶县一带),时人呼为周家,其后代遂改为周氏”。周柏泉先生几经辗转与吴江市史志办许惠福、周德华先生相识。《周氏统谱》中吴江、周庄及相关人物的记载,一一与《吴江志》互为印证。
周庄原是周家庙产
鲁迅和周恩来同为苏州人
去年底,周德华来宁开会期间与周柏泉晤面长谈。两人在交谈中发现,周庄能得此名,极可能与周恩来和鲁迅共同的祖先有渊源。因为,周庄原名贞丰里,北宋末年这里恰逢灾荒,当地急需一寺庙作求神之所,之前进住这里的一位周姓迪功郎(官职)因信奉佛教,便舍宅建了金福寺,并将买下的200亩庄田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当地百姓为了感激周迪功郎的恩德,便将贞丰里改名为周庄传扬至今。但是,这位迪功郎为何方人士,从何而来,是否确为周恩来和鲁迅的祖先已失考证。为此,周柏泉翻阅了大量与此有关的书籍,并请教一切可请教之人,后辗转通过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江南巨富沈万三》副主编陈兆弘提供的线索,获悉苏州大学历史系何荣昌教授有相关周庄史的新考据,根据何教授考证,周迪功郎字应熙,原始于清嘉庆《松江府志·青龙赋》,经查考史料周应熙是《青龙赋》文作者,浙江诸暨人,依据确凿。由此,周柏泉根据周庄迪功郎周应熙所在年代、名字、活动地域吴江、松江、诸暨一带,联想到自己29世祖周应高与周应熙似属同族同“应”字辈兄弟。为了寻觅依据加以证实,随即向有关的绍兴《鲁迅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湖南道县县志办查考了相关史料及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家世》、绍兴《越城周氏支谱》、诸暨《丰江周氏宗谱》、道县《濂溪故里族谱》等,一一印证了《锡山周氏大统宗谱》所载:周应熙与周应高均是周敦颐6世嫡孙,属同宗堂兄弟。周应熙又同是周恩来和鲁迅的共同祖先周澳的高祖父。鲁迅是周澳长子周德的后代,而周恩来则是周澳次子周完一的后代,他们分别是周应熙的27、28代孙,至此,终于证明,周庄得名于周恩来和鲁迅的共同祖先周应熙。周应熙及其子孙两代人在周庄居住后,又迁到浙江诸暨,由此可见,鲁迅和周恩来同为苏州人。
鲁迅是黄帝126世孙
周恩来是黄帝127世孙
鲁迅、周恩来虽是周氏在绍兴的后代,但分属于保佑桥和覆盆桥两个分支。保佑桥谱系中载:周敦颐的第11世孙周德,从湖南道县迁至绍兴,是为绍兴支。在《绍兴县志》姓氏篇中又载:绍兴支宗祠在鱼化桥,称鱼化桥周氏,其下又有十几个分支,鲁迅属覆盆桥分支,周恩来属保佑桥分支。鲁迅祖父周福清在清同治年间《浙江乡试朱卷》上亲笔所填的履历这样写道:“始祖之公(即周敦颐),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此试卷现仍保存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周恩来堂弟曾披露,1939年,41岁的周恩来因宣传抗日曾到过绍兴,并顺便查证了自己的血脉关系,并在祖谱上填上了他自己和两个弟弟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后周恩来遂认鲁迅为堂叔,称许广平为婶母。1952年,鲁迅夫人许广平到中南海周恩来家做客,周恩来很认真地对许广平说:“我应该叫你婶母呢。”许广平笑笑说:“那可不敢当。”1969年,周恩来到北京饭店拜访鲁迅三弟周建人时说:“建老,我已查过了,你是绍兴周氏20世孙,我是绍兴周氏21世孙,你是我的长辈,我要叫你叔叔喽。”周建人忙说:“你是总理,不敢当。”
记者采访时发出,现据周柏泉先生综合其保存的《锡山周氏大统宗谱》与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和绍兴鲁迅纪念馆所保存的周氏谱系推算得知,鲁迅为轩辕黄帝第126世孙,即周氏第33世孙,周恩来为轩辕黄帝第127世孙,即周氏第34世孙。这个发现,不仅周氏子孙为之高兴,中华大地及海外华人同为炎黄子孙者亦为之喜悦。
慷慨解囊塑祖像
周氏子孙续写新篇章
日前,周斌炎与周柏泉先生在南京夫子庙聚会,两人就周老《周氏族谱》中出现不少名人诗文一事进行商讨。周柏泉认为,诸多名人诗文褒扬周氏先祖,在家谱上再现实属罕见,苏州大学历史系的不少老教授也持此观点。截至记者发稿时,记者从江西南昌周敦颐公墓管理处获悉,公墓在文革期间被彻底破坏,夷为平地,1998年九江市政府在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水之灾、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恢复文化古迹,拨出10万元修墓款,和香港周氏完全亲总会慷慨捐物15万元修墓款,才建起一座坟墓,可是不理想的是尚有50余步台阶二个平台,泮池、状元桥、爱莲堂、敬贤堂、门楼、莲花池、光霁亭、石牌坊等配套设施、绿化及装饰工程,总共尚需200余万元工程款得不到落实,被搁浅,无法全面恢复原貌,经与各方联系,要求解决,始终未获得结果。现海内外周姓华人均踊跃捐资,不日,一座能凝聚黄帝子孙民族团结的铜像将矗立在九江市。
你是否需要了解?
鲁迅的历史?
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
鲁迅为什么小时候的思维与其他小孩不同
首先鲁迅家祖上为书香门第,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他的祖父是进士,父亲是秀才,所以从小他就有机会在一个较高的特定氛围中成长,在其他同龄人还在嬉闹的时候,他已经被家里的藏书和家人的讨论潜移默化了。其次就是幼年的家道中落,十余岁时父亲亡故,鲁迅和母亲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困苦,所以在...
关于鲁迅的家庭背景。
有一次鲁迅和弟弟偷偷买回来一本《花经》,被周伯宜发现了,他们又害怕又绝望,因为这是属于闲书,一般人家都不许小孩子看的:"糟了,这下子肯定要没收了!"谁料周伯宜翻了几页,一声不响地还给了他们,使他们喜出望外,从此放心大胆地买闲书,再不用提心吊胆,像做贼似的。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
鲁迅和周总理祖籍是一家子吗
他说:“在血统上,我也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是出身浙江绍兴城的周家。”到了周恩来祖父周殿奎一辈时,他这一家就离开绍兴,迁到江苏淮安。周恩来、鲁迅同是迁居吴江的周敦颐九世孙周澳的后裔,周澳的两个儿子周德、周完一系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是鲁迅与周恩来的各自祖先。
鲁迅的资料
绍兴出师爷,可是鲁迅家没有当过师爷,他爷爷周福清是清朝翰林,中过进士,当过知县。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秀才,一直闲居在家考科举考试,也没有当过师爷。鲁迅出身书香门第,不但他父系祖先是有文化的富人,他的母系祖先也是有文化的富人。鲁迅的母亲周老太太(鲁瑞)也是书香门第出身,她的祖父、外祖父...
鲁迅的家庭背景和鲁迅的时代背景资料 不要太长
1、家庭背景: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
鲁迅童年的生活经历
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
鲁迅的祖先是谁
据绍兴的周氏家谱说,鲁迅的祖先应该是三国时代的周瑜,而且周恩来也是周瑜后裔,论辈分,鲁迅是周恩来叔辈
鲁迅生涯、经历
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周福清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
鲁迅为什么姓姬
鲁迅并不姓姬,他的真实姓氏是周。鲁迅原名为周树人,而周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世家。最早源于古代的姬姓,这是炎帝和周人祖先后稷的姓,在中国算是最古老的姓氏了,周时迁至河南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