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那么多三个国家并存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说的三国是特指曹操那个时代呢 历史上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作者&投稿:舒度 2025-05-21
三国的那个时代所有人都说普听话吗?

现在的普通话最早是明朝晚期出现的官话,沿用到清朝晚年,在清末逐渐流入民间,后来由于普通话在华北较广泛,所以在新中国定都北京后,便将其定为国家法定官方语言,得以推广。三国时期与现在相隔近两千年,其中文化中心北方多次遭受如五胡乱华等毁灭性战争的破坏,其语言得以流传下来成为普通话或普通话与当时发音相近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三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三国时期的人才的数量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相比的,后再加上罗贯中加了很多的虚构内容,把三国神话了。依照我们现在来看三国,整个历史过程就是一部兵书,三个国家的相对立的激战情况用到了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计谋
1、勤王图霸计,即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计属于典型的政治计谋。提出此计的有荀彧、沮授,成功的是荀彧。汉献帝即位后,接连遭受董卓、李榷、郭汜乱政。在政局不稳、战事不断的年代,汉献帝过着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苦难生活。尽管汉献帝如此狼狈,可皇帝毕竟是一面颇有号召力的旗帜。对于这点,荀彧看得很清楚,听说汉献帝移驾洛阳,马上向曹操进言。举晋文公纳周襄王、汉高祖为义帝发丧的例子,说明勤王的重要性。还提醒曹操,若不早图,别人将先我为之。曹操何等人物,岂肯错过这样的好事,立即兴师勤王。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够扫平群雄、称霸中原,与此计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2、扼喉待变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官渡之战,曹袁兵戈相向。很快曹军粮草用尽,曹操意欲退兵。荀彧闻之,献此计。先挑明官渡之战的重要性,胜则消灭袁绍、一统北方,乃天下之机。又举楚汉相争的例子,说明兵少粮尽并不可怕,只要画地而守、扼喉待变,一定能以少胜多取得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试想如果曹操官渡失败,不仅很难统一北方,而且曹操统一大业将受到严重的打击。所以此计对于官渡之战的胜利,以及最后统一北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仗义招才计,此计属于政治计谋。刘备被吕布打败后,只好投奔曹操。对于刘备去留,曹操内部意见不一。荀彧、程昱认为刘备乃英雄,不杀终为后患。而郭嘉却认为杀一人而阻天下志士之望,谁肯共谋天下呢。曹操也觉得杀刘备不利于招揽人才,故不杀,并表刘备领豫州牧。观曹操此举乃真英雄也!是故英雄对决,不应施以小人招数,而应正大光明地分出高下。相反,纵然杀掉刘备,势必会招来更多的敌人,况且刘备当时并没有显露出英雄本色。因此留着刘备未尝不是好事,后来无数智谋之士投奔曹操,足以证明郭嘉有相当远见。

4、借刀杀人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平定北方四州,袁尚兄弟被迫逃亡辽东。表面上看若袁氏与公孙康联合会对曹操构成很大威胁,所以曹操大部分手下主张趁胜一举歼灭袁氏与公孙康。他们没想到还有一个对曹军更为有利的隐藏条件,即是让袁氏与公孙康火并,而曹操能坐收渔翁之利。此时郭嘉尽管已留易州养病,远离战场,但局势的发展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劝曹操不可出兵追击。若出兵,二者必并力抵抗,急不可下;若缓之,使公孙康、袁氏相拼,其势然也。曹操从其计,果然袁氏兄弟被公孙康杀死。可以说曹操能最终消灭袁绍势力,进而统一北方,与此计有着重要的关联。

5、声东击西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兴兵讨伐张绣,久攻南阳城不下。于是曹操命士兵做好继续攻城准备,自己却骑马绕城三日(见东南角砖土新旧不等,多半毁坏,容易攻城),然后假装从西北角入城。这一切贾诩在城上看得清楚,便欲将计就计,为张绣献此计。先说明曹操去西北角积草,看上去想从西北入城,不过是虚张声势,实则想从东南角攻城。然后劝张绣把百姓假扮士兵守西北角,令主力埋伏在东南角。果然不出贾诩所料,曹操被杀得大败而归,从而南阳之困得以解除。

6、离间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与韩遂、马超对峙,双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然而双方实力毕竟悬殊,韩遂很快支撑不住,于是想与曹操讲和。怎样才能毫不费力、一食二鸟呢?既然韩遂有讲和之意,贾诩马上想到了离间计。先让曹操次日与韩遂交谈良久,使马超心疑。然后让曹操亲作一信与韩遂,故意将信中关键处涂抹不清,让韩遂、马超互相猜疑,进而发生火并,使其两败俱伤。事情果然不出贾诩所料。

7、翁中捉鳖计,此计属于政治计谋。赤壁之战后,曹操一直在寻找机会消灭孙刘,只是怕马腾偷袭许都。于是荀攸献计,要曹操用汉献帝名义加马腾为征南将军,使其讨伐孙权,诱其入京师,然后除掉他。此计为计中计,是远攻近交计中的子计。

8、以逸待劳计,此计属于军事计谋。蜀军攻打定军山不下,法正及时提出此计。他仔细观察地形,发现定军山以西有座宝剑峰,比定军山还高。就劝黄忠抢先夺此山,这样定军山之虚实一目了然,将给魏军带来很大威胁。然后根据当时的敌情我情,让黄忠守在半山,自己居山顶。待夏侯渊兵至,举白旗,黄忠按兵不动;待到敌人倦怠无备,举红旗,黄忠立刻下山击之,必当全胜。后来形势果然如法正所料,黄忠不仅夺了定军山,还杀了曹操大将夏侯渊。此计为蜀国的全盛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9、趁火打劫计,属于政治计谋。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争斗,引起宫廷内乱。这时,远在西凉的董卓收到何进命其进京救驾的密令,犹豫不决。谋士李儒对当时的局面看得很明白,于是力劝董卓以“奉诏救驾”为名,趁机进京夺取政权。董卓听从李儒的计谋,率领西凉大军迅速进入京城,在李儒、吕布的帮助下,先铲除了丁原等异己,接着废少帝立献帝,从而把持了朝政大权。

10、顺手牵羊计,属于军事计谋。关羽死后,蜀吴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按理说魏国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曹丕完全可以联合蜀国灭掉吴国。可是刚刚称帝的曹丕只顾铲除异己巩固政权,却失去了这样的好机会。当时,谋士刘晔曾提出此计:蜀吴交兵,天亡也。若遣一上将提兵数万,渡江袭之,魏蜀联合,吴国不出半月可亡矣!或者让蜀吴争斗,魏国也可坐收渔翁之利。当然曹丕并没有听从,等到吴国大胜蜀国后,他却错误地出师伐吴,结果一战败北。

11、调虎离山计,属于军事计谋。曹操打败张绣后,矛头指向徐州吕布。如果正面与吕布交手即使取胜也会损失惨重。这时早已投降曹操的陈登成功运用此计,达到兵不血刃的目的。一是诱吕布将妻小与钱粮移屯下祁,从而为后来占领徐州清除障碍。二是骗吕布说泰山孙观等谋反,结果让吕布与陈宫夜间厮杀起来,杀到天明,方知中计。吕布急忙赶回徐州,陈登父亲早已占领此城。三是伪传将令,对高顺、张辽说吕布被围,让高、张率兵营救。在陈登策应下,曹操很快拿下小沛。此计使得吕布短时间内丢了大部分领地,只剩下下祁一块不大的地方了。

12、攻心计,属于政治计谋。三国后期,诸葛亮为伐魏,想先解决南蛮以解除后患。马谡及时献此计。大意是南蛮地处偏僻,即使武力攻下,也很难真正征服。不如以军事为辅、政治为主,以攻心达到武力不能解决的目的。后来诸葛亮成功的运用了此计,七擒孟获,使得南蛮纳入蜀国版图,也为后来的伐魏解除了后患。

13、笑里藏刀计,属于政治计谋。讨伐董卓失败后,袁绍回到渤海,军中缺粮,冀州韩馥遣人送粮。谋士逢纪献计。先与公孙瓒相约夹攻冀州,事后平分其地。同时派人密报韩馥,韩馥必然请袁绍共同御敌。然后从中取利。果然韩馥请袁绍营救冀州,并让出冀州给袁绍。等到袁绍夺了冀州,马上与公孙瓒撕破面皮,自己独占冀州,为袁绍统一北方四州打下基矗

14、美人计,属于政治计谋。董卓把持朝政以后,弄得上下怨声载道,各地盗贼猖獗。司徒王允看到董卓、吕布皆是好色之徒,于是巧使美人计,让貂蝉离间董卓吕布,从而让其父子两人火并。最后王允、吕布联手杀死董卓,使汉朝天下得以暂时的安宁。

15、苦肉计,属于军事计谋。蒋干到东吴说周瑜,被周瑜将计就计,使曹操杀死蔡瑁张允水军两都督,为自己除去了后患,但曹操水军实力乃就很强大。周瑜于是与老将黄盖演出一场苦肉计来。这事几乎瞒了东吴所有人(包括孙权都以为周瑜是真的想杀黄盖),只有黄盖的老友阚泽与孔明清楚。结果曹操中了计,苦肉计的成功为后来的火烧曹船立下汗马功劳。

16、连环计,属于军事计谋。赤壁之战的胜利与诸多计谋密切相关。如草船借箭、借东风、连环计、离间计、苦肉计、火攻等等。其中连环计是其中最关键的一计。当时蒋干在东吴遇上庞统,并极力推荐庞统去见曹操。庞统有心让东吴与刘备取胜,于是献此计。看上去,联环能让船上的曹兵如屡平地,很管用。其实一旦联环,与到紧急事情(如火攻等)后就变成大患了。曹操及其谋士都没有想到这点,因此遭到火攻是必然的。

一.随机应变——曹操应急佯献刀
二.金蝉脱壳——孙坚换帻脱险境
三.乘火打劫——袁绍诈取冀州城
四.连环计——王允巧使连环计
五.欲擒故纵——刘备三让徐州城
六.嫁祸于人——曹操借头息众怨
七.韬光养晦——刘备借雷巧掩饰
八.兵不厌诈——张飞诈醉擒刘岱
九.借刀杀人——曹操借刀杀祢衡
十.釜底抽薪——曹操乌巢烧粮草
十一.隔岸观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十二.无中生有——程昱用计诳徐庶
十三.上楼抽梯——刘琦上楼抽梯问计
十四.虚虚实实——张飞沉着退敌兵
十五.激将法——诸葛亮计激周瑜
十六.反间计——周瑜假书赚蒋干
十七.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
十八.苦肉计——周瑜导演苦肉计
十九.美人计——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十.利而诱之——丁斐牛马救曹操
二一.围魏救赵——孔明一纸救江东
二二.混水摸鱼——庞德设计下长安
二三.十面埋伏——孔明设伏擒张任
二四.出其不意——甘宁百骑劫魏营
二五.以逸待劳——黄忠疲敌定军山
二六.疑兵之计——孔明设疑胜曹操
二七.攻心为上——吕蒙攻心胜关羽
二八.将计就计——曹操盛葬关羽头
二九.火战计——陆逊火烧蜀连营
三十.各个击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三一.先发制人——司马懿出兵破孟达
三二.空城计——孔明智设空城计
三三.诱敌深入——木门道张郃中计
三四.忍辱负重——司马懿忍辱取胜
三五.缓兵之计——司马懿缓战破辽东
三六.假痴不癫——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三七.背水一战——姜维背水破王经
三八.走为上——姜维求计避祸
三九.暗渡陈仓——邓艾奇兵度阴
四十.一箭双雕——司马昭一石三鸟
四一.以柔克刚——羊祜怀柔服陆抗
正因为计谋用的出神入化,让后人记忆深刻,才能流芳千古。

因为三国。是因为朝廷衰退,孙权、曹操、刘备占据地最为强大,而他们都是汉族的。并且他们都相继称帝,蜀国、魏国、吴国,因此叫三国。
这就是一个历史特定语,再也不能重复。也可能因为《三国演义》《三国志》的出现,所以叫三国。

重复一句就是说这是一个历史特定语,再也不能重复。

宋朝也分南宋、北宋。汉朝就东汉、西汉。晋朝就东晋、西晋。 一样的道理

三国鼎立的局面比较严峻嘛 而且这么大规模.

我来说正确答案,为什么我门说的三国是特指曹操那个时代呢
因为我门中国有4大名著,其中之一就是三国演义,所谓文学的渲染力,比任何的形式都容易影响后人..回答的对,希望能给分

因为历史题材小说《三国志》和后来演变的四大名著小说《三国演义》使那个时代闻名与中外,所以后大部分人所知道三国都是指魏、蜀、吴三国。我们所说的三国根据多数人墨守陈规的认可也就只指曹操的那个时代了!

他们都称帝,并且有自己的政权 因此称3国

三国演义太早出名了


你是否需要了解?

历史上并存的朝代表
补充五胡十六国口诀:前后南三燕,西秦南凉鲜卑建;前西二凉和北燕,政权仍为汉族建;前赵北凉夏匈奴;前秦后凉汉(成汉)氐建;羯后赵,羌后秦,十六小国长混战。▲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北魏并存的国家有哪三个国?
北魏(386年—534年),严格来说,和北魏短暂并存的国家不止三个,北魏建国时,北方至少还有四个割据政权,397年灭后燕;431年灭夏;432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南朝则有三个王朝与北魏共存,刘宋,420年—479年;南齐,479年—502年;南梁,502年—557年;还有被刘宋所替代的当时已成为象征性王朝...

三国时期的中国是否是三个国家?而不能称为一个国家?
那时候魏蜀吴都称帝了,谁都不服谁,而且都有自己的国家机构,所以叫三个政权,也可以叫三个国家。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华夏子民,勾结外族的事是谁也不会干的。

三国演义 读书笔记600字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三个国家同时并存,这引起了我对《三国演义》的兴趣。这部作品讲述了蜀(汉)、魏、吴三国形成以及争夺权力、土地的故事,最后三国归晋,天下统一。罗贯中以生动的笔触,将那段历史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人物是关羽。他字云长,忠心耿耿,...

简述三国历史背景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中国历史上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的时期是什么时期
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 )与十国(891年~979年 )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宋朝(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宋朝时期并存的少数民族国家有西夏,辽国,金国等等。

有人说三国时期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是真的吗?
其实三国时代不止3个国家,还存在第4个国家,这是真的吗?东汉末年,被称为三国时期,其实是因为由蜀魏吴三个国家共分天下所形成。但历史上的三国时代还并存着第四个国家,为何人们长久以来都没有提及,主要是蜀魏吴占据了中原主要地区,吴国暂居江南一带、荆州、两湖、江苏等南方地域,蜀国暂居四川、...

空城计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位家喻户哓的智者。他的智慧、谋略和忠诚被后人广为传颂。以下便是关于诸葛亮的一段传奇故事。时间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当时中国国土上并存着三个主要国家:魏国、蜀国和吴国。这一时期被称为“三国时期”。这三个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但彼此间难以彻底消灭对方。而诸葛亮,...

...蒙古、高丽、大理、喀喇汗、吐蕃,这几个国家是不是并立存在的?_百 ...
宋朝分南北宋 南宋时期,金朝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的政权,其全盛时期统治范围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流域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西与西夏接壤。南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西以大散关与宋为界。金朝与南宋,西辽,大理,西夏为并存政权。高丽,出现过高丽,高句丽,新罗三国时期。在南宋是是并存的。吐蕃...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到底有多少个朝代?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西汉:秦朝之后的又一重要王朝,持续时间较长。新朝:西汉末年王莽建立的一个短暂王朝。东汉:继新朝之后,西汉的延续,也被称为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并存时期。西晋:短暂统一中国的王朝。东晋:西晋灭亡后,在南方建立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