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的作者究竟是谁诸葛恪还是诸葛亮 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
较多历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做,因为,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写的十分恳切,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败后,诸葛亮自己也承担起责任,自贬三级。然而《后出师表》的语气写的好像是为自己的战争失败做狡辩的,说了很多理由,姑且不论对错,它不符合诸葛亮的风格。诸葛亮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不会说诸如“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类逃避责任的话.最有可能是晋朝人所作。
《后出师表》所说的很多事情与史实不合。比如,它列数曹操的几次失利,如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祈连、僵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除南阳、乌巢、潼关几次遇险史书有记载,另几次都没有确切依据。又比如,《后表》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连年不征不战,坐使孙策据有江东,这和史书记载的情形也不合。这或者可以解释为史书缺载或误载,或诸葛亮误记,但有一件事却不可能误记,即赵云之死。赵云是建兴七年(229)死的,他在第一次北伐中虽然失利,但未大败,更不至于丧生,他还被贬为镇军将军,这是退军以后的事。这是《三国志•赵云传》和注引《云别传》明确记载的。但上于建兴六年(228)十一月的《后表》却说赵云和另外七十多名战将都已经死了。这个明显的漏洞很难作别的解释。
更主要的是,《后出师表》的行文不像出自诸葛亮之手。《表》是上给后主的。诸葛亮这时尽管揽蜀汉大权于一身,他也清楚地知道后主窝囊无能,但后主毕竟是他的君主,而且他受刘备临终之重托,因此,他对后主一向是恭谨的,虽时时苦心劝谏,但措辞总是诚恳委婉,《前出师表》就是这样。不像这篇《后表》,开头就直说后主无能,当面指问:“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这不是臣下对君主的口气,更不像诸葛亮说的话。 诸葛亮一向有胆略,有抱负,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未出茅庐,他就自比管仲、乐毅,刘备请他出山,正是势单力孤,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却在这时为刘备画出了据荆州、取益州,以成帝业的宏伟蓝图。就在上《后出师表》的同一年,他上《前出师表》,先主崩殂,益州疲弊,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仍相信,只要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而他率军北伐,也有决心“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不到一年,在《后出师表》中,这一切全不见了,消沉、沮丧,列举的六条不解,都是对北伐缺乏信心。“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北伐全然是无可奈何的。“凡事如是,难可逆料”,只有尽力而为,“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对前途悲观渺茫。这不是《前出师表》中那个诸葛亮的精神状态。
《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传世名篇,又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古文观止》也对此进行了收录,《三国演义》也是照抄不误,于是诵读的人就更多了,也更深入人心了。《三国演义》中说《后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向后主刘禅呈上的。但是针对《后出师表》却有许多疑惑之处。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收有《前出师表》,而没有《后出师表》,后者只是裴松之作注时,引《汉晋春秋》时附加进去的;而且又解释说。“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连《诸葛武侯文集》中都没有,却由吴国做过大鸿胪的张俨记录下来,实在让人难以理解。陈寿是蜀国人,他收集孔明的事迹和文章应该是很齐备的,为什么连这么有名的《后出师表》都遗漏了呢?实在让人不敢相信。更重要的是《后出师表》中所提到的阳群、马玉、丁立等这些人物在史书中根本就没有相关的记载,所以后人怀疑它是一篇伪作。从《后出师表》的内容分析,其意窘而辞繁。因为文中充满了一片失败的气氛,简直像一个被逼到绝路上的人在垂死挣扎时所发出的哀鸣一般,同蜀国当时的形势完全不吻合。我们试把此文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推敲,就会发觉它不可能是出自诸葛亮的笔下。此文中最著名的两句话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少人都曾引用过,他也被认为是诸葛亮一生忠贞,至死不逾的内心表白。从表面来看,这与《前出师表》所表现出来的必胜决心和奋斗精神的格调是一致的,所以后人便对此很少有产生疑心的。但是从整篇《后出师表》的内容来分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成了一句十分泄气的话,因为这是诸葛亮在二次北伐时写的,在出兵讨伐敌国前,全军的“气可鼓而不可泄”,出战前竟散布失败的议论,像文中的“故知臣讨贼,才弱敌强也”。又如“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又如“丧赵云”一段,说军中已少了许多勇将,为什么还要着急北伐呢?以及“今民穷兵瘁而事不可息”,也就是说魏军大举进犯,为什么不停止征伐呢?从逻辑上思考这些话都是说不通的。尤其是“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句话,诸葛亮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把国家的命运付之孤注一掷上,这与诸葛亮平生小心谨慎的态度是差别很大的?《前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后出师表》写于建兴六年。中间这一年虽经历了街亭之败,损失也固然惨重,但凭此还不能说蜀国从此就一蹶不振了,说在死亡中挣扎就更言过其实了。因为建兴六年冬诸葛亮曾重出散关,攻打陈仓,还击斩了王双,这说明在整顿了半年之后,还有力量出兵进攻,一进一退也显得十分从容。次年冬,再遣陈式攻武都、阴平,收复二郡,魏国对此则束手无策。可见此时的孔明还意气风发,毫不气馁,怎像《后出师表》中那副凄凉绝望的样子,这与当时只有四十七八岁的诸葛亮也是不太吻合的。街亭失守即使足以让他悲观绝望,但《后出师表》中也曾提到:“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曹操经历过这么多次的失败,还能统一北方,更何况街亭的失败呢?又怎能对诸葛亮有如此大的打击?《后出师表》引者有一句话说,诸葛亮要北伐,其他大臣有对此表示反对的,诸葛亮就反驳他们,其中所举理由竟有不少是替反对派说的话。如“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这些话拿来解释街亭之败还勉强可以,拿来作出兵的理由,就不通了。《后出师表》还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其意是说,如不北伐,则魏国必会强大,到时就难以御敌了。这几句话若是魏国讨伐蜀国的理由,倒还有点道理。但诸葛亮是说不出这种歪理的。他一生谨小慎微,但《后出师表》中一再主张“危”。如“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定之,此臣未解三也”,“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等等,这些冒险的主张,根本不像诸葛亮生平的为人。另外,还有一个事实上的错误。赵云是在建兴七年病逝的,这在《三国志·赵云传》中有记载,而写于建兴六年的《后出师表》,却说“丧赵云”,这就是伪作之人弄不清赵云死年的一个明证。若是诸葛亮把手下未死的大将说成已死,真是个天大的笑话。如果《后出师表》真是一篇伪作的话,那作伪者又是谁呢?他就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在孙权去世的前一年,诸葛恪做到大将军、太子太傅。孙权临终命他同孙弘等大臣扶助儿子孙亮继位。诸葛烙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因过去吴魏交战,互有胜负,东吴占不到多少便宜,心里很不痛快。到孙亮继位,他大权在握,就先“会众于东兴(今安徽巢县东南),更作大堤,左右结山夹筑两堤,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军而还。”魏国因吴军侵入边境,就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等人率兵七万迎敌。诸葛恪亲率四万人前去救援。结果,丁奉诸将大破魏军,杀敌数万,斩叛将韩综等。诸葛恪因功封为阳都侯,加荆州扬州牧,从此他的欲望进一步扩大。次年春,诸葛恪再次攻魏,朝中大臣极力反对,认为连年征战,百姓困苦,不如暂时休战。诸葛恪见形势不利,但他又是刚愎自用之人,为了说服众人,他就写了一篇《论征魏》,曾收录于《三国志·诸葛恪传》中。这篇文章的绝妙之处就是其中的论点与《后出师表》中的论点极为相似,仿佛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现以译后的文章列举几处。“从近处说,刘景升在荆州,拥兵十万,财积如山。他不趁曹操微弱之际与其争夺天下,却坐视曹操消灭袁氏父子兄弟,逐步强大。当曹操进攻荆州时,景升之子就只能成为俘虏了。”此出自《论征魏》。二、“如今民穷兵疲,但形势危急,我们不能休息,不管我们是否采取行动,所消耗的都一样。如不趁现在进攻敌人,妄想以一州之地同魏国贼人持久,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出自《后出师表》。三、“汉高帝聪明可比日月,谋臣智慧高深,但仍然冒了危险,受了创伤,危而后安。如今陛下聪明不及高帝,谋臣也不及张良、陈平,却想以长久之策来取胜,坐等平定天下。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地方。”出自《后出师表》。“以前汉高祖已占有三秦之地,为何不闭关守险、享乐一番,却要倾国攻打项羽,身受创伤,连甲胄都生了虱子,将士也非常辛苦。他难道喜欢锋刃而忘记享乐么?他是考虑到长久之计,认为同敌人是不能两全的。”出自《论征魏》。“如今魏国人民生育繁多,不过年纪还小,未能用于打仗;若再过十多年,他们人口一定成倍增长。反过来,我国的劲兵现在尚存,若不早日使用,让他们坐着老去,再过十多年,又少了一半,而且我们的儿童数目不多,到时敌人增多一倍,我军兵员减少一半,就算伊尹、管仲再生,也无能为力了。”出自《论征魏》。从以上可以看出,这四段所用的口、阐述的道理、引用的例子,竟如此相似。《后出师表》说不能坐视敌人强大,诸葛恪就说如等敌人强大,将后患无穷;《后出师表》说不能以一州之地与敌相持,诸葛恪就说偏安江东是使人感到悲哀的;《后出师表》说数年后国内精锐会损失大半,诸葛恪就说魏国人口日多,吴国壮丁渐少;甚至引用汉高祖艰苦作战的例子,两者完全楞同,真有这么巧吗?如这样理解可能会觉得道理更充分一些,诸葛恪为了驳倒反对伐魏的大臣,他独自撰写了这篇《论征魏》,但还觉得分量不够,需要再找个更有力的助手。正巧当时蜀国的形势同吴国也很相似,再加上诸葛恪又是诸葛亮的侄儿。于是他便伪造一个《后出师表》来作为证据,想以此增加说服力。借其叔父诸葛亮早年论伐魏的主张,以此来反对朝中不同意伐魏的大臣。更重要的是他还特意在文中插有一句这样的话:“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嚼然叹息也。”端出《后出师表》为证,真是欲盖弥彰,把自己的内心隐秘一下子泄漏出来了。后来,蜀人陈寿不知有《后出师表》,但吴人张俨却记录了它,这便是因为作伪之人乃是魏国的诸葛恪,而不是蜀国的诸葛亮。
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陈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这显然不合常理。而且,《后出师表》内容与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卒年(建兴七年,229年)不合。另外里面的语气非常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与《前出师表》积极的文辞截然不同。另外,诸葛亮此时独揽大权,当时没有人质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却谈到“议者所谓非计”,不符合蜀汉当时的情况。因此有学者怀疑这是东吴诸葛恪为了执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伪作。至今尚无定论。 (另一人,我认为《后出师表》不太可能是诸葛恪所做,首先,诸葛恪是诸葛亮之侄,诸葛亮、诸葛瑾兄弟二人虽分事二主,但关系一直很不错,诸葛恪岂敢借叔父之名而作?还有,上文已说,《后出师表》中记载的赵云卒年与正史有出入,那么,处于同一时期诸葛恪,应该知道这些;哪怕他不知道这些,但他既然是伪造,总得考证一下吧,要万一有一个人质疑,那诸葛恪就麻烦了)
你是否需要了解?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写《后出师表》?
近年有人提出,《后出师表》应是诸葛亮所写。因为张俨与诸葛亮同时稍后,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很熟悉,如果《后出师表》为人伪撰,张俨不会不加辨别就把它收进《默记》。至于陈寿,因为不敢犯司马氏之讳,所以不敢把骂他们为魏贼的《后出师表》收入《三国志》本文。但较多的人恐怕还是认为《后出师表》不...
《后出师表》作者是谁?译文?主旨?
《后出师表》则写于建兴六年,即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此表虽未见于《三国志》本传,但裴松之在注文中引用了张俨《默记》中的内容,因此有人怀疑其真实性。然而,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明显差异。《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提到诸葛恪曾引用家叔父的北伐计策,所指可能即为《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吗?
文辞风格差异:《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的文辞风格迥然不同,《后出师表》被认为辞意庸陋,而《前出师表》则风格高迈。尽管有观点认为《后出师表》可能是诸葛亮的胞侄诸葛恪伪造,以支持自己的伐魏主张,但这一说法也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因此,关于《后出师表》的作者身份,目前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各自的作者,写作时间及写作背景
因此有学者怀疑这是东吴诸葛恪为了执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伪作。至今尚无定论。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已赞...
结合《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简要谈谈诸葛亮是以怎样的真情来打动后...
前出师表》出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后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的注文中。裴注言:“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后人颇有颖此表为伪作者,但《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记诸葛恪(诸葛亮兄诸葛瑾之子)所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似指《...
出师表的作者
《后出师表》的作者史学界有争议.不过较多历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做,我个人也认为《后出师表》为后人假托的.这很明显,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写的十分恳切,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败后,诸葛亮自己也承担起责任,自贬三级.然而《后出师表》的语气写的好像是为自己的...
《后出师表》的一个问题
和注引《云别传》有明确记载。此表上于建兴六年(228)十一月,却说赵云和另外七十多名战将都已死,这个明显错误使《后出师表》的真实度大大降低。由于缺少很确凿的史料,《后出师表》究竟是不是诸葛亮所作,还是无法定论,要揭开此迷,尚需更加有力的证据。好了,期待由题主揭开此迷了,哈哈。
后出师表 是不是诸葛亮
但是有一种说法,《后出师表》的作者就是诸葛恪。诸葛恪欲再次攻魏,朝中大臣极力反对,认为连年征战,百姓困苦,不如暂时休战。诸葛恪见形势不利,但他又是刚愎自用之人,为了说服众人,他就写了一篇《论征魏》,曾收录于《三国志·诸葛恪传》中。这篇文章的绝妙之处就是其中的论点与《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原文: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出师表》的主题,作者,背景和内容理解是什么?
作者: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字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