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的故事 丁肇中的事迹,谁能帮忙找一下?

作者&投稿:狂滢 2025-05-16
丁肇中的主要事迹

丁肇中,美籍华人,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祖籍山东日照,曾在大陆度过童年。1956年只身赴美留学。1962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2年到1967年,他前后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最杰出的成就是发现J粒子并因此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个华裔诺贝尔得主,J粒子的发现,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他又发现了胶子,通过实验证明了胶子现象,又一次轰动了国际高能物理学界。1983年他在日内瓦建造了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他领导的规模空前的L3实验组有美国、瑞士、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14个国家共43所大学和研究所的581位物理学家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高能物理实验组。目前他正在着手进行在宇宙空间直接探测反物质的实验,为人类揭开宇宙起源之谜。1994年丁肇中先生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丁先生的座右铭是“追求客观真理和用实践去检验真理”。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早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后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丁肇中是家中长子,有一弟一妹,分别取名为丁肇华及丁肇民。丁肇中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凯伊·库尼(Kay Kuhne)于1960年结婚,并有二个女儿:珍妮(Jeanne)和艾美(Amy)。1985年他与苏珊·卡洛·马克思(Susan Carol Marks)博士结婚,1986年生下儿子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

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人们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又是一个怪人。

说到“奇”,丁肇中确实有一段令人惊奇的人生经历。他祖籍山东日照,祖父曾追随孙中山革命,后牺牲。他父母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由于早产,他于1936年2月4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城,两个月后父母回国。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

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他告诉人们:“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百亿个各种各样的粒子中找到了一个J粒子。这就好象在北方地区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从无数雨点中辨认出一个带颜色的雨点那样困难,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

提到丁肇中的“怪”,比他的“奇”更令人叹为观止。突出表现为两个“不”:

一是“不合群”。美国同学对他的评价是:学习顶刮刮,就是不合群。从学习到工作,他的生活轨迹始终是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走上社会后,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有时是两天两夜,三天三夜,甚至五六天五六夜不回家。孩子都抱怨老见不到爸爸。在各种社交场合,几乎就不会见到他的身影。据说这么多年来,除了没有到任何一个教授家里吃过饭外,他没给包括他故乡日照在内的任何学校或科研单位题过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他说:“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字在书法上又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给人以各种美的享受。”为此,他绝不给人题字。在新疆大学给师生演讲时,校长一再请他题写校名,他断然谢绝,说我的字写得不好,会损害书法艺术。后来,他的老家山东日照大学、曲阜大学恳请他题写校名,都被他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

二是“不知道”。这一点,更是人所共知的“怪脾气”。前些日子,他来南京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个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说:“不知道。”另一个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说:“不知道。”对此,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南航学生所提的问题极为普通,绝对算不上刁钻古怪,不用说像他这样的大师,就是一般人也能敷衍搪塞过去。他即使真的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影响啊!怎么能“三问三不知”呢?

据知情人介绍,对丁肇中来说,“不知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他一直牢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条古训,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绝不“强不知以为知”。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采访时,对记者的提问,就一连说过几个“不知道”。在其它重要场合包括级别很高的学术交流会,他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问题,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它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那就是超凡的人格力量。事实上,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试想,一个人特别是像丁肇中这样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的科学家,如果在学术上没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对一些问题凭“想当然”乱表态,或是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和所谓影响,不懂装懂,用一些模棱两可甚至玄而又玄的含糊答案去糊弄人,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那样,失去的就不仅仅是面子了,还有更可贵的品质和人格,还要给人类科学事业带来无可挽救求的损失。丁肇中的可贵可敬之处也在这里。难怪他在南航面对师生的提问连说三个“不知道”,会场沉寂几分钟后,爆发出一阵阵暴风雨般的掌声。这不是对这位大师人品和学问的肯定和崇敬吗?他们能零距离地从大师身上感受大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其效果并不会比听一次学术讲座差吧!

(来源:香港大公网 作者:徐恒足)

人民网北京9月16日讯 记者徐丹报道:16日科协年会的第一天,我竟然就与才刚赶回国参会的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两次失之交臂。第一次是因为前面王岐山市长所做特邀报告洋洋洒洒超出规定时间20分钟以上,虽听得兴起但不得已下午还有分会场的直播工作要准备,错过了最后发言的丁教授谈他如何做学问的精彩报告。再就是16日下午在中国科技会堂一层进行的丁肇中教授与媒体见面会,尽管我从分会场匆匆赶到,却被工作人员指引去了楼上会客厅,也恰巧是这样的阴差阳错,让我误打误撞进了丁肇中教授与北京周边偏远地区的中学生们的座谈会,从而能近距离长时间的观察这样一位成果卓著的科学家,并想要从中探寻出一些他能够在科学领域获得成功的原因来。

“补课”临时抱佛脚 学者的故事

被邀请参加座谈的除了丁肇中教授还有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院士,中国著名的超导专家赵忠贤院士,北京的这些孩子真是幸运,能在这样一个充满憧憬的年龄亲耳聆听大科学家的教诲,虽然要真正理解他们话里的含义还需要许多人生的阅历。我坐在一个小角落,看科协吴主任麻利地布置座谈会的方方面面,她很健谈,很快我便知道了许多丁教授的故事,比如丁教授少年时因为战乱12岁以前就没有读过书,考试成绩也不好只能读二类学校,爱国的家庭教育背景,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学术前途去德国做谁都认为不可能成功的实验物理研究,受邓小平同志嘱托为中国培养了数百名人才,是第一位用中文发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目前正领导数百人的科学家队伍进行AMS研究等。于是丁教授在我脑海里的印象逐渐丰满起来,一个执着、务实、爱国的科学家形象给了我久违的振奋感,虽未见其人但在我心里敬佩的情感已经荡漾开来,我想那些孩子们也许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赵忠贤院士的“巨大魅力” 学者的痴

丁教授是在众人的热切期待中第二个来到会场的,进屋还未落座,他忽然像发现了珍宝似的径直走到赵忠贤教授面前与他握手叙旧,还不时指着自己的头顶露出无奈的表情,是共同感慨岁月的易逝么?其实屋里的人很多,每个人都盼望能与大科学家攀谈几句,然而遇到了学术知己的丁教授此时眼里哪里还有别的事物呢?两位科学家竟趁着座谈前的短短几分钟谈起高温超导等学术问题的进展来。都说言传强于身教,科学家的这种珍惜时间,对科学痴迷专注、充满热情的状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题字?不敢当,人家又不认识你” 学者的耿

印象中丁肇中教授是比较严肃的人,浮现在他脸上的时常是一种极其认真好像随时准备提问的表情,比如他就非常认真地对在座的学生说:“我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我做实验物理是因为我感兴趣。”又比如当有人请他题字时,他说“题字?不敢当,人家又不认识你”,这话耿直得有点不通人情,又非常朴实可爱。他也不总是那么严肃,比如一位宏志班的学生向他介绍自己的学校和校训的时候,我看见他显得特别的开心。对一位一心要回报祖国的科学家来说,当他发现自己是要为一群有天赋热爱物理同时更有抱负的青年人提供一些指引和帮助时,心里一定很快乐吧。

“他连文革都不知道” 学者的专注

丁教授常说“我不知道”“我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记者原本还想请丁教授就最近丘成桐教授和北大的激辩给点看法,却没想主持人立即“越俎代庖”:他不是这个领域的学者,况且他连文革都不知道。联系丁教授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的发言,“我没有资格说这个,我对不了解的事情从来不敢说,跟我工作的人来自15个国家,一共600多个科学家,我对他们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除了物理以外的,不是我们工作范畴的,我希望他们至少不要在我面前说,所以我没有资格回答。 ”我觉得这“不知道”比知道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做一个真正的学者,要诚实,严谨,专注,一辈子就努力做这一件事才能有所成就。

丁肇中教授接受媒体采访实录

人物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网信息中心)

丁肇中教授,1936年2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西根州安阿伯镇,原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土。现在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74年,因为发现了J/ψ粒子,他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领导的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现在则主要致力于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在宇宙空间直接探测反物质,团队中中国科学家对整个试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你是否需要了解?

急需 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相关资料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

丁肇中具有怎么样的品质
博学、谦逊 附故事:三个“不知道”来历 2004年11月7日,南航报告厅座无虚席,师生们在聆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作报告,内容关于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一个小时的精彩报告后,按照惯例,丁教授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中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

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丁肇中谈”浪费”一时间是最浪费不起的 著名科学家丁肇中说:“看电影是金钱和时间上的浪费,尤其是时间,那是最浪费不起的。”丁肇中读起书来非常专心,天里甚至隆隆的雷声大作时,他都听不见,可说是雷打不动。如果遇到疑难问题,他决不中途退缩,要么查阅参考书籍,要么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

分秒必争的学子讲的是什么故事?
丁肇中生于美国亚柏尔大学医院。在日本掀起的侵略战争之后,小小的肇中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欢乐与安宁。连续几年的逃难和流浪生涯,在丁肇中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重庆他开始上小学了。身为大学讲师和教员的父母,给家庭带来浓厚的学习气氛。这使童年的丁肇中受到极大的熏陶。当时,日本飞机经常轰炸...

关于丁姓的名人故事
丁肇中祖籍山东,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人。http:\/\/baike.baidu.com\/view\/34005.htm#6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在父母访美期间,出生于美国密西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那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也展开了侵华的计划,他就在兵荒马乱的中国境内度过了四出逃难的童年生活...

我的自白书阅读答案
丁肇中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是他成长在一个充满科学氛围的家庭里。他的父母都是教授和科学家,家里常有科学家朋友来访。从小,他便被父母讲述的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所吸引,这些故事在他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丁肇中认为,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是兴趣。兴趣能够引导一个人不断探索未知领域,...

丁肇中传的内容提要
因发现了J粒子而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是备受瞩目的华人科学大师,受到全世界华人的敬重。在所有诺贝尔奖得主中,他是第一位在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说的人华裔科学家。过去,人们对丁肇中的了解大多仅限于诺贝尔奖得主这一方面。事实上,作为一代科学大师,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着独特...

名人利用图书馆成才的故事?
中外名人与图书馆 1.丁肇中—密执安大学图书馆 �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20岁到美国密执安大学深造。他学习勤勉,毅力顽强,很珍惜时间。他宁可把整天的时间耗在图书馆里看书,也不愿将时间浪费在那些无谓的事情上。他常对人说:“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争取利用时间,是...

丁肇中借四个故事讲述了自己的四点体会,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收益最深的...
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根据第一个故事,丁肇中老先生说切勿永远顺从专家的想法。这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一个道理。我以后也要有不盲目相信权威并敢于挑战权威的个性,对于专家意见,除了虚心学习之外更应该大胆地超越,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实战能力,取得更大的成绩。丁肇中...

1976年10月18谁用中文发表演说
作者凭借与丁肇中先生的亲自交往,查实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以生动的文笔,真实再现了丁教授富有传奇色彩的成长经历和勇于创新进取的精彩人生,尤其是丁教授背后那深沉的人文情怀和家国情结,启迪智慧,鼓舞人心,发人深省。这本传记也成为丁肇中先生本人认可的版本,非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