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不爱隐士为何还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是真的么?

作者&投稿:宋研 2025-05-23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刘备三请诸葛亮才成功说服诸葛亮出山,这一下就把孔明的地位给抬高了。不过历史上真的有发生过三顾茅庐么?答案是要打个问号的。实际上,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当年是诸葛亮主动找上刘备。而且刘备也不爱隐士,这么费劲的去请一位毫无实战经验的人,也不太现实。在演义中可以把三顾茅庐当做是作者一手设计的,这下哪怕还没出山,但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已经截然不同了。

01 乐毅的影响

这一切,要从诸葛亮的偶像乐毅说起。

在南阳躬耕的日子里,诸葛亮最爱干两件事。一是吟诵《梁父吟》;二是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自不用多说,他相齐期间,在内以法治国、发展商业,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最终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是一个令无数人向往的千古名相。诸葛亮不顾旁人闲语而敢自比于他,可以说是一种超级自信的表现,但与此同时,他又把自己比作另一位战国名将乐毅,这其中的意味就有些深远了。

自司马迁著《史记》把管仲、晏婴合为一传以来,管婴就成了后世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理想之一。西汉的公孙弘在奏对中管晏并称,谷永在上书中则说执管晏之操;而在东汉,班固则有伊、吕、管、晏之任的说法……总之,大家一般都习惯性把管仲、晏婴放在叫作管晏,这是一种时代潮流,而创造性地把管仲、乐毅放在一起并作管乐的,诸葛亮是自古以来第一个。

再者,在三国时代,与诸葛亮同样傲视天下者,比之管仲者有之,自比乐毅者则无。因为在时人看来,乐毅与管仲不在一个规格之上,他只是吕布、孟达之流的选择,像诸葛亮这样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者,乐毅根本不能与之相匹配。故而,西晋人张辅对此表示不解: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

从春秋至两汉,不乏绝世名将,而诸葛亮如此热衷于不太入流的乐毅,这颇有些傲娇的逆潮流的操作,会不会有其深意呢?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一下乐毅的生平,就会发现这个人的身上,隐然存在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而这股独特的气质,正是使年轻的诸葛亮钟爱于他的理由。

乐毅,中山灵寿人,是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他受燕昭王信任,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几乎灭齐。后来遭继任的燕惠王猜忌和临阵换将,致使功败垂成,而他本人也不得不出走赵国。

这个故事一般人都耳熟能详,但他出走赵国后发生的事,却鲜有人知:

话说燕惠王使骑劫代乐毅为将后,骑劫骄狂自大,不久便被齐人田单用火牛阵所破,导致燕国占领的齐土在一夜之间得而复失。遭到如此大败,燕惠王很没面子,于是放下架子给乐毅写了一封信,信上说:

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不愧是做君王的,燕惠王人狠话不多,主要意思有两层:一,我临阵换将并不是猜忌而是出于一番好意,是你乐毅误会了我;二,你乐毅出走赵国,对不起先王(燕昭王)的知遇之恩。

按理说,人家是一国之君,能主动给你写信请你回来,已经叫做君恩浩荡,换一般人,早就惶恐万端,感激涕零,被彻底拿下了。可乐毅偏偏没有,他在看完燕惠王的一通狡辩后,立刻就提笔给他回了一封信。

在回信里,他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地数落了燕惠王的种种不是,也从容坦荡、情真意切地感激了先王对他的知遇之恩。全文比较长,但读起来一气呵成,颇有气势,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报遗燕惠王书》。

这封书信,可以说是自古以来第一次正面阐释君臣二元对立关系的杰作。

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燕国有乐毅……其《报燕昭王书》(即《报遗燕惠王书》)乃战国时数一数二享高名受传诵的大文章。不单因其文章好,乃因在其文章中所透露的君臣知遇,出处去就,功名恩怨,他个人所抱持的高风亮节,大义凛然,为千古莫能及的人格表现……

重点就在人格二字。

君臣本是二元关系,互相存在独立的人格。但在中央集权的大趋势下,却慢慢演化成臣子成为了君王的附属品。古今中外,有多少朝堂冤案仅仅因为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呢?

可乐毅偏偏不,他坚持的是作为臣子的独立人格。燕昭王对其有知遇之恩,他便下齐七十余城相报;燕惠王将其猜忌换将,他则远走赵国,不复愚忠。

这种思想在古代有多可贵呢?司马迁写《史记》说,蒯通和主父偃读到乐毅的这篇《报燕惠王书》,未尝不废书泣也,一不小心把两个大男人读哭了。

作为乐毅的脑残粉,诸葛亮有没有读过,他会不会有一些感触呢?他舍弃了孙武、白起、李牧、王翦……而选择乐毅,追求的不正是那种独立的人格吗?

02 两个人的成全

说到这里,其实答案已经很清晰了。

三顾茅庐,看似那个年轻气盛的诸葛亮在故作姿态、自命不凡,其实何尝不是他对偶像的某种致敬和主公刘备的暗示:你是否有燕昭王筑黄金台的那份诚心呢?

历史告诉了我们答案,刘备有。

是的,胸怀天下的刘备很讨厌毫无作为的隐士。当年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君与俱来:你和他一起来我这吧,言语中甚有不屑之意。但最后还是他去访了隆中,凡三往,乃见,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令人惊讶的存在。

又或者说,刘备可能读懂了诸葛亮的暗示?

后来永安托孤的时候,陈寿评价刘备说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其实不仅如此,早在隆中那会儿,当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在草庐欣喜地望见刘备第三次上山来的时候,他就已经注定了秋风五丈原的结局。




你是否需要了解?

历史真相: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大家都清楚了吧,刘备三顾茅庐是蜀汉历史上一件重要事情。正是因为有了...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很多人对于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有些疑问,毕竟手上已经有了一些人才,其实这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获得名声,吸引人才,在三国的时候人才都是靠推荐的,并没有科举考试制度,也就是说你这个人想做官就得要得到其他有名望的人的推荐,而当时有名望的人都比较爱惜自己的名声,并不会轻易去做官...

为什么刘备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

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3、弥补个人性格缺陷: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性格暴躁、缺乏耐心和深思熟虑。而诸葛亮则以聪明才智、冷静沉稳著称。刘备三顾茅庐正是为了弥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寻求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使自己更加成熟稳重。三顾茅庐原为东汉末年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

为何刘备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

谁知道三顾茅庐的原因?
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是:原因:请诸葛亮助刘备光复汉室。经过:请了诸葛亮三次。结果:诸葛亮被刘备真诚打动,出山相助。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得知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与关羽、张飞前去拜访诸葛亮,却得知诸葛亮外出游玩没有归来,于是过了几日再次拜访,不巧诸葛亮被朋友邀走,第三次拜访时刘备...

刘备地位尊贵,为什么还要三顾茅庐?
第二种可能性:彰显胸怀。刘备是要成就霸业的人,他必须让追随他的人知道,他不仅有过人的才能,还有君临天下的胸怀,他尊重人才,他可以为了人才不拘一格。分析原因之后,我们可以看看三顾茅庐后带来的变化。刘备张飞关于三次来到隆中,感动了诸葛亮,让诸葛亮心甘情愿为刘备效忠。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

为何刘备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3. 刘备知人善任,认为诸葛亮的能力可以为自己所用,因此坚持不懈地邀请。4. 经历甘宁翼州之战的挫折,刘备损失惨重,急需一位杰出人才来协助自己。5. 诸葛亮在当时享有盛誉,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刘备相信他能助自己一统天下。综上所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源于他对人才的渴求以及对...

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结果
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下:原因: 求贤若渴:刘备作为汉朝皇族后裔,自东汉末年起事多年,深知人才对于争霸天下的重要性。他胸怀宽广,广纳天下豪杰,对人才有着极高的渴求。 徐庶推荐:当徐庶向刘备推荐人称“卧龙”的诸葛亮时,称诸葛亮为了不起的人才,并建议刘备亲自去请。这进一步激发了...

刘备要“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顾茅庐出自罗贯中所著的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三国演义》,野庐三顾描述了刘备向贤若渴,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为蜀汉助阵的故事。野庐三顾现在也有邀请贤才、不耻下问、虚心请教的意思。刘备要三顾茅庐的原因:刘备的祖籍是汉代。自东汉末年以来,他一直因心胸宽广而赢得世界许多杰出人才。他向世界各地寻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