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十六计: 以逸待劳

作者&投稿:冶重 2025-05-22
三国三十六计:胜战第四计 以逸待劳 

总诀: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大意是说:迫使敌人处于困窘被动的形势,不需力战,等待敌我双方的强弱态势的转换。这是刚柔相济的道理,以逸待劳,则柔也能克刚。孔子曾经说过: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也。这个简单的例子,在军事上也非常常见。所以为大将者,一定要避免自己的军势成为强弩之末。如果能够利用地理优势,使敌军成为强弩之末,那么不用战斗,敌我双方的刚柔态势就可以发生逆转。

孙子兵法军争第七篇说: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就是这个道理。

经典战例:

古时候以逸待劳的例子非常多,通常埋伏计都可算作以逸待劳。比如孙膑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等等,关键在于争取掌握战斗的主动权,以调动敌人,达到以逸待劳的目的,这里我们举王翦破楚的例子。

战国末期,秦王起用已告老还乡的老将王翦出兵攻打楚国。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发现后立即发兵准备抗敌。但是,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打持久战的姿态。楚军急于击退秦军,却找不到作战机会,两军就这样相持一年有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士气高昂。但是,经过一年坚持,楚军原本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也斗志全无,他们认为秦军无意进攻,于是决定撤军。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大军出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一举灭了楚国。

王翦在针对楚国的战争中,采取了以逸待劳的拖延战术。等到敌人已经彻底心智疲惫,斗志全无的时候,突然一鼓作气,彻底打败了楚军。

三国战例:

战例一:陆逊火烧连营

三国最有名的以逸待劳战例,就是陆逊大破刘备七百里连营七十五万军马的故事。

刘备率七十五万大军,自出川以后,连胜十余阵,直逼彝陵。此时孙权已是慌作一团,阚泽以身家性命保举陆逊出山,孙权也不管了,只要有人愿意出头顶缸就行。陆逊到了虢亭,面对气势如虹的蜀军,依然胸有成竹。一来就下令坚守,陆逊传下号令,教诸将各处关防,牢守隘口,不许轻敌。事见《三国演义》八十三回。

陆逊对战局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逊曰:“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利。但宜奖励将士,广布守御之策,以观其变。今彼驰骋于平原广野之间,正自得志;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树木间。吾当以奇计胜之。”

“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正是以逸待劳之计的关键,掌握战场主动权。让敌人按照自己的思路走,才能够调动敌人,使敌人身心俱疲。

蜀军中当然也不是都看不出陆逊的以逸待劳之计,马良曾对刘备说:“陆逊深有谋略。今陛下远来攻战,自春历夏;彼之不出,欲待我军之变也。愿陛下察之。”可是刘备那里能够听得进去,他只是一味的认为陆逊胆小怕战。轻视别人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不要轻视任何人。

旷日持久的等待,让斗志旺盛的蜀军开始进入疲惫,身体的疲惫犹在其次,关键是心理的疲惫才是失败的根源。一切都陆逊的掌握之中,刘备连营七百里,士兵躲入密林休息避暑,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开始强弱异势。诸将皆曰:“破蜀当在初时,今连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安能破乎?”逊曰:“诸公不知兵法。备乃世之枭雄,更多智谋,其兵始集,法度精专;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诸将方才叹服。

战例二:黄忠计斩妙才

定军山一役,黄忠用法正之以逸待劳之计,刀劈夏侯渊,也是三国经典之战。事见《三国演义》七十一回。

法正曰:“将军可守在半山,某居山顶。待夏侯渊兵至,吾举白旗为号,将军却按兵勿动;待他倦怠无备,吾却举起红旗,将军便下山击之:以逸待劳,必当取胜。”渊分军围住对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山上举起白旗;任从夏侯渊百般辱骂,黄忠只不出战。午时以后,法正见曹兵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乃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连头带肩,砍为两段。

曹操曾作手书与夏侯渊曰:“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若但任勇,则是一夫之敌耳。吾今屯大军于南郑,欲观卿之妙才,勿辱二字可也。”夏侯渊不识以逸待劳之计,何以称得上妙才?此妙才成万世之笑柄耳。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分别是什么?
《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分别是: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姑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三十六计之 以逸待劳的故事 速度 在线等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以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

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分别是什么
《三国演义》虽未直接列举三十六计,但三十六计作为古代兵家策略的宝贵遗产,具体包括以下几类:胜战计:瞒天过海:通过伪装和欺骗使敌人产生错觉。围魏救赵:攻击敌人后方,迫使其撤军。借刀杀人:利用第三方力量消灭敌人。以逸待劳:让敌人疲惫后再出击。趁火打劫:在敌人处于困境时发起攻击。声东击...

三国的三十六计
曹操试图借刘表之手杀死祢衡,以及刘表借黄祖之手成功杀了祢衡,都是借刀杀人;郭嘉遗计定辽东也是借刀杀人。第四计 以逸待劳 黄忠和法正杀掉夏侯渊,就是用的以逸待劳;张飞战马超也是。第五计 趁火打劫 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吕布和陈宫就是用的趁火打劫占领了曹操的山东。第六计 声东击西 诸葛...

三十六计以逸待劳释意及浅解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解析】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计关键。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

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是哪些人物
案哦..第01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第03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第04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第05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

三十六计以逸待劳的故事
三十六计以逸待劳的故事 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译文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而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

三国演义36计是什么
三十六计按照次序分别是: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

三国36计都有哪些
三国36计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度陈仓等。1.瞒天过海:这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主要是通过隐秘的方式达到目的。在三国时期,这一策略被多次运用。例如,诸葛亮的借东风就是瞒天过海的一个典型例子。2.围魏救赵:此计策旨在通过攻击...

以逸待劳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类型的计谋
以逸待劳属于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击劳”类型,也即“后发制人”的策略。以下是对该计谋的详细解析:一、计谋类型 以逸击劳:这一类型强调在战争中,通过保持自身的体力和士气,等待敌人疲惫不堪时再进行反击。以逸待劳正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通过巧妙的战术布置,使敌人陷入疲惫,而我方则以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