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的七次用智故事
2、火烧博望: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4、舌战群儒: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5、智激周瑜: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6、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橡链谈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7、祭七星坛借东风: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8、孔明巧布八阵图: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唤埋端,可比十万精兵。”
9、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故事反映梁碰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 沉着冷静 知己知彼 胆识过人
10、挥泪斩马谡: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军纪严明,以身作则
11、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12、六出祁山: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top10 三国演义里面的精彩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TOP10如下:草船借箭:诸葛亮巧妙利用曹操的疑心,用草船借来十万支箭,展现了非凡的智慧。空城计:诸葛亮在司马懿大军压境时,利用空城假象迷惑敌人,成功退敌,体现了机智与勇气。连环计:曹操设计的一场连环骗局,旨在削弱刘备和孙权之间的联盟,展示了其策略的复杂性。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简介?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对于七擒孟获的故事有详细的记载。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次将孟获捉拿归案,每次释放后,孟获都会反思自己的错误,最终心悦诚服。而在《三国志》中,虽然没有如此详细的描述,但提到了诸葛亮通过智谋平定了南方的叛乱。七擒孟获的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不仅因为其曲折...
请写出《三国演义》中和诸葛亮有关的两个故事?
多,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三国演义》中关于欲擒故纵的故事哪有哪些?
是用了三十六计中第十六计欲擒故纵。这计主要是打心理战,为了使对方就范而故意放松,以达到目标。诸葛亮七擒孟获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亮领蜀国南征,当时南方一少数民族领袖孟获甚具声望,当地人亦对他信服,诸葛亮想降服孟获,所以即使每次交战抓着孟获,诸葛亮也放他走,直至他心服口服。...
《三国演义》中“智绝”的诸葛亮其实也有失算的时候,请列举三个例子_百...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都失败了 刘备伐东吴,孔明未为画策,以致猇亭兵败,陆逊火烧连营,70万大军覆灭,国力丧失。错用马谡,失了街亭,断了汉中咽喉之路。
火烧藤甲兵是什么梗 火烧藤甲兵出自哪里
火烧藤甲兵是一个出自《三国演义》的典故,指的是诸葛亮用火攻之计大破藤甲军的故事。具体来说:出处:火烧藤甲兵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情节里,孟获第七次搬来的救兵是乌戈国主兀突骨的手下,号称刀枪不入的藤甲兵。藤甲兵:藤甲兵是指身着藤甲的士兵。藤甲...
读完《诸葛亮七擒孟获》后我的感受、体会。大概100字左右。急!!!急...
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有提到,《三国演义》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虚构创造。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
火烧腾甲兵什么梗
火烧藤甲兵出自三国的典故,《三国演义》里的七擒孟获,第七次擒孟获时,孟获搬来的救兵是乌戈国主兀突骨,手下的是号称刀枪不入的藤甲兵,被诸葛亮用计烧了个一干二净。火烧藤甲兵的故事情节:诸葛亮曾七擒孟获,但每次他都会将孟获放走,心高气傲的孟获不愿投降于诸葛亮。为了洗刷之前的耻辱,...
七纵七擒指什么生肖
七纵七擒指的是生肖蛇。七纵七擒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出自于《三国演义》。它原意是描述三国时期诸葛亮对南中首领孟获七次擒拿、七次释放的故事,以此来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以智慧和策略多次擒获并释放孟获,最终使他真心归顺。这个成语与生肖蛇联系起来,主要是因为蛇在中国...
七擒孟获原文翻译
七擒孟获原文翻译: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诸葛亮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