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原本能做老大的魏国为何一步步走向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人物传记500字
1、齐国国都在临淄(今山东淄博)。
齐(前11世纪—前221年)
本为姜姓,吕氏。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田氏。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称王(曾一度称东帝)。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覆灭。
2、楚国国都比较多,分别在丹阳、郢、鄀、鄢、陈、矩阳、寿春。
楚国(前1115年—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灭越国,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前209年,楚地起义军将领项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怀王”,重新建立楚国,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派人杀死楚怀王熊心。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兵败自杀,刘邦建立汉朝。
3、燕国国都在蓟(今北京市房山)。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
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
前228年,秦灭赵,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卫军逃辽东。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4、韩国国都一开始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到了新郑。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于前230年覆亡。
5、赵国国都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附近)。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
赵衰卒,其子赵盾嗣;赵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赵武于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传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至王迁,前222年,灭于秦国。
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
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前372年赵成侯立邢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为赵之别都,赵国在邯郸、邢台定都长达一个半世纪。
6、魏国国都一开始在安邑,后来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国(前11世纪-前661年)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首任国君失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
魏国最初国土为现在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一带。“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在晋献公的时候晋国曾经有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兼并战。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国为晋国灭亡。
晋献公灭魏后,以魏地赐给毕万作为采邑,于是毕万就改氏为魏(这就有点像商鞅一样以封地为氏)---是晋国魏氏的由来。毕万之孙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前445年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7、秦国国都在咸阳(今陕西咸阳市西)。
秦国(前770年—前207年),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秦(天水),即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大国的基础。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并巴国和蜀国。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
上图中的如姬就是魏国王室,她的装扮基本可以反映魏国上层的女子服饰特点。
三家分晋,魏国由此正式登上了战国时代瑰丽而纷乱的大争之世的舞台!
势如破竹,声威赫赫的魏武卒,在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上,纵横来去,威震天下,无人敢惹。
可惜,天下之事形同水火,无常形,无常态,霸主只是霸主,一旦行差踏错,便会从霸主的神坛上狠狠地跌下来,摔得体无完肤,并逐渐走上败亡的道路。
魏国身死人手,大厦倾塌,无外乎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
魏文侯时代能选贤任能,大胆变革,给魏国打下坚实而稳固的基础,为成就霸业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但是,人亡政息的悲剧并没有因为魏文侯的精明强干而有所改变,魏文侯一死,他的子子孙孙再也没有能像他一样不拘一格用人的君主了。
虽然魏国处于四战之地,放眼望去,强敌环伺,诸侯国们对霸主魏国虎视眈眈,魏国君臣上下一直都绷紧了神经,所以军事实力和国内政事一直都还算不错。
可这种不错和魏国的敌人们一比,那就稍显逊色了!
魏国喜欢宗室贵族的那一套治理方法,对触及自身利益的深度变法表现的特别反感,这不仅不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更让一些很有上进心的治世之才纷纷投入了敌国的怀抱。
看电视的时候,坏人经常说:“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哈哈哈……”
我想,要是魏王们事先知道吴起、张仪、商鞅之徒会那么有本事,就算不重用他们,也一定不会放过他们。
哪怕像曹操圈养徐庶一样,把这些人都限制在自己的身边呢,也比这些人纷纷跑去自己的对立面好。
东风和西风的较量,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魏国没有放在眼里的人才,却才魏国之外找到了自己的扬名之地。
这也意味着诸国攻守之势,强弱之态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赳赳老秦,像一把千锤百炼的利剑,一寸寸显露出了自己的锋芒,而后剑指天下,锋利无匹。
魏国东边是地大物博,兵强马壮的齐国,西边是秣马厉兵,变法图强的秦国,北边是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南边是虽被吴国拖惨,但依然还是个骆驼骨架的楚国。
魏国与周边诸国在连横合纵之策中摇摆不定,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摩擦不断,战争频繁,这对四面强敌,国土有限的魏国来说,是国力的极大消耗。
在马陵之战中,魏国太子被俘,损兵折将十万有余,自此,魏国的霸主地位已经一区不返了。
秦国乃虎狼之国,秦国东出最大的绊脚石就是魏国。
而秦魏两国的攻防之战也从一开始秦国的败多胜少,到后来秦国崛起,魏国衰落而变得胜多败少,直至最后,魏国灭亡。
其实魏国未尝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只可惜君非天下共主之命,臣非经天纬地之才,自身本事不够,又不能重用有本事的人,于是在群狼环伺的境地下,灭亡是唯一的出路。
魏是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当他拿到周王册封他为诸侯的诏书时,他已经是诸侯中的老大。
魏国的先祖有据可查的是晋献公时的毕万,他当时是献公的车右。立了功,封在魏,成了晋国的大夫,从此以后就以魏为姓了。
毕万的后代不像现在的官二代,富二代,他们十分争气。毕万只不过是做了官,他的儿子魏武子随晋文公出亡,后来做了晋国的大官。魏武子的孙子魏绛和魏绛的孙子魏献子都做了晋国的主政大夫。魏献子的曾孙魏桓子,和赵韩两家合谋,共灭智伯,三家基本上把晋国分了。
到了魏桓子的孙子魏文侯当家时,魏国已经十分强大了。历史上传说的“李悝变法”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其实无论是谁变法都无所谓,关键都在于决策者的决心,魏文侯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十分强大的人。当时的变法,重心就在耕战两字,魏文侯在这两者之间都有良好的效果。
魏国的农业在当时中国是首屈一指的,魏国对水利的开发远远的早于其他各国。最著名的就是西门豹,他将因为惧怕水灾而昨天还在上演河伯娶媳妇闹剧的邺城,治理成真正的米粮川。人们讲起战国时期的水利,往往只是提到都江堰和郑国渠,其实西门豹治邺早于他们一百五十年。
在军事上魏国也是大国。比如魏文侯派乐羊攻取了中山国,
派吴起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五城,乐羊在进攻中山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魏文侯面前打小报告,但是魏文侯还是坚定的支持了乐羊,直到乐羊得胜回朝后,魏文侯将一筐说他坏话的奏章抬出来给他看,让乐羊深刻的感受到魏文侯对他的重视。
但是,魏文侯死后,魏文侯求贤若渴的作风却没有被继承下来,于是,一切都变了样。人才开始不断的流出魏国,第一个中枪的是吴起。
第二个流失的人才是孙膑,孙膑是齐国人,也来魏国求发展。当时魏国的将军庞涓觉得孙膑的才能对他的地位是个威胁,针对国君弱点,也利用孙膑是齐国人的特点,设法让国君对孙膑产生怀疑,将孙膑弄成残废。孙膑逃到齐国,成为将军田忌的军师,两次打败魏国。不但杀了庞涓,而且俘虏了魏国太子,魏国受到严重打击。魏国的东方也成了大问题。
接下来是商鞅,商鞅是卫国人,来魏国求发展。自从孙膑被陷害后,商鞅已经不对魏国抱有希望了。只是魏国国相公孙座相留,一时还没有离开魏国。公孙座一直看好商鞅,直到自己临死时还向国君推荐商鞅,井告诉国君,如果不用商鞅,就要杀掉他,免得被其他国家利用了去。公叔座觉得对不起商鞅,于是“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商鞅对魏王十分的不屑,就是留在魏国不走。直到第二年,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才决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西入秦关,做出了一番大事业。魏国最后也灭在了秦国的手里。
你是否需要了解?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魏惠王魏罃是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三位国君,魏文侯魏斯之孙,魏武侯魏击之子。魏惠王在位五十年,是魏国从盛到衰的一位君王。 他在位的前半生,是魏国霸业辉煌的时期,在位的第二十九年,魏军在马陵被齐军击败,元气大伤,魏国的霸业从此衰落。 第一项,公元前361年,也就是魏惠王在位的第六年,魏国将都城从河东安邑,迁...
战国时期魏国面积并不大,为何能率先崛起,哪些人功不可没?
战国时期的魏国面积不大,之所以他们能率先崛起,离不开李悝的变法制度,吴起的武卒制,他们两个一个在经济方面让魏国在各个国家里边领先了一步,另一个又在军事方面让魏国在各个国家里边领先。在战国时期,之所以魏国可以迅速的崛起,是因为他们的地理位置很好 ,而且他们也是当时第一个实行变法的国家,当时...
战国时期分为几个朝代,领导者是谁?
战国时期是周朝(东周)的后期,属于周朝,名义上的“领导者”当然是周天子。而战国七雄秦、魏、韩、赵、楚、燕、齐,都是周朝的诸侯。由于周朝领导能力逐渐下降,造成各路诸侯混战,最终被秦统一。看一下时间: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它们的大部分时间重合。...
春秋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七大强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七大强国: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齐国:春秋时期,齐桓公首霸中原。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楚国:先秦芈姓(芈本作幁)周朝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
春秋战国魏国历代君主姓名
春秋战国魏国历代君主姓名如下:1、魏文侯,姓名魏斯,在位时间:前403年—前396年。2、魏武侯,姓名魏击,在位时间:前395年—前370年。3、魏惠王,姓名魏罃,在位时间:前369年—前319年。4、魏襄王,姓名魏嗣,在位时间:前318年—前296年。5、魏昭王,姓名魏遫,在位时间:前295年—前277年...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和魏国对比
战国时期最大的商业城市除了宋国定陶外,就数魏国大梁了。战国时,铁器以逐渐推广使用。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韩魏。魏国由以兵器制作业发达而称雄与当世。魏军以逐步采用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史称魏军甲兵犀利。魏国选练武卒,均为重装步兵,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说是装备精良武装到了牙齿。可见...
春秋战国的几百年历史上,为什么先后出现了两个“魏国”?
不过由于时间太久远,当时的历史记载并不完善,所以当时魏国的皇帝姓甚名谁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可以肯定一点,这个魏国就是与其他国家一起被皇帝封的王侯,当时被称为“西周魏国”。春秋时期,在西周魏国旁边的晋国开始扩张自己的领土,和晋国最近的魏国就成了一个扩展目标,没过几年晋国就把魏国给灭...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霸,他们的霸主都有谁?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春秋时期的魏国和战国时期的魏国有什么不一样?
先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吧,通常意义上,如果背景时期是周朝,那么一般意义上的魏国就是指战国时期的魏国,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但是我们也不能从中途折断只说战国魏国,所以还是先从看起来没什么料的前魏国,也就是春秋时期的魏国说起。这个前魏国有一个学名,叫古魏国,而这个古魏国年龄就比较长了,...
战国七雄是哪些,怎样称霸的
4. 赵国 称霸方式:赵国在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大增,一度强盛。然而,由于起步较晚,且面临其他强国的竞争,赵国并未能长期保持霸权。5. 楚国 称霸方式:楚国在战国时期虽然战斗力仍然强大,但相较于春秋时期已显得臃肿不堪。楚国未能有效应对其他强国的挑战,逐渐失去了霸权地位。6. 燕国 称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