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概括下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人的性格和能力?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谁最善于用人

作者&投稿:席海 2025-05-21
三国时期刘备、曹操、孙权、司马逸、诸葛亮 三个人的人物性格详细点

  人物性格
  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占据北方大部,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军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曹操行事残暴,动不动就屠城,刘备行事多与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篡汉,刘备扶汉,因此,刘备深得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识人善用,终成大事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主席认为:"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公孙瓒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拒曹。他也曾依赖刘表,忍辱存身,以图称霸。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感情用事,惨败夷陵
  刘备感情用事,这是他性格中的弱点,导致了他的失败。关羽被孙权所杀,刘备执意发兵讨伐,众将士从大局出发劝阻,他将奏章掷于地上说:"朕意已决,勿得再议。"立国大业每一步皆出于理智,刘备此次讨伐却是复仇行动,并不是征战大业,从而一反"隆中对"中确定的战略决策,背离众意,终于,被陆逊败于夷陵。 对蜀汉来说,夷陵惨败,大损国力,元气大伤,许多将领在此战中阵亡,如张南、冯习、傅彤、沙摩柯等,还有一些奇谋异能之士也在此战中阵亡,如马良等。蜀汉后来的几十年,再也没有恢复元气,。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也就此成为泡影,给日后蜀汉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再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关于曹操的性格,易中天说“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品三国》20页)其实,这也并不奇怪,也不神秘,人性中本来就有善与恶两种成分。用西方人的话来说,叫做“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曾在濡须口一带,乘大船侦探魏军阵容,异常镇定自若。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船的一侧。孙权下令掉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他曾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孙策,汉末军阀孙坚之子,在其父孙坚死后,他以弱冠之年,继承父志,驰骋疆场,东征西讨,创业于江左。孙策“善于用人,是以士民归心,乐为致死”。
  刚刚吞并江东,所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这些人手下都有敢死之士,会替他们的主人报仇。而孙策为人轻优,缺少戒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但就像一个人在旷野里走路一样,如果遇到埋伏的刺客,孙策只能一个人抵抗。所以,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
  这个似乎难以置信的预言,不久即为事实所证实。孙策绞杀吴郡太守许贡,许贡有三个门客,决心为主人报仇。结果在孙策外出打猎的途中,三人袭击孙策,令其重伤致死。


  司马的最大特点就是隐忍。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是石破天惊,一击必杀。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知其“有雄豪志”。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晋宣帝。
  在曹操意欲迁都之时,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纪》)。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其俘杀。
  与诸葛的较量可能是人们最爱看的段子了。司马懿遵照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辛毗到时,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宣帝纪》)!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由此可见司马对于人心的掌控和把握。而司马也牢牢的抓住了诸葛的命门,难以持久。当然,在诸葛死后,司马赞扬过诸葛,“乃天下奇才也。”可见司马的心胸也算宽阔,对于老对手也有着足够的敬重(大概吧,呵呵)。
  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古人对于司马的评价都相当之高。
  房玄龄: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②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③有符于狼顾也。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杨俊:此非常之人也。
  文钦: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崔琰: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悲剧人物,又是一个集儒、法、道观念的多重人格的大成悲剧角色。他从“隆中对策”的战略构想到襄助刘备父子经营西蜀而造成的种种失策:战略方针的失策、用人用权的失策、基业发展规划的失策等等。实际上,这是诸葛亮个性人格所蕴含的种种“无能为”的表现,塑成诸葛亮“谨慎”而失误的一生、“躬亲”而守旧的一生、“尽力”而悲剧的一生。到了元代,诸葛亮开始淡出历史事实,融入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间智慧的意蕴之中,成了一个足谋多智的世俗文化军师;明清时,由于小说、戏曲的通俗化、大众化、世俗化的需要,其文化形象更加丰富、发展、完美。因此,我们应以三国史籍为鉴,从历史文化演变发展高度,“知人论世”,全面考察、认识、评价和反思诸葛亮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还诸葛亮历史悲剧的本来面目。
  “一生谨慎”、“事必躬亲”,是历代众所公认的诸葛亮性格特征。从主观上讲,“谨慎”、“躬亲”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从客观来说,这是十分有害的专制心理和利己行为,这种性格特征造成了诸葛亮处事为人、权力分配和人才任用,以及政制“年名不易”而乏开拓进取的诸多局限性。从诸葛亮一生来考察,他的这种性格的形成是有其环境、条件的。他在南阳时,自比于管仲、乐毅,可知决不是一个隐居避世的人,这对于“躬耕陇亩”、一介村夫的诸葛亮来说,自大狂傲是不言而喻的了。直至后来,开始他身为蜀汉丞相的“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传》)的贤人政治生涯:既极大地挥发他那深厚而蒂固的儒家传统文化的智慧、人格与精神,又杂用法家、道家和谋略家思想,高度集权专制的做法,也只宜修内政、“治戎”“理民”而已。至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军事方略,打天下、开疆土的才智德行就不是那么如人意了:三国史籍就有其德行不如其兄诸葛瑾的记载(《诸葛亮传》及注),他的《出师表》,“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诸葛亮传》),针对后主刘禅,除了重叮咛内政琐事一一安排交待外,就无一字涉及军事方略问题;而《后出师表》指向“议者”,重心虽转到军事方略,而雄心全挫,语气沮丧,不仅悲观之情无以复加(不像一个出征前主帅所应说的丧气话),且连著作权都成问题,两《表》相比,《前表》悲壮、意周而辞简,风格高致;《后表》衰飒,意窘而辞繁,风格庸陋。其论点类同诸葛恪的《论征魏》(《诸葛恪传》)。总之,诸葛亮处事、用人、权力分配的失策,实际上就是他“谨慎”、“躬亲”等小农意识和书生意气等心胸狭窄、守成独尊等性格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构成诸葛亮式的大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以上只是从度娘那里整理来的。。并不是自己亲手打的。。不喜勿怪。。

作为千古一奸雄,在《三国志演义》小说里的曹操形象身上,不仅富有一般奸雄所共有的恶性膨胀的贪欲和权势欲,而且还秉赋了一些一般奸雄所未尝有的过人的智谋、高超的权术.
曹操“十胜”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是知人善任的王者气质;第二是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第三是刚猛果敢的枭雄性格。这三个方面,在小说里都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曹操不仅慧眼识英才,而且想方设法笼络人才,曹操办事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富于进取心;孙权则谨慎稳健,三思后行,更善于守成。

刘备:宽厚仁道,德高重义,为人和善!
孙权:应该很能容物

曹操,典型的唯物主义,善于揣摩人心,同时有极高的指挥才能!刘备,典型的唯心主义,为人迂腐(然而这种迂腐正符合了当时的时代要求),本无多大才能但善于拉拢人心!孙权,雄心不足只求守住父兄基业,为人机敏善于审时度势!

能力曹操,这个不用多了说..天才就是指他这种了刘备,人际关系无可挑剔,说白了就是人缘好..帮他卖命的人很多孙权,胆识过人,知人善用,嗯!是个人才性格曹操,霸道、疑心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虽是如此,他领导的曹氏军团一直以一个强者身份出现,可见他不像董卓那类属昏庸欺民,治国统军很有一套..刘备,会装、气度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因为如此,造就他的刘氏军团在赤壁之战以前都没个落脚点,虽常以一个弱者身份出现却还是顽强的活下来了,可见他志向远大,毅力惊人..广受人民爱戴手段不凡额..孙权,睿智、气度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因为如此,辅助造就三国鼎立的局面,功高盖主的一律诛杀,在强敌来犯时却总能找出像样的人才来遇敌..可见志向虽不比曹操和刘备,自保手段却很有一套..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先说曹操、能力是不用说的、凭最开始的几千小兵到最后挟天子令诸侯、但为人不行、疑心重、他手下跟他几十年的人都敢杀、凡是挡他路的人也不放过、在说刘备、为人最好、够义气、但不够狠、个人魅力无与伦比、就看他身边的兄弟就看出来了、有大将之分、孙权、(我不太清楚)但他绝对是个人才、生子当如孙仲谋、说的就是他、孙权十八岁即位、二十岁就通率三军、但老的时候就不行了、任用小人、反正就是老壳有病

简单地说一下 他们都熟知厚黑学 但曹操最为著名 曹操面厚心黑 刘备面厚心不黑 孙权心黑面不厚

曹操狡诈但在三国时很强大,刘备仁慈兵力少但有五虎将,孙权善变但吴国险峻。


你是否需要了解?

如何描述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与曹操之间的关系?他们是敌人还是朋友...
曹操与刘备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亦敌亦友,相亲相杀。他们两个彼此欣赏,但他们有时势不两立的,所以他们必须互相残杀。在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或立场冲突的情况下,曹操和刘备可以说是一对好伙伴,至少他们是一起扛枪的战友。从广义上讲,三国时期可以从“黄巾起义”开始,这是许多三国人物出现的一...

谁能帮我概括三国时期190年到…230年所发生之事件
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孙坚攻击刘表,战死。193年 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194年 吕布攻击曹操。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195年10月 曹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李傕、郭汜争夺献帝。196年7月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曹操始兴...

《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主要内容
曹操和刘备在一起喝酒,刘备尽数天下英雄,曹操皆以为不及。最后,曹操说,论天下英雄,唯我与史君耳。刘备听见,吓得筷子落地,幸好天上突然响雷一声,刘备推辞说是害怕雷声。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

煮酒论英雄故事简介
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曹操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筷子不知不觉掉在地下,正巧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

曹操和刘备
经过不懈的努力,赤壁之战后,刘备先后拿下了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2.曹操 曹操(155-220年3月15日),本名孟德,一个幸运儿,小名阿木,出生于郭培乔县(今安徽亳州)。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创始人。曹操担任东汉宰相,后来封王维,为曹魏的...

从褒曹贬刘的角度评论曹操和刘备。
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

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的主要事迹
1、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

我要曹操,刘备,孙权的简单介绍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战中败於孙权和刘备联军,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封为「魏公」。公元215年,攻灭汉中的张鲁势力。公元216年,再被晋爵「魏王」,受九锡,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权倾朝野,实际上已具备皇帝的权力...

刘备、曹操、孙权死亡的先后顺序是?
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2、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

三国演义的故事有谁知道?
三国演义的故事有谁知道?  我来答 11个回答 #热议# 「捐精」的筛选条件是什么? 匿名用户 2007-04-07 展开全部 官渡大战后, 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 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 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 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 如果能得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