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为何把“爱新觉罗”改成那、肇、德、暴这些奇怪姓氏? 满族的满姓都改成什么姓氏了?

作者&投稿:御姣 2025-05-15
清朝一灭亡,满族人纷纷改成汉姓,都改成了哪些姓氏?

一、爱新觉罗氏。
作为满清皇室姓氏,在满文中,爱新一词为金,觉罗一词为赵。因此爱新觉罗家后人大部分将姓氏改为“金”或者“赵”,抗日战争中的“帝国之花”川岛芳子就曾用金壁辉这个名字活动。另一部分改为“启”我国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家启功大师就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孙。也有一部分改为了罗、肇、范、关、鄂等姓。

二、瓜尔佳氏,钮祜禄氏。
瓜尔佳氏是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最为出名的就是权臣鳌拜。清朝灭亡后,瓜尔佳大多改为了关姓,香港影星关之琳即为满族瓜尔佳氏,另外,还有一部分瓜尔佳氏改姓为石、鲍、郭、果、苏、叶等。
钮祜禄氏,本意为狼,这个姓氏完完全全凸显了女真人出于对狼的崇拜。钮钴禄氏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比如和珅和遏必隆。满清覆灭后,钮祜禄氏基本都改为“郎”姓,还有一部分改为“钮”。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和台湾著名导演钮承泽都是钮钴禄氏的后代。



三、那拉氏,佟佳氏
是以其发源地纳拉河而为姓氏的,因为明朝时那拉氏分散居住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这四个地方,所以分为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哈达那拉氏和辉发那拉氏。满清覆灭后大多改姓为“那”“南”和“叶”,如今我国歌坛天后那英和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都是其后代。
佟佳本是一个地名,佟佳氏的祖先大概是起源于此的,所以后人以地名为姓氏。佟佳氏不像其他的满清姓氏,早在明朝时就有很多人改汉姓“佟”。除了改姓“佟”,还有改姓童,仝,董,高,赵等等,佟大为就是佟佳氏的后人。


四、富察氏、马佳氏、赫舍里氏。
富察氏是由富尔哈河演变而来的。富察氏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唐末时期就有富察氏。现在富察氏多改姓“富”、“傅”、“付”、“马”等等。马佳氏,以地为姓,起源于黑龙江牡丹江一带的马佳等地。清朝灭亡后马佳氏多改姓“马”。赫舍里氏,以河为姓。是满清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满清灭亡后后人大多改姓为“赫”,我国情景喜剧导演英达就是其后人。

姓氏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早已超过千年,且不仅是汉人,生活在四方的少数民族也形成了自己的姓氏文化。而各个民族的姓氏,既有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也在后来的发展之中缓慢地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色彩。
时至今日,中国虽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但千变万化的姓氏其实都展现出一种或显或掩的关联。尤其是清代及以后满族姓氏的汉化,更是将这种共通体现得淋漓尽致。


满族的姓氏,原本与汉人的姓氏有着巨大差异,其姓氏的形成带有明显的民族色彩。据《皇朝通志》记载:"今以通谱所载, 考诸往史, 满洲氏族见于金史者十使有三"。
也就是说,满族的姓氏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承袭先族的旧姓。因为满族先祖与辽金先祖关系密切,所以后来满人的姓氏与辽金的不少姓氏都有关,甚至一模一样。诸如清代名姓富察氏,就是辽金时代的蒲察氏。


而满族姓氏中的绝大部分,则与他们的居住地有着密切的联系。清代的姓氏,诸如觉尔察、喜塔拉、宁古塔、乌苏里、乃至佟佳,其实都是清代先祖曾居住的地方的地名。
而满族还有一些姓氏,与他们的部落和部落的图腾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熟悉的瓜尔佳氏、赫舍里氏和那拉氏等,都是满族先祖曾经的部落名称。而诸如钮祜禄氏,其本意是指"狼"。而狼是当时这一支满族先祖的图腾。同理,尼玛哈氏、绰罗氏,都对应着一定的图腾。


所以可以说,满族姓氏来源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满族姓氏与汉人姓氏的不同。而满族人对于名字的称谓习惯也与汉人不同。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称"张大爷"、"王大娘",而是忽略姓氏直接用名称呼别人。所以汉人与满人的姓氏在实际运用时就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满族执政的时候,尤其是清人入关初期,是满族人高贵的体现,但随着少数民族的进一步汉化,汉人的姓氏及运用姓氏的习惯还是影响到了满族人。其实到清朝中后期,社会中就已经出现了难以逆转的满族人主动将姓氏汉化的潮流。尤其是那些以祖父或父亲名字之一作为本枝的满族后人,往往会采用他们姓氏的第一个汉字或音节,以此来作为自己的姓氏的"缩略"或汉姓。如今满族后人使用的石、苏、鄂、图、万、荣、海、文等姓氏,其实在清代中后期就已经在大量使用了。
更有甚者,诸如明末清初清军将领石廷柱,其本姓为瓜尔佳氏,后来取了"石"姓并在大多数时候都用这个汉姓代替了本姓。而清朝名臣鄂尔泰,他家本姓西林觉罗氏,但自其父鄂拜这一枝就分为"鄂",并渐渐成为姓氏。至于鄂尔泰那位名为苏拜的叔父,其后代也分出以"苏"为姓氏的一支。


除了用旧姓氏缩略出新姓氏,还有很多满族人采用了"音转"或"意转"的方式去确定汉化姓氏。"音转"即按照原有满族姓氏的多音节姓, 取其首音或近似的音, 转变为相应汉字作为它的姓。"意转", 即根据原来的多音节满族姓的含义译成汉语意思, 而后转变为相应的汉字为姓。还是拿"宁古塔氏"为例,这个姓氏后来汉化为两个姓氏——"宁"和"刘"。"宁"即是对"宁古塔氏"的音转,而"刘"则是意转。因为"宁古"在满语中有"六个"的意思,所以后人先将姓氏转化为"六",再转为"刘"并作为新姓氏。


满族人这种主动开展姓氏汉化活动的热情,在清末朝廷的统治力进一步弱化之后更为高涨。故而满族传统的姓氏文化在清末就已消失殆尽。而那些原本追随满族文化的其他民族,见到满族都主动改变了自己的姓氏文化,便也丢掉了曾经向满族学习的姓氏,用回了各自的传统姓氏。
至清朝的覆灭,为了生存,也为了追求潮流,仅剩下的那些还在使用满族传统姓氏的人也纷纷将姓氏汉化,甚至连曾冠名天下的"爱新觉罗",也转变为了"肇"、"金"、"罗"、"海"、"洪"等汉姓。


总的而言,在清朝灭亡后,历经数百年的满族姓氏的汉化迎来了自己的大结局。原本多音节且带有浓烈民族色彩的传统姓氏,通过多种方式与汉族传统姓氏达成联系,并最终转变。如今若不去考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无法再凭借姓氏去区分出一个人是满族还是汉族。可这样的局面不也正是民族大融合,五十六个民族相亲相爱的画面吗?

之所以满族人要把爱新觉罗改成那些特别奇怪的姓氏,这主要是因为满族人一开始是没有自己的语言的,因为他们只能根据蒙语自己制造了满语这种历史底蕴并不深厚的语言文化,而这种语言文化是注定无法经得起社会的变革的。


因此在顺治入关之后,一些满族百姓,因为感觉到用满语称呼太过麻烦,也便是悄悄地改成了简明的汉姓。而清朝的统治者对于民间私自改姓的行为是十分厌恶的。由于当时汉人的地位远不如满族人,因此这种行为也并没有成为大规模的行为。


但是在近代史上,辛亥革命之后,满族人的地位迅速下降,那些满族旗人因为害怕丢人,因此纷纷都改成汉姓。而那时候的满族老百姓改姓也是有的是为了图省事,直接将自己曾经的姓氏的第一个字作为汉氏姓氏,也有根据汉语的意义而改了其他姓氏的人,甚至也有人直接扔掉了原有的姓氏,直接用名字作为姓氏。

就比如著名的书法学家启功先生,他作为雍正皇帝的子孙是姓爱新觉罗的,但是因为他不愿再为满清皇族背负骂名,因此直接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姓名。
而那些以老姓改汉姓的典型代表就是,富察氏改为富姓,纳拉是改为那姓。满族人改名字其实并没有什么讲究,毕竟清朝灭亡之后再尊贵的满族姓氏也是没有好处的,甚至有时候这些姓氏还成了一个累赘。



那、肇、德、暴,满族人为何把“爱新觉罗”改成这些奇怪姓氏

大事小事齐分享

2019-06-14 07:02


著名歌手、亚洲天后那英是满族人,这是大家人所共知的事了。 那么还有哪些姓氏是从满族姓氏改过来的呢?据不完全统计,清末以来满族人改的汉姓多达数十个,为百家姓贡献了不少新鲜血液。

满族的姓氏现在很难见到了,似乎清朝一灭亡,什么爱新觉罗、叶赫那拉等无比辉煌的满人姓氏,一夜之间就没了。其实,满姓的变迁和消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满族最初没有自己的语言,努尔哈赤命人创制的满语,好多都是借鉴的蒙语。这样一种历史底蕴并不是很深厚的语言文化,注定了经受不起变革。大概在顺治入关定鼎中原时,有一些满族老姓,就因为称呼书写麻烦,悄悄地改了简明的汉姓。但这只是民间行为,也是极其个别的行为。

清朝统治者对民间私自改姓也十分警惕,《清稗类钞·高宗恶满人取汉名》中载: “高宗不喜满人渐染汉俗,满洲旧旗,有命名如汉人,以钮钴禄氏为郎者,深鄙之,恐忘本也”。但毕竟当时满姓是高贵的,旗人的政治经济待遇都高于其他民族,改姓只不过是图方便,没有形成风潮。

真正广泛而剧烈的改姓潮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满族的老姓氏大批量在清朝末年消失。辛亥革命最初有极其强烈的民族革命性质,满族人被革命势力大量追杀,据不完全统计,满族的最高级别的群体——旗人,在清朝灭亡前大概有600余万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只剩下150余万。在如此巨大的生存危机面前,之前的改姓图方便的苗子,一跃萌发成长为满人保命的救命稻草。

居住在北京或者东北的旗人,由于数量极其庞大,与当地汉人数百年通婚,并没有被大量杀戮。但清朝灭亡后旗人失去了往日优厚的生活待遇,只能自谋出路。长期的优渥生活令他们丧失了谋生的本事,很多旗人怕丢人,纷纷改姓汉姓,不承认自己是无能的旗人。

还有一些满清皇室后代,深为帝制所累,不愿再为满清皇族背负骂名,也不愿再用满族老姓。比如书法名家启功先生,作为雍正帝的直系子孙,就明确表示自己不愿再姓满族曾经的第一高姓爱新觉罗。

满族老姓改汉姓也很有趣。有的图省事,直接把老姓第一个字取为汉姓,像章佳氏改为章,富察氏改为富,佟佳氏改为佟,纳拉氏改为那。如今娱乐界很多名人的姓氏都在其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有的根据汉语译意改姓,比如钮祜禄汉译为狼,取其谐音为郎姓。尼玛哈汉意为鱼,就改为鱼姓。

也有的直接扔掉原有满姓,直接用名的第一个字为姓,像启功先生即此例。

同一个满族姓也能改为很多不同的汉姓。爱新觉罗氏在北京的很多改为金、罗,在沈阳的多改为肇、德,在辽阳的改为海。大概是各地风俗习惯不同,改姓也很随变。毕竟清朝灭亡后,再尊贵的姓氏也没有什么好处,有时反倒是个累赘,所以就不讲什么规矩,怎么方便怎么来了。

有一些满族改的汉姓,都是原来汉姓中没有的,如:肇、图、德、暴、呼、阿、西、布等,看到这些姓氏的人基本就可以断定,或是他们本人,或是其上代祖先,八成就是满族人。




辛亥革命最初有极其强烈的民族革命性质,满族人被革命势力大量追杀,据不完全统计,满族的最高级别的群体——旗人,在清朝灭亡前大概有600余万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只剩下150余万。在如此巨大的生存危机面前,之前的改姓图方便的苗子,一跃萌发成长为满人保命的救命稻草。

居住在北京或者东北的旗人,由于数量极其庞大,与当地汉人数百年通婚,并没有被大量杀戮。但清朝灭亡后旗人失去了往日优厚的生活待遇,只能自谋出路。长期的优渥生活令他们丧失了谋生的本事,很多旗人怕丢人,纷纷改姓汉姓,不承认自己是无能的旗人。

还有一些满清皇室后代,深为帝制所累,不愿再为满清皇族背负骂名,也不愿再用满族老姓。比如书法名家启功先生,作为雍正帝的直系子孙,就明确表示自己不愿再姓满族曾经的第一高姓爱新觉罗。

满族老姓改汉姓也很有趣。有的图省事,直接把老姓第一个字取为汉姓,像章佳氏改为章,富察氏改为富,佟佳氏改为佟,纳拉氏改为那。如今娱乐界很多名人的姓氏都在其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有的根据汉语译意改姓,比如钮祜禄汉译为狼,取其谐音为郎姓。尼玛哈汉意为鱼,就改为鱼姓。

也有的直接扔掉原有满姓,直接用名的第一个字为姓,像启功先生即此例。

同一个满族姓也能改为很多不同的汉姓。爱新觉罗氏在北京的很多改为金、罗,在沈阳的多改为肇、德,在辽阳的改为海。大概是各地风俗习惯不同,改姓也很随变。毕竟清朝灭亡后,再尊贵的姓氏也没有什么好处,有时反倒是个累赘,所以就不讲什么规矩,怎么方便怎么来了。

和一些宗教信仰还有一些地区有关,不同的区域会有不同的名字,他们成功之后将自己的姓氏改成了这些,奇怪的名字,只是将原有的一些真的满足的人才会叫爱新觉罗。

清朝统治者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清朝灭亡以后宗室多改汉姓,如金、廖、赵、肇、罗、艾、朱。而大部分皇室就改成了金,也有一些皇室改姓廖。觉罗一词在女真语里是"远方"的意思,后来,就演变成了远支,与宗室(uksun)区分开来,比如满语里外祖父(goro mafa)外祖母(goro mama)外孙(goro omolo),觉罗其实就是远支的意思。觉罗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姓gioro。

爱新觉罗氏族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上文也有说法说来自满语的"远支"。但其来源与历史上的汉人无大关联。有叙述说是来源自廖氏,此说法为有学者认为是谬误。廖字读Iiao,古音为lao,而觉罗在满语读gioro,辅音为g,与之无关。且清代时候的汉语"觉罗"读音和"廖"字读音除"罗"字相近外,相差甚远,但仍有欲攀关系者,改姓为"廖"。

此引一中古音查询器,可查询汉学家调查的中古汉语读音(为从隋唐到宋的读音),可自行查询。


你是否需要了解?

雍正皇帝什么把八王爷胤禩九王爷胤禟名字改为阿其那,塞思黑?
八爷党人遭到清算九子夺嫡的旧账。所以被该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于畅春园,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日后八爷党人遭到清算旧账。九子夺嫡以雍正取胜告终。

现在那些满族姓氏还存在吗?例如: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在满族老家黑龙江应该还有.不过通常这个姓已经改成“金”“罗”等姓了。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他们怕以后仍然是施行大汉族政策而遭到迫害而改的,甚至连民族也改了。现在大多满族人都没有觉得“民族”这个词怎么不得了了,只是一些人,特别是许多年轻人,希望恢复满族姓氏和民族,不过大多也...

清朝灭亡后,八旗子弟全都改了汉姓,你知道几个?
还有的人选择了赵、罗、艾、肇、毓、骆等汉姓。但并非所有的皇族成员都改姓,例如,溥仪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户口本上仍然写着“爱新觉罗溥仪”。满族其他姓氏的改姓情况则更为普遍,他们改姓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1. 沿用金代时的汉姓,例如:完颜氏改姓王,伊喇氏改姓刘,尼玛哈氏改姓俞或于,温特赫氏...

清朝一灭亡,为什么满族人赶紧改成汉姓?
清朝灭亡后,皇室宗亲一大票人就地解散,爱新觉罗这个中国第一显赫家族失去了往日的皇家光环,渐渐不被人提起,泯然众人。而在伴随着清朝灭亡的同时,这些清朝满清贵族立即将自己的满族姓名改成汉族姓名。同时有的还故意隐瞒自己是满族人,说自己一直就是汉人。那么,清朝一灭亡,为什么整个满族人赶紧改成汉姓...

大清灭亡之后,皇室一族和满族八旗都改成了什么姓?
清末时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孙中山发动了辛亥革命,最终结束了时长300年的清朝封建统治。那大清灭亡之后,皇室家族和八旗都纷纷改姓,四处逃窜,我们就来说说那么他们都改成了什么姓, 首先是皇族。皇族所拥有的姓是爱新觉罗。其中爱新在满语当中是指金子的意思,故大清灭亡后,皇室家族便纷纷改成金姓。

为什么清朝所有帝王都是满族人,清朝灭亡后却纷纷改姓?
在历史上只要有朝代更迭的时候,前朝皇族幸存下来的族人们为了躲避追杀,都会将姓氏改动一下。在清朝灭亡了以后,前清的王权贵族们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纷纷将自己的姓氏改成了比较普通的姓氏。众所周知,大清的皇族为爱新觉罗式,据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爱新觉罗家族的大部分人在清朝灭亡后都将姓氏改成了金...

爱新觉罗现在姓什么
爱新觉罗是清朝皇室的姓氏,清朝灭亡之后,爱新觉罗就改成了金姓,也有改成肇(赵)、廖、罗、艾、姜等姓氏的。爱新觉罗是满族的姓氏,其中爱新是族名,觉罗为姓,在满语中,“爱新”有金的意思,因此大部分的爱新觉罗都改姓金。满族人的姓氏和汉族有一定的区别,汉族人的姓氏大多是一个字或者是两个字...

...满族的例如姓那拉氏、博尔济吉特氏、爱新觉罗氏的人的后代都姓什么...
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那或南。爱新觉罗就改成了金,也有一些人改姓肇(赵)或其他汉姓。孛儿只斤(博尔济吉特氏)元末避难改姓王,余,宝,鲍,博,云,罗,伍,他,白,干,屈,金,马,云,罗,月等。相关介绍:清朝统治者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

满族一共有多少个旗?爱新觉罗姓氏现在简称什么?
满族八旗: 满族共有八旗,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其中,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其余为下五旗。 需要注意的是,汉八旗和蒙古八旗只是旗人,并不等同于满人。爱新觉罗姓氏的简称: 爱新觉罗氏现在一般改姓“金”,这是根据家族名称“爱新”改来的,因为爱新在满...

大清灭亡后,满清八旗子弟为什么纷纷改为汉姓?
那么,这些姓氏改为汉姓后,都变成了什么呢?需要说明的是,满族人改汉姓,都不是随意乱改,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实际上是用了“取谐音”和“取译意”两大原则。首先,作为皇族姓氏的爱新觉罗,由于“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的意思,因此多数人将汉姓改为了“金”姓。这是“取译意”原则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