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何隐居山林/? 陶渊明归隐后隐居于何处?

作者&投稿:丙富 2025-05-14
陶渊明为什么要隐居田园?

陶在最后决定终身隐居的时候,他的心情实际上是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他摆脱了封建统治罗网,感到极大庆幸与愉快”,“另一方面,归隐就要终身放弃政治理想,就要遭受饥寒痛苦”;
如此看来,归隐并不是陶的“心甘情愿”,而是“不得已”,“陶之所以成为一个隐士,决定于他的思想见解和道德品质,更是决定于他生活的历史时代和社会风气”。
也正是由于如此,鲁迅先生说,“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十一个人”,又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
一、陶渊明本性使然,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
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最终挂官归田。
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
二、社会现实使然。
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
在《饮酒》《杂诗》等诗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开始就有出世的想法。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

扩展资料: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
此后,他又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简单来说是的。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任江州祭酒,但由于出身庶族,受到歧视,于是辞官。但不久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对其怀有恨意,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这时桓玄称帝,他在家乡耕地对此事不屑一谈。
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抗争的意愿。
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让人无法认同的行为和官场黑幕,他感到无比失望,于是于义熙元年(405年)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
总的来说,他隐居山林一方面是现实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另一方面是他为人清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一个清高的思想家在一个肮脏的社会中是常在不了的,于是他选择了与清明的山林生活。

因为他向往自由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有关,因为当时的社会是追逐名利的


你是否需要了解?

陶渊明辞官之后靠什么维持生活?
大家对陶渊明应该都不陌生,他写的《饮酒》系列诗以及比较出名的《归园田居》等都给我们展示出了一种田园生活的美好和他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因此,陶渊明也被称为“田园诗派鼻祖”。但是在在《归园田居》中,曾有这么一句诗:“草盛豆苗稀”,不愿意为官,种田却如种草的陶渊明难道吃草为生吗?当然...

古代辞去官职隐居的名人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从陶渊明29岁为州祭酒至辞官彭泽今共13年。他看不惯当时政治的腐败.从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陶渊明最后的这20余年的田园生活和其他隐士们的隐居山林不同。陶渊明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结合陶渊明谈谈对古人归隐的看法
陶渊明除了真正清高之外,还能写一手好诗,用来言志抒情,因而实至名归,成为清高的典型。其后,像林和靖、倪云林等人,也都因具有才艺专长,才成为著名的清高之人。例如林和靖"梅妻鹤子",隐居杭州 孤山,固然很清高;但也要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咏梅绝唱,才能成为名人。倪...

陶渊明隐居前的生活状况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一例.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辞去彭泽县令的职务,隐居山林,开始了独善其身的隐士生涯.在后人的心目中,隐居后的陶渊明是一直过着"悠然见南山"般的快乐生活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联系他的身世再品味一下他的诗作,我们会发现答案是否定的.

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所以,陶渊明回归田野后写一些田园诗。但是,也不得不说,他的政治才能跟其文学造诣都是让人骄傲的,更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实,他能够免于荼毒,还要感谢族中叔叔陶夔的庇佑。没有亲人的荫庇,也就是所谓的朝中无人,没人给他洗白的话,也就无法回乡过上一阵隐居宁静的生活。从公元407...

陶渊明靠什么生活
陶渊明开始是在仕途上靠做官维持生活,后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隐居以后就在家乡务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人们后来都叫他五柳先生,因为他过的是一种田园式的生活,门前种着五棵柳树

陶渊明的志向是什么
陶渊明的志向就是隐居山林,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愿意生活在利欲熏心的官场,向往自由。陶渊明,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

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为什么会归隐?
从何而归?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 情——厌恶悔恨 为何而归?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归向何处?归向田园.归去如何?自由、安逸、喜悦.【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宅十...

陶潜与王维隐居之别
陶潜是做官了做不通,又不想阿谀奉承,还有就是她所受的教育体系的关系让他本性里比较亲近自然。王维本来官运亨通,自己也有大志向,但后来看自己好友前一段时间还风生水起,转眼就锒铛入狱,顿悟官道艰险,不如归去吧。于是,他归去了。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

如何看待陶渊明之“隐”?
钟秀称陶渊明是“不侪俗,亦不绝俗,不徇人,亦不亵人”,的确,陶渊明并不像一些山林隐逸高人那样避世绝俗,摆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断绝柴米油盐,甚至六亲不认的架势,他的隐居,既有“请息交以绝游”的隐逸者的高傲,又有“悦亲戚之情话”的平凡真情。在《和刘柴桑》中,他拒绝朋友庐山事佛的...